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医学研究进展.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

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与展望蒋建新;李磊【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战伤和创伤救治研究的最新进展,分析其发展趋势,提出未来战创伤救治的研究方向、目标和重点.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欧美军事强国提出了"医疗与士兵"同在的理念,尤为重视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快速救治新技术与急救器材的研究,将医疗救援尽量前伸,加强建立无缝隙的医疗救援体系.重视严重战伤院内并发症发生机制与防治、高新武器致伤特点与机制、颅脑伤、损伤组织修复与再生等研究.我军分别在战创伤急救、损伤控制外科、休克复苏、并发症防治以及组织再生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提升我军现代战争条件下卫勤保障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结论我军未来在战创伤领域应以适应现代战争和执行多种非军事行动条件下卫勤保障需求为立足点,以显著降低战创伤死亡率和伤残率、全面提升军人健康为目标,大力加强战场前沿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救治能力,以及三军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治组织、救治技术和战创伤救治的转化医学研究,不断提升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0(035)007【总页数】4页(P781-784)【关键词】战伤;创伤和损伤;急救【作者】蒋建新;李磊【作者单位】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26.1;R826.61 “十一五”以来国外战伤创伤救治新进展“伤”是导致部队减员、部队战斗力削弱的重要原因,因而战创伤防治研究一直是军事医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备受各国军队重视。
近5年来,其国外发展状况是:1.1 高度重视战伤早期急救治疗研究据文献[1-3]报道,因大量失血、颅脑伤等阵亡的人数占所有伤亡人数的50%以上,阵亡者中,86%死于伤后30min内。
创伤医学研究进展ppt课件

微创技术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内窥镜技术
通过微创技术引导下的内窥 镜检查和手术,可减少创伤 并提高患者康复速度。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通过经血管、经皮 肤等方式,对创伤进行封闭、 修复和治疗。
机器人手术
先进的机器人技术为创伤救 治提供更高精度、更稳定的 操作手段。
创伤后合并症的防治
1 疼痛管理
创伤后疼痛是患者康复和恢复的主要难点, 合理的疼痛管理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恢复。
创伤医学研究进展
探索伤害类型与机制、临床诊断与鉴定、创伤救治原则以及创伤医学未来的 前景和挑战。
伤害类型与机制
1 机械性创伤
如撞击、割伤、骨折等,了解创伤类型对应 的机制可指导有效的救治和恢复措施。
2 烧伤与烫伤
不同程度的烧伤与烫伤,应注意分类、治疗 和预防炎症、感染等并发症。
3 化学与放射性损伤
多学科团队
组建由外科医生、急诊医生、放 射科医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 提供综合性的诊断与鉴定服务。
创伤救治原则
1
生命优先
迅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保证生命的持续。
2
止血与缝合
有效的止血方法和缝合技术,是创伤救治中的重要环节。
3
控制感染
科学的感染控制手段能有效预防和降低创伤后的感染并发症。
应认识化学品和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机制, 充分了解相关救治方法与预防措施。
4 损伤后的炎症反应
了解创伤激发的炎症反应,对药物治疗和恢 复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诊断与鉴定
准确诊断
通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医学 影像等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判断 患者的损伤程度和类型。
影像技术
X射线、CT、MRI等先进的医学影 像技术能为医生提供详尽的解剖 结构和病理信息。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首先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入手,介绍了上颈椎损伤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讨论了上颈椎损伤的分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
重点关注了保守治疗研究和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在总结了当前临床治疗研究的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整理和分析,有助于促进上颈椎损伤的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上颈椎损伤、临床治疗、分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新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总结、展望、未来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颈椎损伤是一种常见的颈部创伤,通常由于剧烈的车祸、摔倒或运动活动导致。
上颈椎由第一颈椎(寰枢椎)和第二颈椎(轴椎)组成,是颈部最重要的部位之一。
上颈椎损伤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如颈部疼痛、神经损伤甚至瘫痪。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新技术在上颈椎损伤的治疗中也逐渐得到应用。
本文将对上颈椎损伤的分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进展、保守治疗研究以及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上颈椎损伤的治疗现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完。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探讨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总结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现有治疗方法的回顾和分析,进一步探讨新技术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上颈椎损伤治疗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医学界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上颈椎损伤的分类上颈椎损伤的分类是指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将上颈椎损伤进行分类,这有助于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世界大战下的医学进步与创伤治疗

