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合集下载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备受关注。

本文将以齐文化为主要背景,探讨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表现及其特点。

首先介绍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和齐文化对其影响,然后分析齐文化中动物象征的特点,并结合《蛙》、《红高粱》和《生死疲劳》等作品,解析其中动物意象的深层含义。

最后探讨动物意象在莫言小说中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齐文化对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展望未来,动物意象在莫言小说中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发展。

【关键词】莫言小说、齐文化、动物意象、象征、特点、《蛙》、《红高粱》、《生死疲劳》、变化、发展、影响、展望、文学特点、解析1. 引言1.1 介绍莫言小说的文学特点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莫言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风情,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

莫言的小说往往充满了暴力、性、死亡等元素,直面现实的丑陋和残酷。

他也善于运用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在小说中探讨人性、命运、道德等重要命题。

莫言的文学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对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探讨、对民间生活与乡土气息的描写等。

他的小说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以震撼和启迪。

莫言的作品常常带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受读者喜爱和尊重。

通过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莫言作品的独特魅力。

1.2 探讨齐文化对莫言小说的影响莫言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广受瞩目,其中对动物意象的运用更是其代表作之一。

而莫言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深厚的齐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齐文化对莫言小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动物象征的运用上。

齐文化中,动物象征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动物形象的塑造和运用,可以表达出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

幻魅世界的另类想象——齐文化影响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塑造

幻魅世界的另类想象——齐文化影响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塑造

幻魅世界的另类想象——齐文化影响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塑

王美春
【期刊名称】《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3
【摘要】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地处古代的齐国,齐文化风流潇洒,洋溢着自由精神,荡漾着万丈豪情,齐地的婚姻恋爱观念非常开放,这种风俗民情深深影响了莫言的创作,小说中那些放纵潇洒,富有自由生气的女子即由此而来.另外,齐地也是蒲松龄的故乡,《聊斋志异》中的花妖狐魅,皆有人性;莫言受此影响,创作的女性既神秘,又善良,这些在幻魅世界、人鬼之间出没的神秘女子形象是莫言受齐文化影响的结果.【总页数】6页(P7-12)
【作者】王美春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论莫言小说形式探索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关联——以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为中心 [J], 王西强
2.中国鬼文化:从文化整合到文学想象——《"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读后及思考 [J], 龙其林;杨林夕
3.齐文化对莫言笔下女性人物创作的影响研究 [J], 李晓燕;;
4.齐文化对莫言笔下女性人物创作的影响研究 [J], 李晓燕
5.幻魅世界的另类想象——齐文化影响下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塑造 [J], 王美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齐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论齐文化对莫言小说创作的影响

尚是 一位很 开放 的政治 家 ,封 齐之 后 ,他能 够 “ 因
元性 、浪漫性。瞄 H
’ 笔者认为 , 齐文化具有 务实 、
作者 简介 :周 梦博 ( 1 9 8 8 一 ),女 ,山东青 岛人 ,青海师 范大学人文 学院 2 0 1 1 级 区域 民俗 学专业硕士研 究生 。

8 9・
片面地理解为 以孔孟 儒家学 说为核 心的 “ 鲁文化 ”,
忽略 了 “ 齐 文过程 中 , 由于齐 国的灭亡 , 齐文化逐渐处于弱 势地位 , 没有 受到足 够 的重视 。尽管如此 ,作为 一种 影响 了 齐地 人 8 0 0多年 的独 立文化 形态 ,齐文 化依然 对生 存在这方水土上的人们产生着深远 的影 响。
尊 重 当地 的土 著文化 。后来管 仲治 国 ,进 一步继 承
莫言是 高密人 ,高密隶 属 山东 , 自古就 是文化 发 达 的地 区。山东是 孔子 、墨子 、孟子 的故 乡 ,春
秋 战国时期 的四大显 学儒 墨道 法 , 山东就 占据 其二 。
和发 展 了这种开 放的文 化政策 ,实行很开 明的治 国 方 略。春秋 时期齐 国著 名的宰相 晏婴就 是高密 人 ,
九合 诸侯 ,一匡 天下 ,使齐 国成 为春秋 五霸之 首 , 功勋 卓著 ,名扬天 下 ,青史 留 名 ,故管姓 子孙尊 管 仲为得姓 氏族 ”。 ‘ H ’
山东文 化往往被 称 为齐鲁文 化 ,鲁 西南 的鲁文化 是 商周文 化之集 萃 ,胶东 半 岛上的齐文 化则 与楚文 化 同源 。不 过 ,在 山东文 化 界 , “ 齐鲁文 化 ”往 往被
作为孔子的好友 , 晏婴 曾经悉心指导过孔 子的门徒 。
苟况 曾游学于齐( 古胶东 ) , 三为祭酒 , 稷下学者云集 , 乃一时之盛事 。 修《 左传 》 的左丘 明 , 也是鲁 国史官 。 高 密在古 代属于 齐 国 ,春 秋 称夷为 维 ,属莱 国 。公 元前 5 6 7年 ,齐 灭莱 ,改称 高密 。西周 初年 ,姜太 公封齐之营丘 ,即现在 的山东 临淄一带 , 到战 国时 ,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关于对莫言部分作品的简析

