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附件 4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就完成单位介绍单位名称及盖章推荐时间年月日成果科类类别代码□□□□□□序号□□□□□□编号青海省教育厅制成就拥有者承诺书在申报成就奖过程中,自己自觉做出以下承诺: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就申报资料真实、靠谱,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抄袭别人成就。
成就拥有者签字: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高等教育教课成就要反响高等教育教课规律,突出教育教课改革,对提升教课水平易教育质量产生显然成效的成就。
要要点奖励在教育教课改革方面实现重要打破、获得重要人材培育效益,特别是在突显学科专业特点、增强实践教课、加速创新人材培育等方面的优秀教课成就。
《高等教育省级教课成就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是教课成就奖申请、介绍、评审、同意的主要依照 ,一定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照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1.成就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出35 个。
2.成就完成者、成就完成单位:个人名义申报的,填写成就主持人姓名,并写上所在单位名称;以单位名义申报的,填写成就主持单位名称。
集体完成的成就,成就完成者和成就完成单位依照其贡献大小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序次排列,不限人数和单位数,依据实质状况填写。
3.介绍时间:指介绍单位决定介绍省级教课成就奖的时间。
4.成就科类依照教育部宣布的《一般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 年)》(教高 [2012]9 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就填其余。
5.成就类型代码构成形式为: abcd ,此中:ab :成就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就所属学科代码填写。
哲学— 01 ,经济学— 02 ,法学— 03 ,教育学— 04 ,文学— 05 ,历史学— 06 ,理学— 07 ,工学— 08 ,农学— 09 ,医学— 10 ,军事学— 11, 管理学— 12 ,艺术学- 13 ,其余— 14 。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 文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大学英语“CBI”教学模式实证研究完成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2)(3)成果主要完成人:谭颖、王爱军、马文丽、毛颖、汪铭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谭颖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20负责项目设计与实施;主持省级精品课程;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撰写国家规划教材、CBI系列教材等王爱军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520 项目实施;组建课程团队;撰写教材、讲义及论文;指导学生获奖;主持教研科研课题马文丽教授武汉理工大学400 组织调研;主持制定分级教学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主持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毛颖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84 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开设CBI系列课程、编写课程讲义汪铭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384 资料收集、撰写论文、开设CBI系列课程、编写课程讲义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课题实施以来,以CBI教学理念为指导,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教学理念创新:以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David Ausubel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内容为依托,融互动教学与个性化协作、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于一体;促进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自主有效学习,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而实现意义的建构过程;2、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创新:针对学生层次差异定制分级目标,创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行分级教学,协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教学实践创新: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积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①充分拓展教学内容:编写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2部),申报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编撰教材及教辅,提供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鲜活素材,以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②立体打造课程教学体系:确立四大模块,开设系列拓展课程、文化讲坛或讲座;③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依托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实验教学中心,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组织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毛三艳+高职经管类专业“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昌职业学院 成果科类:经济学申报等次:三等奖成果名称:高职经管类专业“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位:武昌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毛三艳 王然 李元杰 王伶俐 黄颖 朱婧 曾芸芸 吴瑶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毛三艳副教授 武昌职业学院 360 主持人王然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李元杰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王伶俐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200 主研人员 黄颖 副教授(校内评聘)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 朱婧 助教 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曾芸芸 助教 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 吴瑶 讲师 武昌职业学院 648 主研人员一、成果主要创新(400字以内)(1)创新了课程体系开发模式范式,在德国双元制“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的基础上,设计了“3355”课程体系开发模式,即3个阶段、3类课堂、5种转换、5大结合。
(2)创新了“任务驱动,情景模拟”为基础的“做学教说”四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层四段”的实践教学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赛教互通”教学模式。
(3)创新了考核考评方法,即由学校、企业、行业考评为基础,多方联合、多方评价的课程考评模式。
(4)本成果提出的人培模式对教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界定了教师必须具备的七种能力即七种角色。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谓“岗、学、赛、教”互通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把“以岗定学、赛教融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相统一,使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技能大赛要求相融合。
培养目标:能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连锁、物流等行1业从事服务、作业、管理第一线相关岗位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管理科学-12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李莉、刘励、邱惠芳、朱志红、刘雪春、许媛、蔡浩、彭文菁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李莉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450 总体框架设计、项目实施 刘励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项目组织协调,课程教学 邱惠芳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60 项目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协调 朱志红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教学资源设计刘雪春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20 课程实施、成果总结与推广 许媛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80 项目协调与实施蔡浩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项目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实施 彭文菁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资料整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提出了以泛在的网络资源建设为核心的R-PST理论。