世界大战下的医学进步与创伤治疗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破坏与伤亡。
特别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冲突导致了大量的创伤患者。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医学界不断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并且推动了创伤治疗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世界大战期间的医学进步,并重点关注创伤治疗方面的突破。
一、战争创伤给医学进步带来的挑战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冲突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伤亡。
大量的士兵和平民在战场上受伤,如何高效地治疗这些创伤成为了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此外,战争还带来了严重的传染病威胁,使得传染病防控也成为了医学界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战争创伤治疗的突破在世界大战期间,医学界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
首先,在创伤外科方面,战场上的手术创新迅速推动了外科技术的进步。
医生们在医疗设备和方法上做出了重大创新,比如开展手术房和手术流程的改进,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血管外科、矫形外科和整形外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使得更多战伤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三、伤员后方医护保障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好地治疗创伤患者,各国纷纷建立了完善的伤员后方医护保障体系。
在这些体系中,医疗营地、医院和护理机构被组织起来,为伤员提供必要的医疗护理。
此外,疗养院和复健中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创伤患者提供完整的康复服务。
四、创伤治疗领域的技术突破在世界大战期间,医学界不断实验和研究新的技术,以提高创伤治疗的效果。
例如,X射线和紫外线的应用使得创伤患者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
此外,显微外科、缝合技术和放射治疗等新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创伤治疗领域,使得创伤患者的康复速度大大加快。
五、创伤治疗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分享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医学界加强了知识积累和分享的机制。
战时医疗紧急情况迫使医生们更多地进行实践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应对类似的伤员。
国际医学会议和出版物的兴起也有助于医学界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医学进步。
创伤性脑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创伤性脑损伤保护性治疗的研究进展都爱莲 丁新生 摘要 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性治疗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它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病情发展和转归。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脑保护性药物和物理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机制和疗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者单位:210029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创伤性脑损伤包括创伤部位的直接损伤和创伤后缺血缺氧、钙通道异常和脂质过氧化等病理过程所介导的继发性损伤。
有研究表明,创伤发生后数天甚至数月内,继发性损伤仍在进行。
因此,防止创伤后继发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脑保护性治疗的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脑损伤的保护性治疗及其机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1 钙通道阻滞剂钙超载是脑损伤早期神经元损害的关键因素之一。
钙通道阻滞剂能选择性地阻滞病理状态下的钙通道,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减少自由基生成。
其代表药物尼莫地平已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它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 AH )的治疗作用也已得到肯定[1]。
最近,有人把它用于重型脑损伤[3]和原发性脑干损伤[2],发现它能缩短昏迷时间、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
但是,尼莫地平有可能增加颅内压,而且它扩张血管的同时影响了脑血管对PaC O 2的敏感性而不利于脑水肿的减轻,因此,应注意掌握适应证。
一些新型钙拮抗剂如isradipine 、flunarizine 、尼卡地平也在临床验证之中。
112 自由基清除剂脑损伤后,钙内流增加,脑代谢改变导致氧自由基(OFR )大量产生。
OFR 攻击并破坏细胞膜,加重细胞内钙超载,同时诱导DNA 、RNA 和蛋白质的交联和氧化反应[4],进而介导神经元损伤。
但OFR 的半衰期短,扩散范围有限,故要求药物能及时、足量地达到目标部位,尤其应易于通过血脑屏障。
具有自由基清除作用的药物较多,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 OD )和212氨基类固醇近几年颇受关注。
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创面修复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创伤愈合与组织修复,是医学领域最古老的问题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创伤修复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更新和更高的阶段。
人体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很强的抵抗疾病和修复创伤的潜力,发生创伤后,机体会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使损伤组织通过再生或增生而得到修复。
