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得失电子守恒
方程式配平原则: 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
配平方法: 化合价升降法(电子得失法)
配平步骤:
1、标价态:列出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
的元素的化合价;
2、列变化:列出元素得失电子数(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
3、定系数:使得失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相等;
D.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1 mol 时,生成标准状况下 Cl 2的体积为 11.2L
例 8、单质 X 和 Y 相互反应生成 X 2+和 Y 2-,现有下列叙述: ① X 被氧化 ② X 是氧化剂 ③ X 具有氧化性 ④ Y 2-
是还原产物 ⑤ Y 2-具有还原性 ⑥ X 2+具有氧化性 ⑦ Y 的氧化性比 X 2+氧化性强,其中正确的是(
A.氢元素被氧化,碳元素被还原
B .HCN 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 CaCN2 是氧化产物, H2 为还原产物
② Cl 2 + NaOH —— NaCl + NaClO 3+ H2O
③ AgNO 3 —— Ag + NO 2↑+ O2↑
4、多变整体配:某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同时升高或同时降低时,将这种物质当作一个整体来计算化合价变化数 【例 4】: FeS2 + O2 —— Fe2O3 + SO2 ① Cu2S + HNO 3 —— Cu(NO3)2 + NO↑+ H 2SO4 + H 2O ② P4 + CuSO4 + H2O —— Cu3P + H3PO4 + H2SO4
5、离子方程式的配平(可利用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方法

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合价升降法、奇数偶配法、整体配平法、零价法和平均化合价法等。
1. 化合价升降法:通过分析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化学计量数,使得化合价升高的总和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和。
2. 奇数偶配法:适用于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单质参与的反应,通常先配平单质一侧的元素,再根据需要调整其他物质的系数。
3. 整体配平法:当反应中某一侧的化合物比较复杂时,可以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先配平简单的一侧,然后再配平整体。
4. 零价法:特别适用于含有单质的反应,将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看作是从零开始变化,从而简化配平过程。
5. 平均化合价法:在处理变价元素的平均化合价时,可以先计算出变价元素的平均化合价,然后根据平均化合价来配平方程式。
6. 待定系数法:基于原子个数守恒的原则,设定某些反应物的系数为未知数,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来确定这些未知数的值。
7. 1·x法:这是一种较为现代的配平方法,通过设置一个未知数x,然后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数目来求解x的值,最终得到所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
8. 原电池配平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电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通过考虑电极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来配平方程式。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选择合适的配平方法。
有时候,
一个反应可能需要使用多种方法结合来完成配平。
此外,配平时还应遵循原子守恒的原则,确保反应物和生成物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量相同。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法整理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方法整理一、简介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曾经的组合,化合状态和电荷状态都会发生改变。
因此,为了描述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我们需要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二、常见的配平方法1. 配平方法一:改变系数法通过改变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来平衡方程式。
首先,识别氧化和还原的物质,然后根据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两侧添加适当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原子数目和电荷数目保持平衡。
2. 配平方法二:半反应法这种方法将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分别处理氧化和还原的物质。
首先,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半反应写出来,以确保原子数目和电荷数目平衡。
然后,平衡半反应中的原子数目和电荷数目。
最后,根据反应的实际情况,将两个半反应合并为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3. 配平方法三:氧化数法利用氧化数法来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数是描述物质中原子与电荷状态的指标。
通过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氧化数变化,可以确定每个原子的电荷变化。
然后,通过调整系数和电荷数目来平衡方程式。
三、注意事项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时,需要遵循以下注意事项:1. 确保所有原子数目和电荷数目在方程式两侧保持平衡。
2. 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合价和电荷状态,以便正确配平方程式。
3. 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原则,在调整系数和原子数目时保持平衡。
