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史》观后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探索人类进化的奇妙旅程

《人类简史》读后感:探索人类进化的奇妙旅程《人类简史》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内容也非常易懂。
赫拉利教授采用了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传统的历史书,而是一本跨学科的作品,涉及到了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类进化的,赫拉利教授讲述了人类从猿猴到智人的演变过程。
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们了解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环境。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革命的,赫拉利教授讲述了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耕的转变。
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有趣,让我们了解到了农业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工业革命的,赫拉利教授讲述了人类从手工业到机器工业的转变。
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详细,让我们了解到了现代工业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这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关于信息革命的,赫拉利教授讲述了人类从印刷术到互联网的转变。
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有趣,让我们了解到了信息革命对人类文明的巨大影响。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对这本书的结论印象最深刻。
赫拉利教授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例如“历史是一场虚构的故事”,“人类是一种想象力最强的动物”,“信仰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等等。
这些观点让我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的本质,并且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的来说,《人类简史》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对人类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这本书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历史上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
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人类文明的本质和意义。
如果你对人类历史感兴趣,我强烈建议你读一读这本书。
人类简史读后感900字(通用6篇)

人类简史读后感900字人类简史读后感900字(通用6篇)人类简史读后感900字1《人类简史》这本书在我印象中从发售之起就名声大噪了,作者是一鼓作气又写了本《未来简史》作为对未来问题的探讨,也值得我们一读。
这本书带我们从智人阶段开shi一直到现在的科学革命,从刀耕火种到如今的信息时代,时代跨越非常之大,内容设计之广,对这横跨几千年历史的讲述,是需要作者的有非常好的大局观和驾驭能力的。
在这个方面而言,这本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读史,丘吉尔是这样回答的“The farther back you can look,the farther forward you are likely to see”。
毫无疑问,历史是现代人类的镜子,虽然各个时代环境不同,历史条件也不同,但是我们人类作为主体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对现今社会的教训和启示。
史书把我们人和人的沟通界限放的无限远,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历史和过去进行对话,从他们那学习知识。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农业革命的由来和智人这个人种是如何崛起的,在人类从游牧和狩猎中解放开始,在人类从农业中获取到了稳定的食物开始,我们同其他生物的地位就逐渐开始凸显,对工具的使用和稳定的食物来源让我们的大脑可以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进一步的进行进化,这些就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
但是,这一切都离我们当今社会太过遥远,那时候的人类更应该被称为动物,这也是我们同其他动物在起源上并无差异,都是地球中的一个生物,我们更应该爱惜动物的一个重要说明。
在我们进入有记录的历史朝代的时候,我们对历史的感知变得具体了起来。
一般而言,历史是枯燥无味的,但是赫拉利的这本书能够让我顺利读下去,也让我能感觉到历史长河中的残忍和无情。
作者对于屠杀和灾难并没有进行隐瞒,这些屠杀者和遇害者都应该作为人类自己的反思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他还对我们的信念做了探讨,从基督的起源开始,到现在大家对信贷体系的信任都是我们的信念,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相信,让我们更好的构建了社会,所以,当我们的信念发生崩塌的时候,危机也会随之而来。
人类的起源的演化过程读后感

人类的起源的演化过程读后感《人类的起源的演化过程》,这个书带给了我深刻的思考,这本书描述了人类从形态上的演化到行为上的演化都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改变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究竟会向我们揭示什么,并且书中给出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整个过程中发生的改变。
书中认为,人类的演化是从早期的简单的形态,到现代的复杂的形态发生的,所有的改变都是由物种间的竞争、环境改变及其他多种因素导致的。
从宏观的角度看,每一次的改变都是自然环境的选择的结果,因此,每一次的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而产生的。
这也提醒我们,当我们面临改变的时候,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要改变,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收益,以及我们到底要改变什么。
同时,书中认为人类行为的演化同样是物种间竞争、环境改变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而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不断进化。
这一点尤其引起了我的思考,人们的行为也是受环境的影响的吗?这又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视角:虽然我们可以归咎于自己的行为,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行为也受到我们的外界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类的起源的演化过程》不仅深刻地介绍了人类形态及行为演化的历史,更提醒了人们,在当下,我们应该科学思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应环境,让我们的遗孀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完】书中还强调了“变化就是常态”。
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那么我们应该学会更好地去适应这种环境。
只有调整自己,才能以更好的状态去把握良机,不断超越自我。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人类的进化就像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能够跟上这个过程,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此外,书中还阐述了人类的好奇心、创造力及它们对人类进化的重要性。
这些因素,都是可以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也要培养自己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对世界更多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才能走得更远。
总而言之,《人类的起源的演化过程》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思考,书中提到的这些概念,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以追求更高的发展。
《《人类进化史》观后感》

