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合集下载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表现手法之烘托、渲染、衬托、对比 语文
2021年工作进行中,安排期刊可优惠 省级,国家级G4纯教育期刊,知网全文收录 专利,著作出书,挂名主编副主编,CIP可查 国家级课题,知网可查 国家级各类证书,正规官网可查 加微信157 1699 6055 毕老师
你能准确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手法吗?
• 1、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
• ②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 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 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 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 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 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衬托
•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以突出乙事物的手法。乙事物由于甲 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 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总结:
•1、 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 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
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 2、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 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其目的不在写
把想
而是以此来突出要写的主要事物。 “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课堂练习
• 望江南 李煜
•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 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 注: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后写的词。有人说这是一首 极尽故国繁华之作;有人说这是一段凄凉无限之吟唱。
• 问题: 请从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看法。
• ①从表面看,这首词主要是写对往昔繁华的眷恋, 但实际是表达梦醒后面临处境的无限凄凉。

1象征衬托对比

1象征衬托对比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在热闹的都市,诗人无心外出,只身在客店里,对着孤灯,抱膝而坐,灯影照着他,只有墙上的影子陪伴他!2、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例: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描绘出一幅极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图。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于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

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了变化,这时习惯于山谷静默的鸟儿,似乎连月出也带来新的刺激,居然鸣叫起来。

这种以闹衬静的写法,不仅没有破坏春山的安谧,反而衬托得春夜山涧更加幽静。

3、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例: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4、对比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

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例: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用法的区分1、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

从正面着笔。

2、烘托:通过(景物)环境描写来烘托心情。

从侧面着笔。

(只写侧面一面)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写两面,但是是为了突出其中一面)4、对比:对举的双方是为了通过对比得出另外的结论。

三、总结1、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

2、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
诗歌鉴赏之
衬托对比 渲染烘托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 或对立的条件, 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 形象。 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 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 主体。 主体。
•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大地 诗歌上片通过“寒山”矗立、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 空旷以及“秋空”碧澄等场景,来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衬托(正衬出)鹰意气飞扬的形象,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 为下片个人期待施展才华,建功立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业的情怀的抒发做了铺垫。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多少恨 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 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花月正春风. 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氛。诗人抓住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 最有代表性的 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事物从正面极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力描写秋寒, 力描写秋寒, 这是渲染的手 法。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 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 侧面 描写,作为陪衬 陪衬, 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 事物鲜明突出。 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

对比、衬托、渲染、烘托手法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 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 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 凉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通过这个景象 的衬托、氛围的渲染,把“我”悲凉的心情烘托、体现了出来。
衬托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 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 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 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起来。”
烘托
四、渲染


渲染和烘托一样,原也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 术语。 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 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而渲染则 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以显示其凹凸效果。 这就不难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见于第二 层面“物象外廓”对第一层面“物象”的明显、突 出,也就是说在第二层面“物象外廓”上层层着 墨,其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层面“物象”更加明显、 突出。而渲染则是在本层面“物象”上,用水墨 或颜色烘染,以显示自身的凹凸效果。

就这段描写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种阴冷、萧瑟、凄凉、悲苦 的环境气氛,而这气氛对于画面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来说, 更能烘托她们此时凄苦、悲痛欲绝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悲剧 效果。

马致远 《天净沙》:
西风 瘦马 古道
西阳西 下— —
断肠 人
昏鸦
枯藤
老树

蒲松龄写厉鬼出场┄┄ 莎士比亚写老哈姆雷特显灵时的恐怖气氛 ┄┄ 奥斯特罗夫斯基写卡杰林娜将死时那令人震惊、 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场面┄┄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 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高二语文复习:渲染、烘托和衬托的同与异

高二语文复习:渲染、烘托和衬托的同与异

高二语文复习:渲染、烘托和衬托的同与异第一点,它们的”写点是不同的。

渲染在国画的技法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涂抹画面,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目的。

