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

合集下载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2.1空气的成分课时2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2.1空气的成分课时2教案

2.1空气的成分第_____教案_ _______年____月___日星期____课题第二单元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空气的成分(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2.认识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二)过程和方法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教师着重讲解、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3.通过观看多媒体等辅助学习资料,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3.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难点区分物质的种类课型新授课教法复习—讲解—练习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我们把它叫做混合物;而其中的氧气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它叫做纯净物。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并举例说明。

板书:三、怎样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填写表格四、怎样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混合物特点组成性质表示方法举例【得出结论】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例如,氮气、二氧化碳、氧气都是纯净物;我们平时喝的桔子水就是混合物。

【引导设问】既然空气是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组成空气的这些物质它们之间是否能够反应呢?这说明了什么?个性化设计思考,回答:它们彼此之间不反应;说明了组成混合物的多种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质,这样才能称作是混合物。

在我们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空气的情况呢?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呢?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我们又能做什么?四、保护空气(一)空气是怎样污染的课本P36—P37,找出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_原子和离子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_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3构成物质的微粒Ⅱ_原子和离子第2课时教案新版粤教版_
通过原子的结构,画 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看懂原子结构示意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原子结构图。




原子序数从1-----18的各原子的结构图。
作Hale Waihona Puke 业设计必做题《绩优学案》29页达标测评 中基础达标1—7题。选做题强化提升8—9。




难点
难点:原子 结构示意图,相对原子质量。
教法学法
指导
启 发示,图片展示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 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问:什 么是原子?有哪些特性?
回顾原子概念




阅读课本,观看ppt,能叙述原子的结构
利用ppt课件,设置问题
原子的结构




看图,说出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
了解原子内部的构成,看懂原子结构示意简图。了解原子的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内部的结构学习,能说出原子的电子排布,能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运动的永恒性和物质的可分性等观点。初步形成微观想像能力
重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 量。
原子、离子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实验的方法“捕捉”空气,采集空气样品2)了解空气的组成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的测定;2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中考热点测定空气的成分实验教学工具化学仪器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空气的组成教学情景导入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空气的“海洋”里,离开了空气,生命就难以存在。

目前你知道空气有些什么?每种气体都有什么作用呢?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你能“捕捉”到它吗?学生举例:如用注满水的集气瓶、塑料袋、注射器等。

怎样将你捕捉到的空气弄到另外一个集气瓶中?师生互动:【演示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并用实验的方法证明“捕捉”到的空气【分析讨论】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含量是不同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探究】教师介绍所用仪器并演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测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1.实验开始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3.红磷为什么要过量?若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怎样?4.打开止水夹后,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5.通过这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空气的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

【引入概念】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空气。

学生: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形成概念】我们把象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以空气为例,引入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并让学生举例)。

【拓展视野】学生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从中你有什么启示?【问题设置】空气“大家族”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早期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其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1空气的成分(2)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2.1空气的成分(2)

2.1 空气的成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我们的呼吸作用。

2.知道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大气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到防治空气污染是保护人类生存、保障社会发展的全球性大事,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的呼吸作用。

【教学难点】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导入]大家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新课讲解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有什么不同?[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

运用实验可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同学们想想,如果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含量增多或者减少,或者出现其他成分,后果会怎样呢?二、空气污染危害大[导入] 大气污染从早期的英国伦敦烟雾型发展到新型的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公害事件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据统计,单是伦敦的十几起烟雾事件,就夺走了近万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讲解]空气污染原因1.污染源: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

2.污染物:二氧化硫、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3.来源①二氧化硫:含硫燃料的燃烧。

②氮氧化物:汽车、飞机等尾气。

③一氧化碳:汽车尾气、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

④氟氯烃:空调机。

⑤可吸入颗粒物:汽车尾气、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

三、保护大气环境[设问] 近年来,天气预报中增加了空气质量日报内容,空气优、良、轻度污染是怎么区分的呢?污染物又是什么呢?[讲解]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级别。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

空气的成分(第2课时)(教案)

粤教版化学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空气的成分(2)单元空气、物质的组成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能够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2.通过探究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作用,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学会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

3.了解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情况,以及保护措施,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纯净物和混合物;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空气污染物难点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空气的组成。

空气由多种气体组合而成的混合气体,每一种成分都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性质。

像空气这样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我们就把它叫做混合物。

而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单独存在时我们就称它们是纯净物。

回答问题温故而知新自然过渡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注意以下问题。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2.纯净物、混合物各有什么特点?总结: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

