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

我国56个民族的知识点一、民族构成。
1. 数量。
-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2. 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在汉族集中地区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也多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错杂居。
例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但也有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多个民族共同居住。
二、部分少数民族特色。
1. 蒙古族。
- 传统服饰:蒙古袍,其特点是宽大、长袖,便于骑马放牧,多为长袍,颜色鲜艳,而且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 传统民居:蒙古包,呈圆形,由木架和毛毡构成。
这种民居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合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 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举行。
大会上有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竞技项目,还有歌舞表演、商品交易等活动。
2. 藏族。
- 传统服饰:藏袍,袍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脱下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藏袍的颜色多以深色为主,且有精美的刺绣装饰。
- 传统民居: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
一般分为两层或三层,底层用于饲养牲畜,二层以上住人。
- 传统节日: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
“雪顿”意为酸奶宴,在节日期间,有藏戏表演、晒佛仪式等活动,人们还会喝酸奶、吃藏式点心等。
3. 维吾尔族。
- 传统服饰:男子多穿袷袢(qiāpàn),一种对襟长袍;女子则穿艾得莱斯绸制成的连衣裙,颜色绚丽,图案精美,多为几何形状。
- 传统民居: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平顶土房,以土坯为建筑材料,房屋多成方形,有庭院,庭院里种植葡萄等果树。
- 传统节日: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也是维吾尔族等穆斯林民族的盛大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宰杀牲畜,进行祭祀活动,然后走亲访友,互相赠送礼物,还会举办盛大的歌舞集会。
4. 回族。
- 传统服饰: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的无檐小圆帽,女子戴盖头,盖头的颜色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年轻女子多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 节日:风雪节、摸牛节 • 风俗:舞蹈、祭祀、传统服饰
34. 基诺族:
• 节日:努尔苏丹节、火把节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技
36. 革吉族:
• 节日:吉木热节、阿索格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37. 鄂伦春族:
• 节日:渔猎节、打猎节 • 风俗:狩猎、捕鱼、舞蹈
38. 赫哲族:
• 节日:渔猎节、红山节 • 风俗:捕鱼、狩猎、歌舞
• 节日:过大年、刀杆节 • 风俗:祭祖、歌舞、竞技比赛
45. 仫佬族:
• 节日:水龙节、三月三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歌唱、传统乐器
47. 锡伯族:
• 节日:纳日哈节、扎尔达昆节 • 风俗:祭祀、舞蹈、传统游戏
48. 阿尔泰族:
• 节日:库尔班大叔节、那达慕大会 • 风俗:赛马、歌舞、传统竞技
18. 京族:
• 节日:马术节、开饭节 • 风俗:马术、舞蹈、传统音乐
19. 保安族:
• 节日:船拜节、大捕虫节 • 风俗:捕虫、刺绣、唱歌
20. 门巴族:
• 节日:纳帕那节、纳帕蛮节 • 风俗:狩猎、祭祀、跳舞
21. 拉祜族: • 节日:门户节、百家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22. 水族:
中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少数 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 蒙古族: • 节日:那达慕大会、白月明节 • 风俗:赛马、摔跤、歌舞、烤全羊
2. 回族: •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 风俗:斋戒、清真寺祷告、亲友聚餐
3. 藏族: • 节日:藏历新年(洒水节)、朗日巴尔节 • 风俗:祭拜、舞蹈、唱歌、烧香
4. 维吾尔族: • 节日:古尔邦节、哈卡节 • 风俗:祷告、吃饭、唱歌、跳舞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56个民族服装及解析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民族的服装及解析:
1.汉族:汉族的服装是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具有宽松、飘逸、简洁等特点。
2.苗族:苗族的服装以色彩斑斓、工艺精美著称,其中以苗绣最为独特。
刺绣工艺精湛。
3.彝族:彝族的服装多采用大红大绿的颜色,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男装多为宽大的长袍。
女装则以左襟大右襟小的款式为主。
4.壮族:壮族的服装以蓝黑色的对襟上衣和齐膝短裤为主,女性还会佩戴银饰和头巾。
5.布依族:布依族的服装多为蓝、黑、白等颜色,男性穿短装。
女性穿长裙和围裙。
6.朝鲜族:朝鲜族的服装以宽松、飘逸、色彩鲜艳为特点,女性喜欢穿短裙和长筒袜。
7.藏族:藏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男性多穿长袍和马褂,女性则穿宽大的裙子和对襟上衣。
8.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服装具有浓厚的西域风格,男性多穿短装和马掛,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9.哈尼族:哈尼族的服装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色调,男性多穿短装和马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10.哈萨克族:哈萨克族的服装以宽大、厚重为主,男性多穿长袍和马
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11.白族:白族的服装以白色为主色调,男性多穿短装和马褂,女性则穿长裙和薄纱上衣。
