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合集下载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2021年工作进行中,安排期刊可优惠 省级,国家级G4纯教育期刊,知网全文收录 专利,著作出书,挂名主编副主编,CIP可查 国家级课题,知网可查 国家级各类证书,正规官网可查 加微信157 1699 6055 毕老师
你能准确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吗?
• 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 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 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 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 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 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衬托
•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以突出乙事物的手法。乙事物由于甲 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总结:
•1、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 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
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 2、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 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其目的不在写
把想
而是以此来突出要写的主要事物。 “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课堂练习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注: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 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 问题: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 ①从表面看,这首词主要是写对往昔繁华的眷恋, 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一、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又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二、衬托: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可以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谢亭送别唐代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外;“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鸟鸣涧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即“绿叶衬红花”..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着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三、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四、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烘托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此法引入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用笔;对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又如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衬托”是用类似的、相关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检测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1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2这首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3诗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白梅王冕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4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郑板桥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5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6上面两首诗歌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别滁①欧阳修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②黄庭坚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注:①庆历八年;欧阳修由滁州知州改任扬州知州;此诗乃当时所作..②分宁即今江西修水;诗人的家乡..此诗是诗人离家赴任时所作..7两首诗的结句都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8这两首诗都用了“常日醉”三个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相同的..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资料链接浅谈衬托手法在新教材古诗词中的运用如皋市磨头中学黄澄新教材中古代诗词篇目大幅度增加;高考古代诗词试题也要求学生真正进入到鉴赏包括内容和形式的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给学生提供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然而诗歌作为一门唯美的艺术形式;无论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还是诗歌的艺术技巧;都是十分讲究的..尤其是诗歌的艺术技巧;经过历代大师的尝试、积累和丰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在众多的表现手法中;衬托尤其受到诗人的青睐;也留下众多的名篇经典..为了使被描述的对象更具特色;诗歌中常常用另类事物放在一起陪衬或对照;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这就是衬托手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或写景、或状物、或抒情;诗人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使其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冷暖相衬、动静相衬、乐哀相衬、大小相衬、声寂相衬、收放衬托、正反相衬、明暗相衬、虚实相衬、以景衬境、以景衬情、侧面烘托等等..本文试着对新教材诗词单元的相关篇目作了一个分类;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以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衬托这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一、冷暖相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山岩震动;清泉叮咚;深林战栗;峰峦抖动..乌云滚滚;雨点将落;水面蒙蒙;烟雾缭绕..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峰峦崩裂;大地摇动..作者极力铺陈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天动地的响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勾画出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而天门一打开;景象就为之一变;天空青色透明;一望无际;太阳月亮一齐大放光明;金楼银台悬空而起;真是光辉灿烂;耀眼夺目;一片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二、动静相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照”“流”“喧”“动”四个动词;描绘了山间清新自然、明丽如画的动态景色: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黑影;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轻轻流过;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竹林中笑语喧哗;是姑娘们洗衣归来;水面上莲叶摇动;是渔船顺流而下..然而这样的动景给人的感觉却是清幽宁静;超尘绝俗..景物的动态描写;使静景有了一个参照物;变得更静;即所谓“动中之静尤显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效果;这全赖于衬托的作用..三、乐哀相衬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战士凯旋;换上锦衣;向国人炫耀战功;另一幅是如花的宫女;在宫殿里恣情欢乐..诗人用浓笔重墨极力渲染越国军队的胜利姿态及王宫的繁华、欢乐..末句顺带一笔;引入眼前凄凉之景..前三句乐景为末句哀景蓄势;强烈的对比;巨大的反差;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正应了清人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四、大小相衬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远处、近处;天上、地下;空间被无限扩大;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叶扁舟显得何等渺小;置身于其中的诗人又是何等的孤苦伶仃以阔大的环境作为背景;卑小的人物只是沧海一粟;两相衬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生出无限感慨和惆怅..五、声寂相衬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王实甫长亭送别一煞深秋;黄昏;青山疏林;淡烟暮霭;阻隔了莺莺的视线..莺莺送别张生;张生已走;夕阳古道上原来的窃窃私语、依依情话;现在已归于一片寂静;偏偏这时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原本就破碎的心..