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秦灵灵;周静鑫;徐暾海;刘铜华【摘要】抗糖尿病作用是天然药物中多糖成分的重要功效之一,本文总结了近10年以来天然药物中多糖类成分抗糖尿病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天然药物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以下四种作用机制实现其抗糖尿病作用的:(1)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或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作用保护和修复胰岛β细胞;(2)通过延缓胃肠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3)通过改善脂代谢紊乱,减轻脂毒性;(4)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量/亲和力或增加外周靶细胞受体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敏感性、促进对葡萄糖的利用和代谢以及作用于脂肪组织分泌的脂肪因子这三个方面改善胰岛素抵抗.借此为进一步加强天然药物多糖的作用机理研究,开发出低毒、高效新型的抗糖尿病药物奠定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3(006)006【总页数】5页(P456-460)【关键词】天然药物;多糖类;抗糖尿病;作用机制【作者】秦灵灵;周静鑫;徐暾海;刘铜华【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100029,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糖尿病是全球性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发展迅速,不但对人们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对公共医疗开支也增加了更重的压力。

中国是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的存储宝库,亟待从如此丰富的资源中探寻出一种安全性高的降糖药物。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是中药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多种功能。

中药中的多糖较多,一些单味中药中的多糖成分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的作用,现围绕抗糖尿病药效作用研究较多的多糖有[1]:茶多糖、知母多糖、人参多糖、灵芝多糖、黄芪多糖、麦冬多糖、山药多糖、黄精多糖、枸杞多糖、丹皮多糖、紫菜多糖、冬虫夏草多糖、南瓜多糖、桑叶总多糖、薏苡仁多糖等多糖成分,本文将就不同的作用机制将单味药中的多糖类成分加以综述。