《《人类进化史》观后感》《人类进化史诗》观后感【内容摘要】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探索认识人类形成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善的方向,途径和最终结果,我们就会认识到,促使人类进化,形成的力量,也是把人类在社会关系方面由动物状态提升到人类社会状态(高级形态)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完善到达一定必然结果社会形式的动力。
【关键词】人类进化社会观后感【正文】在远古,人类体格与强悍凶猛的食肉动物相比,显得如此弱小,不堪一击,然而人类为何能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百倍的动物,存活下来呢。
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原始人类的进化。
如果是物种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自然对所有物种给予的生存环境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
如果是生存的本能,所有动物、植物皆有求生的本能,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
如果从物种基因的角度看,即便现代人与小老鼠的基因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不同,那么,原始时代到底是直立人的哪点不同,使他们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
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
最早推断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
他在18xx年发表《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人类来源于猿”的科学假说。
英国学者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从“类人猿”发展而来。
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
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渐加强。
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
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论。
他的观点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说他是“邪恶的人”。
他上街时就有人喊:“猴子来了。
”但是赫胥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
一步浓缩儿类进化使观后感500字

一步浓缩儿类进化使观后感500字
《一步浓缩人类进化》是一部非常震撼的科幻电影,描述了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在地球上进行了一次简短的“移民”过程,从传统的生物进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地球上最为先进的物种。
在这部电影中,人类的进步过程是一个浓缩在一步之内的过程,这一瞬间的进化让人类突破了自身的限制,成为了地球上最为强大的物种。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是非常令人惊奇的。
电影中展示的技术都非常先进,例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等,这些技术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电影中所展示的价值观也非常值得我们赞赏。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来创造出更为先进、更为优秀的自己,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让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续。
这种绿色发展的理念,不仅是电影中的虚构故事,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步浓缩人类进化》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科幻电影,不仅展示了人类技术进步的历程,也为我们强调了价值观的重要性。
电影中所描绘的科技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人类的进化史——《昆虫记》读后感

人类的进化史——《昆虫记》读后感《昆虫记》这本书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了毕生的心血和经历来完成的,可谓是非常的不容易。
在这其中的过程也是很艰难、困苦的,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坚持下来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他却不顾一切,痴迷于这些昆虫,投入了自己的一生,来造福后代。
书中细致地描绘了多种昆虫的生活和习性例如有:蝉、舍腰蜂、被管虫、黄蜂、蟋蟀、孔雀蛾、红蚂蚁、甲虫和蜘蛛,这些描写昆虫的句子个个都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时又能很好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日常、习性、繁殖和死亡等,可见这些不仅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还要仔细的观察,既要耐心,又要细心,但凡马虎了一丝一毫都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线索”。
这样每次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去观察、了解、思考、记录,他怎能不耗费大把心血与时光呢?由此他才能写出真实地记录昆虫生活的一本传奇性的书,实在是令人佩服不得啊!这都渗透着法布尔对人类的思考,充满了对小生命的关爱之情、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还有在写作方面也有很多比较精妙、细致、用心良苦的地方啊,比如在写“蝉”一文中他通过描写其他昆虫干渴时的样子以此来衬托出缺少水源,还会将不同种类的昆虫性格或作法上进行比喻对比,包括将它们拟人化,使文章幽默风趣,生动形象,也让读者们可以发挥跟充分的想象力,令人震撼,好像那画面就真真地摆在你的面前,你不去想都不行,神奇之处在于他的文章可以带动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画面,活灵活现,充满缓慢画面感,可以通过描写一些细节性的东西给我们带来触觉和感觉上的奇妙变化,就好像我们也在现场观察一样呢,从而引起与我们的共鸣。
只要他听说了什么关于昆他虫方面的传言他也会仔细地去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来证实,而不是口无凭证地随意盲目跟风体现了他也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带动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想要一直迫不及待地看下去,知道揭开谜底才罢休,每一次的新发现都会让我增长知识,又会觉得很有趣,那种感觉是我无法能用语言能表达出来的,简直是妙不可言!像这种幽默风趣,趣味横生的科普类书籍谁会不爱看?不想其他书一样枯燥无味,知识是肯定有的,但是能不能吸引你读下去呢?如果你不爱读某一本书,而是有着目的性地去完成,那么我宁愿不看,因为我知道那样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马克思课程论文 《人类进化史诗----突变》观后感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程《人类进化史诗----突变》观后感人类是如何起源的?考古已经证明,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因此,人类起源研究也就是追溯人这一支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以及怎样从猿的系统分化出来并如何进化成现代人的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人类起源理论、过渡阶段、两足直立行走、使用和制造工具方面。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阐明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19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来源及性选择》以大量事实论证了人类并非亘古就存在,也不是“分别创造作用的产物”,论证了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是通过变异、遗传、自然选择从古猿进化来的;并且在当时科学水平所许可的情况下,讨论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一系列问题。
恩格斯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
1876年他写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指出人类从动物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也是劳动,文章论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古代的类人猿最初成群的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后来一部分古猿为寻找食物下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用两脚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出来,并能使用石块或木棒等工具,最后终于发展到用手制造工具。
与此同时,在体质上包括大脑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人类的各种特征。
恩格斯把生活在树上的古猿称为“攀树的猿群”,把从猿人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而把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称作“完全形成的人”。
随着化石材料的不断发现,测定年代方法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人类起源的知识不断深化。
尽管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目前已经可以大致勾划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线索。
自从那时以来的100多年中,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发现提供了大量有关人类进化的实物证据,大大的推进了关于人类起源的认识,也推动了人类起源理论的发展。
猿类的出现森林古猿。
森林古猿分化出巨猿、西瓦古猿和拉玛古猿等几个分支。
人类简史读后感从猿到神的进化之路

