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高中文言文特别句式1文言文的句式,跟的句式,有的一样,有的很不一样。

即使是一样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推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认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构造(习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否认句”之外,其他叫特别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推断句(10种类型)推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推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推断)练习:一、推断句(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斯用兵之效也。

⏹4、赵尝五战于秦⏹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9、暴霜露二、词类活用⏹1、非兵不利,战不善⏹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5、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一、特殊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2、请其矢,盛以锦囊⏹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6、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二、词类活用⏹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3、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特殊句式⏹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2、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3、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4、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6、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1、惟兄嫂是依2、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3、未可以为信也。

4、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5、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

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8、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9、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10、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二、词类活用⏹1、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3、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特殊句式⏹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根本形式有:①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②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A,B也。

○与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假设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那么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诸葛亮出师表〕○此天子气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主动句:施动者+动词谓语+受动者〔一般主动句〕施动者+〔把+受动者〕+动词谓语〔“把〞字句〕○被动句:受动句+〔被+施动者〕+动词谓语〔“被〞字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被〞表被动。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二〕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注:本文为题目“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所编写的文章,请以文言文的格式进行阅读。

)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化的代表之一,使用了许多独特的句式。

学习古文,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对于高中生而言尤为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并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1. 并列句式在古文中,多个并列词语或短语并列连用的现象十分普遍。

例如:“天寒地冻,冰雪漫天”(《红楼梦》)。

“天寒地冻”和“冰雪漫天”两句分别由“天寒”、“地冻”和“冰雪”两个相关的短语并列构成,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效果。

2. 递进句式古文中的递进句式可以用于表达事物逐渐推进或发展的过程。

例如:“日月如梭,岁不我与”(《醉翁亭记》)。

这句话通过“日月如梭”和“岁不我与”两个短语的递进排列,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无法改变的事实。

3. 排比句式排比句式是指用相同结构或类似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连续排列,以达到强调、对比或修辞等目的。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丽春院序》)。

这句话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和“秋水共长天一色”两个排比短语使整句话更加雄辩,表达了秋景的壮丽。

4. 倒装句式古文中常常使用倒装句式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或对语气产生一定的修饰作用。

例如:“不日赏告,内忧外侮,中国百姓,咸以上下,未尝闻矣!”(《红楼梦》)。

这句话的“不日赏告”和“内忧外侮”两处使用了倒装句式,增强了表达的语气和力度。

5. 省略句式古文中的省略句式是指通过省略某些成分,使得语言更加简练、精练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这句诗中省略了主语“我”,但读者仍能够理解句子的意思。

6. 感叹句式感叹句式是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惋惜、赞叹等情感的一种句式。

例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渔歌子》)。

这句话中的“江上数峰青”通过对峰景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前出师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

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前出师表》)——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5.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民也。

(《吕氏春秋·察今》)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

2024年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总结一、倒装句型1. 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省略主语的倒装句型主要用于表示某种特定的语境或者强调动作的主语,其基本结构为:谓语-补语-动词不定式(或名词短语)。

例句:时至今日,仍以启蒙思想贯穿于我国教育事业。

贫穷不一定是生活的败笔,贫从口出才是真正的贫。

2. 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其基本结构为:动词-宾语-主语。

例句:屈原怀才不遇,自比干将之才。

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3. 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状语前置的倒装句型常常用于突出状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等方面的状语中,其基本结构为:状语-谓语-主语-宾语。

例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战士们卯足了劲儿,挺直了胸膛,起飞了。

二、比拟句型1. 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以“如”字开头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相似之物的关系,表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

例句:人生如大江,浩荡无涯,浸润在泥洼中。

国家如母亲,精心呵护着每一位子民。

2. 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以“犹如”结尾的比拟句型常常用于比喻,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度,可形容事物的形态、状态、特征等。