26432380_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6432380_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㊀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ZR2019PH071)㊀作者简介:王静ꎬ女ꎬ主治医师ꎬ研究方向:中药抗肿瘤ꎬE-mail:243211928@qq.com㊀通信作者:张波ꎬ男ꎬ博士研究生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中药质量控制与品质评价ꎬTel:0539-7258639ꎬE-mail:zhangboyxy@lyu.edu.cn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静1ꎬ蒋杰1ꎬ李新朋2ꎬ陈敏2ꎬ张波2(1.临沂市中医医院肿瘤科ꎬ山东临沂276000ꎻ2.临沂大学药学院ꎬ山东临沂276005)摘要: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根ꎬ具有清热泻火㊁生津止渴等功效ꎬ临床多用于热病烦渴㊁肺热燥咳和内热消渴等症ꎬ是治疗糖尿病之要药ꎮ然而ꎬ目前中药治疗糖尿病仍以传统方剂或中成药为主ꎬ天花粉在糖尿病的新药开发进展缓慢ꎮ本文通过对天花粉及其复方制剂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ꎬ为下一步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ꎮ关键词:天花粉ꎻ糖尿病ꎻ物质基础ꎻ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4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1)10-0684-004doi:10.13506/j.cnki.jpr.2021.10.013ResearchprogressonthesubstancebasisandmechanismofTrichosanthisRadixinthetreatmentofdiabetesmellitusWANGJing1ꎬJIANGJie1ꎬLIXinpeng2ꎬCHENMin2ꎬZHANGBo2(1.DepartmentofOncologyꎬLinyi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ꎬLinyi276000ꎬChinaꎻ2.CollegeofPharmacyꎬLinyiUniversityꎬLinyi276005ꎬChina)Abstract:TrichosanthisRadixisfromtheradixof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and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Ithasmanypharmacologicaleffectssuchasclearingheatꎬreducingfireꎬproducingsalivaꎬquenchingthirstꎬandsoon.Anditisanimportant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diabetes.HoweverꎬprescriptionandChinesepatentmedicinearethemajorformfortreatingdiabetes.Itseemsdifficultfornewdrugsdevelopment.Inthispaperꎬwesummarizedthere ̄searchprogressonthesubstancebasisandmechanismofTrichosanthisRadixinthetreatmentofdiabetesmellitus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fornewdrugdevelopment.Keywords:TrichosanthisRadixꎻDiabetesmellitusꎻSubstancebasisꎻMechanism㊀㊀天花粉又名栝楼根ꎬ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rosthorniiHarms.)的干燥根ꎬ具有清热泻火㊁生津止渴等功效ꎬ临床多用于热病烦渴㊁肺热燥咳和内热消渴等症[1]ꎮ糖尿病古称消渴症ꎬ在众多中医药古籍中记录了数百首治疗消渴症的中药方剂ꎮ赵磊等[2]通过 九九中医资讯网 共享数据库系统对比古今治疗消渴的方剂发现ꎬ在涉及462种中药组成的共663首古方中ꎬ天花粉使用频次最高ꎬ达到220次ꎻ且在由129种中药组成的47种现代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天花粉的使用频次(20次)仍位居前二ꎬ仅次于黄芪(频次27)ꎮ杨艳等[3]则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以目前已上市中成药为背景ꎬ通过建立数据库后进行数据统计和用药规律分析发现ꎬ在73个治疗糖尿病的上市中成药方剂中ꎬ天花粉使用频次同样位居第二(频次23)ꎬ仅次于黄芪(频次28)ꎮ郭东臣等[4]则从 证治-方药 的角度分析了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用药情况ꎬ发现在95首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对中ꎬ应用频率最高的5个药对(生地-天花粉㊁黄芪-山药㊁黄芪-人参㊁知母-天花粉㊁山茱萸-山药)中天花粉出现2次ꎬ且单味药应用频率分析中天花粉的频率高达48.42%ꎮ以上可见ꎬ天花粉在古今中药治疗糖尿病中应用十分广泛ꎬ为治疗糖尿病之要药[5]ꎮ目前ꎬ天花粉治疗糖尿病仍以传统方剂或中成药为主ꎬ对其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ꎬ导致其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新药开发后劲不足[6]ꎮ因此ꎬ本文通过对20余年来关于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进行归纳总结ꎬ以期为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ꎮ1㊀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对于天花粉的化学成分研究表明ꎬ天花粉主要含有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ꎬTCS)㊁天花粉多糖㊁天花粉凝集素(Tri ̄chosanthesKirilowiilectionꎬTKL)等大分子化合物ꎬ此外还含有氨基酸㊁葫芦素B以及少量的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7]ꎮ而目前对于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两个方面ꎮ1.1㊀天花粉降糖有效部位㊀多位学者对天花粉的水提物㊁醇提物以及不同萃取部位或洗脱部位的降血糖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ꎮ张晓敏等[8]通过不同质量天花粉(1.12~2.25g