四、总结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可以通过改变系数法、半反应法和氧化数法来实现。
在进行配平时,需要注意原子数目和电荷数目的平衡,以及化合价和电荷状态的正确设置。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7篇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7篇第1篇示例: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常见且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在化学工业、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涉及原子的氧化数的变化,原子间的电子转移,从而导致物质的电荷的变化。
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有时会涉及到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即使得反应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配平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基本上是固定的,但难易程度会因为具体的反应物质而有所差异。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1. 确定氧化数:在配平反应方程式时,首先需要确定参与反应的每个元素的氧化数。
氧化数是指一个原子在化合物中所带的电荷数。
确定氧化数的方法是根据元素的位置和结构来确定,一般来说,氧化数是化合物中原子的电负性。
氧的氧化数一般为-2,在过氧化物中为-1,氢的氧化数一般为+1等等。
2. 编写反应方程式:根据实际反应情况,编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将亚铁酸钾(KFeO4)和氢氧化钠(NaOH)混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产生氧气和钠氢氧化铁的反应。
3. 配平反应方程式:配平反应方程式的目的是使方程式中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需要找到参与反应的元素,并观察其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的原子数目。
然后,通过增加系数的方式使得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对于上述的反应方程式,可以通过在亚铁酸钾和氢氧化钠前面添加系数使得反应方程式配平。
4. 检查配平:配平完毕后,需要再次检查反应方程式,确保各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也需要检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电荷平衡,确保反应方程式成立。
5. 化简方程式:在配平反应方程式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多余的物质或多个反应路径的情况。
此时,可以通过化简方程式的方式,去除冗余物质,简化方程式的形式。
这样既方便观察和理解反应过程,也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反应的机制和热力学性质。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实验和研究中的基本技能之一。
掌握好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机制,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及效率。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九大配平技巧

练习配平:
1、标好价
-2 +4
0
2H2S + SO2 —3 S + 2 H2O
2、列变化
22 41
3、求总数
+1 +5
0
4、配系数
2Ag3AsO4 +11Zn +11 H2SO4 —
13 8
2 11
电子守恒
112 多种变价,合并计算
质量守恒
0
-3
+2
电荷守恒
6Ag + 2AsH3 +11ZnSO4 + 8H2O
正向配平(常规形式)
对于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在 不同物质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从左 边反应物着手配平—即选择反应物 作为基准物质。
(二)自变从右边配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包括分解、歧化)一般从 右边着手配平(也包括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配平练习A组:
0
-2 +4
3 S + 6 KOH — 2 K2S + K2SO3 + 3 H2O
练习 (1)BH4-+Au3++OH-=Au↓+BO2-+H2O
(2)Sx2-+BrO3-+OH-→SO42-+Br-+H2O
3BH4-+8Au3++24OH-=3Au↓+8BO2-+18H2O
3Sx2-+(3x+1)BrO3-+(6x-6)OH-=3xSO42-+(3x+1)Br-+(3x-3)H2O
以下其它方法仅供参考
配平练习A组:
0
+2
P4+ 15 CuSO4+ 24 H2O —
+1 -3
+5
5Cu3P+ 6 H3PO4+ 15H2SO4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化学中重要的一步,它可以使得化学反应方程式符合守恒原理,即化学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是相同的。
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有多种,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方法。
一、半反应法半反应法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最常用的配平方法。
它基于氧化还原反应中产生/失去的电子数目相等原理,将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按照氧化和还原两个方向进行配平,并在两个方向上达到电子数目相等,最终得到平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例如,下面是钾过氧化物和硫酸的氧化还原反应:K2O2 + H2SO4 → K2SO4 + H2O2首先,将反应中涉及到的原子离子的氧化态列出:K2O2:K+1 O-1(较稳定的离子态是O-1)H2SO4:H+1 S+6 O-2可以发现,反应中涉及到的氧化态种类有两种,即O-1和O-2。
因此,我们需要先将两个离子态配平,使得它们之间的氧化态相同。
首先考虑氧化的部分,也就是钾过氧化物与硫酸之间的反应。
考虑通过添加一些电子使得反应中的氧化态达到平衡,即:这样,氧化的部分中涉及到的氧化态已经平衡了,但是电荷并不相等。
