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_折柳送别组诗教学教学课件设计
《送别组诗》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能够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送别组诗》;(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离别的情感;(2)领悟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送别组诗》的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学习:(1)学习《登鹳雀楼》:理解诗歌意境,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2)学习《凉州词》:感受边塞风光,体会“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悲壮;(3)学习《送别》:解读“离别家乡岁月多,魂销日月凄风雨”的情感;(4)学习《登飞来峰》:领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壮志;(5)学习《凉州词二首·其一》:感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送别组诗》中的五首诗歌;(2)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哲理;(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诗歌背诵和课后作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送别组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唐诗三百首》中《送别组诗》相关内容;2. 参考资料:关于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内容、意境和哲理;4. 音频资料:播放古典诗词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送别诗课件ppt

留白手法
适当运用留白手法,给 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
强诗歌的审美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送别诗中常常使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 对比离别前后的场景、情感差异等方式,强 化离别的哀婉之情。同时,反衬手法的运用 也能够突出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使读者
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04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
离别文化与传统
离别是人生中的常见经历,送别诗是表达离别情感的一种文 学形式。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意味着长时 间的分别,甚至是永别,因此送别诗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 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诗经》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送别诗的形式和内容也逐 渐丰富,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送别诗中的文化符号
柳树
柳树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离别的悲伤和不舍。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此 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结合诗人与时代背景
在鉴赏送别诗时,还应结合诗人所处 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深入了解 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心境。同时,了解 诗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追求,也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别诗。
VS
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 辛渐》中,通过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个人经历,可以深入体会诗中 表达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 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艺 术效果。
平仄与韵律
遵循平仄规律,注重押韵 ,使诗歌更具音韵之美。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直接抒情
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达离别的情感。
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描写,寓情于 景,使情感更为含蓄深
折柳送别组诗教学【教学设计】.doc中小学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杨柳依依话别离—古诗“柳”意象解读【译文】课前预习纸送别唐王之涣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yù河。
近来攀折苦,应(yīng)为(wèi)别离多。
【注释】1、东风:即春风。
2、青青:茂盛的样子.3、夹:栽在物体的两边.4、御河:古时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5、近来:最近6、攀折:折下7、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8、应:应该9、为:因为劳劳亭唐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qiǎn 柳条青。
【注释】1、劳劳亭:亭子的名字,古时用来送别的地方。
2、知:理解。
3、遣:让。
【译文】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wèi)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堤上柳唐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pān zhé 处,闺妾qiè 断肠时。
江边柳yōng yù唐雍裕之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精读《送别》《劳劳亭》略读《青门柳》《堤上柳》《江边柳》知识与技能:1.读好古诗,了解诗意过程与方法1. 以读促读,读中感悟,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诗中的情感,体会古人折柳送别表达深情。
2. 品味意象,了解“柳”作为意象表达离情别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挖掘诗歌文化内涵,初步了解“意象”在古诗中的运用。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以读促读,读中感悟,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诗中的情感,体会古人折柳送别表达深情。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先用绿色板书:柳)(一)回忆学过的有关柳的诗句。
板书柳师:柳是报春的使者,她轻盈苍翠,婀娜多姿,惹人喜爱。
因而,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有关柳的诗句,你能背出一两句吗?(评价语:我们班同学不光积累的多,而且记得牢)(二)揭示课题。
师:(过渡语)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这节课,我们再学一组跟柳有关的诗句。
小学校本课程_折柳送别组诗教学教学课件设计

唐柳.白居送易别 柳
送折春别风尽依官旧桥绿杨柳丝柳丝枝送。,别 一曾别栽江杨南柳两柳江度南春送春。别,
啼柳莺为送向别行人道,柳 遥送忆别青青江岸上柳, 送别 柳离别送合别适是尽时柳。 送不别知攀折是何人柳? 送别
柳折杨柳送别
柳 送别送别
柳
送别 唐·柳施肩吾送别
柳隋.送无别名氏
伤见路旁杨柳春, 杨柳青青着地垂,
一重折柳尽一重送新别。 柳杨花送漫别漫搅天飞。柳
送今不别年送还去折 年去离柳年别处人送,。别 柳借柳条问折行尽送人花归别飞不尽归,。 柳
送别
柳 送别 柳 送别
柳
柳就被赋予了挽留这一特
定含义,被固定下来。
月—— 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但愿愿人人长长久久,,千千里里共共婵婵娟娟””、、““举举头头望望明明月月,,低低头头思思故故乡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送别
劳劳亭
唐.王之涣
唐.李白
杨柳东风树, 天下伤心处,
青青夹御河。 劳劳送客亭。
近来攀折苦, 春风知别苦,
应为别离多。 不遣柳条青。
折柳送别,是送的人折 还是走的人折?
