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铜川市产业结构分析
对铜川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

3 环境破坏严重 , 、 缺乏治理能力。铜川矿区深陷区面积 184 平方公里 , 6 .1 国家有关
企业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 导致行业内部协作 、 协调困难 。 机构核定治理资金 8 4亿元 , . 由于 国家专项治理资金 未到位 , 地方筹资难 , 治理资金匮
5 2
维普资讯
产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1. % , 炭行业对 第二产业 的贡献率 为 2 . % , 31 煤 7 9 对全市
G P的贡献率为 1 .2 , D 4 4 % 同比分别增加 2 8 0 8 . 和 . 个百分点。
三、 煤炭产 业发展 中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控股企业 6个 , 6 2 ; 占 . % 乡镇及 以下企业 8 个 , 8 . % 。按开采能力划分 , 1 占 35 年产量 10 5 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 4个 , .% ; 占4 1 年产量 4 万吨以上 的中型煤矿 7 , 72 ; 5 座 占 .%
年产量 3 万吨及 以下 的煤矿 8 6座 , 8 . %。从煤炭企业整体现状看 , 占 87 中省企业规模
维普资讯
金融参考 20 06年第 1 期 1
对铜川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的调查
梅金 波 任 晓龙 高 艺
( 中国人民银行铜川市中心支行 , 陕西铜川市 773 ) 201
铜川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 对全省经济 的发展作 出重要 的贡献。随着煤
2产业结构不合理 , 、 地方煤矿规模偏小 。20 05年全市煤炭产量 13 万吨, 中中省 36 其
企业 18 04万吨, 8 .% ; 占 11 地方煤矿 22 5 万吨 , 占 1.%。地方煤矿普遍规模小 , % 仅 89 9 5
铜川产业调研报告

铜川产业调研报告铜川产业调研报告一、引言铜川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区的过渡区域,是陕西省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
铜川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包括能源、化工、冶金、石油、机械等多个领域。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铜川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产业调研结果1. 能源产业铜川市是陕西省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铜川市的重点产业之一。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大型火电、水电等能源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2. 化工产业铜川市的化工行业发达,主要包括炼油、化肥、塑料等领域。
该地区的炼油厂规模较大,产品供应稳定,为当地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另外,化肥和塑料行业也在铜川市发展迅速,成为该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3. 冶金产业铜川市是陕西省重要的冶金基地,拥有较为丰富的铜矿资源。
该地区的冶金行业主要以铜加工为主,包括铜冶炼、铜材生产等环节。
铜川市的冶金产业链较为完整,从矿产开采到成品生产都有较强的实力。
4. 机械产业铜川市的机械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包括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机床等多个领域。
该地区的机械企业规模较大,产品质量可靠,市场份额较高。
机械行业的发展为当地的制造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铜川市的产业发展较为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环境污染问题铜川市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严重的空气和水污染已经成为该地区的一大问题。
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亟待解决。
2. 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不足铜川市的一些传统产业存在着产品同质化和附加值较低的问题,缺乏产品升级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产业发展的局限性,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往往来自于其他地区。
3. 人才匮乏铜川市的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缺乏高素质人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建议与展望为了推动铜川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环保意识铜川市应加大环保力度,加大对能源和化工产业的环境监管,并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
调结构 促转型 提速经济发展——铜川市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探讨

业为主导 的工业格 局仍未改变 , 产品价格易受 国家产业政策和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占 1. 8 %,比重比 2 0 年上升 9 7 01 . 9个百分
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 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 目前 , 铜川市工业 的 点 。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 中, 采矿业 占 6 . 制造业 21 %, 主导产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选煤业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有色金 占 3.%, 5 2 电力 、 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 占 0 %, . 在工业行业 6 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 电力 、 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 大类 中,从业人员数量居前三位 的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 和洗选 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 分别 占工业行业从 煤炭开采 和选煤业 , 主要是原煤开采 、 洗煤等 , 其中规模 以 业 、
1 1 %; 0 . 医药制造业 06 8 . 4亿元 , 增长 2.%; 7 2 装备制造业 3 7亿 . 3
2 1 年末 。 01 铜川市从业人员数为 4 . 2 4万人 , 2 0 年增 元 , 长 1. 4 比 01 增 04 %。
加 1 4万人 , 中:5 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 ,0 3万人从事第 . 1 其 1. 5 1. 2 二产业 ,6 6 1. 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比 2 0 年减少 24 6 01 .
万人 , 第二产业 比 2 0 年减少 2 01 . 6万人 , 三产业 比 20 年增 第 01
二 、 川 市产 业 结构 存 在 的 问题 铜
( ) 一 三产 比重 仍然 偏低
铜川调结构促转型提速经济快速发展

铜川调结构促转型提速经济快速发展调结构、促转型,是走出资源路径依赖的迫切需要。
铜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截止2011年,资源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
一方面,财富因矿而兴,资源型经济成为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偏低,我们在收获资源“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多方面的沉重代价。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走出资源依赖,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破除“因矿而兴、因矿而困”的经济困局,是铜川最现实的问题。
一、铜川调结构、促转型现状(一)产业结构层次继续优化铜川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总趋势基本遵循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变动一般趋势:即随经济不断发展,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三产业比重随人均水平提高而增大,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变化。
近年来,铜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0.4%下降到2011年的7.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4.3%上升到2011年的63.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5.3%下降到2011年的28.9%。
工业化水平由2001年的37.4%提高到2011年的52.79%。
从纵向看,2011年铜川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量分别是2001年4.52倍、9.09倍和4.03倍,虽均有较快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不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3.3%演变为2011年的6.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28.7%上升到2011年的70.1%,其中工业贡献率由45.2%提高到63.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58%下降到2011年的23%。
(二)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进,全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非资源性接续产业快速发展,但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仍未改变,产品价格易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赴铜川调研报告