以上是一些常见民族的服装及解析,每个民族的服装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反映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蒙古族蒙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乂富有传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占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了二每年七、八万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U,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用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蒙占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c蒙3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占族习惯。
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占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2、I可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
卜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占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I可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乂称大开斋。
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
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
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LL由于散居的原因,使I口I族在服饰上最具仃民族特色的就是礼拜帽,一般是用白布制做,式样为无檐小圆矛,也仃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礼拜时戴,现在以成为民族标志,平I」也随处可见。
回族妇女习惯戴披肩盖头,只把脸露在外面,根据年龄的不同,选用的颜色披所不同,姑娘用绿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3、苗族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苴管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少数民族服饰特点引言少数民族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特点。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56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这在他们的服饰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以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为主题,深入探讨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增进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一、汉族服饰特点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汉族服饰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汉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汉服和唐装两大类。
1. 汉服汉服是汉族传统的服饰。
其特点是造型庄重大气、线条简洁流畅。
男士的汉服主要以袍袄为主,女士则以长袍为主。
汉服注重颜色的搭配,常见的配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寓意吉祥、喜庆。
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婚礼等,汉服还会配以绣花、丝绸等饰品,增加华丽感。
2. 唐装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唐装作为汉族传统服饰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男士的唐装常以长袍、长衫为主,女士则以长裙为主。
唐装注重细节的装饰,常见的有各种精美的刺绣、云纹、褶皱等。
唐装的色彩多样,既有明亮的蓝色、红色,也有素雅的黑色、白色等。
二、维吾尔族服饰特点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的传统服饰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1. 高领长袍和喀什花帽维吾尔族男士的传统服饰是一种高领长袍,袖子宽松,下摆宽大。
而女士则是以丝绸长袍为主,亦有类似男士款式的款式。
维吾尔族男士经常戴着一顶名为喀什花帽的毡帽,上面有许多图案与装饰。
2. 雅克萨钮扣维吾尔族服饰上的钮扣叫做雅克萨钮扣,是维吾尔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扣子通常由金属或珍贵的宝石制成,形状独特,图案多样。
三、藏族服饰特点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独特而丰富,给人以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1. 戴巴藏族男士的传统服饰是一件名为戴巴的长袍,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颜色和纹理的组合。
戴巴通常由精心编织的细纱制成,颜色多为深褐色、藏红色和天蓝色等。
戴巴上常常绣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如藏传佛教的经文、神秘的符号等。
中 国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豪放的民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还有射箭等比赛项目。
蒙古族人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吉祥。
在饮食方面,蒙古族人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手把肉等。
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的歌圩节非常有名,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青年男女们盛装打扮,聚集在歌圩场上对歌,以歌传情。
壮族的铜鼓文化也源远流长,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饮食上,壮族喜食糯米,有五色糯米饭等特色美食。
壮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新年的4 月中旬,一般持续3 至7 天。