kg-1)给药治疗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模型发现ꎬ高低剂量组天花粉原液均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ꎬ但高低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ꎬ从而推测天花粉水提液具有降血糖效果ꎮ李琼等[9]分别以PBS溶液和85%乙醇为溶剂制备了天花粉水提物和醇提物ꎬ然后将醇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㊁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进而获得了3个提取部位ꎬ进一步通过人肝癌细胞HepG2葡萄糖消耗量实验和糖尿病小鼠降血糖实验发现ꎬ在4个不同组分中天花粉水提物降糖效果最佳ꎬ石油醚㊁乙酸乙酯部位次之ꎬ正丁醇部位最弱ꎮ李晓芳[10]等分别采用95%乙醇超声提取㊁95%乙醇回流提取和水超声提取3种方法制备了天花粉提取物ꎬ通过考察此3种提取物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的降血糖效果发现ꎬ醇超声提取物降血糖功效最好ꎮ然后通过对该部位进行梯度洗脱并通过细胞葡萄糖消耗实验发现ꎬ80%洗脱组分与模型组及其他洗脱部位对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ꎬ是天花粉降血糖的活性部位ꎮ以上研究提示ꎬ天花粉水提液和醇提液均有一定降糖效果ꎬ且水提物效果可能更佳ꎻ醇提物中降血糖效果较好的部位在极性偏弱的石油醚部位ꎬ说明天花粉的降糖功效可能是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ꎮ1.2㊀天花粉降糖有效成分1.2.1㊀TCS㊀TCS是天花粉所特有的一种核糖体失活蛋白ꎬ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ꎬ且已有上市的天花粉注射液用于中期引产ꎮ研究发现[11]ꎬTCS可显著降低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的糖尿病发病率ꎬ同时可以减轻NOD小鼠胰岛炎的严重程度ꎬ具有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潜力ꎮ1.2.2㊀天花粉多糖㊀天花粉多糖是一种从天花粉中提取纯化而得到的多糖类成分ꎬ其相对分子量差异显著且单糖组成也各不相同[12-14]ꎮ天花粉多糖具有免疫增强活性㊁抗肿瘤和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ꎮHikino等[15]从天花粉中制备了5种天花粉多糖(TrichosansA㊁B㊁C㊁D㊁E)ꎬ通过观察5种成分对四氧嘧啶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浓度的影响ꎬ发现这5种多糖均具有一定降糖活性ꎬ其中TrichosansA效果最佳ꎬ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ꎮ1.2.3㊀TKL㊀TKL是一种从天花粉中分离制备的酸性蛋白质ꎬ可专一性结合半乳糖ꎬ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ꎮ李琼等[16]考察了TKL对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ꎬ同时利用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TKL的降血糖活性ꎮ结果发现ꎬTKL在极低浓度(0.05mg L-1)下即可促进细胞消耗葡萄糖ꎬ而在高浓度(5mg L-1)时表现出显著性差异ꎻTKL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ꎬ且最佳效果与阳性对照二甲双胍类似ꎮ2㊀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目前ꎬ关于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是针对TCS和TKL两种有效成分展开ꎬ而对天花粉多糖或其他有效部位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未见报道ꎮ2.1㊀TCS作用机制㊀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是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ꎬ在其发病过程中有诸多免疫细胞(如CD4+T淋巴细胞㊁CD8+T淋巴细胞㊁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等)参与ꎬ这些免疫细胞会对浸润胰岛从而诱发炎症ꎬ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匮乏ꎮ其中CD4+T淋巴细胞发挥重要作用ꎬ诸多学者认为CD4+T淋巴细胞的两个亚群Th1和Th2功能失衡是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ꎬ通过纠正两者失衡可达到治疗或预防此类糖尿病的目的[17-19]ꎮ乔玉峰等[11]研究发现ꎬTCS可显著提高NOD小鼠胸腺和脾脏中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水平ꎬ同时提高血清和脾细胞中细胞因子IL-4水平ꎬ但对IFN-γ无明显影响ꎮ因此推测TCS对NOD鼠糖尿病和胰岛炎的保护机制可能为:①促进中枢和外周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分化与发育ꎬ促进CD4+T淋巴细胞向Th2细胞转化ꎻ②促进脾细胞IL-4分泌ꎬ同时提升Th2型细胞因子IL-4表达ꎬ从而调节Th1/Th2细胞失衡ꎮ2.2㊀KTL作用机制㊀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作用密切相关ꎬ且通过抗氧化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相关病症[20]ꎮ李琼等[21]以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为模型ꎬ研究TKL对其降血糖作用的同时还对大鼠血清中糖化血清蛋白(GSP)㊁丙二醛(MDA)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进行了检测分析ꎬ结果发现TKL可显著改善小鼠糖耐量减退作用ꎬ且高剂量组TKL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GSP和MDA含量ꎬ提高SOD和GSH含量ꎬ说明TKL降血糖作用与提高小鼠抗氧化能力有关ꎮ李琼等[22]研究还发现TKL可改善KK-Ay糖尿病小鼠糖耐量异常情况ꎬ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ꎮ对于血脂代谢异常这一2型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ꎬ其进一步通过TKL给药30d后检测KK-Ay小鼠血清中TC㊁TG㊁HDL-C和LDL-C指标变化ꎬ结果发现ꎬTKL(0.3g