为了使得电子数也相等,我们在两个反应物的左右分别乘以对方所产生的电子数,即:最终,通过半反应法我们得到了平衡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数法氧化数法也是一种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它是通过对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原子离子的氧化态进行修改来实现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目的。
具体来说,它可以通过修改原子离子的氧化态来平衡相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以符合守恒原理。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 Cu + HNO3 → Cu(NO3)2 + NO 中,我们可以通过修改Cu 和NO 的氧化态来平衡两边的反应物和生成物:Cu:0 → +2HNO3:+5 → NO:+2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这种方法在反应物和生成物氧化态种类较多时,效果较明显,但需要较强的数学计算能力。
高一化学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在高中化学阶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学好这一部分知识十分重要。
一、配平原则(1)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2)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3)电荷守恒:离子反应前后,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二、配平步骤(1)标变价:标明反应前后变价元素的化合价(2)列得失:列出化合价的变化值(3)求总数:通过求最小公倍数使化合价升降总值相等(4)配系数:确定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化学计量数,用观察法配平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5)查守恒:检查质量与电荷、电子是否分别守恒三、配平技巧(1)逆向配平法:若氧化剂(或还原剂)中某元素化合价只有部分改变,或某物质自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反应),可用逆向配平法,即选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为基准物来配平(一般从反应物很难配平时,可选用逆向配平法)。
此处我们使用P4和CuSO4的反应作为例子:该反应的氧化剂是P4、CuSO4,还原剂是P4,以反应物作基准求得失电子数比较困难,但是氧化产物只有H3PO4、还原产物只有Cu3P,所以以H3PO4和Cu3P作基准物容易求得失电子数。
Cu3P中Cu为﹢1价,P为﹣3价,由P4、CuSO4生成Cu3P,化合价总的降低6;由P4生成H3PO4,化合价升高5,则Cu3P与H3PO4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5∶6,再根据原子守恒配平,该反应方程式为:因此各物质前的系数需再乘以4,最终结果为:(2)双向配平法:当遇到一种物质中的变价元素未完全发生变价时,可以进行双向配平。
此处我们使用Cu2S和HNO3的反应作为例子:Cu2S中Cu为﹢1价,S为﹣2价,生成物中Cu为﹢2价,S为﹢6价,化合价总的升高10;由HNO3生成NO,化合价降低3。
因HNO3中N元素未全部得电子,以Cu2S和HNO3为基准求得的系数不是最终的系数,此时应以Cu2S与NO为基准,则Cu2S与NO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0,再根据原子守恒配平,该反应方程式为(3)巧令化合价法:无法用常规方法确定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时,先令其均为零价或其他常见的化合价(总的化合价之和为微粒所带电荷数),然后根据化合价升降配平。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知识要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得失电子守恒方程式配平原则: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离子方程式)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电子得失法)配平步骤:1、标价态:列出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2、列变化:列出元素得失电子数(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
3、定系数:使得失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相等;4、配其他:利用观察法,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把单线改成等号。
【典型例题】【例1】:C+HNO3——CO2↑+NO2↑+H2O【例2】:NH3+O2——NO+H2O【例3】:H2S+HNO3——H2SO4+NO2+H2O配平技法:1、全变左边配:某元素化合价完全变化,先配氧化剂或还原剂的系数①KNO3+FeCl2+HCl——KCl+FeCl3+NO↑+H2O②Pt+HNO3+HCl——H2PtCl4+NO2↑+H2O2、部分变两边配:某元素化合部分变,含该元素的物质先配生成物。
①Mg+HNO3——Mg(NO3)2+NH4NO3+H2O②KMnO4+HCl——MnCl2+Cl2↑+KCl+H2O3、自变右边配: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歧化反应)先配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①NO2+H2O——HNO3+NO②Cl2+NaOH——NaCl+NaClO3+H2O③AgNO3——Ag+NO2↑+O2↑4、多变整体配:某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同时升高或同时降低时,将这种物质当作一个整体来计算化合价变化数【例4】:FeS2+O2——Fe2O3+SO2①Cu2S+HNO3——Cu(NO3)2+NO↑+H2SO4+H2O②P4+CuSO4+H2O——Cu3P+H3PO4+H2SO45、离子方程式的配平(可利用电荷守恒进行配平)【例5】①Cr(OH)4-+OH-+ClO-——CrO42-+Cl-+H2O②MnO4-+Cl-+H+——Mn2++Cl2↑+H2O③MnO4-+H2O2+H+——Mn2++O2↑+H2O6.关于有缺项的方程式的配平:(缺项一般是酸、碱或水)【例6】:KMnO4+KNO2+_______——MnSO4+K2SO4+KNO3+H2O①Mn2++S2O82-+H2O——SO42-+MnO4-+________②Zn+H ++NO 3-——Zn 2++NH 4++_________③KMnO 4+K 2SO 3+________——K 2MnO 4+K 2SO 4+H 2O例7.