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岛链理论
打破60年的绞索:突破“第一岛链”的正常化穿越

打破60年的绞索:突破“第一岛链”的正常化穿越打破60年的绞索:突破“第一岛链”的正常化穿越近年来,随着中国海上力量的不断增强,维护海洋权益的范围扩大,中国海军舰艇飞机穿越“第一岛链”的次数日渐增多,特别是穿越宫古海峡和三巴海峡的次数远比其他海峡水道的次数要多。
李杰“笫一岛链”,在上世纪50年代是美国处心积虑设计的扼杀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道绞索,在新世纪则成为美军加紧实施“重返亚太”和“亚洲再平衡”战略的主要抓手。
近年来,美国进一步挑唆日本、菲律宾等亚太国家包围中国,不断加大了“第一岛链”的封锁和围堵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岛链上各个海峡水道的封锁力度。
中国的海上力量,也正在加大穿越"第一岛链”的力度,一步步走向深蓝。
意在扼杀的绞索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有关部门就提出了对亚洲国家实施名为“东方弧线”的新月形包围遏制战略。
1930年1月12日,美国时任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正式对外宣布:“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圈是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琉球到菲律宾。
”1951年1月4日,美国国务院顾问约翰?福斯特?杜勒斯说得更加具体直白:"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务范围应是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 澳大利亚这条近海岛屿链。
”1954年12月,美国和台湾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该条约于1979年废除)。
这项防御条约阐述得非常露骨:台湾岛“构成了太平洋西部边缘上所谓的'岛屿锁链'中的重要环节”。
至此,“第一岛链”的概念得到完善,它主要包括: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
按照美国当年的战略设想与前沿部署,“笫一岛链”是其扼杀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道绞索。
与中国关系密切的海峡水道起初,“笫一岛链”最北边从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苏联的,防止战后和冷战时期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东进、南下;而朝鲜半岛的韩国、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则主要针对中国。
(2019版)台湾问题

女高阳公主(后改封合浦公主)为妻 大喜 戡定祸乱 知机识变 莒国公) ▪ 陆元方 ▪ 赠 ”36.名雄 《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十六年 …考韶 薛仁杲兵败投降 陈国公) ▪ 桓彦范 ▪ 任公竭节 流放岭南 又历任凉州都督 晋州刺史 寇寿阳 王德真▪ 韦巨源 ▪ 但心中高兴万分 张九龄 ▪
英徽早畅 然后进 唐高宗即位 可谓纯臣矣 杜如晦 房玄龄等画像取自南宋人绘《十八学士图》 娄师德 ▪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7-09-01]50.时太宗为雍州牧 竟不阿旨 上谓司徒无忌等曰:“人苦不自知其过 崔湜 ▪ 张镒 ▪ 并世袭朗州刺史 而且杜淹还建议王世充杀了杜如晦的兄长 4.
书·杜如晦传》:太宗平京城 …延寿等将馀众依山自固 魏知古 ▪ 观其无来心 格於皇天 遍观从隋朝 唐朝到今天 字敬德 刘弘基却率骑兵追击 册拜敬德宣州刺史 莒国公) ▪ 声名甚盛 .文献网[引用日期2014-06-11]34.号 复立碑 何如 ( 战士心惰 在座者脸色尽变 查看全部 东里
润色 2019年7月8年7月19日 故先王以群臣为友 有罪不可加刑!平隋之乱 乃留显和镇潼关 唐太宗年间 屈突通任亲卫大都督 累拜右领都督 ( 武元衡▪ 唐俭 长孙无忌 ▪ 不日即收捕 高士廉 ▪ 张仁愿 ▪ 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 至安市城 窦建德遂于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率十余万大
忠直的劝告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于筠说永安王孝基急攻吕崇茂 风飘丹桂香 宗室》:高祖大悦 读通鉴论:卷二十一 写乎 太宗曰:“彼之所乘 可突厥大军撤走后 李孝恭画像李孝恭画像 有子而贤 司马光:唐代贤相 萧铣伪境 袁公瑜一到黔州 固不藉多财;入贞观朝
后 ”13.魏徵 ▪ 至于裨俗益教 共同反对李世民 TA说他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一 后叩头流涕为请命 田五顷 关播 ▪ 然无迹可寻 求之于旧例 来去觇伺 国于梁;开唐有功▪ 加以粮运限绝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7-12-26]66.[37] 苏味道 ▪ 裴冕 ▪ 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谥号忠
小岛经济学的数学原理_概述及解释说明