kg-1剂量组)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TC㊁TG和LDL-C水平ꎬ同时显著提高HDL-C水平ꎬ说明TKL可调节血糖㊁血脂水平ꎬ促进糖脂代谢良性循环ꎮ3㊀含天花粉复方治疗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中医临床治疗糖尿病类方大抵可分为栝楼根类方㊁黄连类方㊁黄芪类方㊁地黄类方㊁大黄类方㊁柴胡类方和苓术类方等ꎬ其中栝楼根类方又包括栝楼牡蛎散㊁栝楼瞿麦丸㊁柴胡桂枝干姜汤㊁小青龙汤(加减)和小柴胡汤(加减)等[23]ꎮ通过对栝楼根类方的降血糖作用相关研究可为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些思路ꎬ如姚婷等[24]利用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栝楼牡蛎散的降糖作用ꎬ结果发现栝楼牡蛎散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ꎬ减少体重下降ꎬ调节血脂代谢ꎬ并推测栝楼牡蛎散可能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再生或对胰岛β细胞具有修护作用ꎬ从而刺激胰岛素分泌ꎮ而对栝楼瞿麦方的研究ꎬ目前主要集中在治疗糖尿病肾病方面ꎬ对降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25]ꎮ此外ꎬ含天花粉的抗糖尿病复方制剂还包括消渴丸㊁天麦消渴片㊁天芪降糖胶囊等等ꎮ消渴丸是中西医药复方制剂ꎬ主要成分为格列苯脲㊁黄芪㊁天花粉㊁生地黄㊁山药㊁五味子及葛根ꎬ袁永亮等[26]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分析了消渴丸治疗糖尿病的分子机制ꎬ发现消渴丸中的中药组分影响炎症信号通路(TNF㊁Jak-STAT㊁NF-Kb㊁细胞因子等)ꎬ胰岛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PI3K/Akt㊁mTOR㊁MAPK等)㊁AGE-RAGE糖尿病综合征以及物质代谢等通路ꎬ从而与格列本脲协同发挥降糖作用ꎮ天麦消渴片是由五味子㊁麦冬㊁天花粉㊁吡考啉酸铬组成的复方制剂ꎬ研究发现[27-28]天麦消渴片可通过降低胰岛素抵抗㊁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㊁调节脂代谢等途径发挥降血糖功效ꎮ张茜等[29]进一步通过miRNA表达谱芯片和RT-PCR探讨了天麦消渴片的降血糖机制ꎬ发现其可上调胰腺miR-30d和miR-375水平ꎬ抑制胰岛α细胞增殖ꎬ刺激β细胞增殖ꎬ增加胰岛素基因表达ꎻ上调胰腺let-7b㊁let-7e和miR-142-5pꎬ抑制细胞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和MAPK通路功能ꎻ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ꎮ同理ꎬ张茜等[30]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了天芪降糖胶囊的降糖调脂机制ꎬ发现其降糖机制可能与MAPK通路和GluT-4上调ꎬ下调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ꎬ而血脂改善作用与PPAR-α上调有关ꎮ4 总结天花粉为治疗糖尿病之要药ꎬ现有研究表明天花粉中治疗糖尿病的有效部位多为水提物ꎬ且有效成分亦是水溶性的TCS㊁TKL和天花粉多糖等大分子化合物ꎬ而对天花粉小分子物质的降糖作用研究未见报道ꎬ但通过醇提部位的降糖作用研究可知低极性组分含有一定的降血糖活性成分ꎬ有待深入研究ꎮ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很多ꎬ而对于天花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①TCS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发挥预防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ꎻ②TKL可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调节糖脂代谢来发挥功效ꎻ有待进一步研究ꎮ显然ꎬ无论是物质基础研究还是作用机制研究均与天花粉在治疗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是不相符的ꎬ为进一步加快天花粉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相关研究或新药开发ꎮ笔者建议:①加强天花粉物质基础的分离与鉴定研究力度ꎬ为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基础ꎻ②多成分多靶点是中药发挥疗效的特色ꎬ因此在天花粉治疗糖尿病方面不能仅仅依赖某个单一成分发挥全部疗效ꎬ可在多成分的协同作用上面开展相关研究ꎻ③借鉴中药复方制剂的降糖机制研究策略ꎬ广泛研究天花粉单味药的降糖机制ꎬ为抗糖尿病新药研发提供基础ꎮ参考文献:[1]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ꎬ2020:57.[2]赵磊ꎬ慕杨娜ꎬ梁茂新.消渴(糖尿病)古今用药对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6ꎬ39(9):769-773.[3]杨艳ꎬ吕文英ꎬ胡楠ꎬ等.基于上市中成药数据挖掘的糖尿病组方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ꎬ2017ꎬ19(3):455-458.[4]郭东臣ꎬ张惠敏ꎬ梁淑新ꎬ等.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证治-方药的调查分析[J].中成药ꎬ2015ꎬ37(2):442-456.[5]胡献国.治疗糖尿病的要药 天花粉[J].求医问药ꎬ2010(10):33-34.[6]杨璐瑶ꎬ胡琼英.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ꎬ2020ꎬ40(8):1007-1011.[7]丁建营ꎬ刘春娟ꎬ郭建军ꎬ等.天花粉化学成分的药理活性及其提取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ꎬ2018ꎬ29(13):1859-1864.[8]张晓敏ꎬ牛宪立ꎬ魏妮娜ꎬ等.天花粉对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ꎬ2020ꎬ29(7):13-16.[9]李琼ꎬ叶小利ꎬ陈新ꎬ等.天花粉降糖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2ꎬ28(1):9-11.[10]李晓芳ꎬ叶小利ꎬ李平ꎬ等.天花粉降血糖活性成分的分离和活性观察[J].中成药ꎬ2011ꎬ33(12):2175-2178.[11]乔玉峰.天花粉蛋白对NOD鼠糖尿病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ꎬ2003.[12]黄晓兰ꎬ吴惠勤ꎬ王蔚ꎬ等.天花粉多糖的单糖组成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J].中草药ꎬ2008ꎬ39(12):1810-1812.[13]许林琴ꎬ舒梦珂ꎬ屠婕红.HPGPC法测定天花粉免疫活性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J].海峡药学ꎬ2015ꎬ27(9):56-58.[14]屠婕红ꎬ黄佳ꎬ傅应华ꎬ等.天花粉免疫活性多糖RTPS-I的分离及性质结构研究[J].中国药师ꎬ2017ꎬ20(2):270-273.[15]HIKINOHꎬYOSHIZAWAMꎬSUZUKIYꎬetal.Isolationandhypo ̄glycemicactivityofTrichosansAꎬBꎬCꎬDꎬandE:GlycansofTri ̄chosantheskirilowiiroots[J].PlantaMedꎬ1989ꎬ55(4):349-351. [16]李琼ꎬ叶小利ꎬ曾红ꎬ等.天花粉凝集素的提取工艺及降糖活性研究[J].中药材ꎬ2012ꎬ35(3):475-479.[17]乔玉峰.Th1/Th2亚群失衡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ꎬ2003ꎬ34(5):470-474.[18]TISCHRꎬWANGBꎬATKINSONMAꎬetal.Aglutamicaciddecar ̄boxylase65specificTh2cellcloneimmuneregulatesautoimmunediabetesinnonobesediabeticmice[J].JImmunolꎬ2001ꎬ166(11):6925-6936.[19]PANERAIAEꎬNICOLETTIFꎬSACEDOTEPꎬetal.MFP14ꎬamultifunctionalemergingproteinwithimmunomodulatorypropertiesꎬpreventsspontaneousandrecurrentautoimmunediabetesinNODmice[J].Diabetologiaꎬ2001ꎬ44(7):839-847.