赴铜川调研报告赴铜川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铜川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陕西省的第二大城市。
为了深入了解铜川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关问题,特派员前往铜川进行调研。
二、调研内容1. 经济发展铜川市经济主要依靠煤炭、电力、化工等工业产业。
通过与当地工厂和企业的交流,了解到铜川的煤炭资源丰富,煤炭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同时,电力和化工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为铜川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2. 城市建设铜川市城市规划科学,城市布局合理。
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建设了许多公园和绿地,使市民有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此外,铜川市的交通发达,市内不仅有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有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省内外。
3.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铜川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污染。
此外,还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动可持续发展。
4. 教育和文化铜川市注重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市内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此外,铜川市也注重文化建设,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建设文化设施,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三、问题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铜川市经济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煤炭等传统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过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铜川市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其次,铜川市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但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建议加强对企业的环保要求,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使城市的发展更加可持续。
最后,铜川市在教育和文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待提升。
建议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
同时,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四、结论铜川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规划科学,环境保护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教育和文化事业在逐步发展。
铜川市产业结构特征与产业转型问题分析

铜川市产业结构特征与产业转型问题分析作者:何梦凡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5年第01期摘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铜川市作为陕西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经济发展不仅关系着城市自身的前景,也对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但是铜川市目前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铜川市的后续发展。
本文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分析铜川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总体特征,并以铜川市的产业发展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铜川市接替产业,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铜川市产业转型的相关政策启示。
关键词:铜川市;产业结构;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资源型城市在初期往往能依靠自身的优势获得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后期资源被利用殆尽,城市又未能及时转型,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些严重阻碍着城市的发展。
如何使我国资源型城市摆脱这种资源枯竭的陷阱,促进其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重要问题。
陕西省铜川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的资源型城市。
它因煤而兴,但由于长期依靠资源发展造成铜川市的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缺乏优势产业支撑、环境恶化等问题,难以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研究铜川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并找寻铜川市接替产业和产业转型方向,对铜川市的产业转型和发展和其他资源型城市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1.铜川市的基本概况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全市面积3882平方千米,下辖王益、印台、耀州、新区4区以及宜君县。
铜川市矿产资源丰富,2011年主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中,煤29.38亿吨,油页岩6.77亿吨,水泥用石灰岩8.84亿吨,耐火粘土3465万吨等。
2011年铜川市实现生产总值234.53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4.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89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7.4%。
煤炭工业长期是铜川市的支柱产业,2011年全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1.49,占当年GDP的51.3%,从中可以看出煤炭工业对铜川市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铜川优秀调研报告

铜川优秀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铜川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1. 简介铜川市作为陕西省的重要农业产区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铜川市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铜川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了铜川市各县的农村地区,对农户进行访谈并发放问卷,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共计访问了200个农户,问卷回收率为95%。
3. 调研结果3.1 农业生产形式多样化调研发现,铜川市的农业生产形式多样化,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
其中,种植业以小麦、马铃薯为主要作物,养殖业以猪、牛、羊为主要品种。
农产品加工业也有一定规模,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3.2 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尽管农业生产形式多样,但调研结果显示,铜川市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为缓慢。
主要原因包括市场需求不旺、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水平不高等。
此外,农村劳动力外流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产品价格的下跌。
3.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铜川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许多农村地区的道路狭窄、桥梁老化,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农村的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也存在问题,亟待改善。
4. 存在的问题4.1 农产品缺乏品牌化铜川市农产品缺乏品牌化,市场竞争力较弱。
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设计。
4.2 技术创新水平低铜川市农业技术创新水平低下,影响了农产品的增加值。
需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4.3 农村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条件。
5. 改进措施5.1 建立农产品品牌铜川市应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可以通过加强市场营销、加工技术提升等方式来促进品牌建设。
5.2 推广农业技术铜川市应引进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研究铜川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
目前,随着优质煤炭资源的减少,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正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本文对当前铜川经济转型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标签:矿业城市经济转型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一个典型的矿业城市。
铜川1958年建市,现人口总数为86万,其中工业人口占53%,面积3882平方公里。
全市下辖王益、印台、耀州三区及宜君县。
一、铜川面临的问题1.经济结构不合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铜川定位于煤炭、建材基地,产业以开采和初加工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随着煤炭资源的退减,一些矿区因资源枯竭而被迫破产或转型,由于接续产业弱小、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铜川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2.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就业压力大。
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0元,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2448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5元,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45元。
产业结构的超重化,使煤炭和建材行业的工人占产业人口的60%左右。
随着一些传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矛盾突出。
在39万人口的城市中,下岗失业人员高达1.32万,全市处于最低社会保障以下的居民有7.8万。
3.生态环境恶化,城市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对资源的粗放式开采严重破坏了铜川的生态环境。
目前,全市因采矿造成的地裂缝、滑坡5000余处、崩塌350余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4%,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严重程度列陕西省之首。
几大支柱产业如煤炭、水泥、炼铝、陶瓷等都属于高污染行业。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经济转型。
二、铜川经济转型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分析1.经济转型的优势。
(1)区位优势。
铜川市地理位置优越,南距省会城市西安90KM,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km,北距革命圣地延安260km,交通方便,西安至延安高速公路和210国道及西铜铁路横穿南北,305省道连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