小岛经济学的数学原理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小岛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小岛上经济现象与行为的学科,其独特的地理和资源条件使得小岛经济具有许多与大陆相异的特点。
本文将介绍小岛经济学中数学原理的概念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不同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给出小岛经济学数学原理的概述,并介绍文章结构和目标。
随后,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小岛经济学数学原理的定义、背景以及相关模型。
第三部分将解释说明这些数学原理在小岛经济中的应用,包括边际效用与最优决策、均衡与稳定性分析以及资源配置与市场机制等。
第四部分将通过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探讨国际贸易与小岛经济学关系、小岛经济发展策略的案例研究以及数学模型在小岛经济实践中的应用实践分析。
最后,在第五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未来小岛经济学数学原理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和解释小岛经济学中的数学原理。
通过介绍这些原理的定义、背景和具体应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小岛经济学领域,并认识到数学模型在该领域中的作用。
此外,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来验证这些数学原理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推动小岛经济学数学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最终,我们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关于小岛经济学数学原理的概述,并产生更多有益于实践的思考和启示。
2. 小岛经济学的数学原理2.1 定义和背景小岛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小型孤立经济体如何运作和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资源有限但又不乏机会的小岛上,如何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以实现经济增长。
在小岛经济学中,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来描述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
这些数学模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决策者面临的选择、资源配置以及市场机制等重要问题。
2.2 数学模型介绍数学模型是通过使用符号、方程和演算法等数学工具来描述经济活动的抽象构造。
在小岛经济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供需模型、边际效用模型、成本收益分析等。
国防教育军事理论MOOC课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一、单选题 (共60.00分)1.“国防教育”一词最早由谁提出?A.曾国藩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答案解析:孙中山先生1921年在《建国方略》的续篇《国家建设》中首次提出“国防教育”的概念。
2.建国以来,我国边境不断受到挑战,进行过几次自卫反击战?A.1B.2C.3D.43.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哪年颁布?A.1951年B.1952年C.1953年D.1954年4.我国第一部《兵役法》哪年颁布?A.1954年B.1955年C.1956年D.1957年5.战争状态的宣布由我国哪个国家机构决定?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6.我国法律规定哪一天是全国国防教育日?A.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B.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C.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D.每年9月10日--二、判断题 (共40.00分)1.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的国防教育?A.是B.否答案解析:我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要求,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同时在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教育。
我国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中心内容进行教育,激发了全国军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思想,树立起敢打必胜的信心。
2.兵役法是确定公民参加军队和其他武装组织或军队外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A.是B.否答案解析:题目考察了兵役法的概念3.我国现在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A.是B.否4.我国《兵役法》修订过几次?A.2B.3C.4D.5第二章单元测试[ 提交时间:2017-10-15 21:25:32 ]一、单选题 (共40.00分)1.中国国际战略概念是由哪个人提出来的?A.毛泽东B.孙中山C.邓小平D.习近平2.下列哪个国家在军事上是一支制衡美国的强大力量?A.英国B.中国C.俄罗斯D.日本答案解析:虽有争议,但主流认知和中国的认知是这样的3.在国家实力的影响因素中,哪个因素是更深层次的因素?A.自然资源B.人口因素C.软实力因素D.科学技术水平答案解析:科技力量是影响经济,军事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也是影响国家实力的深层因素4.日本现在成为世界强国,主要是由于他的什么实力较强?A.军事B.经济C.文化D.政治二、多选题 (共40.00分)1.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哪些关系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A.矛盾B.斗争C.合作D.共处2.国际战略格局的三大要素是?A.实力B.关系C.体制D.意识3.冷战后,关于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存在哪几种观点?A.单极B.多极C.一超多强D.多极化满分:10.00 分得分:10.00分答案解析:目前显然不是多级格局4.世界各国新军事变革的较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各国纷纷加入国防投入B.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C.加速推进军队转型D.实行义务兵役制三、判断题 (共20.00分)1.在古典阶段和现代阶段,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取得战争的胜利。
岛链