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听到马鸣之声却不见马上之人;莺莺的心情何等悲苦凄怆“有声”与“无声”相互映衬;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六、收放相衬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长亭送别耍孩儿前两句说纵然马上就要相别千里;姑且在聚合时再饮一杯送行吧;是由上文的极度悲哀转向无可奈何的宽慰之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即此意;后三句说;哪里还要饮什么送别的酒啊;酒没饮;心早已如痴如醉了;眼泪流尽继之以血;心却如死灰;由前面的暂时宽慰又转到痛不欲生的悲哀;可以看出;前两句是后三句的蓄势;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收得越紧;放得就越开;如此;把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肝肠欲断..七、正反相衬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杜甫旅夜抒怀诗人说:我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果真如此吗细想:尽管诗人名满天下;但他一生最大的憾事就是不能以官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本志..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着;官非老病休”..上句的“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的“官”;才是正意所在:休官原因不是老病;而是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胸中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只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八、明暗相衬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主客忘归不发;为何——“忽闻琵琶声”..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主、客离愁加重“惨将别”;这时却忽然听到琵琶声;不管是谁人在演奏;演奏的什么曲子;可有一点可以肯定;琵琶声引起了主、客的某种共鸣;要么是琵琶女的琴声中透露出与他们相类似的情感;要么是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十分的高超博得他们的喝彩;而这两点正为琵琶女的出场和演奏作了铺垫;也为揭示主题打下伏笔..因此;明写主客;暗写琵琶女;明暗相间;互相映衬;天衣无缝;真乃妙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琵琶曲结束了;周围“悄无言”;为何——因为琵琶女把她的“平生不得志”“心中无限事”“幽愁暗恨”等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这个载体传给了“东船西舫”的听众;并深深地感染了他们;使他们仍沉浸在琵琶女营造的“余音绕梁”的境界中..可以看出;明写景色;暗写琵琶女;用周围的景色来烘托琵琶女内心的悲苦和琴艺的高超..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满座皆掩泣;作者泪湿青衫;为何——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深打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悲从中来;为琵琶女;也为自己掬一捧失意之泪..明写众人眼泪;暗写不幸遭遇;进一步深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题..九、虚实相衬实;正面写;直接写;写眼前所见所闻;虚;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所思所想..李煜虞美人中;实景虚景交相辉映..一面写眼前之景;“春花秋月”“小楼昨夜又东风”;一面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故国不堪回首”“雕栏玉砌”“朱颜”;对照之下;让人顿生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愁”字上;真实而又深沉柳永雨霖铃中;上片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着意描绘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全是虚写..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理解实景实事的深刻内涵了;“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意在表现词人在分别时对心爱的人的深厚的感情;难舍难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赤壁的险要形势是实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词人亲眼所见;火烧曹营是虚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词人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姜夔扬州慢中;上片“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写的是词人想象中的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是虚景..“尽荠麦青青”写的是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景;两幅虚实相济、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予了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下片则虚写杜牧的“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实写扬州着名的景点二十四桥;返照出今日扬州是何等的凄清、荒凉..综观全词;有虚有实;有景有情;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十、以景衬境李白蜀道难写蜀道的难行;第一段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西游何时还”句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切的境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山空..”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这里诗人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十一、以景衬情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长亭送别端正好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创设了萧瑟悲凉的意境: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渐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但一个“泪”字;使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反衬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四色山围中;一鞭残照里..王实甫长亭送别收尾张生远去;莺莺含情凝望;夕阳里偶尔又见征马;随即又隐没;只留下一片寂静;烘托出莺莺怅然若失的心境..十二、侧面烘托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登高上句写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其实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精辟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人到了京城;不去结交权势贵族;却独自呆在官邸里以“闲作草”“戏分茶”消磨时光 ;似乎在嘲笑自己百无聊赖;其实从侧面揭露出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诗人对官场感到厌倦..以上分别从12个方面对衬托手法作了一个简单的分类;可以看出;衬托作为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新教材诗词选篇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鉴于此;了解和掌握衬托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把这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引导他们更好的进行诗歌鉴赏..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辨析检测答案1提示:这首诗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农民因春旱而祈雨的看似热闹的场面;实则内心忧虑;惟恐不雨;后两句写朱门歌舞的热闹情景;在荒嬉中“犹恐春阴”;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的闲愁..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力..2提示:运用烘托手法;以碧绿的荷叶烘托罗裙;鲜艳的荷花烘托采莲女粉嫩的脸庞;突出采莲女的清新娇艳..将采莲女和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若隐若现;蕴味无穷..3提示:诗人以“跳鱼”的“拨剌鸣”;反衬江面的静谧;以动破静;愈见其静..4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5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6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7答案有两种..①喜欢欧诗的结句..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饯别宴会上作为助兴的音乐;因离别在即;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结句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②喜欢黄诗的结句..结句是说弥漫在水天之间的风月在替人悲愁..以景物的凄凉衬托人的愁绪..拟物为人;以景传情;点明景替人愁;意味深长..8欧诗中的“常日醉”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诗人矛盾、激动的心情;饯行时当地民众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好之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诗中的“常日醉”是说我只是像往常那样喝醉了酒;下文景物的多愁善感与自身的浑然沉醉构成对比;因而他的醉是借酒浇愁的外在表现..。

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详解

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详解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①对比。
②诗人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 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 ③表达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叹。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分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①对比。
②通过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
