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语文阅读答案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2015-2016学年湖南省浏阳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一、选择题(第1至12小题,每题3分,共3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调.剂(t i áo) 广袤.(m ào) 祷.告(d ǎo) 杳.无音信(y ǎo) B .荆.棘(j īng) 呻吟.(y ín) 兑.现(du ì) 骇.人听闻(h ài) C .亢.奋(k àng) 切磋.(cu ō) 尴.尬(g ān) 叱.咤风云(ch ì) D .踌.躇(ch óu) 焦灼.(zhu ó) 窥.探(g u ī) 数.见不鲜(sh 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辐射 棉絮 乖张 归根结蒂B .膨胀 暇想 倩影 自命得意C .囊括 蹂躏 横亘 逆来顺受D .洗漱 嬉闹 商榷 惴惴不安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红楼梦》对贾府这个贵族家庭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
B .《三国演义》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围绕蜀、魏、吴三国展开了三方角逐的宏大场面,表现了对建立一个仁德爱民、统一强大的政权的向往。
C .塞万提斯一生左冲右突,期盼有所建树,但都事与愿违,晚年蜗居在一个下等公寓,潜心文学创作,苦口婆心....,完成了《堂吉诃德》的写作。
D .巴尔扎克通过他那深邃的眼光看到当时封建贵族社会已经日薄西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资产者统治的社会,金钱取代一切成了人们的上帝。
4.下列各句中,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未来十年里治理中国,是可能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B .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可能是治理中国的未来十年。
C .治理未来十年的中国,可能是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之一。
D .未来十年里在全球最为艰难的工作中,可能是治理中国。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
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
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到富有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开启改革开放伟大进程到创造新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
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读书时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多种思想元素不断融入,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
而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诠释,又是对文化本身的承当与阐释。
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这反思与创新性诠释的典范与写照。
历史是民族安身之基,承载了民族的一切。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可以从汤先生的这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入手。
汤先生一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诠释与复兴。
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思考,都是立足于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与中国的现实。
《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凝结了汤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哲学思考的精华,被《光明日报》评论为浓缩版的《汤一介集》。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命题,汤先生把中国古代思想家长期讨论的三个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与普遍价值中“真”“善”“美”对应起来进行讨论,而这三个价值在西方哲学中,则对应为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三大板块。
汤先生把以中国哲学为代表的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中的康德、黑格尔等哲学进行比较,提出了这三个合一,可以说这是汤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的一个全面思考,而这一思考背后可能蕴含着他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思考,更蕴含着他对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何在的思考,凸显出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汤一介著乐黛云、杨浩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版读书时间关于中国哲学的理论体系,宇宙人生论、境界修养论、政治教化论这三个方面是与作为基本哲学命题的三个“合一”密切联系的,汤先生将之归纳为: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精神、内圣外王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一书中,汤一介先生指出“把追求‘普遍和谐’作为中国文化的特点,我认为也许更能全面地体现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哲学基本命题的三个合一都是落在“合”上,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民 办教 育研 究
P v t d c t n Re e rh i f ae E u ai sa c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No 6, 0 0 . 21 S fa e l No. 7 i 5
・
传统文化研究 ・
“ 贴 " —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真 正 特 质 体 —
语 口语 。于 是 , 人 介 绍 , 们 结 为 一 对 一 的学 经 我 习语 言 的伙 伴 , 教 他 学 习 汉 语 , 教 我 学 习英 我 他 语 口语 。经过 几个 月 的 接触 , 不 仅 和 他 成 为无 我 话 不谈 的亲密 的挚友 , 而且 他 还 给我 留下 了这 样
种生命 共 同体 中 旨在促 进人 们 之 间亲 和的 “ 身体
语言” 它 同样 是 古 人 的 “ 贴 ” , 体 的行 为 方 式 的一 种具体体 现 。故 《 语》 论 中的“ 乡人饮 酒 , 者 出 , 杖 斯 出矣 ” 体 现 了年 少 者 对 年 老者 的 体贴 , 春 , 《 秋》 中的 “ 不 亲 迎 ” 讥 体现 了男 性 对 女性 的体 贴 , “ 子食 于 有 丧 者 之 侧 , 尝 饱 也 ” H 夫 三 年 之 未 , ‘ 丧, 天下之通 丧也 ” 则 体 现 了生 者对 死 者 的体 , 贴 。在 这里 , 的一 举 手 一 投 足 , 体 的一 个 姿 人 身
国文化 自身 的真正 特 质 , 际上 不 外 乎 我们 通 常 实 所 说 的“ 体贴 ” 二字 。 那是 一 位 叫 E et 年 届 七 十 岁 的美 国 老 n r s的 者, 他虽退 休 在家 , 不 甘寂 寞 地 努 力学 习汉 语 , 却
2025届江淮十校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