莫言的创作在艺术形式方面有着不断的探索与创新,人们在评论他时也往往更关注其作品的艺术形式。

然而在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之后,会发现其深处还隐含着更加深刻的内涵.就是他的写作所具有着的鲜明独特的民间特征。

不论艺术形式怎样多姿,如何创新,莫言始终对民间文化作出关注,他在故乡的土壤上不懈地挖掘,带着上下求索的精神,使得笔下的乡土小说表现出了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反思与关怀。

关键词莫言民间文化传承与转化一、民间文化对作家的滋养一个地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即它的民风民俗,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各个方面都有着它的体现。

莫言在农村生活了二十多年,高密东北乡的民风民俗自然成为他创作的重要色彩,他往往在作品中赋予这些生活经历以新的生命。

作家自己也说:“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这样的作家,而没有成为像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作家,我想这与我独特的童年经历有关。

我认为这是我的幸运,也是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可以继续从事写作这个职业的理由”很显然,。

家乡的民风民俗强烈地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莫言1955 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直到二十多岁才离开故乡。

相信他已深切的感受了农村生活,而生活给与他的黑暗与苦难,换个角度说,则是对他文学创作的一种恩赐。

莫言成长在家乡的黑土地上“那片黑土地对庄稼刑》“猫腔”里的也与民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猫腔”乃是一种地方小戏种,热情奔放、放任不羁是它给人最明显的感觉,可以说高密东北乡的老百姓们把精神集于了此处。

主人公孙丙以“猫腔”这种比较张扬的方式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生活中、在面对苦难时,他就用“猫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二者合二为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猫腔”“之于孙丙实际上就是民风民俗之于普通大众。

总之,民风民俗、民间文化与作者之间有着割舍不了的联系,民间不仅在精神层面上滋养着作家,而且也反过来不断赋予自身以新的内容。

莫言就是高密东北乡民风民俗的纪录人,作家创作与民间文化相融合反而会出现崭新的灿烂。

可以说也正是由于民间文化这样的滋养,才使得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有别于沈从文的湘西、也有别于鲁迅批判小说中的的种子来说是贫瘠的,对感情的种子来说是肥沃的。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析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色莫言小说的创作特色80年代,中国的文学理论领域笼罩着浓厚的西方情结,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着作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其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他又不自觉地开掘民间的创作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植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特色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以“性”和“暴力”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莫言的文本世界充满着对性和暴力的执着呈现。

与同时期先锋作家相比,莫言作品中的性与暴力是来自人的原始本能,是强悍的生命力的体现,充满着原始的张力与激情。

在莫言小说创作中,一方面描写了一种荡魂摄魄的“性爱”,另一方面描写了暴力。

莫言对性的描写是美的,并且有着一种荡魂摄魄的力量。

如小说《丰乳肥臀》中描写上官来弟与鸟儿韩的性爱,被苦难生活压抑了十五年的青春激情像野火一样慢慢地燃烧起来。

他双膝一软,跪在了来弟的身体前,用滚烫的、抖颤的嘴巴,吻着她的脚踝骨下边那块光滑的皮肤……在狂吻的间隙里,她喘息着说:“让那个哑杂种、让那个半截鬼死了去吧,烂了去吧,让乌鸦啄瞎他的眼睛吧……”小说中莫言用了大量文字来描写他们对爱情和性的正常需要,以及两个人结合过程中的内心世界。

在整个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淫荡,而是充满了人生的辛酸、苦难和生命的悲凉。

又如《红高粱》中“野合”场面,给读者带来了强烈震撼力。

“我爷爷”和“我奶奶”这两个大胆的、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在高粱地里演绎着他们的爱情,在野外忘情地交合,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不管在原作中,还是在改编的影片中,我们都不会觉得这个场面是猥亵的,相反我们读出的是庄严与悲怆。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