实验室制Cl 2反应为4HCl(浓)+MnO 2=====△MnCl 2+Cl 2↑+2H 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 .还原剂是HCl ,氧化剂是MnO 2B .每生成1mol Cl 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C .每消耗1mol MnO 2,起还原剂作用的HCl 消耗4molD .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 时,生成标准状况下Cl 2的体积为11.2L 例8、单质X 和Y 相互反应生成X 2+和Y 2-,现有下列叙述:①X 被氧化②X 是氧化剂③X 具有氧化性④Y 2-是还原产物⑤Y 2-具有还原性⑥X 2+具有氧化性⑦Y 的氧化性比X 2+氧化性强,其中正确的是(B)A .①②③④B .①④⑤⑥⑦C .②③④D .①③④⑤例9.ClO 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 2:2KClO 3+H 2C 2O 4+H 2SO 4=====△2ClO 2↑+K 2SO 4+2CO 2↑+2H 2O.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 )A .KClO 3在反应中是还原剂B .1mol KClO 3参加反应,在标准状况下能得到22.4L 气体C .在反应中H 2C 2O 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 .1mol KClO 3参加反应有1mol 电子转移例10.在5NH 4NO 3=====△2HNO 3+4N 2↑+9H 2O 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原子和发生还原反应的氮原子的质量比是(C)A .1∶1B .3∶5C .5∶3D .2∶8【经典练习】2、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C )A 、3Cl 2+6KOH =5KCl +KClO 3+3H 2OB 、2NO 2+2NaOH =NaNO 3+NaNO 2+H 2OC 、SnCl 4+2H 2O =SnO 2+4HClD 、3CCl 4+2K 2Cr 2O 7=2CrO 2Cl 2+3COCl 2+2KCl3、氮化铝(AlN )广泛应用于电子、陶瓷等工业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一. 教学要求:1.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被氧化)和还原(被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氧化能力)和还原性(还原能力)、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2. 能用正负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并能规范地表达。
二. 教学重点、难点: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依据和配平步骤是本部分内容的重点,也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
三. 教学过程:引言:今天,我们学习一种适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新的配平方法:化合价升降法。
提问: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根据什么特征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是参加反应的原子或离子间的电子转移(即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即共用电子对的偏向),其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依据1.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和氧化剂得电子总数必相等。
2.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必相等。
(二)配平步骤1. 先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并标出氧化和还原元素的正负化合价(标好价);2. 列出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列变化);3. 使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总数);4. 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系数(配系数)。
说明:初学者必须按照这四步认真完成。
氧化-还原反应一. 氧化剂:1. 物质具有氧化性的一般规律(1)非金属单质和金属阳离子一般都具有氧化性。
如:Cl O Fe Ca 2232、、、++(2)组成化合物的元素中,价态高的元素一般具有氧化性。
如:74642++Mn KMnO S SO H 中和中浓(3)凡在分解过程中,有氧放出的反应物均具氧化性。
如:卤素的含氧酸、过氧化物、硝酸盐等。
2. 氧化性强弱的规律:(1)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与其元素的非金属性是一致的。
如:Si P S Cl F Cl Br I <<<>>>和(2)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对应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减弱而增强。
如:同周期Na Mg Al +++<<23,同族K Na Li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Na Cu Hg +++++<<<<222(3)同一种元素所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FeFe Fe 32++>>(4)对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含氧酸及其盐,热稳定性越差,氧化性越强。
如:HClO HClO HClO HClO MClO MClO MClO MClO 432432−→−−−−−−−−−−−−−−↑↑↑↑热稳定性减弱,氧化性强。
(5)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如:2232232FeCu Fe Cu Fe Cu ++++++=+>(6)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越易发生,则氧化性越强。
如:MnO HCl MnCl Cl H O 222242++↑+∆216225842242222222450KMnO HCl KCl MnCl Cl H OHCl O Cl H OCaCl o C +=++↑++↑+二. 还原剂:1. 金属单质,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一般具有还原性。
如:K Na Ca S Cl Br 、、、、、2---2. 组成化合物的元素中,价态低的一般具有还原性。
