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科普小知识
新生儿颅脑B超

室管膜下出血
Ⅰ级 室管膜下出血
•冠状面显示侧脑室前角和体部下方出 现团片状高回声区。 •矢状面在丘脑尾状核沟呈现异常高回 声区 •可单侧或双侧。 •出血范围较大时可突入侧脑室前角和 体部。
脑室内出血
• 脑室内出血:部分可由于室管膜下出血穿破脑室壁进入脑室内或由脉络丛
出血直接引起。因此,脑室内出血可伴有或不伴有室管膜下出血。
新生儿脑横径及额叶厚度
孕周 <34
<37
脑横径 6.89
7.43
额叶厚度 1.98
2.18
<42
8.13
2.46
回声强度
• 无回声 脑脊液 • 等回声 丘脑、基底核 • 高回声 脑桥、小脑、脑沟 • 强回声 脉络丛
观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及窒息的新生儿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 1、颅内结果层次是否清晰 • 2、脑中线是否居中 • 3、双侧脑室扩张情况 • 4、双侧脉络丛是否对称,回声是否均匀,形态是否规整 • 5、脑室周围情况 • 6、大脑皮质周围沟回显示情况
• 经侧囟门检查
• 从另一角度对颅内作近似水平断面的探查,显示大脑脚、丘脑、颅底 血管等结构。
• 关闭早,探查范围有限,限制临床应用,常作为脑血管动力学检查的 声窗。
前囟扫描方法
前囟门冠状面扫描
• 1、额叶层面 • 2、侧脑室前角层面 • 3、第3脑室层面 • 4、侧脑室中央部-后角 层面 • 5、枕叶层面
新生儿正常的颅脑超声表现
• 脑表面由三层膜,从外向内依次为:硬脑膜、蛛网膜、 软脑膜
• 脑实质如大脑皮质、尾状核、丘脑、大脑脚等呈均匀一 致的中低回声
• 在正常情况下,双侧大脑半球可略有差异,脑中线并非 完全居中,可偏移2-3mm,两侧为对称性结构
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

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胎儿头颅超声是孕妇产前检查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对胎儿的头颅结构和发育情况进行全面的观测和评估。
而在进行胎儿头颅超声检查时,医生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切面来进行观察,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
1. 矢状位切面。
矢状位切面是胎儿头颅超声检查中常用的一种切面,通过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胎儿的中线结构,包括大脑、脑室、脑沟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脑部发育情况,检查是否存在脑积水、脑囊肿等异常情况。
2. 横断位切面。
横断位切面是指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胎儿头颅的横向方向进行扫描,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胎儿头颅的横断面结构,包括颅骨、脑组织、脑室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颅内结构是否正常,排除颅内出血、颅内占位等情况。
3. 冠状位切面。
冠状位切面是将超声探头平行于胎儿头颅的冠状面进行扫描,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胎儿头颅的前后方向结构,包括额叶、颞叶、枕叶等。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大脑皮层发育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大脑发育异常、脑裂畸形等情况。
4. 斜冠状位切面。
斜冠状位切面是将超声探头略微倾斜于胎儿头颅的冠状面进行扫描,这个切面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胎儿颅骨的结构和脑组织的分布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这个切面来评估胎儿的颅骨发育是否正常,排除颅骨畸形、颅内损伤等情况。
总结。
胎儿头颅超声标准切面是产前检查中的重要内容,医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切面进行观察和评估。
通过对胎儿头颅超声的标准切面观察,可以及时发现胎儿头颅发育异常、颅内畸形等情况,为产前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医生在进行胎儿头颅超声检查时,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标准切面的操作技巧,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ppt课件

14
检查时间
颅内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生后3天内,生后1周内的 检出率为90-95%,严重的酌情及时复查,一般为1月 后、3月后。
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生3天内观察有无脑水肿,1周后 观察有无完全恢复,1月后复查有无存在遗留病变。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出生后3天内观察有无白质损伤, 1周后观察有无恢复,3-4周后观察有无白质软化,3-4 个月后观察有无软化灶消失及脑室扩张。
34
35
检查准备:患儿安静状态即可,取仰卧头正位, 检查者在小儿右侧或头顶侧,检查前手及探头 注意清洁消毒,避免皮肤交叉感染。先检查弱 小的早产儿,再检查足月儿。
13
适应症
可能发生颅内脑结构改变的新生儿、小婴儿的 筛查(如早产儿、足月新生儿小婴儿、低体重 儿、多胎儿、巨大儿等) 。
有异常分娩史及相应病史的新生儿(如缺氧、 窒息、宫内感染等)。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
.