莫言的文化身份、审美贡献及当下意义莫言自从获得诺贝尔奖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此欢呼者有之,疑惑者有之。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他们心中的莫言以及诺奖,以至于莫言写作的文化身份、艺术成就以及当下意义都成了疑问重重、莫衷一是的话题。

我认为,对于诺奖,我们不必过度解读,作家的价值并不是因为他获得了某种奖项才具有的,而是由他的创作成绩决定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作家的创作实绩本身。

就作为一个作家而言,莫言的本土身份是无容置疑的,它的创作是以本土生活为背景、对本土生存体验的一种深层传达。

在同类作家里面,莫言的这种本土生存内容的艺术传达无疑是最成功的。

从1980年代崛起于文坛以来,莫言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卓绝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一个个既以无畏气概直面我们时代的本质又充满天马行空般艺术想象的世界,将人、文学、社会的对话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假如我们还愿意承认诺奖也代表着对作家创作水平的一种外部肯定的话,那么无论如何,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来说,是一股有巨大促进作用的正能量,代表着中国当代文学正以它的成绩被世界认可和接受,有助于中国文学重新检视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核心价值。

一、文化身份:齐鲁大地走出的中国民间之子莫言当下受到的一个主要质疑,是它的创作是否有足够的本土代表性。

其实在莫言获奖之前,就有莫言是为了满足西方人的中国想象而写作的这样的说法:我们过分看重外国人的评价和奖赏。

“诺奖”的一个马悦然“评委”来到中国,就把莫言等一些中国作家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就让他们围着他团团转。

我们应该少关注一些外国人怎么评价自己,多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和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时代,有很多沉重的问题压在我们心上,压得心都要碎了。

按理说,这是一个最容易出现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的时代。

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呢?因为我们的时代和文学缺乏对现实、对痛苦的关注。

我们的作家更多地停留在欲望、物质享乐和狭隘的个人体验这样一个层面上,缺乏对重要问题的关注。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齐文化的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解析
齐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对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齐文
化以尊重自然、崇尚劳动、注重生活、强调礼仪等为特征,这与莫言小说中的农村生活紧
密相连。

在莫言小说中,动物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能够体现出农村生活的本真
和深刻。

莫言的经典作品《红高粱家族》中,鸡、狗、猪等动物形象被生动、深刻地塑造,反映出了农村生活的一种真实和朴素。

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不仅仅是对农村生活的写照,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在齐文
化中,动物一直被视为人类的朋友和助手,人与动物之间有着亲密的联系和共生的关系。

而在莫言的小说中,动物常常成为人类行为的隐喻和象征。

在《红高粱家族》中,小说中
的鸡、狗、猪等动物形象并不仅仅是为了描绘农村生活的细节,更多的是凸显出人性的复
杂和新一个况。

莫言小说中动物意象的丰富多彩,不仅丰富了作品的魅力,更展现出了作家对齐文化
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在《蛙》中,蛙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象征意义,既代表了自然的神秘
和力量,也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愚昧。

这种将动物意象巧妙融入作品的写作手法,不仅增
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让读者对齐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莫言小说中的动物意象所蕴含的齐文化精神,为读者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
窗口。

齐文化注重生活的真实和礼仪的尊重,这与莫言小说中对动物形象的赋予密不可分。

通过对动物意象的解析,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齐文化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拓展自己
的文化视野,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齐文化是一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莫言作为古齐国属地上的现代子民,身上流淌着齐文化血脉,创作中自然烙有鲜明的齐文化印记。

关键词:齐文化;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020-04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王恒升(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莫不烙有作家文化人格的鲜明印记,而文化人格的形成又离不开长期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

作为古齐国属地的现代子民,莫言的身上自然流淌着齐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齐文化秉赋的性格。

“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是一种“尊贤上功”、崇利善变的“实用主义的文化”。

[1]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莫言,而且在他3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广收博采与融会贯通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路走来,历经数十个文学潮流,终发展成如今浩荡无疆的多元阶段。