纹样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物,因其高度的文化浓缩性和民族特性,具备极强的传达与传播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更需要深入思考“大美术”的现代功能,完善与强化“大美术”多学科体系。传统文化资源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艺术从业者需要利用创新思维和科技手段进行传统与现代的“破壁”,使设计作品体现出更加深层的多元价值融合。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同化力和包容性。
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总体上没有中断,世代相传。
其他三个,或因自然灾害,或因战争侵略,已中断甚至消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并不像西方崇尚对外扩张。
这一特定区域和人类圈,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凝聚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措施,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元朝或者大清帝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同化力和包容性的表现。
各文化间融合互补,长期共存,数千年的发展中,各地域、多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中原文化为核心,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2、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
与西方社会以神为本的宗教信仰不同,中国自西周开始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
《礼记》:“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在国家治理上,家族是历代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重要基础。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
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在家庭生活中,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
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注重孝道。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提倡“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重伦理、倡道德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德教为先,育人重德。
3、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君爱国,舍生取义。
与西方倡导的个人享受和拜金主义不同,中国人以家庭、家族為重,重視孝友睦淵仁恤,重視敦親睦鄰,重視整個宗族、社區並進一步講求忠君愛國。
歷史上的理想人格典範:殺身成仁,捨身取義。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天祥、谭嗣同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 2012.4本试卷共10页,包括六个部分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结实/结合驾驭/与会菱角/棱角B.信笺/栈道针砭/贬谪拾级/涉及C.脸颊/要挟精湛/斟酒巷道/小巷D.暗礁/樵夫脉脉/山脉缔造/真谛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一场巨大的社会革命,其实并非是革命者的主观“激进”造成的。
几乎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激进”思想,但在承平年代开明社会,形形色色的激进思想对民众的影响很小,更掀不起能动荡社会的大风大浪,只能是茕茕孑立的少数人的信念。
然而,一旦社会腐朽不堪,而统治者又拒绝改革以疏不满,民众忍无可忍,则蛰伏已久的激进思想便如狂飙突起,成为席卷一切的巨浪大潮。
A.形形色色 B.茕茕孑立 C.忍无可忍 D.蛰伏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标志着中国数千年来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也意味着人们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B.业内人士指出,尽管今年2月份楼市微露回暖迹象,但全国房地产市场整体来说依然处于冬季,在国家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仍会继续下降。
C.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人类的宇航员和机器人宇航员首次在太空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握手,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D. 很多人就餐时选择洋快餐,是因为洋快餐具有相对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多年积淀的品牌信誉,但是今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却对麦当劳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了曝光,可见,洋快餐并不一定安全。
4.将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义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西方文化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你我”之见,一种拒绝“非我族类”的价值传统。
,。
,那么我们就要相信:西方文明还没有做好接纳一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心理准备。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及答案(3)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语言运用专题练习及答案(3)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礼仪之邦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
(1)请把下面语句工整、准确地抄写下来。
不学礼,无以立。
(2)(尊老敬贤)尊敬老人与礼贤下士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美德,下面的两则历史典故,分别赞美的是哪位历史人物?①“圯上敬履”赞美的是________。
②“三顾茅庐”赞美的是________。
(3)(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待人礼貌往往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
下面是王同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礼貌用语,其中不当的一项是()。
A. 王同学初次见到德高望重的李教授,他说:“久仰您的大名,幸会幸会!”B. 好朋友考上理想的高中,王同学祝贺他说:“恭喜你金榜题名!”C. 王同学对帮助过他的周老师说:“感谢您的愚见,才让我有今天的成绩!”D. 王同学想知道邻居孙大爷的年龄,他说:“请问您今年高寿了?”(4)(注重礼节)拱手礼在中国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下图为男子和女子在一般场合行拱手礼的手势图,请你根据图画对拱手礼的行礼方式进行文字解说。
(不超50字)女子拱手礼男子拱手礼【答案】(1)略(2)张良;刘备(3)C(4)示例:女子行拱手礼时,右手掌微屈,盖住左手,左手握拳在右手内侧;男子应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汉字的工整书写。
按要求正确工整书写即可。