1
新生儿颅脑检查的历史
我国的新生儿颅脑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北 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教授1984年开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每年举办全国性新生儿颅脑 超声继续教育学习班。
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颅脑超声已成为出生后3天 内新生儿的常规检查。
2
新生儿颅脑的解剖结构
1.颅骨 2.脑膜 3. 脑 4.脑室系统 5.脑血管
15
新生儿颅脑的超声解剖
冠状切 1---额叶层面 2---侧脑室前角层面 3---第三脑室层面 4---侧脑室中央及后角层面 5---枕叶层面
16
17
18
19
20
21
新生儿颅脑的超声解剖
矢状切 6---正中矢状切层面 7---侧脑室前角层面 8---侧脑室中央部及后角层面 9---岛叶层面 10---颞叶层面
胎儿脑部发育过程解析

胎儿脑部发育过程解析胎儿脑部发育过程是指从胚胎发育到胎儿发育的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详细解析胎儿脑部发育的各个阶段及其重要的发展里程碑。
1. 脑部的初期发育阶段: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芽分为三个胚层: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
内胚层包括神经外胚层和神经管。
神经管是胚胎期的脊髓原基,也是大脑的前体。
在大约第三周,神经管闭合形成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的基本结构。
2. 大脑的发展阶段:神经管闭合后,大脑逐渐分化成脑前部、脑中部和脑后部。
脑前部发展成大脑半球,负责认知、运动和感知功能。
脑中部发展形成间脑和中脑,负责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
脑后部发展成小脑和延髓,控制运动协调和平衡。
3. 神经元的形成和迁移:在胎儿脑部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开始,神经元从神经管内的神经上皮细胞形成,然后迁移到不同的脑区域。
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元迁移。
神经元迁移发生在胚胎期和早期胚胎期,是脑部发育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4. 突触的形成和神经网络的建立:在神经元迁移完成后,神经元开始建立连接,形成神经网络。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突触来实现,突触是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关键结构。
随着脑部发育的进展,突触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神经网络逐渐建立起来,使得大脑能够执行复杂的功能。
5. 脑皮质的形成:脑皮质是大脑外部的灰质层,是大脑功能的主要执行场所。
脑皮质的形成是胎儿脑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胎儿发育的中期,脑皮质开始分层和增厚。
这个过程称为皮层内神经元分化。
随着皮层内神经元的不断分化,大脑的功能和复杂性也逐渐增强。
6. 神经系统的细化和完善:在脑部发育的后期,神经系统不断细化和完善。
这包括神经元的进一步分化、突触的精细调节以及神经通路的建立和优化。
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婴儿出生后,甚至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仍然进行。
总结起来,胎儿脑部发育过程涉及神经管形成、大脑分化、神经元迁移、突触形成、脑皮质形成以及神经系统的细化和完善。
新生儿颅脑超声

早期病变部位高回声,相对均匀,形状不固定, 边界模糊
后期典型病变呈“楔形”,窄端指向脑中心,界 限清楚
回声强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脑组织
重者梗死灶可溶解形成广泛、多灶或单灶囊腔
头颅解剖结构-矢状面
1.胼胝体膝部 2.胼胝体体部 3.胼胝体压部 4.胼胝沟 5.扣带回 6.扣带回缘部 7.直窦 8.上矢状窦 9.额叶
1.皮质脊髓束 2.丘脑 3.穹窿 4.脚间窝 5.尾状核体 6.海马旁 7.扣带回 8.胼胝体 9.扣带沟 10.旁中央小叶
颈部血管,颅内血管
前囟—冠状、矢状 蝶囟—横切面 后囟—幕下结构 乳突囟—幕下结构
病变3-4周后,出现显而易见的无回声软化灶,大 小部位与原发灶相符
脑梗塞
足月儿,生后7天,左侧大脑中动脉梗塞,T2WI(左)DWI(右)示异常 高信号
Khong PL, Clinical Radiology, 2003.