然而,无论文学如何翻腾裂变,绝大多数的作家终能被各个潮流瓜分殆尽,成为它们的形象代言人。

如提到伤痕文学,必谈刘心武;提到反思文学,必谈王蒙;提到改革文学,必谈蒋子龙;提到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必谈刘索拉;提到先锋文学,必谈马原;提到寻根小说,必谈韩少功;提到女性文学,必谈王安忆;提到新写实,必谈池莉;提到现实主义回归,必谈河北“三驾马车”;提到新生代,必谈韩寒……当然,在每一个文学思潮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人,每一个潮流都会促生大批作家登上文学舞台。

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论文学如何变化,活跃其中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各领风骚数几年,而风头一过,文学的宫墙上就会变幻出新的大王旗,拥有长久的且旺盛的文学创作生命力的作家是不多见的。

但莫言恰恰是一个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作家。

熟悉莫言创作的人一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把莫言像其他作家那样归类,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的身影从他出道那天起就始终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篇或几篇作品,震撼并冲击着人们或紧张或松弛的阅读神经,让人们知道莫言依旧是一个文学弄潮儿。

莫言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与他的广收博采和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莫言的广收博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如同众多的文坛新军。

贾平凹模仿杨朔,迟子健模仿萧红,而莫言模仿的是孙犁。

在莫言早期的《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等作品中,流露着鲜明的“荷花淀”风格,这也是他当时颇受孙犁看重的原因之一。

孙犁曾评价《民间音乐》“有点艺术至上的味道”。

[2]对于模仿,莫言并不讳言,而且公开断言:“几乎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大多数作家刚开始时都是模仿,包括我们伟大的鲁迅,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原本。

”[3]甚至公开承认《售棉大路》就是模仿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写出来的。

在《独特的声音》这篇文章里,他说:“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与我的早期小说《售棉大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阅读它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已,第一次感觉到叙述的激情和语言的惯性,接下来我就模仿着它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

这收稿日期:2011-03-20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力研究———以莫言的小说创作为例”(09-ZZ-WH-17);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莫言小说创作与高密地方文化关系研究”(2009141)作者简介:王恒升(1964—),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次模仿,在我的创作道路上意义重大,它使我明白了,找到叙述的腔调,就像乐师演奏前的定弦一样重要,腔调找到之后,小说就是流出来的,找不到腔调,小说只能是挤出来的。

”[4]从莫言的上述言论中可以充分看到,在他创作的起步阶段,不仅模仿中国作家,而且也模仿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呈现出了一种开放性的“拿来主义”的姿态。

然而,尽管模仿、借鉴是大多数作家的必经之路,但一个有出息有追求的作家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他必须千方百计地发现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从不成熟走向成熟。

对此,莫言有清醒地认识。

他说过:“我想一个作家的成熟,应该是指一个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所谓风格,应该是一个作家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不混淆于他人的叙述腔调。

这个独特的腔调,并不仅仅指语言,而是指他习惯选择的故事类型、他处理这个故事的方式、他叙述这个故事时运用的形式等全部因素所营造出的那样一种独特的氛围。

”[5]认识是升华的基础。

当莫言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他开始从简单的模仿、借鉴中突围了,而突围的时机定格在了1984年的秋天。

这一年的秋天,莫言提着简单的行李,怀揣着已经发表的寥寥数篇小说和前辈孙犁写的200多字的一篇评论,走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成为了军艺文学系创作班的第一届学员。

1980年代中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方的各种思潮蜂拥而尽,而军艺又采取了八面来风式的教学,这使得莫言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当然,这之后的莫言并没有很快摆脱模仿,实践证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初期。

但是,变化还是非常显著的。

如果说,此前的莫言只是机械地仿作的话,那么,此后的莫言则进入了一个理性学习借鉴的新阶段。

在军艺两年,他读了马尔克斯,读了福克纳,读了卡夫卡,读了川端康成,读了众多西方作家的作品,甚至品读了以凡高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画家的艺术作品,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读了福克纳之后,我感到如梦初醒,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地胡说八道,原来农村里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堂而皇之地写进小说。

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

”[6]福克纳对约克纳帕塔法县和马尔克斯对马孔多镇的描写开启了莫言对故乡记忆的闸门,于是,一个对于新时期文学来说极其重要而又极富中国乡土气息的文学地理环境或曰概念“高密东北乡”,在莫言的笔下诞生了。