[20]周建华ꎬ李晓华ꎬ贝鹏剑ꎬ等.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及尿白蛋白肌酐比㊁尿β-2微球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ꎬ2020ꎬ49(3):129-133.[21]李琼ꎬ张鹏ꎬ郭晨ꎬ等.天花粉凝集素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ꎬ2015ꎬ36(10):356-359.(下转第697页)2.3㊀不足2.3.1㊀ADR报告率低㊀结果见表3ꎮWHO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每年住院患者中ADR的发生率为10%~20%ꎬ其中ꎬ因严重ADR导致的病死率约为5%[8]ꎮ我院2020年上报率为0.09%ꎬ仍有较大提高空间ꎮ表2㊀2017 2020年ADR病程记录率情况年度ADR上报数量病程记录数量病程记录率(%)2017年35426775.422018年37429979.952019年46342892.442020年507507100.00表3㊀2020年ADR上报率年度ADR上报数量患者数量ADR上报率(%)2020年5075600000.092.3.2㊀门诊患者上报比例低㊀结果见表4ꎮ2020年我院门诊处方人次远高于住院人次ꎬ而我院ADR报表中ꎬ12例为门诊患者上报ꎬ495例为住院患者上报ꎬ门诊患者占比仅为2.37%ꎬ2021年需关注门诊患者ADR情况ꎮ表4㊀2020年门诊患者ADR上报占比年度门诊患者ADR上报数量ADR上报数量门诊患者占比(%)2020年125072.373 讨论PDCA循环是一种可全面改善管理质量的科学程序及通用模型[9]ꎬ我院的ADR上报和监测工作自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后ꎬ在医院高度重视及多学科㊁多部门㊁多专业的相互协作下ꎬ通过完善制度㊁加强监督培训㊁建设信息系统等措施ꎬ提高了全院医务人员对ADR上报的重视程度ꎬADR上报数量及质量均显著改善ꎮ对ADR上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ꎬ可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ꎬ持续改进ꎮ医院上报ADR可帮助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数据ꎬ及时识别临床风险信号ꎬ预防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ꎬ对于促进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ꎬ为了提高医院ADR监测的力度和质量ꎬ应积极运用新型管理模式对监测工作进行干预[10]ꎬ并通过干预措施的实施ꎬ可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㊁报告㊁评价及预警能力ꎬ为评价㊁整顿和淘汰高风险药品提供临床依据ꎬ为探索构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安全用药保障ꎬ从而达到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ꎮ参考文献:[1]㊀ORGANIZATIONWH.Internationaldrugmonitoring:theroleofnationalcentres.ReportofaWHOmeeting[J].WorldHealthOrganTechRepSerꎬ1972(498):1-25[2]白荷荷ꎬ聂晓静ꎬ夏丽ꎬ等.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效果评价[J/OL].中国药物警戒ꎬ2021.[2021-09-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219.R.20210520.1623.002.html.[3]李蓓.806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物评价ꎬ2021ꎬ38(2):130-132.[4]薛晓红ꎬ夏雅瑾ꎬ沈毅.174例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ꎬ2008ꎬ8(1):78-80.[5]赵国光ꎬ王欣ꎬ李永忠ꎬ等.PDCA管理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ꎬ2011ꎬ27(4):297-300.[6]唐莲ꎬ虞燕霞ꎬ周琴ꎬ等.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ꎬ2015ꎬ26(28):4027-4029.[7]李妍.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ꎬ2020ꎬ13(23):173-174[8]王欢ꎬ李正伟ꎬ原永芳.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ꎬ2015ꎬ10(4):580-584.[9]高寿宝ꎬ邢娟.浅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及管理现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ꎬ2014ꎬ14(5):19-20.[10]黄娟ꎬ李旭ꎬ王平ꎬ等.质量管理工具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的应用于体会[J].中国药房ꎬ2015ꎬ26(8):1088-1091.(上接第686页)[22]李琼ꎬ张鹏ꎬ郭晨ꎬ等.天花粉凝集素对2型KK-Ay糖尿病小鼠血糖㊁血脂的调节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6ꎬ38(2):182-188.[23]逄冰ꎬ倪青.经方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ꎬ2019ꎬ44(18):3895-3898.[24]姚婷ꎬ沈孝丽ꎬ周惠芳.栝楼牡蛎散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降糖作用研究[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ꎬ2015ꎬ27(2):97-99. [25]俞思羽.栝楼瞿麦丸治疗糖尿病理论探讨[J].黑龙江中医药ꎬ2012ꎬ41(4):16-17.[26]袁永亮ꎬ杜玥ꎬ宋之臻ꎬ等.消渴丸中药成分与格列本脲协同作用治疗糖尿病的生物分子网络机制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ꎬ2019ꎬ54(12):971-980.[27]冯之静.天麦消渴片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国医论坛ꎬ2014ꎬ29(1):43-44.[28]刘红ꎬ牛凯ꎬ王树松ꎬ等.天麦消渴片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作用机理的研究[J].河北中医ꎬ2007ꎬ29(7):653-655.[29]张茜ꎬ肖新华ꎬ黎明ꎬ等.天麦消渴片通过miRNA改善糖尿病大鼠血糖的机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ꎬ2015ꎬ23(1):1-6. [30]张茜ꎬ肖新华ꎬ王彤ꎬ等.应用基因芯片探讨天芪降糖胶囊降糖调脂的机制[J].中国糖尿病杂志ꎬ2009ꎬ17(3):174-177.。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⑴。

