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西文化的冲突
(完整word)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

浅谈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喜宴》喜宴,喜在哪里?在婚礼上高爸爸的笑容里?在那些宾客满意而归的脸上?还是伟同和微微强装欢笑的婚纱照?就在闹剧的最高潮,李安亲自上镜说了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话。
这些表面的喜,是悲凉的,东方文化被谨小慎微地解剖,我们看到了婚礼的繁文缛节,看到了老人抱孙子的强烈愿望,看到了中国人对同性恋的不理解。
而李安也不惜直接用台词讲出来,中西文化的对立都源自压抑和自由的对立。
喜宴,不喜在哪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伟同的说不出来的表情。
伟同的不喜,是因为他力求皆大欢喜,又不想牺牲自己的喜,幸好最后的结局还算喜.如果说伟同代表夹在中西文化之间的男人,那微微就代表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女人,而这个人物似乎容易被忽视,所以这里就多说一些,微微对没有爱情的婚姻寄予期待,是传统的她;后来发现这不现实,就想打掉孩子去追寻自己的生活,是西方文化熏陶的她;最后还是和伟同、塞门组成了特别的家庭,是折衷的她。
高伟同是影片纽带衔接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在台湾长大、到美国留学的人物,他接受了美国文化,同时美国文化也容纳了他。
他作为一个同性恋者,有一位同性恋恋人,但是他又无法摆脱父母对其婚姻的催促,为了满足父母心愿,他只好为父母演一场戏,以解二老焦虑。
高父、高母代表中国传统道德观,高父作为当年从大陆撤退到台湾的一名高级将领,他秉承了中国传统观念,要求儿子结婚生子。
顾微微是一位从大陆到美国求学的女孩,她本是“临危受命",但她不断地被两位老人所感动,在洞房之夜与伟同假戏真做,而且还怀了孕,最后她决定生下孩子.塞门是伟同的同性恋爱人,原本为帮助伟同,同意伟同与微微假结婚,却想不到他们假戏真做.伟同的父亲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经过痛苦的思索,无奈地面对事实,承认塞门的身份。
最后伟同、微微、塞门以及孩子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
影片情节冲突转折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个矛盾随着情节的展开不断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根据郝夫斯特和强皮纳斯的文化维度来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对“我们”的意识和对“我"的意识.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常常想的是“我们”,想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想如何遵从社会规范,并具有与内群体成员合作的强烈倾向。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

中西文化冲突案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下面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中西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和解决方法。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时间观念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金钱,准时是一种尊重和效率的体现。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时间的看法更为灵活,常常会出现迟到或临时改变计划的情况。
一位中国商人和一位西方客户约定了10点的会面时间,然而中国商人因为交通堵塞迟到了半个小时。
西方客户因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而中国商人则认为这只是小事,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种时间观念的冲突往往会影响到商务合作的顺利进行。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时间观念,中国商人可以在约定时间前尽量提前赶到,西方客户也可以对中国商人的迟到有所包容。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沟通方式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含蓄和间接的沟通方式,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一位西方领导和一位中国员工在工作中发生了沟通不畅的情况。
西方领导习惯于直接下达指令和表达不满,而中国员工则习惯于避重就轻,不愿直接表达负面情绪。
这种沟通方式的冲突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和团队氛围紧张。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双方应该了解对方的沟通习惯,西方领导可以更加耐心地倾听员工的意见,而中国员工也可以逐渐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礼仪习惯的冲突。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习惯于握手问候,注重个人空间和隐私。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身体接触和亲近,常常会有拥抱和亲吻的行为。
一位西方客户和一位中国客户在商务活动中发生了礼仪习惯的冲突。
西方客户觉得中国客户过于亲昵,而中国客户则认为西方客户过于冷漠。
这种冲突会影响到商务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是双方应该尊重对方的礼仪习惯,西方客户可以适当地接受中国客户的亲昵行为,而中国客户也可以注意避免过分亲昵的举动。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及其解决
21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和合同主要体现在多个领域,如社会观念、价值观、教育制度、商业文化等方面。
在社会观念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一些冲突。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自我表达,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个人的责任和家庭的重要性,这两种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冲突。
但在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方面,如道德规范、公正和诚实等方面,中西方文化可以达成共识。
在教育制度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例如,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课外才艺和道德修养,而西方教育则注重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
两种教育制度各有优劣,但是通过交流和合作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商业文化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商业模式的不同,中西文化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东方文化更注重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效率和结果。
在合作中,双方可以互相学习,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解决中西文化冲突的关键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通过加强交流,学习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可以避免文化冲突的发生,并且促进跨文化合作和交流的发展。
同时,也需要深入探讨中西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合作效果。
中西文化中的冲突

二 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就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 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 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 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 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的头 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 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中国人爱当着外人斥责 或教训孩子,在西方人看来却是极其不可思议的。所以,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 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 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 中国人常常互相热情地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 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的客 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 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 人权益,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吃饭的时候,绝 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或劝酒,一切自便
夸文化冲突
黄绿
文化冲突的原因
• 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有很多,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 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这必然带来人们思想、 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下面具体看一下有哪 些主要的原因!