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含量并不固定,每一种成分都保持自己独特的化学性质。

如空气、泥土、糖水等。

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着自己固定的组成与性质。

如氧气、水等。

列表比较混合物与纯净物。

阅读、思考回答问题、总结能够区分辨别纯净物、混合物实验实验:我们的呼吸作用提出问题:我们吸入体内的气体与呼出体外的气体成分含量有差别吗?已有知识、经验:人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越多,澄清石灰水越浑浊猜想与假设:1.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2.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3.吸入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小于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

实验与事实:取四个集气瓶空气,再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都用玻璃片盖好。

(1)分别将燃着的木条,深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集气瓶。

注意观察木条燃烧情况。

(2)分别向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加入等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教案 粤教版
5.元素及元素符号
6.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教学
难点及其原因
1.用分子观点解释某些现象。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尚未形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法
交流讨论法、讲授法、实验法等
知识结构
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
分子――原子――原子构成――核外电子运动――相对原子质量――离子
教学
目标
1.说出空气的成分2.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3.了解空气污染4.知道什么是分子,分子的特性
5.知道什么是原子,懂得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
6.知道离子是怎么形成的7.认识元素是什么
8.区分单质和化合物9.认识氧化物
教学
重点及其原因
1.分子的特性
2.原子的定义及原子构成
3.相对原子质量
4.离子与原子的比较,应用
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
单元题目
本章教学地位
本章是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本章从学生熟悉的空气开始,学习初步的化学知识。教材介绍了空气的组成,引出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在学生探究空气成分的活动中,接触一些化学现象。通过探究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材介绍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物质结构初步知识,使学生及时地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确认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并能从本质上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安排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使学生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教材还编入了“空气组成的发现史”、“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用途”、“分子有多大”、“原子-分子论是怎样提出来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大气污染的危害”等内容,供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化学发展史,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湖南省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备课教案 粤教版

湖南省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备课教案 粤教版

物质的构成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

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一个单元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本单元以空气这种身边的物质,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贯穿其中,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③初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④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⑤了解元素周期表、原子序数、周期和族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2.1空气的成分教案新版粤教版

2.1 空气的成分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成分;2.理解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学会辨别纯净物、混合物。

教学重点1.测定空气里的氧气含量的实验。

2.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新课引入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

空气对我们,可以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

我们本节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空气的组成。

教学过程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探究活动一: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

学生讨论:集气瓶内的水为什么不能升到顶端?得出结论:说明集气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小学自然课上是怎样研究空气的组成的?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学生答:是用燃烧的方法研究的,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探究活动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归纳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现象为①红磷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大量白烟;④到燃烧停止,温度下降以后,瓶内水上升约1/5体积,同时白烟消失。

在实验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红磷要足量,以确保瓶内的氧气完全消耗;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动作要迅速,即要立即将其伸入瓶内,并把塞子塞紧,不能漏气;③要等到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才能打开止水夹;④实验开始时,导管应注满水,以防止实验后引起误差。

提问:瓶内约4/5体积的空间还有没有气体?若有,它能支持燃烧吗?讲解:还有气体,因为液面没有上升到顶部。

但是这部分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否则燃烧不会停止。

提问:该实验有时测得氧气的体积远小于1/5(或大于1/5),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在哪里?解答:小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①红磷不足,使瓶内的氧气未反应完;②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即装置漏气,有一部分外界空气进入瓶内;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减少;④实验开始时,导管中未注满水,产生误差。

大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没有安装止水夹或止水夹夹得不紧,燃着的红磷送入集气瓶内动作过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的成分
教学设计课标
要求
能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及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中有空气的一些常识,通知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进一步的观察中,体会化学实验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能说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能初步辩别纯净物、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学习或理解有关概念。

2.通过空气成分的实验、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有关学习内容。

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空气污染与保护的学习,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重点重点:
1.空气的作用。

2.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难点难点:
1.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指导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1、通过练习的强
化,学会区分
1、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出示具体的物质让学生来
区分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有
A、洁净的空气
B、冰水混合物
C、食盐水
D、
矿泉水
1、熟练区分混合
物和纯净物
教学过程2、进行知识小结2、通过回忆和练习,帮助学生进行小结2、知道空气的组

熟练区分混合物
和纯净物


3、通过所学内容,简单小结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
物质
纯净物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