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应用解剖讲稿
合集下载
颅nao好解剖课件

此断面第四脑室呈 三角形。此断面最大的特 征是出现垂体及其两侧的 海绵窦。垂体居碟鞍的中 心,其前方可见蝶窦,后 三叉神经节方可见垂体柄和鞍背,两 侧为海绵窦,后外侧壁三 叉神经腔出现,内容纳大 致呈三角形的三叉神经节。
第四脑室
由于骨质伪影太重, CT对脑干、小脑和颅底结构的观 察受到很大限制,颅底附近的小肿瘤, CT常不能发现。
颅底平面 CT像 即蝶鞍层面 , 多因颅骨复杂而引起伪影 , 中央为蝶 鞍 , 左右侧为锥体前部及双侧颞叶下部 , 后方为桥脑及小脑。
矢状断层解剖
正中矢状面
松果体
胼前胝连体合膝 终板 垂体
胼胝体居脑部中份, 胼胝体与穹窿之间是透 明隔,胼胝体最的下方 为前连合和终板,它们 构成第三脑室前壁。。 正中矢状面是显示垂体 的理想层面。
CT
第三脑室 松果体
1.5 上丘层面
前连合 大黑脑质脚
红核
四叠体 池
前连合是本断面上最为特征 性的结构,居尾状核头的后方和 穹窿柱的前方,整个形状恰似自 行车的扶把。在整体上,前连合 呈“H”型。中脑呈“V”形居小脑蚓 部前方,两侧为海马旁回和钩。 在横断面上,通常分中脑为4部分, 从前至后依次为:大脑脚底、黑 外侧膝状质体、中脑被盖(动眼神经核、滑 车神经核、红核和网状结构)和 钩 顶盖。大脑脚底呈高信号, 中脑 水管呈低信号居中脑断面的后份 中线上。上丘与小脑之间为四叠 体池,中脑的外侧是环池。
居中脑前方,靠近脚间窝,海马 发出的穹窿止于其内的乳头体核, 乳头体是海马环路中的重要结构, 主要参与记忆与情绪等活动。颅 底内侧面的颅前、中、后窝在此 断层较为明显。
钩 侧脑室下脚
脑桥
于本断面上,鞍上池表现 大脑纵裂池 为五角形,由大脑纵裂池、外
颅脑应用解剖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2
将大脑皮层的指令传递到外周效应器的传导束,如锥体束、皮
质脑干束等。
传导通路
03
连接大脑皮层与各级中枢的复杂网络,包括感觉传导通路、运
动传导通路和自主神经传导通路等。
自主神经系统在颅脑表现
01
中枢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脑干和脊髓,包括交感神经中枢和副交感
神经中枢。
02
周围部分
自主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和节后
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回流
大脑静脉回流主要通过上矢状窦、下 矢状窦、直窦等静脉窦,最终汇入颈 内静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2/5及部分间脑、脑 干和小脑。大脑后动脉是其重要分支。
侧支循环与代偿机制
Willis环
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 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液减少或被阻断时,通过 环调节,血液重新分配,以减少缺血部分,维持脑的营养和机能活动。
语言区
认知功能区
控制语言理解和表达的神经元胞体所在区 域,包括听觉性语言中枢、运动性语言中 枢、视觉性语言中枢和书写中枢。
涉及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认知功能的 神经元胞体所在区域,如额叶、颞叶等。
传导束与传导通路
上行传导束
01
将外周感受器接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的传导束,如丘脑辐
射、内囊等。
下行传导束
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常由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动 脉瘤破裂等引起,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破裂后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表 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颅脑应用解剖学》课件

颅脑解剖学未来发展方向
1 2 3
深入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未来颅脑解剖学将更加深 入地研究大脑各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揭示大 脑的工作机制。
跨学科整合与合作
颅脑解剖学将与生物学、遗传学、心理学等多个 学科进行更紧密的整合与合作,共同推动对大脑 的深入理解。
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随着影像技术、基因编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颅 脑解剖学将进一步拓展研究手段 学的兴起,颅脑解剖学得到了初
步发展。
近现代以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 、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 科的快速发展,颅脑解剖学得到
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02
颅脑解剖学基础知识
颅骨解剖
颅骨是头部的骨性结构,主要 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脑颅骨包括额骨、顶骨、枕骨 、蝶骨和颞骨等,主要起到保 护大脑的作用。
神经生理学应用
神经生理学是研究脑功能的科学,与 颅脑应用解剖学密切相关。通过对脑 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 理解神经系统的生理机制和功能调节 。
颅脑应用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为神经生 理学实验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和理 论基础。同时,神经生理学的实验结 果也为颅脑应用解剖学提供了新的研 究思路和方法。
03
颅脑解剖学应用
神经外科手术应用
神经外科手术应用是颅脑应用解剖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 过对颅脑解剖学的研究,神经外科医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脑 的结构和功能,为手术提供重要的指导。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精确地了解脑组织的结构、位置 和毗邻关系,以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结构和血管。颅脑应 用解剖学的研究成果为手术入路、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