一 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存 在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西方 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 则表现出直觉和整体性。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 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 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 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 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从本质上说, 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 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在所有的定势 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 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

浅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时有文化冲突的事例发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交往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223-01中西文化冲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
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以下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
一、思维模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会使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
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
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可以解释为识别和简化对外界事物的分类感知过程。
从本质上说,思维定势往往忽视个体事物的差别,夸大与另外某一社会群体相关的认知态度,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并伴有固定的信条。
在所有的定势中,有些定势是正确的,而有些则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交际失误。
二、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的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
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
中西文化差异:喝热水还是喝冷水?(中英文互译)

中西文化差异:喝热水还是喝冷水?(中英文互译)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Hot Water vs Cold Water中西文化冲突:喝热水还是喝冷水?Why do Chinese people drink hot water? Many westerners find it so interesting that they always see Chinese people carry a vacuum cup no matter which season it is. If you go to a restaurant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y usually serve you a cup of cold water, sometimes even with ice. And every time when Chinese people ask the waiter if they can change to hot water, actually they may receive a strange look from the waiter or people nearby. Hot water? Seriously?为何中国人总是喝热水?许多西方人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那就是无论什么季节,他们总能看到中国人随身携带一只真空保温杯。
如果你去西方国家的餐馆吃饭,他们总是会递上一杯冷水,有时甚至加入冰块。
每当中国人向他们要求换成热水时,总会遭遇侍者和旁人异样的目光。
热水?没开玩笑吧?For lots of Chinese people, nothing is more common than drinking hot water every day. But for most of the Westerners, the idea of drinking plain hot water is really odd since they drink cold water even in winter. Why do Chinese people drink hot water? Hot water vs cold water, whichone is better? Follow us to find an ideal answer.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每天喝热水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了。
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

如何解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文化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冲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了解对方的文化:首先,要求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包括价值观、信仰、习俗、礼仪等方面。
通过学习对方文化的历史和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方的差异。
2.尊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身上。
相反,我们应该接受和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
尊重和接纳对方的文化可以建立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3.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处理中西文化冲突时,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积极的沟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并协商解决文化冲突。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或难以理解的方言。
4.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并适应跨文化环境。
这些技能包括语言能力、应对挑战的适应能力、观察力等。
通过培养这些技能,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中西文化冲突。
5.寻求共同点:在解决中西文化冲突时,我们应该寻找双方的共同点,以建立共识和合作。
共同点可以成为双方沟通的桥梁,有助于解决文化冲突和促进合作。
6.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为了减少文化冲突,我们可以创造文化交流的机会,包括组织跨文化培训、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
通过这些机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对方的文化,从而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7.接受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能期望对方完全按照我们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行事。