脑脓肿
脑实质内出现圆形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囊腔, 囊壁高回声囊壁完整,囊内回声不均匀,高低相 间,可见不规则液区,有流动感
新生儿颅内出血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E、PVL、脑梗死 脑感染性疾病 脑发育的评估 超声影像与CT、MRI对比
◦ 出血的不同阶段,超声影像有各自特征,据此可以判 断出血部位,还可判断出血的时间
◦ 出血早期:出血部位高回声,程度较低且淡薄 ◦ 出血稳定期:随血块收缩,回声强度增加,2-3天后
形成高回声团块 ◦ 出血吸收期:7-10天后,出血部位原有的强回声消
失
◦ 吸收期后的改变:部分不能被完全吸收,最终液化, 以小囊腔形式存在,常存在于侧脑室前角附近
人体解剖颅脑知识点总结

人体解剖颅脑知识点总结一、颅脑的组成和结构颅脑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由头骨和脑组织构成。
头骨是由颅骨和面骨组成,颅骨由顶骨、枕骨、颞骨和颅底组成。
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
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脑干连接大脑与脊髓,小脑位于脑干下方。
二、头颅的解剖结构1.头皮:由皮肤和皮下组织构成,富含神经末梢和血管。
2.颅骨:大多数成年人由22块头颅骨组成,包括8块颅骨和14块面骨3.脑膜: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
硬脑膜厚实坚韧,与颅骨内侧相连;蛛网膜与软脑膜密切联系,为脑提供支持和保护。
4.颅骨内的突起和凹陷:颅骨内侧有多个突起和凹陷,如颅腔、颅底、鼻腔等,供给大脑、小脑和脑干空间,并连接颅内外结构三、大脑的结构及其功能1. 大脑的结构:大脑由大脑皮层负责思维、记忆、情绪控制;大脑白质传递神经冲动、形成感觉和运动功能;基底神经节使运动协调和调节情绪。
2. 大脑的功能:大脑皮层功能:包括感知、意识、记忆、思维、语言、情绪、判断、决策等。
大脑白质功能:传导神经冲动,实现感觉和运动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调节人体运动和情绪四、脑干的结构和功能1.脑干的结构: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一个区域,分为中脑、桥脑和延髓三部分。
中脑:负责控制眼睛的运动和瞳孔的收缩桥脑:负责传导上下运动信息,调节呼吸和心血管功能延髓:负责控制身体的许多自主神经系统,如血压、呼吸和消化等。
2.脑干的功能:脑干是人体控制基本功能的中枢,对呼吸、心跳、血压、水平和睡眠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小脑的结构和功能1.小脑的结构:小脑位于脑干后方,由大脑半球形成两侧,与脑干及其他部分连接。
小脑有脑叶、蚓部和小脑蚓。
2.小脑的功能:小脑主要参与平衡、协调运动和姿势调节,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同时通过与大脑交流,协调各肢体运动的过程。
六、脑脊液的结构和功能1.脑脊液的结构:脑脊液主要由脉络 plexus choroideus 分泌,脑室由右、左侧脉络丰茂的红组织分泌,大多数脑脊液通过鞏膜孔直接流入第四脑室。
医学专题新生儿颅脑超声

-后角层面 5.枕叶层面
第八页,共四十八页。
一、冠状切面(qiēmiàn)——额叶层面
第九页,共四十八页。
一、冠状切面——侧脑室前角层面 (将探头(tàn tóu)轻轻向后偏转约20度)
侧脑室前角宽度(kuāndù)0-
3mm
第十页,共四十八页。
一、冠状切面——第三脑室(nǎoshì)层 面(将探头继续向后偏转至40)
二、矢状切面(qiēmiàn)—正中矢状切面(qiēmiàn)
第十四页,共四十八页。
二、矢状切面(qiēmiàn)—侧脑室前角层面
第十五页,共四十八页。
二、矢状切面(qiēmiàn)—侧脑室中央部 -后角 层面
第十六页,共四十八页。
侧脑室宽度:该切面正 中(zhèngzhōng)位置测量;
正常值:新生儿1-3mm;
检查 部位 (jiǎnchá)
经后囟检查
显示近于水平位的脑结构,弥补(míbǔ)了前囟扫描是不易 探及的颅底部声像的不足。
较小,且闭合早,实际可探查的范围有限,故不常用。
第四页,共四十八页。
检查 部位 (jiǎnchá)
经侧囟检查 从另一角度对颅内作近似水平断面的探查,显示 大脑脚、丘脑、颅底血管等结构。
大量出血,临近额顶叶表面时可被探测到
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新生儿科)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湖南省儿童医院特检科何静波随着实时超声诊断仪器分辨率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
颅脑超声由于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无创以及可在床边开展等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的高危新生儿脑损伤的检测与随访。
颅脑由头皮、颅骨、脑膜、大脑、小脑、脑干等构成。
颅骨包括颅顶骨和颅底骨,颅顶骨由额骨、顶骨和枕骨等组成。
18 个月以内的婴幼儿颅顶骨以膜连接形成颅囟,包括前囟、后囟、蝶囟和乳突囟。
前囟在生后12-18 个月时闭合,后囟在生后 2 个月左右关闭。
由于前囟较大,常为超声检查的主要窗口。
小儿颅脑超声检查方法一:仪器和探头一般的情况下选用实时黑白超声诊断仪即可,尽量选用分辨率较高、图像质量较清晰的仪器。
如果能配备有图像储存功能最好。
