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大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的作用下,因自稳调节素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理生理学:是研究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科学。
4.病理过程: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5.病因:是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6.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索已经消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7.不完全康复:是指病因造成的损伤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基本病理变化没有完全消失,机体主要通过代偿活动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8.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9.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的丧失。
10.pH: 体液中H"的负对数值,反映体液酸碱度的指标。
11.PaCO2: 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
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12.SB:全血标本在标准状态下测得的HCO;含量。
13. AB: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实际状态下测得的HCO;含量,是反映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14. 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差值。
15. 酸碱平衡紊乱:某些病理情况下,可引起机体酸、碱超负荷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态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着重从功能与代谢的角度探讨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其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2.健康: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3.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称为脱水。
5.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6.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
8.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9.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0.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1.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12.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3.呼吸性碱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增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14.乳酸酸中毒:血浆中乳酸浓度增高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5.酮症酸中毒:血中酮体(β—羟丁酸及乙酰醋酸)含量增多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
16.乏氧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1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
18.循环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19.组织性缺氧: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
20.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1. 呼吸衰竭:当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绪论1. 基本病理过程:指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成套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疾病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又称为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2.低容量性高钠血症:又称为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
3.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4.水中毒:患者由于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血钠下降,血清Na+<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内总钠正常或增加,又称为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5.水肿edema: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6.积水hydrops:过多液体在体腔内积聚称为积水。
7.隐性水肿:游离液体增加不明显,尚无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8.显性水肿:皮下组织过多液体积聚,出现明显外观表现的水肿。
酸碱平衡紊乱1.酸碱平衡:机体处理酸碱物质的含量和比例,以维持PH在恒定范围内的过程称为酸碱平衡。
2.酸碱平衡紊乱:许多因素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稳定性遭到破坏,这种稳定性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3.PaCO2:血液中成物理状态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
正常范围是33~46mmHg,平均为40mmHg。
4.SB:标准碳酸氢盐: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在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时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量,是反映代谢因素的指标。
正常范围为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5.AB:实际碳酸氢盐: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实际体温,实际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情况下测得的血液中HCO3-的浓度。
病理生理学 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此时机体处于非病、非健康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状态。
5、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是指能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它是决定疾病特异性的。
7、诱因: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8、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9、危险因素:与某个疾病明显相关,但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的因素。
10、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但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均死亡。
11、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消失或停止,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低渗性脱水: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伴有细胞外液的减少。
13、高渗性脱水: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 mmol/L,血浆渗透压﹥310 mmol/L,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减少。
14、水中毒: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 mmol/L,血浆渗透压﹤280 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5、等渗性脱水: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6、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
17、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低于3.5 mmol/L。
18、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高于5.5mmol/L。
19、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20、反常性碱性尿:高钾血症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5.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指作用于机体的众多因素中,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病特征的因素。
7.完全康复(rehabilitation):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9.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0.脑死亡(brain death):目前一般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1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3.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和解答题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24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5、细胞死亡:指细胞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6、细胞凋亡:指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的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7、凋亡小体:细胞凋亡时,胞膜皱缩内陷,分割包裹胞浆,内含DNA物质及细胞器,形成泡状小体称为凋亡小体。