颅脑解剖学的研究成果将为脑机接口和神经调控技术的发 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人脑与机器的交互和 调控。
颅骨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PPT课件

枕额肌的额腹前方止于额下皮肤,部分纤维与眼 轮匝肌混合;后方在冠状缝稍前方与帽状腱膜相 连,收缩时额部产生横纹。 枕额肌的枕腹起自上项线的外侧部,行向前上方, 止于帽状腱膜的后缘,收缩时牵引头皮向后。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头皮
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纤维隔与皮肤紧密相连,临 床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三层合称为头皮 (scalp)。头皮外伤时,如未伤及帽状腱膜, 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 额枕肌的收缩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 甚。缝合头皮时一定要将此层缝好,才能减少皮 肤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止血。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颞区头皮
(4)颞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起自颞,经颧弓深 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经颞区开颅术切除部分 颞骨鳞部后,颞肌和颞筋膜有保护脑膜和脑组织 的作用,故开闭合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及颞肌下 减压术常采用颞区入路。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 神经,颞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 颌神经,支配颞肌。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颞区头皮
(1)皮肤:颞区前部的皮肤较薄,移动性较大, 手术时纵行或横行切口易缝合,愈后的瘢痕不明 显。
(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和纤维小隔较少。 耳廓前有颞浅血管和耳颞神经,耳廓后有耳后血 管和枕小神经,沿颞区自下而上呈放射状向额顶 枕区走行。经此区进行开颅术时,皮瓣的基部应 在下方,既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经,以保证皮瓣 的存活和感觉。
神经系统大体解剖
颅骨 头皮 脑 血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颅骨
颅部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不包括3对 听小骨)。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 固链接。
颅分为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 脑颅由8块骨组成。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 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 脑颅又可分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颅顶 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头皮
帽状腱膜借浅筋膜的纤维隔与皮肤紧密相连,临 床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三层合称为头皮 (scalp)。头皮外伤时,如未伤及帽状腱膜, 则伤口裂开不明显;如帽状腱膜同时受伤,由于 额枕肌的收缩牵拉则伤口裂开,尤以横向伤口为 甚。缝合头皮时一定要将此层缝好,才能减少皮 肤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止血。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颞区头皮
(4)颞肌temporal muscle:呈扇形,起自颞,经颧弓深 面,止于下颌骨的冠突。经颞区开颅术切除部分 颞骨鳞部后,颞肌和颞筋膜有保护脑膜和脑组织 的作用,故开闭合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及颞肌下 减压术常采用颞区入路。颞肌深部有颞深血管和 神经,颞深动脉来自上颌动脉,颞深神经来自下 颌神经,支配颞肌。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颞区头皮
(1)皮肤:颞区前部的皮肤较薄,移动性较大, 手术时纵行或横行切口易缝合,愈后的瘢痕不明 显。
(2)浅筋膜:所含脂肪组织和纤维小隔较少。 耳廓前有颞浅血管和耳颞神经,耳廓后有耳后血 管和枕小神经,沿颞区自下而上呈放射状向额顶 枕区走行。经此区进行开颅术时,皮瓣的基部应 在下方,既包括上述的血管和神经,以保证皮瓣 的存活和感觉。
神经系统大体解剖
颅骨 头皮 脑 血液循环 脑脊液循环
神经系统大体应用解剖-颅骨
颅部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不包括3对 听小骨)。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 固链接。
颅分为后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 脑颅由8块骨组成。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 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 脑颅又可分颅顶、颅底和颅腔三部分。颅顶 又分为额顶枕区和颞区,并包括其深面的颅顶诸骨。
颅脑横断层解剖学

断面10额、顶叶层面(1) 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2)
断面10额、顶叶层面(2)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3)
断面11颅顶层面CT图像
9.脑血管的变异甚多,尤其脑底动脉环。 10.一些脑动脉夹持脑神经,当发生动脉硬化时,可导致脑神经受压症状。 如:动眼神经位于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之间。