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咏史感怀 。
1、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 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 者》)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3、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4、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 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 “落花人独立”——正衬,即以哀景写哀情,凋花之 景衬诗人落寞哀伤之情。 • “微雨燕双飞”——反衬,即以乐景写哀情,用燕子的 成双成对反衬诗人独住的孤独凄苦之情。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前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天美景反衬战士被迫出征的 凄苦悲愁的心情。 • 后两句以哀景写乐情,以冬天风雪交加的哀景反衬战士 踏上归途时以苦为乐的喜悦心情。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红叶青山急水流”——以“红叶青山” 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前两句写深山幽谷,林木苍郁,只闻人语响,不见有 人行——以动衬静;

语文知识树--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侧面描写

语文知识树--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侧面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衬托,侧面描写、对比,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举例说吧:要写一个好学生,不直接写他怎
么用功学习,成绩怎么优良,而是写听老师,同学的评价,或到他家看到墙壁上
贴着许多奖状之类,让人从另一面知道他是个好学生。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语文知识树--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侧面描写
衬托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渲染与烘托 衬托与对比

渲染与烘托     衬托与对比
行》)。
正衬2——以哀景写哀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 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例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 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枫桥夜泊》)
【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 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 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渲染,是意象描写对意境营造而言;
烘托,主要是景物描写对情感抒发而
言。 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渲染 烘托往往合说:先说描摹景物渲染意 境(或氛围或气氛),再说通过景物 (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前两句以乐景写哀情,以春天美景反衬战士被迫出征的 凄苦悲愁的心情。 • 后两句以哀景写乐情,以冬天风雪交加的哀景反衬战士 踏上归途时以苦为乐的喜悦心情。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红叶青山急水流”——以“红叶青山” 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 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从渲染、烘托赏析首联。
写出深秋时节 的景象。木叶 渐脱,北雁南 飞,北风呼啸, 渲染出秋天寒 冷,凄飒的气 氛。这种氛围 烘托出诗人思 归的哀情和前 途渺茫的愁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表达技巧之对比衬托渲染烘托
请分析这首诗前两联写景的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前两联写景的手法。
答案: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 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 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 形象地烘托出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 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
知识积累
2.什么是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
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 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 鲜明突出。 注意点:
渲染与烘托
【例1】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请分析诗歌一二两句写景运用的手法。
答案:
一二两句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 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
知识积累
1.什么是渲染?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 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 手法描摹景物营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 人物情感。
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 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 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 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 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巩固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 周公瑾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 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 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对周瑜的 建立功业之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 作用。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在同一篇作品里,分析的角度不同,就 有不同的表现手法。
•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 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颜色 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对于 赏心悦目的美景来说,黄鹂、翠柳,白鹭、 青天,都是正面描写,表现手法显然是渲 染。可是作者表现这美景又是为了什么呢? 原来,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 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美景对于情感而 言,这是侧面描写,这又是烘托了。
• 1、渲染与烘托的区别
• (1)①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 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 突出形象,表现主题。
• ②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 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 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 ③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 动静相衬。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 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 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 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 李白《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李白《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 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 南宋· 范成大《鹊桥仙· 七夕》: •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 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 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 新愁归去。 • 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 “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牛郎织 女相会的美好) 。 • 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 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 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 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 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渲染、烘托、衬托与对比