例句:花开喷雨犹如天地喷雨,骄阳似火。

她的笑容犹如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

三、强调句型1. 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以“正是”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具体事物进行强调,加强语气,让读者更加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句:正是品德高尚才能受人敬佩。

正是团结的力量能够击败一切敌人。

2. 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以“何其”开头的强调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情况或事物的描述,表达出作者的感慨和赞叹之情。

例句:何其美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着生命的力量。

何其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假设句型1. 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以“若非”开头的假设句型常常用于对某一状况的假设,表示某种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的可能结果。

例句:若非太阳不休息,何来春寒料峭?若非人民共同努力,国家繁荣富强将无从谈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4篇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2在文言句式里,虚词的'连用不是为了表明一种语气,而是代表着一种特殊作用,这种固定形式也比较常见。

1.表比较作用。

常见有孰与无如何于等。

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③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无如相当于没有像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何于相当于跟比。

2.表被动作用。

常见有为所为所见于等。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某种原因。

常见的是所以,相当于的原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司马迁《鸿门宴》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认定作用。

常见的有于是然也。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于是相当于在这时候。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3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

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2、“……也”。

3、“……者,……”。

4、“……者也”。

5、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6、借助于副词“即”、“则”、“皆”、“乃”、“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可直译为现代汉语的“是”;也有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判断。

7、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8、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

(《鸿门宴》)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3、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4、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5、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6、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7、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荆轲刺秦王》)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游褒禅山记》)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鸿门宴》)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译: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性。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2、刘备,天下枭雄。

译: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

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

(《孔雀东南飞》)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说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现代汉语一般用“被”引进主动者,但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用“为”、“所”、“为……所”、“于”、“见”、“见……于”、“被”字表被动句。

第二种情况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来推断。

(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A、靠“于”引进主动者。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在动词前加“见”,表被动。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鸿门宴》)译: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就可以除掉了。

2、渐见愁煎迫。

(《孔雀东南飞》)译:渐渐被(顾念母亲从此孤独无靠的)忧愁煎熬压迫。

C、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1、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D、用“为……所”或“为所”连用结构,表被动。

2、吾属今为之所虏矣。

(《鸿门宴》)译:我们这些人都会被他俘虏。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译:你们这些人都将被被他所俘虏!E、用“被”表被动。

1、今日被驱遣。

《孔雀东南飞》译:今日被休弃。

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译: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

(《荆轲刺秦王》)(二)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1、妇女无所幸。

译:妇女没有被宠幸。

(《鸿门宴》)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尔耳,非心服也。

(《赤壁之战》)译: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是迫于当时曹操的兵力太多,而不是真正的从心里归顺!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B谓语省略C宾语省略D定语省略E介词省略F定语中心语省略A主语省略此种省略在翻译时不译出来,要译则要在所译内容之外加括号。

1、(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

(《赤壁赋》)2、(兰芝)十三能织素。

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

(《孔雀东南飞》3、(沛公)坐须臾。

译:沛公坐了一会儿。

(《鸿门宴》)B谓语省略(在翻译时必须翻译出来)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C宾语省略(在翻译时一般要译出来)1、遣去慎莫留(她)。

译:千万不要留她。

(《孔雀东南飞》2、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

(《孔雀东南飞》3、人不敢与(之)忤视。

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

(《荆轲刺秦王》)4、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鸿门宴》)5、则与(之)斗卮酒。

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

(《鸿门宴》)D定语省略1、主簿通(太守)语言。

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

(《孔雀东南飞》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

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

(《鸿门宴》)E介词省略(必须要译出来)1、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

(《鸿门宴》)2、徘徊(于)庭树下。

译:在庭树下徘徊。

《孔雀东南飞》3、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译: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四、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B宾语前置。

C定语后置。

D状语后置。

A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会把谓语提前。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你太不聪明了!B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曷”、“胡”、“恶”、“焉”、“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1、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2、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3、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宾语必须是代词;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莫”、“毋”等否定词表否定,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