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傣族的孔雀舞优美动人,是傣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傣族的竹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具有通风散热、防潮防虫的特点。
回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他们重要的节日。
在开斋节,回族人要沐浴净身,穿上新衣,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禁食猪肉,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面食和油茶等为主。
回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里,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福。
维吾尔族的手抓饭是一道特色美食,用大米、羊肉、胡萝卜等食材烹制而成。
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是土坯建筑,墙壁厚实,冬暖夏凉。
藏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跳舞、唱歌等。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服饰特点、居民和饮食习惯

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服饰特点、居民和饮⾷习惯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服饰特点、居民和饮⾷习惯⼀、蒙古族1、节⽇:每年七、⼋⽉牲畜肥壮的季节举⾏“那达慕”⼤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这是⼈们为了庆祝丰收⽽举⾏的⽂体娱乐⼤会。
“那达慕”⼤会上有惊险动⼈的赛马、摔跤,令⼈赞赏的射箭,有争强⽃胜的棋艺,有引⼈⼊胜的歌舞,显⽰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
2、服饰特点:蒙古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饰等。
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不论男⼥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也有绸缎、棉布⾐⾯者。
夏装多布类。
长袍⾝端肥⼤,袖长,多红、黄、深蓝⾊。
男⼥长袍下摆均不开衩。
红、绿绸缎做腰带。
3、居民和饮⾷习惯: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中国北⽅内蒙古⾃治区,蒙古族⾃称"蒙古"。
其意为"永恒之⽕"。
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牧民视绵⽺为⽣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
蒙古族的传统饮⾷⼤致有四类,即⾯⾷、⾁⾷、奶⾷、茶⾷。
通常,蒙古族称⾁⾷为“红⾷”,蒙语叫“乌兰伊德”;称奶⾷为“⽩⾷”,蒙语叫“查⼲伊德”(纯洁、吉祥、崇⾼之意)。
⽽农区多以⾕物蔬菜为主⾷,以⾁⾷为辅。
⼆、维吾尔族1、节⽇: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节⽇主要传统节⽇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2、服饰特点: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少均戴四楞⼩花帽。
男⼦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
⼥⼦喜着连⾐裙,外套⿊⾊对襟背⼼,戴⽿环、⼿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辫,现在城市居民⼀般穿时装。
3、居民和饮⾷习惯:维吾尔族⼈待⼈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按在前胸中央,然后⾝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乐观开朗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节日:三月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苗族:自由对歌,恋爱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节日:火把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纳西族:披羊披肩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傣族:孔雀舞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畲族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
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
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
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
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
5.苗族:以吊脚楼最具特色~多建于斜坡~分两层或三层。
其余多为以竹编泥糊做壁~以草为顶的平房。
6.彝族:多是土木结构平房。
俗称土掌房。
分三间~中间开大门做厨房~左为主人右养禽畜或放杂物~也有二三层楼建筑。
7.壮族:竹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干栏,干阑,”又称“麻栏”~“栏”状语“屋”之意木柱竹柱建离地底架~之上建住宅。
8.布依族:木结构~一般称“半边楼”。
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成~一半楼一半平房故而得称。
9.朝鲜族:木结构平房~屋顶四面倾斜用稻草、谷草或瓦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内外皆用白灰粉刷。
10.满族: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
以土筑墙~“章茅”铺顶并以草绳泥灰固定。
11.侗族: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式二至五层鼓楼~一般多为宝塔形~另有一种廊檐相接若干栋连在一起。
依坡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
12.瑶族:多为竹木结构的草房~一般是一楼一底。
楼下住人楼上屯粮储物或供男人居住。
13.白族:多为砖木或木石结构的两层楼房~前出廊格局山墙到顶并高出屋面~俗称“封火墙”。
14.土家族:砖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厢房做成吊脚楼。
正屋中间为堂屋。
15.哈尼族:类似彝族以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为多见~也有类似壮族的“干栏”式竹木结构的楼房~一般分前后两间。
16.哈萨克族:一般主毡房~少数住瓦房。
17.傣族:竹结构楼房,称“竹楼”。
以数十,一般是24到40,根竹子支撑~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顶上盖草排,现改用砖柱瓦顶,。