• 渲染: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 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 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 烘托: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 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别的事物把 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 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是两种事物 都写。 •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 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 颔联和颈联描写“帆重”“鸟迟”“天灰”“树 远”,无一字写雨,却让我们感到,在船帆上, 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这里的描写对象“帆”“鸟”“天”“远”与所 要表现的事物“雨”不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属 侧面描写,其表现手法显然是烘托而不是渲染。 但是,还可以有另一种分析。诗人所要表现的事 物是“雨景”,而“帆重”“鸟迟”“天 灰”“树远”是“雨景”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诗 人正是通过一个个雨中镜头浓墨重彩地展现了 “雨景”,这是正面描写,这样又是渲染了。这 并不是误解概念形成的分歧,而是对所要表现的
训 练
• 辨析下面古代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 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使得全 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 面和人们采莲时的欢愉情绪活灵活现地展 示在读者面前。
• 冷暖相衬。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 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 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 银台。
•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 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 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 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 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 染了神奇的背景。
• 陆游《鹊桥仙· 夜闻杜鹃》: •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 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 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 飘然羁旅?
• 词从景写起,通过茅檐、蓬窗、暗灯、连江的风 雨等意象,渲染了寂静、凄清、悲凉的氛围。
•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 以静衬动(声),更突出了杜鹃啼鸣的悲凉,并勾 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羁旅之苦。 以“月夜”、 杜鹃悲啼来衬托诗人半生漂泊、功业无成、羁旅 的愁苦。
• 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 浓彩重墨写怡人风光,这是渲染,可这赏 心悦目的景象,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 伤感作铺垫的,这就又是烘托了。先渲染, 后烘托,局部是渲染,全局是烘托,渲染 是手段,烘托是目的,通过渲染而达到烘 托的目的,这种现象在借景抒情的诗篇中 是很普遍的。
•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 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 乐哀相衬。
• 贾至《春思》:
•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 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 赵师秀《约客》: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了 夜的深和夜的静。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这首诗用“微雨”“暮钟”“漠漠”“冥 冥”“浦树含滋”,极力渲染离别时的伤感的气 氛。
• (2)烘托: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只写侧面一面。 • 乐府诗《陌上桑》里最后八句:“行者见 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 梢头。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 怨怒,但坐观罗敷。”从观看者的神态来 衬托罗敷的美,这比正面进行直接描写节 省笔墨,更具有艺术魅力。
• (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 出其中一面。
• 3、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 (1)①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 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 有主次之分。
•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 (3)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 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 (4) ①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显正面或反面事 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 (2) ①渲染和烘托都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 现主题。 • ②如果把渲染烘托中的具体描写当作托体, 那么所要表达的对象就是主体。 • (3)在渲染和烘托中,托体和主体的关系是 不一样的。
• (4)渲染和烘托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要 正确认识它们,还要正确把握它们的相对 性。 • ①在一段描写里,对主体理解不同,对表 现手法的认识也不同。 •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 (其一 )》: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这两句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色彩的明亮度来 追忆江南美景的。 • 骆宾王《鹅》: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 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 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上,在清 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 “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 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 2、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 (1)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使某种 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 • (2)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
• ①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形象、情感)和与 其相似或相对事物(形象、情感)的对照映衬 来完成。
• ②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形象、情感)做外 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 ①正衬: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 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 ②反衬: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 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 高》),以苍凉秋景衬托诗人飘零之哀。
• 南朝梁王籍《诗经· 秦风· 蒹葭》中首章的“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次章的“蒹葭凄凄,白露未 晞”,末章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清到泛白,把 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 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 寂寞。
• 高适《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 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 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 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 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
•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第一曲弹完, “东船西舫悄无言,未见江心秋月白”。 这个情景描写真切地烘托出听者沉湎于动 人的艺术境界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 地描绘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 以人烘托人。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 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 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 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 要是因周瑜而发。
• 以物烘托物。
• 王维《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 中”,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 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 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 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 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 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这种以闹衬静的 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 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