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习报告(5篇可选)

耕作学实习报告(5篇可选)第一篇:耕作学实习报告耕作学实习报告专业:农学班级:09级**班姓名:***学号:2009****一、实习目的:为了增强对耕作学理论内容的理解,掌握大田农作物生产的实践基本技能,了解农作物生产管理程序、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基本关系,通过对莱阳照旺庄农村的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调查访问和对莱阳校区实验田的调查了解,进一步学习种植制度以及养地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技术。
二、实习时间、地点:1、时间: 2012年10月23日2、地点:莱阳市照旺庄、莱阳校区实验田三、实习内容:这次实习我们首先回顾复习了课堂相关知识进而在老师指导下,对照旺庄的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进行了参观调查,同时也对当地农民进行了采访,由于我们是十月份去实习的,因此看到有些土地都是刚刚收获完上一茬作物还没有种植下茬作物,种植最多的就是一些经济作物。
我们经过参观调查,发现该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另有少量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
通过我们的参观和对当地一位阿姨的询问了解到:1、种植制度:(1)种植的作物主要有:花菜、白菜、西兰花、黄秋葵、扁豆、萝卜等;(2)熟制:白菜与花菜同时混作种植,冬天不种植;(3)种植方式:白菜和花菜属于混作,在我们采访的农民中有一位农民伯伯种植了黄秋葵,并打算套作玉米。
还有一些地都是果树与蔬菜,如菠菜、萝卜等套作。
2、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土壤生态维持技术,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及农用保护等。
(1)培肥制度:秋收后习惯用鸡粪肥养地,作物种植后会用复合肥供给作物养分。
(2)耕作制度:冬天休闲时,用旋耕犁或人工进行翻耕,可以有效地破坏土壤中虫卵的生长环境,杀虫防虫;还可以均衡土壤肥力,加深土壤耕层。
(3)灌溉制度:大片农田采用大水漫灌,有条件的大棚中采用了滴灌技术,不过仍属少数。
一般地块浇2-3遍,低级地一般情况下不用浇地,如果雨水过多的话,还会经常涝地。
耕作学实习报告要求

一、实习目的本次耕作学实习旨在通过对耕作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使我们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耕作技术、土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我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5日三、实习地点某农业大学耕作学实验基地四、实习内容1. 耕作学基本理论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耕作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学习,包括耕作制度、土壤耕作、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等。
通过学习,我们对耕作学的理论基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耕作技术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与了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包括翻耕、播种、施肥、灌溉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各种农业机械,掌握了耕作技术的要领。
3. 土壤管理实践实习期间,我们还学习了土壤管理的相关知识,如土壤取样、土壤分析、土壤改良等。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对实验基地的土壤进行了取样和分析,了解了土壤的基本性质。
4. 团队协作实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团队协作,我们提高了沟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
五、实习收获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对耕作学知识的理解。
2. 掌握了耕作技术的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实践能力。
3. 学会了土壤管理的相关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工作打下了基础。
4. 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六、实习建议1. 加强实习基地的硬件设施建设,提高实习条件。
2. 增加实习项目的多样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
3. 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提高实习质量。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本次耕作学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农业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耕作学实验指导-山农

耕作学实验教学指导书编写:宁堂原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目录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 (1)实验二耕层构造的测定 (4)实验三农田生产潜力估算 (6)实验四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12)实验五不同种植方式效益评价 (17)实验六不同种植制度农田养分和水分平衡分析 (20)耕作学实验教案实验一农田小气候观测一、实验目的学习测定复合群体农田小气候的方法;通过对复合群体及农田小环境的测定,进一步了解间套作增产的机理,并运用测定结果探讨间套作对资源利用的效果,为改进种植方式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包括:(一)间套作复合群体的测定。
选择群体生长高产期或近收获期,在田间测定间套作与单作的生长发育与作物间的相互关系。
测定项目包括:群体密度、带距、株行距、间距、植株高度差、宽度、叶片与根系交叉状况、发育过程、LAI、地上部分生物量等。
(二)复合群体内光照、温度、水分、风速的测定。
(三)分析单作与间套作的群体效益。
三、材料及用具照度计、热球式电风速计、遥测通风干湿表、半导体温度计、地温表、烘箱、驭十钻、天平、铝盒、钢卷尺、皮卷尺、测杆、支架、木箱、细绳、记录纸等,并事先选定被测的田块。
四、观测方法(一)观测地段的选择和测点设置1.观测地段的选择。
要注意两点,首先必须是典型而有代表意义的。
其次,为了便于比较,必须在相同条件下研究某一问题的独特性。
2.测点设置。
无论是间作或套作与单作进行比较,还是间作或套作中不同作物间比较,以及带状间套作中同一作物不同行间(或株间)对比,都要按科学的要求选择观测点,测点要力求代表性,各测点的距离不宜太大,既能客观反映所测农田小气候特点,又不受周围环境所影响,特别要防止人为因素的干扰,测点的数目要根据观测的要求、人力和仪器设备等情况来确定。