人类简史读后感从猿到神的进化之路人类简史读后感:从猿到神的进化之路《人类简史》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类从猿到神的进化之路。
它从生物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索了人类的演化、农业革命、科学革命和未来的走向。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人类智慧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读后感:人类的起源、农业革命与科学革命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人类起源的描述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科学研究,作者揭示了人类的祖先是猿猴这一事实。
我难以想象,现在优雅的人类竟然源自野性的猿猴。
人类最初只是生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种动物,习惯于狩猎和采集。
然而,由于智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逐渐学会了合作和创新,逐渐走上了文明的轨道。
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演化,我们终于站立在了地球的巅峰,成为了万物之灵。
其次,农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书中的重点之一。
作者指出,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我们从野外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中脱离出来,开始选择在一处特定的地点居住,通过种植和养殖来获得食物。
农业的出现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催生了人类定居社会的出现。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出现,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农业革命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社会等级的出现、环境破坏等,这些问题至今仍在困扰着人类。
随后,科学革命作为人类发展的另一次重要转折点,成为了我在阅读中最感兴趣的部分。
科学革命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科学方法的引入,使得人类开始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事实,而不再仅仅依靠神权和传统。
这一革命最终引导了现代科技的诞生,如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等。
这些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极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环境破坏、道德伦理的挑战等。
最后,我对人类未来的思考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思索良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等新兴领域不断涌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论文
《人类进化史诗》观后感
【内容摘要】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探索认识人类形成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完善的方向,途径和最终结果,我们就会认识到,促使人类进化,形成的力量,也是把人类在社会关系方面由动物状态提升到人类社会状态(高级形态)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完善到达一定必然结果社会形式的动力。
【关键词】人类进化社会观后感
【正文】
在远古,人类体格与强悍凶猛的食肉动物相比,显得如此弱小,不堪一击,然而人类为何能战胜比自己强大数倍、百倍的动物,存活下来呢?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推动着原始人类的进化?如果是物种自
然进化的结果,那么自然对所有物种给予的生存环境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是生存的本能,所有动物、植物皆有求生的本能,为什么只有直立人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如果从物种基因的角度看,即便现代人与小老鼠的基
因也只有微不足道的不同,那么,原始时代到底是直立人的哪点不同,使他们进化为人类,其他动物却没有?到底是什么关键因素,使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
最早推断人类起源于类人猿的是法国学者拉马克。
他在1809年发表《动物哲学》,首次提出“人类来源于猿”的科学假说。
英国学者达尔文《物种起源》、《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说明人从“类人猿”发展而来。
他认为物种形成及其适应性和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选择。
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和彼此竞争而不断发生变异,适于生存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渐加强。
反之则被淘汰,即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
英国学者赫胥黎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猿同族论。
他的观点遭到宗教界人士的攻击,说他是“邪恶的人”。
他上街时就有人喊:“猴子来了。
”但是赫胥黎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
1876年,恩格斯发表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提出“劳动创造人类”的科学理论,并且指出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奠定了人类起源的科学基础。
根据适者生存的规律,许多生物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被淘汰了,一部分古猿为求生存被迫从树上下来走向平地。
原先他们在树上生活,采摘野果充饥,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如今,现成的食物已不存在,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去寻找新的食物而去捕捉野兽。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四肢和大脑开始发育。
打猎和运送猎物的需要,使四肢的功能逐渐分离。
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前肢所从事
的活动越来越多。