病情需要时,可选用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观察颅内血流情况。
探头类型选用扇扫、相控阵或小凸阵探头,探头直径越小、扇扫角度越大,所获取图像的信息量越多;探头的频率5 - 7.5MHz较为适宜;新生儿或早产儿宜选用频率较高的探头,月龄较大的婴幼儿由于前囟逐渐缩小,声窗随之变小,因此探头频率可适当调低,使其穿透力增加,部分患儿可选用 3 — 3.5MHz的探头进行扫查。
二、检查方法1、经前囟超声检查:前囟是颅脑超声最常用的声窗,通过前囟分别进行冠状或矢状切面的连续扫查,分别获得不同切面、不同方位的颅脑声像图。
2、经颞囟超声检查:该声窗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观察、侧脑室内径与大脑半球直径的比例以及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危重症患儿的检查应格外小心。
由于危重症患儿病情较重,一般均在床旁或温箱内进行检查,先用手抚摩患儿前囟,如果头发过密影响超声穿透,应先将局部头发剃除,涂上耦合剂使探头能很好的与头皮接触,才能得到清晰的图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科普小知识
我们都知道,胎儿在妈妈的子宫内是个完全封闭的小环境,出生后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出生后的婴儿需要有一个适应外界的过程,而新生儿颅脑在这个过程中就像一个温室一样,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
同时也会受到体内各种激素水平、代谢状态、营养状态、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因此,新生儿颅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适应过程。
所以在这个期间我们需要对新生儿颅脑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相应的干预。
新生儿颅脑超声无创、价廉、简便、易行,具有实用的临床应用价值。
该项技术适用于新生儿及前囟未闭的小婴儿颅内病变的筛查及诊断。
对脑中心部位病变,如脑室系统出血有更特异的诊断价值。
可提示颅内病变的类型、程度、部位及发生时间,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一、诊断价值
(1)脑发育异常: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发育异常。
通过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脑沟回等结构,评估脑部的发育情况,对脑发育不良、脑发育畸形等病变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
(2)脑积水: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积水。
通过观察脑室系统的大小和形态,评估脑脊液的分泌和循环情况,对脑积水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避免因脑积水引起的脑损伤。
(3)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该病变主要是由于胎儿时期缺血缺氧引起,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脑室周围的异常回声,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颅内出血: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颅内出血。
通过观察硬膜下间隙、颅骨内表面等部位,发现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对颅内出血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避免因颅内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5)脑疝: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脑疝。
通过观察脑组
织结构的位置和形态,发现是否存在脑组织移位,对脑疝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
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因脑疝引起的颅内高压和神经功能损伤。
(6)硬膜下血肿:颅脑超声检查可以诊断出新生儿是否存在硬膜下血肿。
通过观察硬膜下间隙的大小和形态,发现是否存在异常回声,对硬膜下血肿进行
早期发现和诊断,避免因血肿引起的颅内高压和神经功能损伤。
(7)其他颅内病变:颅脑超声检查还可以对其他颅内病变进行诊断,如先
天性脑积水、先天性脑膨出等。
通过观察脑室系统、脑实质等结构,发现是否存
在异常回声,对其他颅内病变进行早期发现和诊断。
二、诊断的优点
(1)无辐射伤害: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采用声波成像技术,不同于X射线、CT等检查方法,没有辐射伤害,对宝宝的身体健康没有负面影响。
(2)可重复性强:颅脑超声检查可以反复进行,不受次数限制,这有助于
动态观察宝宝的脑部发育情况,以及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3)价格相对低廉:相较于CT、MRI等检查方法,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的