测点高度要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待测气候要素特点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通常农田温度和湿度观测取20cm、2/3株高和150cm三个高度。
20cm处代表贴地层情况,2/3株高处作为作物主要器官所在部位,也是叶面积指数最大的部位,150cm处目的是便于与大气候观测资料的比较。
耕作学玉米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玉米栽培的基本技术,了解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提高我们对作物栽培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三、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试验田四、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品种为XXX杂交种2. 耕作工具:拖拉机、旋耕机、播种机、施肥机等3. 测量工具:卷尺、土壤湿度计、温度计等4. 实验记录本、笔等五、实验方法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深度约20-25厘米,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如下:- 处理A:传统耕作方式,即深翻、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B:浅翻耕作,即浅耕后播种、施肥、覆土。
- 处理C:免耕播种,即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肥、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1. 土地准备:实验前,对试验田进行深耕,以利于土壤通气和水分保持。
2. 播种:按照实验设计要求,在试验田内设置不同处理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
具体操作如下:- 处理A:深翻土地,然后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B:浅翻土地,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 处理C:在秸秆覆盖下直接播种,施用底肥,最后覆土。
3. 水分管理:根据实验设计要求,对每个处理区域进行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度适宜。
4. 施肥:根据玉米生长需求,对每个处理区域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
5. 病虫害防治:观察实验过程中玉米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状况:在实验过程中,对每个处理区域的玉米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结果显示,处理A和处理B的玉米生长状况较好,植株高大、叶片浓绿、根系发达;处理C的玉米生长状况相对较差,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根系不发达。
耕作学实验(实验一)

表实1—1 气候条件
月 1 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均
气 4.2 5.8 10.7 15.8 19.4 22.4 25.3 24. 温 4 ℃
Hale Waihona Puke 21. 015. 9
11. 0
6.5
15. 2
降 19. 26. 81.7 92.6 119. 135. 177. 153 水 9 2 4 7 5 .9 量 mm
六、实验步骤 (一)在实验室内整理有关基础性资料,对拟调查的单位有一 个基本的认识。 (二)到有关部门访问,补充基础性资料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 主要走访农业部门、统计部门及生产负责人。 上述两项内容可由负责实验课的教师预先完成部分工作, 学生只起熟悉调查 方法与步骤的作用,也可安排2-3天的教 学实习,将学生分组,全部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 (三)实地调查。调查记载地形、地貌、水文、植被、耕地利 用类型、作物分布、主要种植方式、农业现代化设备与装备 情况,并对基础性资料进行验证,绘制作物分布与土地利用 的示意图,填写调查表中所列的项目。 (四)典型调查。学生几人分为一组,每组选择2-3户,详细 调查作物布局、轮作、连作、间套作类型与技术,土壤耕作、 施肥、灌水等内容,并认真填写作业中相应的调查表格。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在调查结束前,对调查表中的内容进 行一次全面的核准与检查,对数据不准,或无法填写的内容 标明其原因及弥补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计算与分析。
表实1—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品名 碳铵 硫铵 尿素 过酸 磷钙
单位 kg kg kg kg
农 药
kg
电
机耕 柴油
Kwh 667 m2 6.8 0.5
kg
单价
(元)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

耕作学实习报告(精选)一、实习背景在耕作学实习中,我担任了一名实习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了种植实验田的管理和耕作工作。
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对耕作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实践技能。
二、实习内容1.实验田管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了实验田的划分和管理。
实验田根据作物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施肥和灌溉,并且要随时观察实验田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
2.土壤理化性质测试:我参与了土壤理化性质测试的工作,学会了土壤样品的采集和试验方法。
通过测试,我了解了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分含量等重要指标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3.种植耕作操作:我参与了不同作物的种植耕作操作,包括耕地、撒种、灌溉和施肥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刻体会到了合理的耕作操作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三、实习收获1.深入理解耕作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我将书本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更深入地理解了耕作学的理论知识和原理。
2.掌握了耕作技能:在实验田管理和种植耕作中,我学到了实际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了耕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种植技巧。