(2)“圯上敬履”是西汉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其主要讲述张良偶遇黄石老人,经过黄石老人的考验获得《太公兵书》的故事。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东汉末年,当时占据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卧龙岗诸葛草庐山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语文阅读答案
“体贴”——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特质
张再林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说的就是这种“体贴”,这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
按明代学者杨复的解释:“恕者,如心之谓,人己之心一如也。
”故“恕”即将心比心,以心度心,也即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然而,在这里,我却宁愿使用“体贴”这个词。
在我看来,我与他人的真正交流与沟通,与其说是一种“心思”的运用,不如说是一种“身体”的践履;与其说是一种人心思的“移情”,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命的“互动”。
我们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
医生给人看病,不是辅以诸如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视病人为“看的对象”,而是贴入对方的身体,即所谓的“望、闻、问、切”,调动自己身体的一切感觉器官与病人身体直接接触,以期使自己的生命与病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并在这种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这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也说明了为什么医生自身的“麻木不仁”成为医家之大忌,说明了中医为什么可以运用气功进行生命互植的“介入疗法”,因为在这里,医患双方业已形成为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
医患关系是如此,其他的一切人际关系也不例外。
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礼”就其原初义而言,与其说是今人所理解一种专制社会中旨在强化一种统治的等级森严的行为规范,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共同体中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它同样是古人的“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故《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体现了年少者对年老者的体贴,“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则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体贴。
在这里,人的一举手一投足,身体的一个姿态,脸部的一个表情,已不再是纯粹做作客套的东西,而是以一种既亲切可感又沉默无声的动作语言,传达着人们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对他人的体贴与关爱,并使社会借以形成为一个温情脉脉、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古人不仅用“体贴”这一方式把握人际关系,而且从“天人合一”之道出发,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因此,古人对自然事物的把握,不是像西人那样,把其看作是异己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而是把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
故在古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乃至人有两性,自然有阴阳,人有四体,自然有四时,人有五伦,自然有五行,乃至每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都被视为所谓的“天的震怒”,所谓的“天象示儆”,乃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的生命的每一次感动,都会同体感通地在自然现象中引起微妙的连锁反应。
因此,“体贴”是洞开中国文化神秘大门的一把钥匙,舍此我们就不能理解
中国的“人我不二”的伦理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乃至中国的“神美同义”的宗教观。
舍此我们也就不能理解古人的“无之不体”的人生境界和追求。
乃至于可以用“手足”喻兄弟,用“腹心”喻朋友,用“同胞”喻众生,用“父母”喻天地,乃至其使无论我们人类还是整个宇宙都成为我自身生命机体的生动的隐喻和象征。
当然,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孔子的“恕”、孟子的“恻隐”、王阳明的“良知”这些概念同等的重要性。
它仅仅是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一切其他概念将失去了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并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因为真正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近取诸身”、“反求诸身”的文化,一旦舍弃了这种“身体”,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东西都无从谈起,因为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选自《民办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与文中“体贴”的概念不一致的一项的是
A.中医的“望、闻、问、切”。
B.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
C.《论语》中的“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D.用“手足”喻兄弟,用“父母”喻天地。
2.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被称为儒家金规则的所谓“恕”之道,是指我心与他心的交流与沟通。
B.“礼”也可以视为生命共同体中一种旨在促进人们之间亲和的“身体语言”,是中国古人“体贴”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具体体现。
C.因为中国的医患双方构成一种无间尔我、情同手足的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医疗法能在生命的一体共振中把握病人的所患所疾,所痛所苦。
D.中国古人把“体贴”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有两性、有家庭,而且有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中国自古以来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
用身体自身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就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B.推出“体贴”这一概念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意味着离开了“体贴”二字,“人我不二”“天人合一”等概念将失去其解释的生命学依据,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C.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
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真正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身体语言”。
D.要想走进中国文化的大门,真正明白中国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领会中国文化中的“身体语言”的内涵。
参考答案:
1b 2c 3b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