价格相对较低,适合广泛推广和应用。
(4)实时成像:颅脑超声检查可以实现实时成像,可以在宝宝清醒状态下
进行,方便医生对宝宝的脑部活动情况进行观察。
(5)对脑组织有高分辨率: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的分辨率较高,可以清晰
地显示脑部结构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发现微小的病变和异常。
(6)可观察脑组织结构:颅脑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脑池的大小
和位置,帮助医生判断脑组织的结构和发育情况。
(7)可评估脑功能: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脑功能,如脑积水、
脑出血等疾病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保护宝宝的健康。
总之,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具有无辐射伤害、可重复性强、价格相对低廉、
实时成像、对脑组织有高分辨率、可观察脑组织结构、可评估脑功能等优点,是
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保护新生儿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检查方式
(1)超声波诊断仪器: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通常使用高频超声波诊断仪器,如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等。
这些仪器能够产生高频声波,穿透
新生儿头部软组织,形成颅脑结构的图像。
(2)显示技术:超声诊断仪器通常配备显示器,可以将颅脑结构图像以二
维或三维的形式显示出来。
医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像,可以对新生儿颅脑的结构和
功能进行评估。
(3)解剖学检查:新生儿颅脑解剖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婴儿的身体结
构及其他相关信息。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颅骨、硬脑膜、脑实质、脑室和脑血管等
结构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4)检查准备:在进行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检查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
工作:核实孕周、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清洁患儿皮肤、排尿等。
此外,医生还
需要了解患儿的病史和体征,以便更好地评估其病情。
(5)检查步骤: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检查的具体步骤如下:①患者取仰
卧位,暴露头部两侧。
②医生使用耦合剂涂抹探头,将其置于头部两侧,分别进
行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扫描。
③显示技术扫描头部相关结构,如脑室、脑实质、脑
室周围组织、脑血管等。
④医生观察图像,了解婴儿的身体结构及其他相关信息。
(6)结果分析:医生根据超声图像和解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
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图像解读:医生根据超声图像,判断颅脑结构是否正常,如脑室大小、形态,脑实质回声强度等。
②数据分析: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对相
关数据进行测量和分析,如脑室大小、血管血流速度等。
③异常发现与处理:医
生根据分析和评估结果,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如颅内出血、脑积水等。
对于异常
情况,医生会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7)注意事项:在进行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检查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①操作安全:确保操作过程中安全,避免过度压迫或损伤婴儿头部。
②病人隐私保护:尊重患儿的隐私,确保检查过程中个人信息的保密性。
③仪器维护: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总的来说,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检查对于评估新生儿颅脑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超声波诊断仪器、显示技术和解剖学检查等方式,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新生儿颅脑结构和其他相关信息。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注意操作安全和病人隐私保护等事项。
新生儿颅脑超声及解剖检查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