3.锻炼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操作中,我需要动手操作,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
同时,耕作学实习也需要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习总结通过这次耕作学实习,我对耕作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技能。
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我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未来,我将继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耕作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春耕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科学种植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
春耕作为一年中最为关键的时节,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我们于2023年在本地区开展了一次春耕实验,旨在探索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种植技术。
二、实验目的1. 探索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春耕种植技术。
2. 优化农作物种植方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3. 为当地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本地区某农业合作社试验田。
2. 实验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等。
3. 实验材料: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
4. 实验方法:(1)土壤检测:对实验田土壤进行检测,了解土壤肥力、酸碱度、有机质含量等指标。
(2)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播种时间。
(3)种植密度: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4)施肥量: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作物需肥规律,确定施肥量。
(5)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6)田间管理: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及时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检测结果:实验田土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2. 播种时间:小麦于3月15日播种,玉米于4月20日播种,大豆于5月10日播种。
3. 种植密度:小麦种植密度为每亩30万株,玉米种植密度为每亩4500株,大豆种植密度为每亩1.5万株。
4. 施肥量:小麦底肥施用复合肥5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玉米底肥施用复合肥5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30公斤/亩;大豆底肥施用复合肥40公斤/亩,追肥施用尿素20公斤/亩。
5. 病虫害防治:小麦主要防治纹枯病、白粉病,玉米主要防治玉米螟、纹枯病,大豆主要防治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
6. 田间管理:定期浇水、除草、施肥、喷药,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耕作学实验

耕作学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作物种类与复种形式的确定 (1)实验二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原理与基本方法 (5)实验三作物布局优化方法之二—最优化计算机软件的应用 (10)实验四轮作制度设计 (12)实验五土地耕作制设计 (15)实验六土壤施肥制的设计 (17)附录1 选修实验目录 (32)实验一种植制度的农业资源分析——作物类型与复种形式的确定一、目的意义:农业的稳产高产是以作物与其环境的高度统一与适应为基础的。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及生产经济条件确定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及复种方式,是安排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
在我们还不能大面积控制作物环境的条件下,因地制宜,适地适作是农业费省效宏的有效手段。
本实验旨在掌握各作物生态适应性及所规划地区生态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生态学与耕作学知识,学会分析种植制度与资源关系的方法,为耕作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二、原则:1.以作物与其环境的统一为总原则。
不同地区在地理、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生产条件诸方面存在差异,而各种作物又要求不同的生活环境,只有使作物与环境相互统一,组成—个协调的生态系统,作物才能稳产高产。
2.从大农业观出发,农林草综合发展,在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同时,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以同时获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既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作,又要注意满足人民群众及社会的多种需要,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经济作物、果品蔬菜及饲料绿肥作物的生产。
三、依据:1.作物对热量的要求:热量是决定作物种类与复种方式的首要条件。
多种作物在其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对热量要求的不同类型。
因此,可将作物分为耐寒作物、低温作物、中温作物及喜温作物,它们对温度的要求如附表1。
某作物在此地能否种植,首先取决于当地生长季内的积温状况。
当一个生长季内的积温除能满足—茬作物需要(考虑一定的保证率,—般80%以上)尚有剩余时,就可考虑复种。
复种形式可根据热量及其它条件采取一年两熟、二年三熟等熟制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实验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变化及分析:
1995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156.1;35%)、小麦(1992.7;32%)、油菜籽(991.1;16%)、玉米(552.4;9%)、薯类(528.4;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200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稻谷(2236.7;34%)、小麦(2126.4;32%)、油菜籽(964.7;15%)、豆类(773.4;12%