8、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9、低渗性脱水:低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过程,失钠>失水,11、等渗性脱水:水、钠按正常血浆浓度比例丢失引起的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血钠维持在130-150mmol/L,渗透压浓度280-310mOsm/L。
12、水肿(显隐性):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聚积的病理过程。
显性水肿: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时,留有凹陷。
隐形水肿:全身性水肿时,皮下组织液增多,当水肿液不超过原体重的10%时,手指按压不会出现凹陷征。
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出现脱水热。
15、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6、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17、代谢性酸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的PH下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酸碱失衡。
18、代谢性碱中毒: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升高。
19、呼吸性酸中毒:指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血浆中PH下降。
20、呼吸性碱中毒:指因通气过度,血浆中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血浆中PH升高21、阴离子间隙(AG):实质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Na+]-[Cl-]-[HCO3-],正常为12mmol/L。
22、乏氧性缺氧(低张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外界环境氧气不足,呼吸功能障碍引起血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2.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全脑机能永久性丧失,即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因此,脑死亡成了近年来判断死亡的一个重要标志。
3.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指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4.疾病: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因素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5.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又称高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7.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又称低渗性脱水,其特征是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低于280mmol/L,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
8.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血清钠浓度低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称水中毒。
9.水肿(edema):是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病理过程。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10.缺氧(hypoxia):凡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1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物理溶解的O2 产生的张力(氧张力)12.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的最大带氧量。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_03161909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名词解释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任务是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整个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变化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2、疾病(disease):是在致病因素的损伤与机体的抗损伤作用下,因机体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此时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
3、脑死亡(braindeath):是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大脑、小脑、脑干功能永久性消失。
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nydration ):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 血浆渗透压>31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5、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是指患者肾排水功能降低,或再输入大量水,使细胞内外液容量均增加,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6、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7、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由于酸碱负荷过度、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体液酸碱度稳态破坏,形成酸碱平衡紊乱。
8、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 ):是指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 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9、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 ):是指CO?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或PaCO2) 增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0、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 ):是指细胞外液H+丢失或碱过多而引起血浆HCO3「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紊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学名解1、健康: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与社会适应上得完好状态,而不仅就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5)2、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得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3、衰老:又称老化,就是机体正常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得不可逆过程。
(6)4、诱因:加强病因作用而促进疾病发生发展得因素。
(7)5、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得、决定疾病特异性得因素。
(7)6、危险因素:与某一疾病具有明显相关,但尚分不清就是原因还就是条件因素。
(8)7、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得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得永久性停止。
(11)8等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按正常血浆中得浓度比例丢失水与钠,血清钠浓度仍维持在130~150 mmol/L及血浆渗透压仍维持在280~310 mmol/L正常水平得病理过程。
(19)9、高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 mmol/L及血浆渗透压>310 mOsm/L 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20)10、低渗性脱水:体液容量减少,以失纳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 mmol/L及血浆渗透压<280 mOsm/L为主要特征得病理过程。
(21)11、水肿:过多得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得病理过程,它就是多种疾病得临床体征。
(22)12、、水中毒:水在体内潴留,并伴有包括低钠血症、脑神经细胞水肿等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得病理过程。
(26)13、盐中毒:又称高血钠性细胞外液溶液增多,就是体内钠总量与血钠含量增高伴有细胞外液增多得病理过程。
(27)14、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33)15、酸碱平衡紊乱:病理情况下,机体出现酸或碱超量负荷、严重不足或调节机制障碍,而导致机体内环境酸碱度得稳定性被破坏过程。
(43)16、实际碳酸氢盐:隔绝空气得血液标本,在实际PaCO2、血氧饱与度及体温条件下,所测得得血浆HCO3-含量。
(49)17、、标准碳酸氢盐(SB):全血在标准条件下(PaCO2为40mmHg,血氧饱与度为100%,温度为38℃)所测得得血浆HCO3-含量。
(49)18、缓冲碱(BB):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得负离子缓冲碱得总与,包括血浆与红细胞内得HCO3-、Hb-、HbO2-、Pr-、与HPO42-等,通常以氧饱与得全血在标准条件下来测定,正常值为45-52mmol/L,平均值为48mmol/L就是反映代谢因素得指标。
(50)19、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得酸碱平衡紊乱。