“柳” 与“留”谐音,古
人折下柳枝,送别亲友,主要
是表达挽留之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 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wèi)近都门多送别, 长条折尽减春风。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jiā)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wèi)别离多。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最新走进送别诗(小学)优秀PPT课件

(三)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1.标准:法律上是否规定了一定的名称
2.分类
无名合同适用法律规则小结:
(合1同)、有租名赁合合同同又、称12承..适参典揽用照型合《适合同用合同。同《,法合1》同5总法类则》合规分同定则:、如买卖
(2)无名合同又称单行为法非最典相型类合似同的规。定
3.区分意义
适用的法律规则不同
诗意诗情11古诗用什么方式送别抓住了哪些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酒送别朝雨客舍以歌送别踏歌声桃花潭水依依不舍以话送别黄云白日曛北风依依不舍芙蓉楼以志送别寒雨江水12不同点送别的方式所抓景象不同相同点都是抓住景物来表达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19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走进送别诗(小学)优秀
送元二使安西
(二)合同的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 的和宗旨
3.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或意思表示一致 的协议
(1)合同的要素: A.有两个以上的当事人 B.各方当事人须作出意思表示 C.各个意思表示是一致的 D.须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进行协商,形成合意
(二)合同的特点
3.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或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意思表示行为) 婚姻、收养、遗嘱、代理
事实 行为
无因管理、不当得利行为
侵权行为、违约行为 先占、添附、拾得、发现等行为 创作、发明行为
练习
下列哪种情形中,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 同法律关系? A.甲拾得乙遗失的一块手表 B.甲邀请乙看球赛,乙因为有事没有前 去赴约 C.甲因为放暑假,将一台电脑放到乙家 D.甲鱼塘的鱼跳进乙鱼塘 答案:C
(二)主要内容
1.主体的相对性 只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
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 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 A.仅在特定人之间发生 B.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 同上的请求和提起诉讼
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PPT学习教案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第29页休/共32独页 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整首词如泣如诉凄婉动人意境浑融语言清丽尤其是最后两句第12页共32页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第13页共32页第14页共32页蝶恋花蝶恋花苏轼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会计学
1
吟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 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 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 为赠别的代称。 《陆太祝》中的“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写的就是以柳赠别之情。北朝乐府民歌“上马不 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也是以柳赠别之情。 《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是以杨柳婀娜多姿的美景,反衬征夫离乡背井、 抛妻别子的哀愁,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 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 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 别离图。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 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痛苦交织在一 起,使他感到格外难受。他真实地描述了临别时 的情景。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 了时地景物,以暮色苍苍,蝉声凄切来烘托分别 的凄然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 欲饮无绪的心态,又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执手相看 无语的临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感人。“念去 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 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感到离情的无限愁苦 。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伤悲。“多情”句 ,写冷落凄凉的深秋,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 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境地,是在 残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 凄冷的自然风景画。末以痴情语挽结,情人不在 ,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执着 。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 ,时间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 步第步2将8页读/共者32带页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折柳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折柳送别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2. 理解并感受《折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3.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展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诗歌《折柳》的课件或印刷版;2. 清明节相关的图片和文化背景知识;3. 学生准备白纸和铅笔;4. 讨论和写作活动所需的PPT或白板。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兴趣;2. 展示清明节相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了解这个节日的特点。