脑血管(1)
脑底部动脉 (显示Willis环)
脑血管(2)
MRA图像
脑血管(3)
脑 血 管 矢 状 面 观
脑血管(4)
大 脑皮 中质 动支 脉
3.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脉,高血压易导致颅内血管瘤破裂出 血;
4.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营养皮质及浅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 内囊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脑栓塞易导致脑缺血;
5.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 6.脑静脉和硬脑膜窦无静脉瓣,但许多静脉注入硬脑膜窦多呈与窦内血流相 反的方向,其注入口处常有类似瓣膜的装置; 7.毛细血管于不同脑区疏密不一,其密度与突触的数量呈紧密的平行关系; 8.脑毛细血管与神经元间隔有血脑屏障,但某些区域缺乏血脑屏障,如松果体、 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垂体后叶、终板和脉络丛等;
断面5松果体层面CT图像
断面6—丘脑、基底核、内囊层面
断面6内囊层面MRI图像
断面7—胼胝体下、侧脑室中央 部层面(侧脑室体部层面)
断面7侧脑室体部层面CT图像
断面8—侧脑室顶部层面
断面8侧脑室顶部层面CT图像
断面9—胼胝体上、半卵圆中心层面
断面9半卵圆中心层面CT图像
断面10—额、顶叶层面(1)
帆间池帆间腔第三脑室上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颅脑正常解剖》课件

废物清除:脑脊液 可以带走脑组织产 生的废物,保持脑 组织的清洁
维持脑压:脑脊液 可以维持脑压,保 持脑组织的正常功 能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PPT
脑回等。
大脑的功能包 括认知、情感、 运动、语言、 记忆、注意力、
决策等。
大脑的解剖结 构与功能相互 关联,不同的 脑区负责不同
的功能。
额叶:负责认 知、决策、情 绪和社交行为
顶叶:负责空 间感知、注意 力和语言理解
枕叶:负责视 觉信息处理
颞叶:负责听 觉、语言和记
忆
边缘系统:负 责情绪调节和
记忆
脑膜与脑池解剖
蛛网膜:位于硬脑膜与软脑 膜之间,充满脑脊液
硬脑膜:位于颅骨内面,与 颅骨紧密相连
软脑膜:位于蛛网膜与脑实 质之间,与脑实质紧密相连
脑膜窦: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 之间,是脑脊液循环的重要通
道
脑池是颅腔内的空腔,位于大脑和脑膜之间 脑池的主要功能是缓冲脑组织,防止脑组织受到损伤 脑池还具有调节脑脊液循环的作用,维持脑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 脑池的形状和大小因个体差异而异,但通常呈椭圆形或圆形
脑干内的神经 核团包括:延 髓、脑桥、中
脑
延髓内的神经 核团包括:延 髓呼吸中枢、 延髓心血管中 枢、延髓吞咽
中枢等
脑桥内的神经 核团包括:脑 桥呼吸中枢、 脑桥心血管中 枢、脑桥吞咽
中枢等
中脑内的神经 核团包括:中 脑呼吸中枢、 中脑心血管中 枢、中脑吞咽
中枢等
● 脑干内的传导束包括:脊髓丘脑束、内侧丘系、外侧丘系、顶盖脊髓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 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 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 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 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丘脑束、顶盖
(医学课件)颅脑正常解剖

第7对脑神经
面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和味 觉。
第8对脑神经
位听神经,主要负责听觉和平衡 感觉功能。
脑神经
第9对脑神经
舌咽神经,主要支配咽喉部感 觉和部分肌肉运动。
第10对脑神经
迷走神经,主要支配内脏器官 的感觉和运动。
第11对脑神经
副神经,主要支配胸锁乳突肌 和斜方肌。
第12对脑神经
舌下神经,主要支配舌肌运动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神经连接
小脑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都有神经连接。这些连接允 许小脑接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调节身体的运动。
结构
小脑由两个半球组成,每个半球又分为三个叶:绒球叶、 小结叶和蚓叶。这些叶由许多小脑纤维束连接,形成一个 复杂的网络。
损伤影响
如果小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身体协调性、平衡感和运 动控制出现问题。这可能导致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和语 言障碍等症状。
功能
大脑髓质主要负责传递信 息,将大脑皮质和其他脑 区连接起来,形成复杂的 神经网络。
结构特点
大脑髓质由大量的神经纤 维组成,这些纤维交织在 一起,形成了复杂的髓鞘 结构。
大脑白质与灰质
定义
结构特点
大脑白质是指大脑半球内部的白色区 域,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大脑灰质 是指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色区域,主要 由神经元细胞体组成。
第2对脑神经:视神 经,主要负责视觉功 能。
第1对脑神经:嗅神 经,主要负责嗅觉功 能。
脑神经
第3对脑神经
动眼神经,主要支配眼球运动和 瞳孔括约肌。
第4对脑神经
滑车神经,主要支配眼球上半部分 的运动。
第5对脑神经
三叉神经,主要支配面部感觉和咀 嚼肌运动。
颅脑应用解剖学课件

6. 颏孔mental foramen 位于前磨牙的 下方,距前正中线约二横指、下颌 骨下缘一横指处,颏神经和血管由 此通过,为颏神经阻滞麻醉的穿刺 部位。眶上切迹、眶下孔和颏孔几
乎位于同一垂直面上。
PPT学习交流
4
一、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7. 颧弓zygomatic arch 由颧骨的颞 突和颞骨的颧突构成,平颧弓上缘, 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中点, 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 滞麻醉的进针点。