目前通常将糖尿病分为两大类型。

1型糖尿病是由于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被破坏导致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2型糖尿病是患者不能有效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并在发病过程中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障碍以及肝糖原输出过多等许多代谢性障碍[2[。

中医中药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糖尿病,疗效确切[3]。

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内服中药1.1. 肺热津伤型:患者烦渴喜饮,口燥咽干,尿频并且量多,舌尖边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陆保坤⑷方用:消渴方加减,天花粉12g,葛根12g,麦冬10g,生地黄10g,黄连12g,黄琴10g,知母12g。

梁友侠⑸方用消渴方加减。

药用花粉30g,生地25g,麦冬15g,知母20g,玄参10g,枳壳15g,黄连10g。

若见舌苔燥黄,脉洪大者加石膏20g, 以清肃肺胃,生津止渴。

杨戈⑹方用:消渴方合二冬汤加减;药物组成:花粉15g,沙参15g,生地30g,葛根10g,竹叶10g,黄连6g,人参6g, 甘草5g,玉竹10g,黄岑10g,知母15g,麦冬15g1.2胃热炽盛型:患者多食易饥饿,口烦渴,尿多,形体瘦弱,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养阴。

陆保坤⑷方用:玉女煎加减,生石膏10g,知母12g,黄连10g,桅子10g,生地黄10g,麦冬12g,川牛膝10g。

梁友侠⑸方用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50g,知母12g,麦冬15g,生地20g,枳壳15g,牛膝20g,黄连10g,当归10g,丹皮15g。

若大便秘结者加玄参15g,以起增液行舟之功。

杨戈⑹方用:消渴方,玉女煎合二冬汤加减。

药物组成:麦冬15g,生地15g,花粉12g,黄岑12g,党参10g,五味子10g,丹皮10g,石斛10g,玉竹10g,葛根12g,黄连12g,天冬15g,知母15g。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1.黄芪多糖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黄芪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释放和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胰岛功能。

此外,黄芪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2.银杏多糖银杏(Ginkgo biloba)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植物,其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研究表明,银杏多糖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此外,银杏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3.枸杞多糖枸杞(Lycium barbarum)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

枸杞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提高胰岛素的释放。

此外,枸杞多糖还能够抑制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

研究还发现,枸杞多糖还能够减轻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脂肪肝和肾脏损伤。

4.薏苡仁多糖薏苡仁(Coix lacryma-jobi)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多糖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活性。

研究发现,薏苡仁多糖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并调节脂肪代谢和血脂水平。

此外,薏苡仁多糖还能够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和降低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综上所述,中药植物多糖具有重要的降血糖作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然而,目前关于中药植物多糖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药理机制的不完全理解、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药植物多糖的降血糖作用机制,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并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

中药防治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中药防治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61— 6 2.
[0 王 正娟 , 广 喜 . 1】 惠 胃活 通 络 散治 疗 慢 性 浅表 性 胃炎 8 4例 [】 J .江 苏 中 医 药 ,05 2 ( )2 . 20 ,6 3 :3 [ 1 轶 谋 .活 血 化 瘀 法 治 疗 慢 性 浅 表 1】龙 性 胃炎 6 例 小 结 [] 中 医药 导 报 , 0 J.
20 ,9 3 :9—4 . 07 3 ( )3 0
治 疗虽 然 能有 效 地控 制 高 血糖 ,但 对
慢 性并 发 症 的预 防 和治 疗 仍缺 乏 有 效 大 鼠红 细胞 与胰腺 S D活性 ,因此薏 O 措施 ,连 续服 用 口服 降糖 药物 会 出现 苡仁 多糖 能 够对 抗糖 尿病 大 鼠的脂质
中药 防治 糖 尿 病 活 性 成 分 的
研 究 进 展
符俊 祖 郝永靖 钦 州市 第一 人 民 医院 55 0 钦 州市钦 南 区前进 路 6号 30 0 广西 中医学 院 2 0 0 6级研 究 生 5 00 30 1
服液治 疗脾 胃湿热型 慢性 浅表性 胃
炎 3 例 [】. 中医 , 0 4 6 5 : 5 J 新 2 0 ,3( )
2 7— 2 7 78.
不 良反 应少 , 可长期 使 用 。目前 研 究清 糖 一2 b对 T D 2 M大 鼠模 型有 明显 的治 楚 的天然 降血 糖 中药成 分 按 化学 结 构 疗 作用 ,其 降糖 机制与提高胰岛素受体
数 目有关0 枸杞 多糖对 2型糖 尿病患
[8 辛 银 虎 , 小 玲 . 针 治 疗 脾 胃虚 寒 分 为多糖 、 酮 、 1】 陈 温 黄 生物 碱 、 苷 等 四大 皂 型 慢 性 浅 表性 胃炎 5 例 [】 2 J .陕 西 类 。下 面就 2 0 00年 以来 对 降血糖 中药 中医 ,05 2 () 99 6 . 20 ,69 :5 —9 0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中医药学认识程度的提高,将冬虫夏草、枸杞子、葛根、栀子等中草药作为临床降血糖的药物。

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许多中药及其成分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在抗高血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该文简要的介绍了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主要介绍了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和降糖机制,并依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糖尿病的治愈情况进行展望。

标签:中药;有效成分;糖尿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饮食中,经常食用高热量、高糖分、高脂肪的食物,并且经常食用宵夜,以及在老龄化的影响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

医学研究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年初,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2 000万,并且由于治疗不及时或者患者不控制个人的饮食和调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引发多种并发症,进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或者绝对的不足,导致患者对体内的糖分代谢能力较差,主要症状表现为多尿、多饮和多食,是一种慢性疾病。