经过长期的磨练、进化,从偶尔发现和使用天然工具,如用棍子和石块打猎,到经常使用天然工具,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他们要与野兽及大自然进行搏斗,手足分工、直立行走使他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从自然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大脑容量加大,促使大脑渐渐发育。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在以后漫长的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智慧得到更大的发展,他们寻找到了更多的食物来源,学会了农耕稼穑。
人类的进化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生活在距今约180万年的“能人”,便属于这个阶段,其外貌像猿,脑容量达680毫升,身体矮小,大约1.2~1.3米。
这个时期的人类已具有人的基本特点,仍有许多原始性,他们能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包括猿人和直立人的一切类型,大约生存于距今200或150万年到20~30万年前。
这个时期的猿人化石,以我国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的材料最为丰富。
北京猿人生活于50~60万年前,高约1.6米,眉嵴粗壮,嘴部突出,类似于猿。
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以采集植物性食物为主,以狩猎为辅。
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能制造较为进步的旧石器,并且已经开始用火。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已逐步脱离了猿的性质,与现代人很接近,生存于距今约10~20万年到5万年前。
这
个时期的人类化石,最早是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其脑量已和现代人差不多,能制造石器,还能人工取火。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这个时期的人类,出现于4~5万年前,直到现代的人类。
山顶洞人化石,是199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生活于距今18 000年前。
他们已能加工石器、骨器,生产力也进一步提高,会用大兽皮修建简单的房屋,原始宗教已经产生。
这个时期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有雕刻和绘画艺术。
循着人类自产生形成之后走过的认识自然力、认识自然规律的路,循着科学技术的新发明、新创造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推动社会形态向前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自然会认识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向前发展,并判定它发展的一定结果,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因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正是这种认识自然力和自然规律以及认识人类自身的能力,特别是认识人类思维发展的能力所引起的。
这种力量因其原发于自然演变进化的特性,它不是由什么人或什么社会力量凭着主观愿望所能控制的。
这种完全合乎历史发展实际自然合理的认识,是人们认识和期望社会发展可供遵循的。
社会继续发展,在意识上,将要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科学技术和全部知识产业都会成为人类社会共同拥有的财富,也是整个社会财富的主要部分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这时人们
享受社会财富的权利趋于平等,人们的社会地位也将趋于平等。
人类的社会关系将实现由动物性的“生存斗争”和“自由竞争”状态再一次提升为社会道德意识发展完善的“人的状态”。
这时,也只有这时,人类在大脑思维意识上才最后完成了完善的进化过程。
这时的人类社会也达到了高度完善的境界,人的相互关系实现了社会道德的重新“复活”。
由于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生活物质的极大丰富,人类认识到自身的最高需要与人类整体需要的一致性,私人占有欲望和私有意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这时社会道德的重新“复活”就具有自然形成的特点,因而是永固的,不论在今天还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念的人们在怎样思考,社会发展都将是这样。
人类发展的历史轨迹早巳证明,有两种力量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一种是社会财富生产力发展的力量,一种是人的相互关系思维意识发展的力量。
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无限性,这两种力量终将达到最后完全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即人类整体发展需要的程度。
人类经过“原始道德”高峰时期,在原始道德的润育下状大繁盛起来,靠了原始社会道德排斥血亲通婚,才有了智力、体能的良好进化发展效果。
人类社会道德的重新“复活”,又将使人类消除“自身相互毁灭”的威胁,从失德的困境中找到共同发展的方向。
人类产生形成、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群居”生活集体的社会形式,将以一种更高级的形式再一次产生出来,那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那种“大同社会”的人类整体。
这种十分清晰光明的社会发展途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将会让我们真正感悟到。
人类进化形成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实质上是同一的,这就是大脑思维中的“需要意识”,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繁盛的需要意识。
一旦没有了大脑思维中的那种“需要意识”,就不但没有人类形成进化的历史,原始社会道德产生形成的历史以及历经了五千多年私有制社会的历史,也没有社会再向前发展的可能。
人的个体和人类整体发展的“需要”应当是最神圣的权利,应当是发展的源泉。
人类历史中横躺着人类未来的秘密,探寻人类起源是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与人类在生物特征上由动物状态进化形成经历了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的漫长历史相比,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最根本的是他所独具有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在意识到自身智慧的进化受到生物进化的束缚后,便主动开始了“创造社会进化体系”,使人类文化遗传“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使人类文化进化“由内部迁移到了外部”,完成了“智慧进化的一次彻底革命”。
【参考文献】
李炳文、胡波:《人类的继往开来》,《自然辩证法》杂志1975年第4期。
《人类进化史》,李轩,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年1月1日《人类与社会》,惠中,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⒆陈德珍:《地上最早的人》,《自然辩证法》杂志1974年第1期。
[30] (英)V·C·柴尔德. 远古文化史(周进楷译)[M].中华书局,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