也就是说,渲染在表现手法上,就是对该人物所在的背景进行大力的铺陈、叙述,该人物已成为了景中极为重要的一点。

如《孤独之旅》中的”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这是一段暴风雨来临前的环境描写,而此时人物杜小康就在其中,他已是景物的重要一点,也是景物极力渲染的人物。

烘托,在国画中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更突出。

因此在沿用后,是指用笔的点在要描写的人物的周围,而不是在人物上。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景中没有要写的人物,在人物的外围。

就”写点来说,衬托和烘托有些相似,衬托写的内容也不仅仅是要突出中心人物,而是中心人物周围的那些人物。

例如,在《故乡》中,杨二嫂的出场就是为了从反面衬托中心人物闰土的善良和朴实。

更确切地说,对要突出的人物来说,渲染是正面的写,而烘托和衬托是侧面的写。

第二点,它们所写和要突出的人物关系不同。

渲染,不但中心人物在场景中,所写内容还要和所写中心人物相协调。

如《故乡》中,”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整段铺陈渲染,景物的特点恰恰和”我。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

渲染衬托烘托对比与侧面描写的区别衬托手法,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主要突出衬托的事物,而对比突出两者。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写作手法烘托,衬托,侧面描写、对比的区别?烘托:“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描写烈日炙烤大地,描写狂风暴雨,然后写人物活动,即烘托其辛苦及其忘我劳动的精神之类。

衬托: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毛泽东用有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来反衬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满腔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侧面描写:简单说就是从旁边描写,比如说贾平凹的《风雨》,通篇没有一个字写到风雨,而是通过写葡萄蔓跌落,鸟巢掉落,废纸乱飞等事物来突出风狂雨骤.渲染和烘托:都是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但二者着眼点不同:前者从正面着笔,由此言此;后者从侧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烘托和衬托:“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1]

诗歌鉴赏之衬托、对比、渲染、烘托用法[1]

孟浩然《早寒有怀》 孟浩然《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 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
写出深秋 时节的景象。 时节的景象。 木叶渐脱, 木叶渐脱,北 雁南飞, 雁南飞,北风 呼啸, 呼啸,渲染出 秋天寒冷, 秋天寒冷,凄 飒的气氛。诗 飒的气氛。 人抓住最有代 表性的事物从 正面极力描写 秋寒, 秋寒,这是渲 染的手法。 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 使物象明显突出。 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 侧面着意描写 作为陪衬 陪衬, 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 出。
阅读下面这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下面 然后回答问题。 分 问题 醉落魄·咏鹰 清 陈维崧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 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注① 轩举:意气飞扬 意气飞扬。 ③轩举 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请作简要分析。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手法的区别

一、对比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

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

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

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

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

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

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

”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

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

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

”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渲染作用通过环境描写,从正面着笔,层层铺叙,营造意境,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三、范畴区分 :
渲染、烘托、衬托属于写作手法,而对比属于修辞手法。
扩展资料:
意象和意境除了衬托,对比,烘托,渲染还有比喻和象征:
比喻和象征的区别:比喻有本体、喻体、比喻词。而且是有相同点,不同类,熟悉的事物。象征也有象征本体(象征意义,也就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象征客体(具体事物)和象征词,如象征。
渲染、烘托、衬托、对比的区别
一、定义的区分:
1、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2、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3、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4、烘托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第一,它们的侧重点不同,比喻侧重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可观的,直接的,而象征是由象征词连起来的词语,不存在直接的相似点,是需要靠联想和想象。如鸽子象征着和平。
第二,它们的作用也不同,比喻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俗为生动,化陌生为熟悉,象征却恰恰相反,即把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含蓄化,使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义。
二、作用不同:
1、对比作用是为了突出人和事物的特点,这两种事物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对比只是为了突出各自的特点,是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2、衬托作用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3、烘托作用通过事物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环境对主题和人物性格的表现作用,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来烘托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