但是,这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常常受到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制约,甚至干扰。
下面就影响创面修复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局部因素1.1 创面感染:创面感染是导致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1],主要是由于感染区中性白细胞吞噬细菌后,释放的蛋白酶和氧自由基可破坏组织,使胶原溶解超过沉积,引起创面延迟愈合。
感染存在时,细菌和炎症细胞增加了氧和其它养料的消耗,纤维母细胞代谢受损,而且感染后渗出物多,加大了创面局部张力,常致伤口裂开。
同时,伤口感染后的大量内毒素、外毒素和蛋白水解酶的综合作用引起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效应及自由基损伤,致使组织水肿出血、脓性分泌物增多及蛋白质水解,使肉芽组织生长充填伤腔变慢或因肉芽的过度增生严重影响上皮形成,影响创伤修复的速度[2]。
1.2 缺氧、低灌流量:良好的血运是创面修复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丰富的局部血液循环,既能保证创面修复所需要的营养和氧,也有利于坏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控制局部感染。
经研究结果发现,创面胶原含量和创面强度,与创面组织氧张力及组织灌注呈正相关。
1.3 过早活动:固定的体位对于骨、神经、血管、肌腱的修复非常重要。
邻近关节的伤口过早活动容易加重炎症过程中的渗出反应,加剧局部肿胀,影响供血,而且新生肉芽组织非常脆弱,牵扯易致损伤出血,影响纤维母细胞分化和瘢痕组织的形成[3]。
2 全身因素2.1 年龄:老年创伤者较年轻人伤口愈合缓慢,这与许多因素有关。
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人的成纤维细胞移行能力差,其特点为细胞支架肌动蛋白结构破坏,整合素α2β1的功能降低[4]。
创伤性脑损伤中“脑-肠轴”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科
脑-肠轴;创伤性颅脑损伤;肠道微生物群
中图分类号 R741;R741.02;R65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6780/ki.sjssgncj.20221136
武汉 430015
本文引用格式:胡博玄, 刘子华, 赵小云, 刘红朝. 创伤性脑损伤中“脑-肠轴”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 神经损伤
@
of TBI, there exists a brain-gut axis with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affecting the progression and prognosis of TBI,
but the functional and mechanistic aspects of the brain-gut axis after TBI have not yet been fully clarified. 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the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the
释放出的氧自由基也同样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10-12]。此外,过量
被下丘脑神经元直接感受到[23]。
的儿茶酚胺还可导致胃肠道运动障碍,包括胃轻瘫和食物不耐
受[11]。免疫反应也是造成肠道损伤的因素之一。TBI 激活免疫
3 肠道变化对 TBI 的影响
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如核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细胞介
2.3 TBI 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
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基础[25]。
[10]
肠道微生物群是近来许多医学学科研究的热点,指的是定
创伤医学领域年终总结

创伤医学领域年终总结一、研究与创新1. 新技术的应用微创手术技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减少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速度。
3D 打印技术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为复杂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介入治疗在创伤性血管损伤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有效降低了截肢率和死亡率。
2. 药物研发新型止血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要进展,提高了创伤出血的控制效果。
抗炎药物的研究为创伤后的炎症反应控制提供了新的选择。
3. 基础研究对创伤后细胞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为创伤治疗的靶点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伤后免疫功能的研究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临床治疗成果1. 创伤急救体系的完善建立了更加高效的创伤急救网络,缩短了患者从受伤到接受治疗的时间。
加强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衔接,提高了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2. 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的优化创伤外科、重症医学、麻醉科、康复科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更加紧密,为患者提供了全程、全方位的治疗服务。
定期举行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提高了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治疗效果的提升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去年有所下降。
创伤后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教育培训1. 专业培训课程举办了多场创伤医学专业培训课程,包括创伤急救技术、手术操作技巧、并发症处理等,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手术演示,拓宽了医务人员的视野。