8. 翼点pterion 在颞窝内,为额、顶、 蝶、颞四骨相汇合处,位于颧弓中 点上方约4cm,额颧缝后方3.5cm处, 其位置可粗略地用在颧弓中点上方 3.5cm处 摸到的浅窝来标志。翼点 适对大脑外侧裂近点(Sylvian point),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 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 肿。。
9
二、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主要标志线:
1. 下横线: 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 连线。
2. 上横线: 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 线相平行的线。
3. 矢状线: 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 前垂直线: 经颧弓中点画一与上、 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 中垂直线: 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 画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11. 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位于枕外隆突 的深面。
12. 横窦transvers sinus:相当于上项线的深 面。
PPT学习交流
13
三、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 颅部
• 颅顶
• 额顶枕区 • 颞区
• 颅底 • 颅腔
PPT学习交流
14
(一)额顶枕区
境界:
乎位于同一垂直面上。
PPT学习交流
4
一、颅部重要骨性标志
7. 颧弓zygomatic arch 由颧骨的颞 突和颞骨的颧突构成,平颧弓上缘, 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的下缘。 颧弓下缘与下颌切迹之间的中点, 为咬肌神经封闭及上、下颌神经阻 滞麻醉的进针点。
8. 翼点pterion 在颞窝内,为额、顶、 蝶、颞四骨相汇合处,位于颧弓中 点上方约4cm,额颧缝后方3.5cm处, 其位置可粗略地用在颧弓中点上方 3.5cm处 摸到的浅窝来标志。翼点 适对大脑外侧裂近点(Sylvian point),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经过,此处遭受暴力打击时,骨折 碎片可伤及此动脉,形成硬膜外血 肿。。
9
二、颅内重要结构的体表投影
主要标志线:
1. 下横线: 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 连线。
2. 上横线: 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 线相平行的线。
3. 矢状线: 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 前垂直线: 经颧弓中点画一与上、 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 中垂直线: 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 画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11. 窦汇confluence of sinus:位于枕外隆突 的深面。
12. 横窦transvers sinus:相当于上项线的深 面。
PPT学习交流
13
三、颅顶部的层次结构特点
• 颅部
• 颅顶
• 额顶枕区 • 颞区
• 颅底 • 颅腔
PPT学习交流
14
(一)额顶枕区
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纵束
豆状核
上纵束
钩束 扣 带
弓状 纤维
下纵束
连合纤维
指连合左、右半球皮质的纤维。
• 胼胝体 • 穹窿联合 • 前连合
胼胝体
位置:居大脑纵裂底 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 分部:正中矢状切面---- 嘴、膝、体(干)、 压四部
穹窿及穹隆连合
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组成,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 下方前行并互相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至对边,连接对侧海马, 称穹窿连合。
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
心部分。
大脑皮质的分区
较常用的是Bradman分区法,将大脑皮质分为52区。
大脑皮质中枢
一般中枢 语言中枢
第1躯体运动区 第1躯体感觉区 视觉区 听觉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听)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 视觉性语言中枢(读) 书写中枢(写)
第1躯体运动区
颅脑应用解剖课件
脑
分为:
• 端脑 • 间脑 • 小脑 • 脑干
• 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胚胎时
的前脑泡演化而来,两侧高度发育,
形成端脑即左、右大脑半球,遮盖 着间脑和中脑,并把小脑推向后方。
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 大脑纵裂: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纵行 • 大脑横裂:大脑和小脑之间 •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中脑:上界是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 主要结构:大脑脚、中脑导水管、四叠体
脑桥: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下界借延髓脑桥沟与延髓分界
延髓:腹侧面分解标志—延髓脑桥沟 背侧面分解标志—髓皱 下界平齐枕骨大孔与脊髓直接相连
外侧沟: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外侧面,将额叶、顶 叶和颞叶分开
– 包含垂直部(部位于岛叶与额、颞叶之间)和水平部(位于颞叶与额、顶叶 之间)
– 颞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颞上回(听觉皮层)、颞中回和颞下回 – 颞叶内侧面:海马结构(海马及齿状回等)和海马旁回等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大脑皮质中枢