本成果是对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与评价 PST 理论的继承和创新,PST理论的三个要素:教学法(Pedagogical Affordance)、社会交互(Social Affordance)和技术支持(Technical Affordance)的核心是构建3A模型的泛在网络教学资源。
(二)创新了IMIE四维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组织策略。
I(融合)模型是指社区创建的蕴含“互联网思维”、“国际视野”、“创新”等鲜明特色的30多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以及5500多个社区资源的生成和再利用。
M(激励)模型是在社区引入WISE倡导的严肃游戏学习理念,在教学法中借鉴阿里巴巴,逻辑思维等互联网企业采用的游戏化团队学习模式。
I(创新)模型贯穿于社区学习活动组织和学习交互的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优秀教学成果奖申请表

优秀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尊敬的教育部门,我谨向您提交我校教师申请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请表。
以下是我个人的教学成果及其具体表现,以及相关材料支持。
一、基本信息1. 姓名:2. 性别:3. 职称:4. 工作单位:5. 联系电话:二、教学成果描述1. 成果简介:(提供一段简要介绍教学成果所涉及的课程和学科,并突出成果的创新和影响力。
)2. 成果背景:(描述教学成果实施前的现状和问题,说明为什么进行该项教学改进或创新。
)3. 成果目标:(阐述教学成果的目标,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4. 成果方法:(详细介绍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课堂互动等,以及选择这些方法的理由。
)5. 教学效果:(对教学成果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课堂参与度增加、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等等。
)6. 成果特色:(强调教学成果的独特性和创新点,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的优势。
)7. 成果可持续发展:(展望教学成果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继续推进该项成果的应用和发展。
)三、教学成果展示材料(提供授课录像、学生作品、教学设计等相关材料,以支持教学成果的申请。
)四、总结与展望1. 教学成果总结:(对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包括创新点的突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2. 教学成果展望:(对今后教学成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展望,包括推广该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等。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申请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申请表,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感谢您的审阅和评估,期待能够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申请简表-吴涛-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华中科技大学成果科类:工科-计算机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2)武汉市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果主要完成人:吴涛,肖来元,武剑洁,陈长清,苏曙光,喻国良,徐进,徐洁.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吴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300 创新性成果的提出肖来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300 成果的共同提出者武剑洁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400 成果要素的设计陈长清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400 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苏曙光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400 硬件课程群的构建喻国良高工软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0 工程实训及成果推广徐进五级华中科技大学100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徐洁五级华中科技大学100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创新点有三个。
(1)提出了“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素养展现”三位融合一体的培养模式。
在培养方案中符合国际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符合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素质的要求。
(2)在软件英才的工程能力培养上,提出了“认知级”、“课程级”、“项目级”和“企业级”四级提升的工程能力培养模式和成熟度模型(STP-CMM)。
能有效培养和提升软件英才的工程实践能力;(3)在软件英才的创新创业素养培养上,提出了“基础层”、“技术/能力层”、“案例/项目层”、“思维层”和“展现层”五层展现的培养构架。
这种培养架构能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发现和捕捉商业机会、知识和资本对接能力等。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国家发展战略对工程教育和软件英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面向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IT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本校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通过以结果为导向的OBE设计,把对软件英才培养的需求转化为毕业规格要求所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在培养体系的实践和理论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软件英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这一成果。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罗炜+面向职业岗位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建模”的建设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成果科类: 08 工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面向职业岗位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建模”的建设与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罗炜、刘洁、谢日星、徐加、杨国勋、库波、李文蕙、苏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罗炜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432 组织规划,课程主讲,资源建设刘洁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课程主讲,专业建设,资源建设谢日星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432 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实训保障徐加讲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216 教务管理,外联交流,网络维护杨国勋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课程主讲,专业建设,案例设计库波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课程主讲,案例设计,教学改革李文蕙讲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案例设计,教学实施,材料编写苏智副教授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504 案例设计,媒体制作,信息收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真实项目,真实过程,职业岗位体验式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中融入产品经理、项目组长、程序员、测试员、软件咨询服务等多种职业岗位体验。
以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将开发过程与贯穿项目结合;将工作流程与分解任务结合;将知识要点与经典案例结合;将职业素质与课程考核结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结合。