18.黎族:竹木结构草房。
金字形屋顶~上盖茅草。
旧式住房为“船形屋”~竹木扎架构成~状如船篷因而得名。
19.傈傈族:于黎族相似~但也有木结构的楼房用长约1-2丈的方木料垒成~形似木匣。
20.佤族:以木、竹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
也有与傣族架空“楼房”相似的地区。
21.高山族:木结构草房。
木板围墙~沿海房屋用厚木板外墙砌卵石~屋内地面下凹2-3米故屋檐仅离地1米左右。
22.拉祜族:竹木结构的桩上房屋-掌楼。
上下两层。
楼外设小台晾晒谷物~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或存放木材。
23.水族:木结构为主~屋顶用瓦、杉皮或茅草覆盖~结合处不用铁钉。
一般分平房和楼房两种。
24.东乡族:土木结构平房~室内陈设简单~普通人家炕上铺毡或席子~富人家才有箱、柜、桌、椅等物。
25.纳西族:木楞房~一般用圆木架起~成四方形~顶盖木板~房门低矮。
26.景颇族:竹结构草房~多为长廊形。
分上下两间~楼下是养家禽~大牲口则另建厩栏。
27.柯尔克孜族:旧时住毡做的帐篷~称为“勃孜吾”适季迁徙。
今已定居~一般为新建土平房。
28.达斡尔族:一般为只有们没有窗户的“柱克查”~类似鄂伦春族的“撮罗子”。
现在大多住满族式的脊草木房。
29.仫佬族:泥墙瓦顶~茅房不多见~福者亦有楼房~并筑有坚固碉堡。
30.羌族:碉楼~多为石结构的方形平顶屋~不规则的乱石砌墙只用粘土泥巴接缝~高达十余丈。
31.布朗族:竹结构楼房。
四壁用竹片编成~以茅草盖顶。
32.毛难族:木石结构的房屋。
以石块筑成墙基~以木做栋梁~造地板和楼壁。
有平房也有楼房。
33.仡佬族:通常有土筑房、篾织房或石砌房三种~俗称“塌塌房”,檐下墙壁矮小,或“千脚房”,三角形~屋檐触底,~另有“穿斗房”又叫高架房。
34.锡伯族:三间至五间~大门多向南开。
35.阿昌族:以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常见。
36.普米族:以“木楞房”为主~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顶盖木瓦~四角立大柱~中央立一方柱。
37.塔吉克族:多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平顶房屋。
墙壁用石块、草皮砌成~顶部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
牧民则住毡房或筑土屋。
38.怒族:长方形木结构板房~一般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管牲口。
另有较矮小的竹篾房。
39.乌孜别克族:一般为土木结构平顶长方形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的壁龛。
40.俄罗斯族: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屋顶用麦秆覆盖~室外有院落。
41.鄂伦春族:一般著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鄂温克语称作“仙人柱”。
用25-30根松杆搭起成伞形~适于迁徙。
42.崩龙族:又称“冠盖式住房”形似孔明帽的竹木结构的矮脚竹楼。
木材做框架~竹子做围棚~茅草盖房顶。
43.塔塔尔族:一般是平顶土房。
44.独龙族:竹木结构矮楼房。
木楼多用十根圆木自下而上垒积固定成墙~四壁无窗~顶盖茅草或木片。
45.赫哲族:常见的有“胡如布”“希日兔克”“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博苏昂库”“温特合”和“卓”等平房样式。
46.门巴族:石结构人字形木顶或竹顶的两层小楼。
47.珞巴族:旧时住简陋竹木茅舍~民主改革后从深山密林出来~重建新家园.48.基诺族:一般为竹结构的草房。
分两种~一种是父系家庭居住的竹楼~另一种是由父系大家庭成员集体居住的“大房子阿昌族: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
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
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
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
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
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
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
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zhang zhuzhang zhu主要分布在我国xi zhang、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
zhang zhu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这种肥大的衣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又便于起居,白天气温上升,便可脱出一条臂膀,方便散热。
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zhang zhu服装特有的风度。
妇女通常梳发辨,戴头饰和发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氇或牛皮靴。
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
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
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
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傣族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
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德昂族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
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东乡族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hui族相近,妇女一般穿zhang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
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
侗族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
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
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
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独龙族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
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
俄罗斯族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