二、诗歌欣赏(10分钟)1. 展示诗歌《折柳》的课件或印刷版;2. 给学生一些时间阅读和理解诗歌,然后提问:你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感受?你认为这首诗在表达什么情感?3.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抒情方式;2. 解读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和诗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诗歌中的“折柳”象征着什么?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他的情感?诗歌中的意象对你有何触动?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和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和补充观点。
五、个人思考(5分钟)1. 让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和整理自己对《折柳》的理解和感受;2. 鼓励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写作活动(15分钟)1. 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请你模仿《折柳》的风格,写下你对清明节或者离别的情感和思考;2. 学生用铅笔在白纸上写下自己的作文,可以自由编写诗句或散文;3.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七、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给全班同学;2. 鼓励同学之间互相欣赏和交流,提出问题和提供反馈。
八、总结(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感受;2.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个教学活动,你对《折柳》和清明节有了什么新的理解和认识?你对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有什么更深的体验和感悟?扩展活动:1.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古典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解读;2. 组织学生参观清明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纪念活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送别教学.ppt

② 伤感悲凉的
送友人 李白 17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化用《诗经·小 雅·车攻》“萧萧马
鸣”句
饯别王十一南游 19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别僧人
送灵澈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五、总结
从内容上 惆怅,依恋,豪迈,劝慰,悲 悯,感恩…… 从表现手法上,共同的艺术特色:
景与情合,而景更新 情与景遇,而情愈深 ; 情景合一 ,情景互动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 圣,大可不必动手。”
------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25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26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暧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3、其他的送别对象:青楼女子、 僧人等等
【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柳—— 留
意 象
月—— 相思
流水—— 愁
松梅竹菊寓高洁, 借月托雁寄乡思。 别时长亭柳依依, 落花流水传愁绪。
古诗主题分类 送别 咏物 有关时间的 咏月怀人 离愁别绪 家国情怀 哲理诗 ……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 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柳
柳
唐.韩琮
唐.郑谷
折柳歌中得翠条, 半烟半雨江桥畔,
远移金殿种青霄。 映杏映桃山路中。
上阳宫女含声送, 会得离人无限意,
不忿先归舞细腰。。 千丝万絮惹春风。
柳 送别 柳 送别
柳 送别
柳 送别客亭 柳 送别
忆杨柳
柳金.刘送昂别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古代,人们和远行的亲友 送别时,会折下柳枝送给对
方,于是有了折柳送别的
习俗。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送别
劳劳亭
唐.王之涣
唐.李白
杨柳东风树, 天下伤心处,
青青夹御河。 劳劳送客亭。
近来攀折苦, 春风知别苦,
应为别离多。 不遣柳条青。
折柳送别,是送的人折 还是走的人折?
“柳” 与“留”谐音,古
人折下柳枝,送别亲友,主要
是表达挽留之意。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 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wèi)近都门多送别, 长条折尽减春风。
唐柳.白居送易别 柳
送折春别风尽依官旧桥绿杨柳丝柳丝枝送。,别 一曾别栽江杨南柳两柳江度南春送春。别,
啼柳莺为送向别行人道,柳 遥送忆别青青江岸上柳, 送别 柳离别送合别适是尽时柳。 送不别知攀折是何人柳? 送别
柳折杨柳送别
பைடு நூலகம்
柳 送别送别
柳
送别 唐·柳施肩吾送别
柳隋.送无别名氏
伤见路旁杨柳春, 杨柳青青着地垂,
一重折柳尽一重送新别。 柳杨花送漫别漫搅天飞。柳
送今不别年送还去折 年去离柳年别处人送,。别 柳借柳条问折行尽送人花归别飞不尽归,。 柳
送别
柳 送别 柳 送别
柳
柳就被赋予了挽留这一特
定含义,被固定下来。
月—— 相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但愿愿人人长长久久,,千千里里共共婵婵娟娟””、、““举举头头望望明明月月,,低低头头思思故故乡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qiǎn)柳条青。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注释】 1、知:理解。 2、遣:让。
劳劳亭
唐.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jiā)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wèi)别离多。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 应为/别离多。
送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 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东风:即春风。 2、青青:茂盛的样子. 3、夹:栽在物体的两边. 4、御河:古时专供皇室用的河道。 5、近来:最近 6、攀折:折下 7、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8、应:应该 9、为:因为
堤上柳
唐.戴叔伦
垂柳万条丝, 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 闺妾断肠时。
江边柳
唐.雍裕之
袅(niǎo)袅古堤边, 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 留取系(xì)郎船。
柳就被赋予了挽留这一特
定含义,成为一种意象被
固定下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 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 离情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