课程以其独有的综合性、系统性将高职分散的专业课程融会贯通进行运用。
2. 资源系统,类型丰富,使用灵活。
网上开放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块。
整体目录上体现出基础资源的系统性,同时将小案例运用于各个教学单元,配合教学视频,使得各单元又具有较好的独立性,方便学习者随时进行线上学习。
拓展资源类型丰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展现。
3. 资源共享,服务师生,辐射面广。
通过“爱课程”网开放课程,将我校建设的优秀课程资源对兄弟院校及广大社会学习者共享,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使软件建模思想得以推广及普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
5
网络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探索
河北省教育学 会
2011年
江春然
XHXNO
6
石家庄城市职业 学院校企合作模 式初探
石家庄城市职 业学院
2011年
江春然
NO:CS201
003
7
新 媒体 时代下 电 子 专业 课程改 革 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会
2013年
杨静宜
01020433
-HB1122
江春然
5
石家庄城市职业 学院校企合作模 式初探
石家庄城市职 业学院
2013年
江春然
6
新媒体时代下电 子专业课程改革 的探索
中国教育学会
2014年
杨静宜
实践检验
实践检验的起止时间:2014年8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 实践检验单位: 河北华恒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中关村软件 园人才培训中心、新迈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实践检验效果及应用情况: 检验组认为, 项目较好地实现了预期 的研究目标,项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 值,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检验。
成果概述
一、主要内容
构建了“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三方四赢”的人才培养途径,企业参 与教学的制度体系、 “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
二、主要特点
改革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企业,企业投资1000多万元在 校建设“华为网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开启校企深度合作、实行校企共建专 业、推行“双导师制”、启用校企互评机制,实现校企合作的个性化、特色化, 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四赢”的良好局面。
河北省社会科 学联合会
2013年
甄增荣
6
2
校企专业共建人 才培养模式研究 与应用
河北省教育厅
2015年
甄增荣
立项审批
3
构建多层次职业 技能培训体系研 究
河北省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厅
2013年
林海霞
JRS-2013
-1061
4
基于就业导向的 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研究
河北省教师教 育学会
2013年
吕晓华
中国信息化
7
江春然
基于校企合作的校内生产性实 训基础建设研究
科技致富向 导
8
江春然
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高
专教学改革
商情
9
吕晓华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价值工程
10
吕晓华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
培养
教学交流
11
杨静宜
浅析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
体系改革
民风·科学 教育
四、教材
1、《计算机网络基础项目化教程》
4、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室建设实施方案
七、校企各合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移动互联方向、互联网运营规划 方向、大数据方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3、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互联网运营方向、互联网营销方 向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结项鉴定
序号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立项时 间
项目负责 人
文教资料
2
甄增荣
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出版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
产业与科技 论坛
3
林海霞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端技能型人 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现代商业
4
林海霞
构建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研究
电子测试
5
林海霞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化建
设研究
教育教学论 坛
6
江春然
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校企合作 模式初探――以校企共建移动 通信技术专业为例
奖励
情况
2011年
省级精品课程 “组网技术与 网络管理”
省级精品课程
5000
河北省教育厅
2013年
国家实用新型 专利“适用于机 关、学校、写字
楼的电子流量 控制商务售水 机”
国家级专利
中华人民共和 国知识产权局
2013年
国家外观设计 专利“商务售水
机外观设计专 利”
国家级专利
中华人民共和 国知识产权局
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1门省级精品课。
引起同行及媒体关注,国内外兄弟院校来校参观,扩大了学校的社会 影响力。
2015年1月
河北省教育考 试与招生优秀 成果奖
三等奖
河北省教育考 试院
2012年
全国网络编辑 大赛
三等奖
第二届全国网 络编辑大赛组 委会
2013年
河北省电子信 息技能大赛
二、三等奖
河北省工业和 信息化厅
河北省教育厅
成果环节和成果概述
序号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立项时 间
项目负责 人
立项编号
1
基于校企合作的 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研 究
2、《计算机网络技术项目化教程》
五、教具 我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搭建起了网络 通信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网络与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平台、 技术创 新实验平台和校外实训平台四个实验教学平台。
六、实施方案
1、华为网络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2、华为网络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3、微软IT学院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5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成果名称“产教融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报单位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主管部门
主要完成单位 信息技术学院
主要完成人及简况
姓名
性别
专业技术职务
职务
所在单位
备注
甄增荣
女
教授
院长
信息技术学院
林海霞
女
副教授
教学副院长
信息技术学院
杨志云
女
高级工程师
专业带头人
河北华恒信通信
1
基于校企合作的 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创新研 究
河北省社会科 学联合会
2014年
甄增荣
2
构建多层次职业
技能培训体系研
河北省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厅
2014年
林海霞
究
3
基于就业导向的 高职院校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研究
河北省教师教 育学会
2014年
吕晓华
4
网络专业人才培 养模式创新探索
河北省教育学 会
2012年
理论研究
一、理论创新点 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合作招生、合作办学、合作育 人、合作就业的“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 量。
二、成果研究报告
“产教融合”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研 究报告
三、论文
序 号
作者
论文名称
期刊名称
发表时间
1
甄增荣
编辑出版专业“项目教学法”应 用的探索与实践
技术有限公司
吕晓华
女
副教授
专业带头人
信息技术学院
杨静宜
女
副教授
专业带头人
信息技术学院
江春然
女
讲师
教师
信息技术学院
白向伟
女
讲师
教学秘书
信息技术学院
张荣梅
女
教授
特聘教授
河北经贸大学
成果
曾获
获奖时间
获奖种类
获奖等级
奖金数额
授奖部门
2016年
河北省“华为网 络通信实验教 学示范中心”
省级示范中心
河北省教育厅
三、理论创新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合作招生、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的“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 应用价值 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升,五年来获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项目3项,河北省电子技能大赛奖项8个。
成果在学校起到了示范作用,五年来学院获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