回顾1980年代的创作历程,莫言曾不无感慨地说:“整个八十年代的创作是一个解放头脑,唤醒自我,寻找自我,唤起自己的乡村和童年记忆的一个过程。

我反复说过,与其说在‘军艺’这两年是学习,不如说是在寻找自我。

找到了自我就是一种成功,找不到自我就作不出太大的成绩。

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发现自我、找到自我,这也借助于外来的力量,一方面我们阅读了许多的西方的作家的作品,这些外部来的成功的作品产生了一种摧枯拉朽的作用。

另一种也来自于很多大学的老师们对我们的教育,因为他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

这些外来的力量,最后导致了我们内心的剧变。

”[7]阅读莫言这个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在《白沟秋千架》中,闪烁着川端康成的影子;在《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中,有着感觉主义的印记;在《金发婴儿》、《球状闪电》、《爆炸》等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拉美爆炸文学的影响又无处不在;在《怀抱鲜花的女人》、《模式与原型》、《红耳朵》、《战友重逢》、《梦境与杂种》、《幽默与趣味》中,显然又涌动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斯洛的人生需要层次理论。

莫言创作这些作品,与其说是模仿,倒不如说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为确切。

因为此时的莫言早已摆脱了幼稚,走向了成熟。

在1990年代初,莫言还向中国古典传统学习,仿照蒲松龄的手法,写了大量的志人志怪小说,使自己得到了更加全面的艺术锻炼。

莫言真正从广收博采阶段进入融会贯通阶段,是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具体标志是他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灵异”叙事方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创作了一大批中西合璧、风格鲜明的中短长篇小说。

这里面,既有鬼神难辨、神秘莫测的《拇指铐》、《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白杨林里的战斗》,又有融传奇与写实和谐为一体的皇皇巨著《丰乳肥臀》;既有被称作“叙述的极限”的《欢乐》、《酒国》、《十三步》,又有被称作“莫言叙述”的《四十一炮》;既有向传统致敬、艺术上进行“大踏步地撤退”的复调小说《檀香刑》,又有吸取佛教轮回思想、为共和国农民作传的《生死疲劳》;还有近年出版的极具象征和隐喻色彩的《蛙》。

总之,每一部作品都不是一种艺术或几种艺术的简单的重复或叠加,而是多种艺王恒升: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第5期21··术的高度融合。

二、自由奔放与积极进取莫言的自由奔放与积极进取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文学观念的不墨守成规上。

1980年代初,当莫言初登文坛时,所持观念是当时比较流行也是比较正统的观念,受工具论的影响还颇为深刻,认为文学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工具。

“认为‘善’能改造人类,‘善’是‘美’的灵魂,”“‘美’的火花”能“照耀”“小说中人物圣婴般纯洁的脸庞”,[8]但到了1984年进入大学接受全面的艺术洗礼之后,他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开始由重视生活转变为重视艺术想象,认为“只有有想象力的人才能写作,只有想象力丰富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作家,”“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地表现在他的想象力上,”而且断言,“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一篇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应该是一种灵气的凝结。

”[9]正是因为崇奉想象力,才有了此后天马行空般的创作。

然而,对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崇拜并没有束缚住莫言探索的手脚,他没有像某些作家那样只是津津乐道于模仿而固步自封,他有自己的思索和认识。

他开始由技术层面的简单性模仿升华到思想层面的创新性思考。

于是,产生了下面的认识:“伟大作品给予我们的真正财富,我认为不是坐着床单升天之类诡奇的细节,也不是长达一千字的句子,这些好像都是雕虫小技。

伟大作品毫无疑问是伟大灵魂的独特的陌生的运动轨迹的记录,由于轨迹的奇异,作家灵魂的烛光就照亮了没被别的烛光照亮过的黑暗。

”当他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才有了如下的文学观:“我觉得小说越来越变为人类情绪的容器,故事、语言、人物都是制造这容器的材料。

所以,衡量小说的终极标准,应该是小说包容着的人类的———当然是打上了时代烙印、富有民族特色、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统一的———情绪。

”[10]将故事、语言、人物看作是材料,将打上了时代烙印、富有民族特色、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统一的人类情绪看作是文学表现的中心内容,可以说是无限地抵近了文学的本质所在。

到此为止,莫言似乎应该满足,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方面,时代的浪潮挟裹着莫言不由自主地前行,另一方面,莫言也在被动中不断主动出击,时刻捕捉思想的火花。

当1980年代中后期寻根文学思潮纠结着先锋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一同前进的时候,莫言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往‘上帝’的金杯里撒尿吧———这就是文学!”[11]一时间,不仅搅翻了文坛,也把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