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 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 能的分析综合。
运动增加综合征—为新纹状体病变(舞蹈病) ——肌张力低下、上肢与头部出现不自主、无目地的动作。
大脑半球的髓质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部结构
连合纤维
联系两侧半球结构
投射纤维
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 短纤维——弓状纤维 长纤维——钩束 上纵束 下纵束 扣带
弓状纤维
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偏盲
边缘系统
1.组成: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如杏 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 被盖等。
2.特点: 发生上较古老; 纤维联系复杂。
3.功能:
边缘系统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和性活动等,在 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 时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与机体的高级精神活动、 学习记忆密切相关。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分界不 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丘脑、
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能复
杂
间脑内有松果体,其底部的下丘脑与 垂体连接,是较高级的调节内脏及内 分泌活动的中枢
脑
干
位于脊髓和间脑之间的较小部分,自上而下由 中脑、脑桥和延髓组成。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
豆状核
苍白球 壳
尾状核
—旧纹状体 —新纹状体
纹状体 背侧丘脑
尾状核
豆状核
纹状体
尾状核头 豆状核 背侧丘脑
横断面
纹状体功能
低等动物的最高运动中枢;在人类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变
运动减少综合征—为旧纹状体病变(震颤麻痹,Parkinson病) ——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表情呆板和静止性震颤。
3条沟
• 外侧沟: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 • 中央沟:起于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至外
侧沟,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 • 顶枕沟 :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距状沟起,自下而上并略
转至上外侧面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5个叶
• 额叶 • 顶叶 • 颞叶 • 枕叶 • 岛叶
顶叶
中央沟: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 深的一条脑沟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功能:管理对侧肢体骨骼肌的运动。
第1躯体运动区
第1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及中央旁小叶的后部(3、1、2区) 功能:接受对侧半身的感觉。
第1躯体感觉区
视觉区
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7区) 功能:一侧视区接受双眼对侧半视野。
★损伤: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听觉区 颞横回(41、42区)
分部:穹隆脚、穹隆体、穹隆柱
投射纤维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包括:穹隆、内囊 、外囊 、最外囊
内囊
位置: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构成:上、下行的投射纤维集中形成的髓质板构成。
尾状核
内囊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X”形 分部:前肢、 膝部、 后肢
前肢 膝
后肢
损伤表现:“三偏”症状”
★损伤:感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 (阅读中枢)
顶下小叶的角回(39 区)。
★损伤:失读症。
端脑的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
↓ 大脑髓质
↓ 基底核
↓ 侧脑室
皮质 髓质 基底核
侧 脑室
基底核
• 基底核,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厚的灰
质黑团。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和苍 白球)、屏状核及杏仁体;尾状核与壳核 合称新纹状体,苍白球为旧纹状体
一侧听区接受双耳听觉。
平衡区
颞上回前方的大脑皮质。
味觉区
岛盖皮质和岛叶皮质前部。
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的内侧部及其附近。
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部(44、45区),即Broca区。
★损伤: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8 区)。
★损伤: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 (听话中枢)
颞上回后部(22区)。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 回、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 回、额下回 两额叶内侧:大脑纵裂
顶枕沟:将顶叶和枕叶分开
– 前上方:顶叶 – 后下方:枕叶 – 枕叶内侧面为距状沟(自顶枕沟向枕极延伸):
视觉皮层分布于距状沟两侧 – 楔叶: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