2. 模拟训练建立了创伤模拟训练中心,开展了模拟创伤场景的培训和演练,提高了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3. 继续教育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在线学习课程,及时了解创伤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创伤预防工作有待加强虽然在创伤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创伤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创伤预防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2.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地区创伤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影响了创伤患者的及时救治和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磺胺嘧啶银治疗对照组
17
在成人皮肤组织内, bFGF 、 cfos和c-myc三种基因转录和翻译的增 强与伤口愈合形成瘢痕相关,而胎 儿皮肤中这三种基因的 mRNA 和蛋 白含量低则是胎儿创面无瘢痕愈合 的机制之一。
2018/11/16
18
外源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 剂 (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可促进损伤表皮基 底细胞的迁移,有利于皮肤创面愈 合。
创伤已被认为是发达社会疾
病,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数百万
人,伤数千万。我国每年因创伤
死亡二、三十万人,伤数百万, 其发生率与日俱增 。
2018/11/16
2
创伤研究发展方向
预防(流行病学、数据库等)
基础(组织修复、并发症等)
诊疗技术(影像学、微创外科等)
2018/11/16
3
创伤流行病学
2018/11/16
刺激前 刺激后 1h
2018/11/16
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刺激, p38激酶激活伴核转位 11
失血性休克时血管平滑肌细胞BKCa 通道 亚基酪氨酸磷酸化是引起血管低 反应性的重要原因。烧伤后早期组织内 (心、肠)热休克蛋白 70 ( HSP70 )的 表达显著增强,这对缺血缺氧性损害有 保护作用。甘氨酸可减轻心肌钙超载, 因而有心肌保护作用。
4
事故倾向性 部分驾驶员存在事故 倾向性,约有6%~8%的司机可造成30% ~40%的车祸(金会庆)。 死因 道路交通伤的死亡原因主要 为颅脑伤(约占 50% ~ 70% ),其次为 失血性休克(约占 20% 以上)和其他内 脏并发症(约占10%)。
2018/11/16 5
死亡时间 院前死亡者约占死亡总 数的2/3或更多。一系列研究显示,如 能做到及时而合理的救治, 35% 的院 前死亡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可能 救活的。
2018/11/16
16
初步观察证明了表皮细胞逆分化现象 的存在,并观察到细胞分化的紊乱可能是 发生瘢痕疙瘩的重要细胞学基础。瘢痕增 生挛缩与细胞骨架运动的相关基因存在密 切关系,抑制肌钙蛋白基因的表达,可减 轻瘢痕增生与挛缩。
正常皮肤
2018/11/16
EGF 治 疗 14 天 后 ,棘 细胞 和颗粒细胞层中出现 β1 整 合素和K19免疫阳性
2018/11/16
19
难愈创面与瘢痕过度增生 难愈创面的发生机制
证明炎细胞对修复细胞反应的驱动减 弱,射线对修复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细 胞外基质和生长因子对细胞的正向反馈作 用削弱。创面难愈的机制是“以细胞损害 为关键环节的愈合诸因素失调”。
2018/11/16
20
研究确认了 c-ski 是成纤维细 胞促增殖和抗凋亡因子,又是成 纤维细胞胶原分泌的调节因子。
2018/11/16 9
应激反应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
炎性细胞因子TNF-; IL-1β、IL-6↑↑
血液中糖皮质激素 (GC)↑↑(最高达160倍);糖皮 质激素受体(GR)转录 ↓↓ NF-B过度活化
级联式放大效应 应激功能紊乱和全身损害
2018/11/16
10
缺血缺氧的损伤作用
缺血可促进内源性缺氧诱导因子1(HIF1)表达,使细胞内糖孝解酶活性显著增高, 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激活核因子 -B ( NF-B ),导致一氧化氮( NO )和前列腺 素等炎性因子过度产生,进而启动炎症反应。 p38激酶对心肌有损害作用,在体抑制p38 激酶活化可减轻烧伤后心肌损害。
2018/11/16
21
糖尿病创面 bFGF 表达要显著高于对 照组,在 bFGF 大量表达的同一部位,出 现大量的糖基化产物( AGEs )堆积,形 成 bFGF-AGEs 复合物,此时 bFGF 已被糖 基化,失去促愈合功能。应用外源性 bFGF ,伤后 14 天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 组,可明显促进愈合。
2018/11/16
6
59例摩托车手死亡地点分布
死亡地点 当场死亡 发现时活着,但死在现场 途中 医院内 死亡人数 38 6 2 13 % 64.4 10.2 3.4 20.0
2018/11/16
7
基础研究
2018/11/16
8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规划( 973 )项目 ——“ 严重创 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 的基础研究” 已结题。 2004 年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分子 创伤学》(王正国、付小兵、 周元国主编, 160 余万字)标 志着我国创伤基础研究已取得 一定的进展。
2018/11/16 14
迟发性炎性细胞因子高迁移率簇蛋白 1 ( HMG-1 ) mRNA 的表达在腹腔感染时可明显上 调。严重腹腔感染刺激可通过 JAK/STAT 途径诱 导 HMGB1 合成和释放,并造成 MODS 。生物喋 呤(BH4)参与了LPS介导HMGB1基因表达的调 控过程,其抑制剂DAHP和己酮可可碱(PTX) 有治疗作用。
2018/11/16
糖尿病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FGF糖基化的证据(伤后14天)
存活率 TNF- IL-1β HMGB1源自246 8
24
72
120 (小时)
2018/11/16
LPS、烧伤、腹腔感染等
15
组织修复的分子基础 在创面微环境作用下,骨髓间充质 干细胞(MSCs)可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 胞,参与创面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小血 管 的 形 成 ; 用 含 EGF 等 不 同 介 质 诱 导 MSCs 后,其中部分 MSCs 表达角蛋白, MSCs在体外诱导下可能分化为皮肤表皮 细胞,参与皮脂腺导管细胞的构成。
2018/11/16
12
携带肉毒碱脂酰基转移酶(CAT)基因 的重组逆转录病毒 pcDNA4/TO 载体,转染 到原代培养的心肌细胞后,显示CAT基因显 著表达,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抑制 得到显著改善,缺氧 / 复氧诱导的心肌细胞 凋亡也得到有效抑制。
2018/11/16
13
失控性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 创伤感染时细胞表面防御性受体( 如清道夫受体SR)下调、兴奋性受体( 如CD14,TLR2,TLR4)上调可能是LPS诱 导细胞炎症级联反应的受体机制。内毒 素肺损伤后致炎与抗炎相继产生,两者 相互作用的失衡是导致内毒素肺损伤的 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