相反,我们应该接受和尊重对方的差异,并尽力避免对方触犯他们文化中的禁忌和敏感点。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对待文化冲突。
了解对方的文化、尊重差异、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寻找共同点、创造文化交流机会和接受文化差异,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中西文化冲突,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中西文化冲突:鸦片战争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中西文化冲突:鸦片战争对中华文化的破坏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它的发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该战争始于1840年,前后历时14年。
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和贸易需求,向中国输出鸦片,这种新药物很快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瘾癖,对中国的社会、政治以及文化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社会出现全面瓦解的情况。
在鸦片入侵的冲击下,许多中国人沉溺于此,变得游离于现实之外,丧失常人的理智和行为准则,导致社会的道德倒退和日益加剧的腐败现象。
此外,国家的政治体系也受到摧毁。
中国在鸦片战争失去了对外交往的话语权,大量的物资和土地被占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文化难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和壮大。
对于文化,鸦片战争也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战争期间,许多中国古籍遭到毁坏,一批批具有文化价值的书籍被法国、英国等列强带走。
这些书籍代表着中国古文明的文化底蕴,每一件都经历了时间的沉积,昭示着中国几千年来的知识和文化财富,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和其他方面的作品,都被带走了,中国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打击。
此外,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工业发展滞后,对于当时西方所推出的先进科技的介入不能够及时跟进。
这样就导致了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渐行渐远。
而西方文化又深地侵入了中国,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外来文化,这种新文化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具有很大的冲击。
总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它不仅导致了社会、政治的混乱和文化破坏,同时也引发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颇多冲突和分歧。
鸦片战争成为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道伤疤,尤其在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惕。
我们应该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维护自身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传统习俗到思维方式,都有区别。
一、失败的交际某留学生初到美国,不久被朋友请去参加一个party,他准时到达,但却发现许多人都姗姗来迟,穿得也很随便。
在聚会上,有几种饮料和一些简单的食物,但是没有什么像样的菜。
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见到了朋友马克,于是与他攀谈起来,谈了大约十来分钟,马克说他要和另一个朋友去恋恋,就走开了,这位留学生非常失望。
聚会的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然后就再也不管他了。
两个钟头以后,他借故离开,回到家,他还是很饿,不得不煮些方便面嘱。
他决心以后再也不去参加这类聚会了。
(可附外教在中国之二三事)二、习俗的差异有一年,荷兰有位贵宾到中国访问,安排他的夫人参观幼儿园。
那天下着毛毛细雨,她到达幼儿园门口时,看见一群孩子站得笔直,在门口迎接她,她看到这些感觉很不舒服。
接着参观幼儿园的教室,进去后。
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都背着手,面部表情十分严肃。
她很快结束了参观。
回国后,她请我到她家里看她拍的参观幼儿园的幻灯片,说这是这次访问感到最不舒服的事,下着雨,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到门口来?为什么孩子都是这样端正地坐着,五六岁的孩子应该是非常调皮的,吵吵闹闹是正常的,那才像幼儿园。
我想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做到秩序井然,一定做了大量的工作,认为这才是有礼貌的文明表现。
而就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美国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站立和坐着的姿势显然与我国师生不同。
我们参观他们的小学,常常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太随便、缺乏纪律,东倒西歪,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老师管教不严。
英美人参观我们的学校,又会认为中国教师对学生管得太死,学生没有什么自由。
这里既牵涉到教育思想,又与文化背景有关。
我们强调集体、纪律、合作,他们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
在大学的课堂上,美国教师有时候坐在讲桌边上与学生一起讨论,这在我们看来有些合体统,但美国教师的想法是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的气氛。
英美人一般尽量避免身体的接触,他们忌讳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或地铁上与陌生人的身体有长时间的接触,从人堆中挤过去则更是大忌,而且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
所以有些西方游客在我国一些售票处前看到拥挤的情形,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既要买票又害怕与周围人有任何的身体接触。
有握手方面,文化的差异也有些不同。
在英语国家,两名男子相遇时伸出张开的手掌,握住对方的手,稍稍用力地垂直摇动一两次,然后立即松开。
和西方国家的人握手,我们可能会感到用力过猛,有点像折筋断骨式的握手。
而西方人又感觉我们握手太轻,感觉不够恳切。
有时中国主人握住外国客伯手,并不马上松开,这也是西方客人所不习惯的。
在西方每个有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的距离。
它是无形的,但进入了别人的私人空间会让别人很不自在的。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胀,不少西方人认为是剥夺个人生育自由权。
产国有2亿支私人枪支,人人可以买枪,枪击是青少年丧命的重要原因。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枪打伤,要求控制私人枪支的舆论举起。
里本人表示反对,认为控制私人枪支侵犯个人自由。
对此,我国人民是很难理解的。
由于伦理观念差别,我国在眉头孩子时采取绝缘化对策,尽可能不让孩子知晓自己的身世与身生父母;美国人在收养孩子时采取亲密化对策,尽可能保持孩子与原生文化、亲人的联系。
三、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个人至上一般称为个人主义。
我国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有本质区别。