)、蔬菜(539.7;8%)。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2010年,种植面积前五位的农作物为小麦(2365.7;33%)、稻谷(2245.4;31%)、豆类(1021.2;14%)、油菜籽(761.1;11%)、蔬菜(774.2;11%)。
种植面积前五位作物的饼图如下:
1995年、2000年、2010年安徽省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如下表所示:
综合上图可以看出,在安徽省,稻谷和小麦占据较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并
且稻谷的种植面积有减少的趋势,小麦的种植面积则有增加的趋势;其中玉米、蔬菜、豆类的种植面积也有增加的趋势,而油菜籽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安徽省地处中国中部,秦岭淮河一线将安徽省划分为南部和北部。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粮食作物以稻谷为主,兼有麦类、薯类、玉米、豆类等;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则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兼有玉米、薯类、大豆等。
其中安徽南、北部地区面积差别不大,因此安徽省稻谷、小麦的种植面积相差不大,薯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南北部略有有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蔬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蔬菜种植的风险,这是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长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增大了蔬菜的种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需求已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越来越多的人们注重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使得蔬菜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并且蔬菜的培养周期短,品种调整快,销售畅通,使得农户种植意向增加。
油菜籽属于经济作物,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
综合安徽省的生态生产条件和技术特点,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逐年增长,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其主要原因有:1、价格波动大,较粮食作物效益较低。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小麦、稻谷等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价格持续稳定增长。
由于油菜籽等经济作物的价格未受政府保护,市场风险因素较多,价格波动较大。
另外,从种植效益方面看,剔除成本因素,小麦等作物种植效益将好于油菜籽,农户种植意向更趋向于小麦。
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投入大。
目前安徽农村油菜、棉花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普遍低于小麦和水稻,从育苗、移栽、追肥、除草、收割、采摘等环节几乎全部人工,耕种费时费工。
3、抗灾能力弱,种植风险大。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油菜籽、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高,抗灾能力弱于小麦和水稻,种植风险较大。
4、补贴政策影响不一。
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实行补贴政策。
5、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目前,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务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新事物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其对小麦、水稻等普通粮食作物种
植经验丰富,但种植效益意识较为保守,对瓜果、蔬菜、苗木、药材等特色农业品种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
6、获取市场信息少,销售渠道狭窄。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各种农业协会虽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作用逐步显现,但总体看,发挥职能有限,农产品信息化平台有待扩建与完善,销售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由表中数据可知,稻谷、小麦、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究其原因为:1. 价格波动小,作物效益相对较高。
近年来,小麦、稻谷等市场最低收购价标准不断提高,价格持续稳定增长。
从种植效益方面看,剔除成本因素,小麦等作物种植效益较好,农户种植意向更趋向于粮食作物。
2、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高,劳力投入相对较小。
目前安徽农村油谷类、小麦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育苗、收割、采摘等环节可实现机械化或部分机械化,可节省耕作时间和劳力。
3、抗灾能力强,种植风险相对较小。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相对滴,抗灾能力强,种植风险较小。
4、政府补贴政策较多。
为保证粮食稳定供应,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取消农业税,对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实行补贴政策。
这些补贴政策对一些地区农民种植结构调整有一定影响。
5、传统种植习惯影响。
现今务农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年龄偏大,对新知识新事物消化吸收能力较弱,对小麦、水稻等普通粮食作物种植经验丰富,更倾向于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
薯类作物属于适砂土壤型作物,且喜阳喜暖,但其种植面积减少程度相对明显。
其原因可能为:1、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较低。
2、机械化程度低,劳力投入大。
目前安徽农村从育苗、移栽、追肥、除草、收割、采摘等环节几乎全部人工,耕种费时费工。
3、抗灾能力弱,种植风险大。
近年来,气候复杂多变,而薯类种植对气候条件要求高,抗灾能力弱于小麦和水稻,种植风险较大。
4、获取市场信息少,市场需求小,销售渠道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