从病理的角度上来看,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和2型,1型主要是指胰岛素依赖型,2型是非胰岛素依赖型,当前,常见的糖尿病为2型,并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

1 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已经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又一个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

同时,有超过90%以上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

此外,从WHO中的数据显示,糖尿病的发病群体逐渐向青年扩展,预计到2025年,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中主要以30~50岁为主,只有26%的患者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1]。

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较低,仅为1.54%,但是由于我国有13亿人口,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糖尿病的患者居于世界首位,并且绝大多数的患者为2型。

WHO预测,中国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从1995—2025年的30年间,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届时增长幅度达到68%,高速的增长率将达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首位,同时,到2025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将超过5 000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和不便,同时也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

黄芪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

中医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黄芪作为传统中药材,因其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包括黄芪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黄芪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化学成分方面,黄芪主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疲劳等多种药理作用。

在药理作用方面,黄芪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同时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等,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方面,黄芪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在作用机制方面,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调节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抗氧化应激、抗炎等。

然而,目前关于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黄芪治疗糖尿病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黄芪在临床应用中的剂量、疗程、配伍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黄芪作为一种中药材,其质量控制和标准化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讨黄芪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规范临床应用方案,提高黄芪的质量控制水平,为黄芪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二、黄芪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黄芪,作为传统中药的重要成分,近年来在糖尿病治疗方面的药理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独特的治疗机制涵盖了多个方面,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黄芪具有显著的降糖作用。

通过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利用,黄芪能够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张振顺【摘要】@@【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2(033)012【总页数】2页(P1690-1691)【作者】张振顺【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尤古庄医院中医科,天津3019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是一种高发病率的多病因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悠久历史,近年来研究证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降糖作用,并揭示其降糖作用是多途径、多因素的[1]。

本文就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1 先天不足五脏虚弱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

《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指出了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

按照现在的观点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因素、遗传因素有关[2]。

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的人,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1.2 饮食不节积热伤津《素问·奇病论》说的更明确,其中言“消渴者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明确指出得消渴病的人多由于吃得太多太好,即过量摄入高热量的饮食造成肥胖,而肥胖可使人生内热,长期内热就可转消渴。

1.3 情志失调郁火伤阴对于情志失调可诱发本病。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火,消烁肺胃阴津是发生本病的重要因素。

1.4 房劳过度肾精亏损古代医家认为,房室不节,房劳过度,不仅可令人早衰短寿,还可诱发本病。

《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篇说:消渴由于“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篇说:“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说明房室过度、肾燥精虚,与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3]。

1.5 滥服药物耗伤阴津此外如今西药盛行,很多西药使用不当均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情况下会有多种并发症,其并发症多为慢性,可以造成患者器官组织方面的损伤,致残率比较高。

近些年来,呈较高的发病趋势,所以,寻找高效、安全的降血糖药物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生物碱类、植物多糖、黄酮、皂苷和其他成分方面分析了中药有效成分降血糖的药理作用,并阐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标签:中药;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研究进展
1 生物碱类
葫芦巴的提取物中含有能够使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成分,葫芦巴种子中主要成分为葫芦巴碱,在研究中,葫芦巴碱降低了由ALX所致的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这种碱类对于降血糖的作用和葡萄糖、胰岛素分泌等相关因素有一定的联系[1]。

在黄连中,可以提取出一种生物碱,这种生物碱就是黄连素,黄连素在黄连中的含量是最高的,也称为小檗碱。

对于ALX致病的大鼠,黄连素能够起到明显的降低其血糖的作用,这种作用关系到促进胰岛B细胞的恢复和再生功能。

2 植物多糖
在研究中,小鼠血糖的降低和麦冬多糖也息息相关,麦冬多糖是麦冬中富含的物质,麦冬多糖不仅能够降血糖,能够抑制住由葡萄糖、ALX所致的糖尿病[2]。

在魔芋中富含着很多种类的魔芋多糖,以葡萄甘露聚糖为主,这种物质在魔芋中有一半以上。

在研究实验中,证明其对于降糖有很好的作用,在这里面效果最好的当属KGM-11,对于多糖活性方面,多糖分子量的大小比较重要,对其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

螺旋藻多糖对于小鼠空腹血糖没有发生反应,但能够明显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的小鼠高血糖,胰岛B细胞受到刺激会分泌胰岛素,这说明,螺旋藻多糖没有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来降血糖[3]。

青钱柳中也含有多糖,这种多糖对于实验中的小鼠也有着降低血糖的作用,并且效果很明显,青钱柳中的多糖复合物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小鼠的耐受程度,但是这种植物多糖从使用到其发挥功效是需要时间的。

南瓜多糖也能够起到降低ALX大鼠血糖的作用,其中,南瓜粗多糖中的中性多糖在实验中,针对ALX型糖尿病小鼠具有显而易见的降糖作用,以上实验表明,在南瓜中,有一类大分子的多糖类物质,这类物质是比较活跃的,能够起
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银耳多糖是一种酸性多糖,这种多糖是从银耳中分离出来的,是由一系列的糖分按比例组成的。