我国«辞海»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
”显然是个贬义词。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重视个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
信我的个人主义,尊重你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成了褒义词。
美国宪法规定百姓可以和平集会、请愿、示威。
但是,不能影响正常的通告、工作。
如果侵占了办公楼出入的通道,警察就会干预。
对个人广义词义的巨大分歧,采用个人至上表述美国人的价值观。
美国«独立宣言»又称个人至上宣言。
«独立宣言»上说:“人重生而平等,并被造物都赋予某些不可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美国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人成就,推崇个人,强调个人权利,提倡自已判断,喜欢独来独往,竞赛竞争。
颁发奥斯卡奖、普利策奖等奖项,很少有两个得主并列的书面。
美国人提倡快乐生活,享受人间幸福,不必自寻烦恼,一旦条件允许就去买汽车、建房屋、周游世界。
在英语中,“我”始终是大写的,有self作后缀的单词有100多个。
我国重视群体,重视家庭。
国家是大家,个人相对渺小,个人利益带入家和国中。
古汉语中没有与西方“个性”相符的词。
“满招损,谦受益。
”“谦谦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规范。
涉及“我”要“小”写,称鄙人、愚兄、老朽。
贵至皇帝,自称寡人。
自己的亲人称内人、贱内、糟糠、犬子。
自己的家叫寒舍。
“有人都的哥,无我不称弟”,见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称哥,自称弟。
涉及个人的词,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含有义。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家庭、家乡在国人的以上中分量很重要。
英文和各德文中没有“老乡”这个词英语字典中短语解释老乡: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town or province. 桃园三结义讲刘备、关羽、张飞结拜兄弟。
本来三人是君臣关系。
结拜后就成兄弟关系,更亲近了,完全可以信赖了。
四、平等观与等级观我国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过去,从房屋的规制,门户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颜色,都可以区别人的等级。
“官大一级压死人”,人的等级代表人的地位,代表说话的分量。
直到现在,习惯称呼要加职称和头衔。
姓刘的工程师叫刘工,姓张的处长叫张处。
遇到过一位姓傅的处长,不时要申明自己不是副处长,是姓傅的正处长。
美国人有较强的平观念。
除教授和医生外,一般直接叫。
不少美国老板要求下级直呼其名。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杜鲁门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
”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
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按照杜鲁门母亲的观念,总统和家民是平等的。
美国人还有不信赖父母的观念,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评委会的观念。
孩子过了18岁再依赖父母,是不光彩的。
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也有失尊严。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帮助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海伦晚年穷困潦倒,蛰居美国。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驻美代表黄镇要资助她实现访华,被她谢绝了。
地变卖了珍藏30年的瓷盘、珠宝、驼铃、清朝式样的对襟绣花衣服等,筹措奖金,自费重访中国。
海伦的行为反映了美国人自立意识。
五、商务文化比较应聘面试时,中国人常说:“本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多多教。
”在美国老板面前这样陈述,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
美国人在应聘时,尽一切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
参加会议时,中国人喜欢坐在会扬后面。
中国人常说“枪打出头鸟”,不愿意做出头鸟。
会议主持人反复请大家往前排坐,就是不愿意往前去。
美国人参加会议,喜欢坐在。
谁来的早,谁坐在前排,是美国人的习惯。
商务活动中,中国人比较重人情,讲关系;中国人商务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些重要决定在饭桌上敲定;美国人一般在严肃的会议桌前做决定。
出现纠纷时中国人喜欢私了,美国人一般在法庭解决。
艾伦是一家中美合资食品有限公司的外方经理,因为第一次派驻国外,所以对一切都很新奇。
中国人的热情和合作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然而,良好的开端并没能带来成功的结果。
几个月过去了,艾伦渐渐感到什么地方不对头,他的中国同事说话总喜欢兜圈子;处理事情是讨论决定而不是投票表决;他们总把“面子”看得很重;办事靠关系,讲人情;只知服从而缺乏独创等等。
这些都让艾伦困惑不解,无所适从。
而反过来,中国同事对他也同样不满。
他们觉得艾伦太死板,只知照章办事,不讲情面,没有灵活性;处事独断,一个人说了算;只知赚钱,对员工缺乏尊重和关心。
有位经理甚至愤而辞职,公司的管理一片混乱,产品销量也直线下降。
艾伦的经历对许多派驻中国的外方经理来说并不陌生。
他们对中国满腹牢骚:政策和法律模棱两可、严重的官僚主义、太多的政府干预、蛛网一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马拉松式的谈判、中国人令人费解的行事方式,诸如此类。
对一些外国公司来说,中国远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金矿,反而是一个吞噬巨额投资的无底洞。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只与个人的性格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相联系。
既如此,那么,为什么有着相近文化背景的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者比起欧美投资者来说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呢?答案很清楚:是文化差异使然。
上述这些看似彼此不相干的问题都有一个背后的深层原因:文化冲突。
六、法制观念在中国,人们的法制观念还比较淡薄,纪律性较差。
这和西方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好事的留学德国的学生,拿循规蹈矩的德国人好好地开涮了一把。
他在两个相连的电话亭上各写上男、女的字样,然后躲在一边暗中观察,发现那些呆板的德国男人真的只在写有男的一边排队打电话,而写有女士的那边即使没有人用也没有一个男士过去占用。
在美国人们发生争端通常会去法院解决问题,遇到小事也是按照规矩办事,不会越雷池半步。
旅美学子何晓航有一段生动描述:“我在美国的家,后面是一片原野。
院子没有围墙,芳草萋萋,接向远方,连着近邻。
有一天刮起暴风雪,邻居家后院的花盆刮得地上跑,女主人在后面追。
花盆吹到我家草地上,她迈过一步就可以抓得到。
但她停住了,,给我家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允许她跑进我家的草地?她在电话里说:‘糟糕,婕妮不在家,我还有东西刮到她家的院子去了,只好等她回来再打电话。
’活得真累呀。
”在美国,私人园地神圣不可侵犯,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能踏入。
关于这方面还有一个更加血腥的真实案例,案件是在Louisiana,1992的万圣节,一位在美国的日本留学生误闯别人的私家领地,屋主误以为那个戴着面具的女孩是强盗,手持长枪,喝令这位留学生时说了一句:'Freeze!'(意思是不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