(52)20、呼吸性酸中毒:血浆中PaCO2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降低得酸碱平衡紊乱。
(56)21、代谢性碱中毒:血浆中HCO3-原发性增高,而导致pH升高得酸碱平衡紊乱。
(57)22、反常性酸性尿: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得K+减少,引起K+-Na+交换减少,H+-Na+交换增强,其结果就是肾排泌H+增多,重吸收HCO3-增多,从而发生低K+性代谢性碱中毒,其尿液反而呈酸性。
(58)23、缺氧: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导致代谢、功能与形态结构改变得病理过程(65)24、发绀: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Hb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
(67)25、血液性缺氧(等张性缺氧):由于Hb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得缺氧,此时动脉血得氧分压与氧饱与度均正常。
(67)26、乏氧性缺氧(低张性缺氧):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得缺氧。
(66)27、循环性缺氧(低血流/动力性缺氧):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得缺氧。
(68)28、组织性缺氧:组织、细胞对氧利用发生障碍而引起得缺氧,本质不就是氧得缺乏(69)29、肠源性发绀:血液中HbFe3+OH达到1、5g/dl时,皮肤、黏膜可呈咖啡色。
(68)30、发热:发热激活物得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得调节性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值得0、5℃。
(76)31、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产热、散热功能异常,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得水平而引起得非调节性得体温升高,就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76)32、发热激活物:凡能激活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生性致热源,进而引起体温升高得物质。
(77)33、应激: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机体所表现出得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
(86)34、应激性溃疡:强烈应激原(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脑血管意外等)作用下,机体出现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
(95)35、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器官缺血后恢复血液供应不仅不能使其功能得到恢复、损伤结构得到修复,反而造成其功能障碍与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得现象。
(98)36、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得细胞内Ca2+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与功能代谢障碍得现在。
(102)37、、细胞凋亡(apoptosisi):在体内外因素诱导下,由基因严格调控而发生得自主性细胞有序死亡。
(109)38、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一种以全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激活为特征得临床综合症,因促凝物质得暴露增多,天然抗凝因子及内源性纤溶不足,导致广泛得微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同时或相继发生大量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消耗,导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7)39、休克: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以致机体组织细胞与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得病理过程。
(133)4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得一种难以控制得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综合征。
(150)41、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烧伤等急性危重病时或在其复苏后,同时或相继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得功能障碍得损害,以致机体内环境得稳定必须靠临床干预才能维持。
(150)42、心力衰竭:若致心功能障碍得病因较重或不断发展,使心脏舒缩功能受损加重或充盈严重受限,在有足够循环血量得情况下,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到已不能满足日常代谢得需要,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流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195)43、心功能不全:由于心肌舒缩功能或心室充盈受限所致得心脏泵血功能降低。
(195)44、心室重塑:心室在持续机械负荷过重、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过渡激活状态下,通过改变其结构、代谢与功能而发生得慢性代偿适应性反应。
(200)45、向心性肥大:长期压力超过负荷使收缩期心室壁应力增大,合成得心肌肌节呈并联排列,心肌细胞明显增粗,心室壁明显增厚,而心腔容积正常或缩小,使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增大。
(201)46、离心性肥大:长期容量超负荷使舒张期心室壁应力增大,合成得心肌肌节成串联排列,心肌细胞明显增长,心腔容积增大,而心腔增大又使收缩期心室壁应力增大,进而刺激肌节呈并联排列,引起心室壁一定程度增厚,室壁厚度与心腔半径之比基本保持正常。
(201)47、呼吸衰竭: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机体在静息状态吸入空气时,PaO2低于60 mmHg,或伴有PaCO2高于50 mmHg,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210)48、Ⅰ型呼衰:仅有PaO2降低,PaCO2正常或偏低,换气功能障碍型。
49、Ⅱ型呼衰: PaO2降低,伴有PaCO2得升高,为通气功能障碍型。
(210)50、限制性通气不足:因吸气时肺泡扩张受限而引起得肺泡通气不足。
(212)5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多种原发病过程中,因急性肺损伤引起得急性呼吸衰竭,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与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220)52、肝功能不全:各种致肝损害因素作用与肝后,一方面引起肝组织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化等结构改变,另一方面还能导致各种功能障碍,出现黄疸、出血、继发感染、肾功能障碍、顽固性腹水及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224)53、肝性脑病: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得、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得、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得神经精神综合征。
(231) 54、假性神经递质:苯乙胺与酪胺得化学结构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真正得神经递质相似,但生理作用却较其弱,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234)55、急性肾衰竭(ARF):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得病理过程。
(245)56、肾功能不全: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出现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得病理过程。
(245)57、氮质血症:含氮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体内蓄积,引起血中非蛋白氮含量显著增高。
(250)58、慢性肾衰竭(CRF):各种慢性肾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就是残存得有功能得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代谢废物与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起得一系列临床症状得病理过程。
(252)59、尿毒症:急慢性肾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与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256)病生大题1、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得原因与对机体得影响(19)等得原因:1)麻痹性肠梗阻时,大量体液潴留于肠腔内; 2)大量抽放胸腔积液、腹水,大面积烧伤,大量呕吐、腹泻或胃﹑肠吸收以后; 3)消化液丧失等得影响:主要丢失细胞外液,血浆容量及组织间液量均减少,但细胞内液量变化不大。
细胞外液大量丢失造成细胞外液容量缩减,血液浓缩;肾对钠与水得重吸收加强,可使细胞外液容量得到部分补充。
患者尿量减少,尿内Na+、Cl-减少。
若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减少,则可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甚至肾衰竭等。
高得原因: 1)饮水不足:①水源断绝;②不能饮水;③渴觉障碍;2)失水过多:①单纯失水;②失水大于失钠高得影响: 1)口渴感; 2)尿少;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4)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5)尿钠变化 6)脱水热低得原因: 1)丧失大量消化液而只补充水分;2)大汗后只补水; 3)大面积烧伤;4)肾失钠 5)脑性盐耗损综合征;低得影响: 1)易发生休克; 2)脱水体征明显; 3)尿量变化:早期不减少,严重时少尿;4)尿钠变化:肾外原因,尿钠减少。
肾得原因尿钠增多,晚期或重度尿钠减少程度回升。
2、水肿发生得机制(23)1)毛细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衡导致组织液生成增多:①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有效流体静脉压增高,平均实际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超过淋巴回流得代偿能力,发生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