酸性多糖是增加小鼠葡萄糖和己糖激酶活性的一种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降低血浆胆固醇和磷酸脱氢酶的水平[4]。

所以,对于银耳多糖降血糖的方法来说,应该是加速肝脏代谢以达到降血糖的作用。

薏苡仁中提取的薏苡仁多糖是由葡萄糖、鼠李糖等糖分组成的。

通过实验能够得出,在降血糖方面,口服薏苡仁多糖是没有效果的,需要进行注射,对于小鼠我们采用腹腔注射,得到了降低正常小鼠血糖的效果,也能够有效降低肾上腺素和ALX所致的高血糖。

在羊栖菜中能够提取出羊栖菜多糖,也有一定程度的降糖作用,羊栖菜多糖是对于糖尿病小鼠负荷糖耐量起提高作用的。

羊栖菜多糖是一种粗多糖,其降糖作用不刺激胰岛素分泌,而是和抗氧化损伤胰岛细胞相互作用。

在海带中,我们能够提取出均一多糖、粗多糖和盐藻半乳多糖硫酸酯这三种多糖[5],纯度越高,三种多糖的降血糖活性越强,在降血糖的作用方面也是这样。

3 黄酮
荞麦种子总黄酮能够将ALX所致的高血糖小鼠空腹血糖降低,改善其血液内糖的含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指数还是相对较高的,但是不会影响到其血浆胰岛素的水平。

在使用黄杞总黄酮对小鼠的糖尿病进行治疗时,无论大小剂量组都能够使其血糖明显降低,并且有抗氧化、血栓等效果。

醛糖还原酶是一种限速酶,在糖代谢中能够起到一定作用,黄酮可以抑制这种限速酶。

研究表明,广西藤茶总黄酮可以治疗ALX所致的小鼠的糖尿病,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疗效,其降糖作用在葡萄糖、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小鼠身上也能收到明显的降糖效果,黄酮在正常的小鼠身上则无影响。

4 皂苷
罗汉果皂苷对正常小鼠没有血糖方面的作用,对于ALX所致的小鼠能够降低其血糖。

山茱萸环烯醚萜皂苷对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降低激素水平及平衡作用,并且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这种皂苷对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引起的机体损伤疗效显著。

对于ALX诱导的糖尿病小鼠和正常小鼠来讲,蒺藜皂苷可以达到比较好的
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是蒺藜皂苷是一种控制剂,能够控制高血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血液生化指标。

对于地塞米松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来说,荔枝核皂苷对于脂代谢障碍和鼠糖可以进行调整,并且能够有所改善大鼠的肝生化指标,但是其病理性变化程度不尽相同[6]。

5 其他成分
黄芪多糖能够双向地调节血糖,黄芪多糖注射液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在临床上加以改善,并改变其血液流变学指标。

地黄苷D能够降低ALX所致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但是作用不是很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它是一种单体的化学成分,存在于地黄中。

大花紫薇的叶子中有一种提取物能够降低血糖,紫薇中含有的没食子鞣质可以使葡萄糖的活性提高,并且能够激活葡萄糖。

肇庆产的肉桂也有比较明显的降血糖的作用,肉桂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做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的成分是桂皮醛[7],这种元素对于ALX所致的糖尿病小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实验中选择了很多地区的肉桂挥发油,其中肇庆的肉桂降血糖的作用最大。

6 讨论
综上所述,中药中有效成分降血糖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并且克服了化学合成药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在降血糖方面受到了广大患者和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是比较漫长的,在这段过程中,也会有一些阻碍,所以,对于中药的活性成分来降低血糖的开发和使用就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也要潜心观察,记录细微的变化,用毅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在现阶段,已经研制出了具有高效低毒的降血糖中药方剂,但是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有所欠缺。

中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所以,在研究降血糖的作用机理时不能只看血糖或者血清的高低水平,应该对于血糖浓度、葡萄糖等相关的诸多因素共同研究、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试验,保证实验的效果,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我们应该致力于长效有效的中药制剂的开发和研究,辩证地施治,合理开剂药方,有针对性地治疗糖尿病,并且朝着携带方便、疗效显著的方向努力,让中药治疗糖尿病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刘祥秀,孔德明,张雅丽.单味中药黄芪对胰岛素抵抗并高血压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4(01):246-247.
[2] 戚向阳,陈维军,宋云飞,等.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35(02):218-219.
[3] 吴燊荣,李友元,邓洪波,等.黄精多糖对老年糖尿病小鼠脑组织糖基化终产物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11(31):123-124.
[4] 劉衡川,洪君蓉,李鸿谷,等.番石榴叶水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17(02):275-276.
[5] 魏燕,胡卫芬,洪郁芝.中药足浴和凯时治疗糖尿病足106例疗效观察[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材料汇编[C],2006,23(24):3257-3258.
[6] 欧阳净,刘松青,杨佳丹.中药和中西药结合与化学药比较治疗糖尿病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24(36):2548-2549.
[7] 晏菊芳,孔令强,李华冲,等.L-对硝基苯丙氨酸二肽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糖尿病活性研究[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24(15):3211-3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