如:H S SHI I 22中中--3. 非金属的氢化物一般具有还原性。
如:236322NH Cl N HCl +=+三.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因素:1.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氧化性 递增KMnO H Cl H SO Br Fe Cu I H Pb Sn Fe 42242322222()+++++++浓Mn Cl SO Br Fe Cu I H Pb Sn Fe2222+--+-还原性递增“上左、下右可反应” “隔之愈远愈易行” 2. 浓度的影响浓度越大,氧化性愈强。
如浓、稀HNO 3的氧化性。
3. 酸、碱条件影响K M n O H Mn Mn Mn Mn Mn Mn4727474()+++++++→→→⎧⎨⎪⎪⎩⎪⎪中性碱性4. 温度的影响KMnO Mn Mn Mn 4764∆+++→+【典型例题】[例1]1.2.12e↑+223322O KCl MnO KClOCl :+→-+516e ×2 由单配双看后面,其它 2O :-→+⨯2022e ×3 情况看前面。
3.O H Cl MnCl KCl HCl KMnO 22248522)(162+↑++=+浓Mn e Cl e ::+→++⨯-→-⨯⨯7252210254. 6737422724243243242FeSO K Cr O H SO Fe SO Cr SO K SO H O ++=+++()()5. 4242223Fe OH O H O Fe OH ()()++=6. ↑+++=+223722372214Cl O H CrCl KCl HCl O Cr K7. 32223NO H O HNO NO +=+8. 8363242NH Cl NH Cl N +=+9. O H NO NO Fe HNO FeO 23335)(3)(103+↑+=+稀10. 22223Fe Cl Fe Cl ++-+=+[例2] 4112822232FeS O Fe O SO ++高温Fe eS e eO e :::+→+--→+-⨯⎫⎬⎭-⨯→-+⨯⨯23214521142022211232222222O CO Na CO O Na +=+21021122O e O e::-→-⨯⨯-→-+⨯O H O NO HNO 2223244+↑+↑∆N e O e ::+→++⨯-→-⨯⨯54422022136232232S K O H K S K SO H O +=++S e S e::02220441→-+⨯→+-⨯Cl OH Cl ClO H O 222+=++---1. Na Fe Al Cu++++、、、332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反应、3222FeCl Cl FeCl =+2232222I KCl FeCl KI FeCl ++=+、Cl KI KCl I 2222+=+,由此判断氧化剂由强到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将Fe I 3+-和混和后,加入Fe Cl 粉和2。
(1)若反应后有Fe2+剩余,则一定无____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
(2)若反应后有Fe 剩余,则一定无____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
(3)若反应后有I -剩余,则一定无____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
(4)若反应后有Cl 2剩余,则一定无_________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
1. ++++>>>Na Al Cu Fe 3232. Cl FeCl I 232>>3. (1))(32+-Fe ICl , (2)Fe Cl Fe I 322++-、,、(3)Fe Cl Fe 32+、, (4)氧化还原反应习题课一. 知识分析:1. 氧化还原反应的几种配平方法(1)零化合价法——n m B A 型参加的反应 例1:4243332SO H AsO H HNO S As +=+OH NO 22+↑+分析:配平时先设A 和B 的化合价为“零价”--+-+⎪⎭⎪⎬⎫⨯→⨯→ee SS e AsAs 2836256050失失失 1⨯45++→N N 得-e 1 28⨯ 配平时最终结果:1,28,2,3,28,8 例2:+=++HCl O H S As Cl 23224243SO H AsO H +分析:--+-+⎪⎭⎪⎬⎫⨯→⨯→ee SS e AsAs 283625605失失 1⨯122-→Cl Cl 得2⨯-e 14⨯配平时最终结果:14,1,20,28,2,3(2)整体配平法——n x M 型离子参加的反应例3:+=++++-3443Fe H MnO O Fe OH Mn 22++分析:配平时将43O Fe 中3个Fe 看作一个整体参与反应3833++→Fe Fe 失51⨯-e 27++→Mn Mn 得15⨯-e配平时最终结果:5,1,48,15,1,24 (3)凑数法: 例4:22324O SO O Fe FeSO ++=分析:配平时,先将4FeSO 的系数定为1,则32O Fe 就为21,2SO 也为1,再根据O 原子守恒,2O 为41。
最后方程式的两边4⨯,则最后结果为:4,2,4,1 (4)表观化合价法——有机物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例5:+=++28742487O H C SO H KMnO H COH MnSO SO K 2442++分析:在有机物中,一般来说,H 为1+价,O 为2-价2874887O H C H C --→ 失-e 4 5⨯27++→Mn Mn 得-e 5 4⨯ 最后配平结果:5,4,6,5,4,2,6 (5)特殊反应的特殊方法: 例6:423722CrO K KI KIO O Cr K =++2I +分析:Cr :66+→+ 无变价 I :05→+ 得15⨯-e I :01→- 失51⨯-e在配平722O Cr K 和42CrO K 前面系数时,由于K 、Cr 、O 数目相互影响的原因,不方便配平。
可以设722O Cr K ——a 42CrO K ——b ,则有⎩⎨⎧==⇒⎩⎨⎧==+6323b a a b b a最后的配平结果:3,1,5,6,3 2. 氧化还原反应的传递关系氧化剂(A )+还原剂(B )=还原产物(A ')+氧化产物(B ')⎩⎨⎧'>'>A B B A 还原性:氧化性:例7:根据下列反应:++232I SO H 4222SO H HI O H +=, +=+23222FeCl HI FeCl HCl 22I +,O H NO FeCl HNO FeCl 23322243+↑+=+33)(NO Fe +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A. NO Fe I SO H >>>+-232B.NO SO H Fe I >>>+-322 C.NO SO H I Fe >>>-+322D. -+>>>I SO H Fe NO 322分析:因为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
第一个反应中->I SO H 32;第二个反应+->2Fe I ;第三个反应,NO Fe >+2,综上,还原性顺序NO Fe I SO H >>>+-2323. 氧化还原反应的变化规律 (1)邻位转化规律:当氧化剂为弱的氧化剂,以及不足量的氧化剂时,还原剂只变成其相邻价态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