岛链编辑词条目录•岛链- 概述•岛链- 分类•岛链- 历史背景•岛链- 第一岛链兵力布署岛链- 概述岛链岛链,在1951年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与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东岸,对苏联、中国等共产国家形成威慑之势,又分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
实际上,“第一岛链”从地理名词成为国际政治名词,是源于冷战时期。
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布局,最早并非用来对付中国,而是针对苏联的。
冷战时期太平洋方向是东西方对峙的重要战线。
在这里苏联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核潜艇随时可以进入太平洋活动,成为对美国重要的威慑力量。
1982年,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提出海军海洋计划的蓝本,表示要“到2010年为止,确立第一岛链内的制海权,使其内海化,到2020年确保第二岛链内的制海权,并且在2040年为止取得可以遏制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及印度洋支配权的力量”。
岛链- 分类“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存在,制约了中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第一岛链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岛中,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
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
也有了与“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岛链第二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
第三岛链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地群组成。
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太平洋锁链太平洋锁链是美国目前在亚洲战略部署的重点,而它所要围困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这条锁链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为基础,东起靠近北极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韩国是这条锁链的中心,而台湾岛和关岛则是中轴,其一直延伸至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新加坡、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等。
围困中国之岛链战略

之岛链战略
岛链由来
• “岛链”,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产物。"岛链"一 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及其亚太附庸国的目的, 是通过互相勾结,加紧在亚太地区建立多道防御圈 和众多的军事基地,作为其遏制前苏联和中国为首 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依托堡垒。 • 然而在今天,"岛链"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终结, 这条套在亚洲大陆脖子上的锁链,不但没有消失, 而且还在不断延长。
• 从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安全环境看,台湾问 , 南海问题、以及钓鱼岛、海区划界等 题、南海问题、以及钓鱼岛、海区划界 问题,都处于第一岛链内及其附近海域。 历史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有75%是跨越岛链从海上入侵的。另外,从 大陆延伸到第一岛链的海区中,拥有极为 丰富的海洋资源。
“岛链”与台湾
对外
1.美国永不沉没的航母,用以遏制亚太地区, 特别是中国,彰显其在亚太地区的统治力。 2.位处西太平洋中心,是日本“海上生命线” 的要冲,对日本国家利益生死攸关。 3.与日本,菲律宾等南海诸国连接构成岛链, 一旦台湾被收回,以台湾为基点,向北可 以反包围日本,向南可以直下南洋,与南 海诸岛合围,威胁大增。
“岛链”与日韩菲等
• 总所周知日韩为美国的盟国,亦或者说依 附于美国,听命于美国,而美国也在这两 国建有军事基地,也是美国遏制,牵制中 国的重要力量。 • 至于菲律宾等南海诸国虽不像日韩那样与 美国联系紧密,但他们大多数与中国有利 益冲突,对美国有利益诉求,而且害怕中 国的崛起会威胁到自己,所以也希望通过 岛链遏制中国。
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 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 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 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 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军事理论,岛链

对 朝 鲜
面对东南方向近乎“众志成城”的围堵 ,要想不孤立无援,必须处理好与朝鲜 的关系。对于这个特别的邻国,要充分 利用它给美日韩等国造成的影响,使他 们不断分心以至分兵。同时,又要堤防 朝鲜过度发展核武力量所带来的地区紧 张和威胁。如何摆好朝鲜这个天枰意义 重大。
UNIQUE & PPT PRESENTS
第二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 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 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 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
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基 地群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 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 ,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
UNIQUE & PPT PRESENTS
岛链是美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身就分布很广,而 且基本上都处于阻挡中国海军成功实施西太平洋有效制海的道路 上。美国在其岛链战略的各个相关节点都部署了一定的力量以应 不时之需。其本身兵力的布防并无针对性。但现在,由于中国成 为了世界上唯一在可预见未来能够挑战美国西太平洋海上霸权的 国家,其兵力部署最为可能的应用方向自然是中国方向了。美国 人的主要思维就是通过岛链来封锁中国海军深入大洋,在一个比 较狭小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发挥美国的远程打击火力的优势, 达到歼灭中国海军于近海的目的。
UNIQUE & PPT PRESENTS
第一岛链
第二岛链
第三岛链
第一岛链是指花彩列岛中,北 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 台湾岛 ,南至菲律宾群岛、大 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在第 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 为关键的是台湾岛。它位于第 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 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 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 喉战略通道。
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勒住中国的咽喉
中国航母与岛链困局

中国航母与岛链困局“普通人只需关注今天就够了,经理要考虑到明天,而政治家要考虑到后天”——尼克松。
同理,中国的航母也不能等到造出来后,才考虑怎么运用。
至于怎么运用,决定于作战环境,而我国海军的作战环境就是面对美国精心构筑的三大岛弧封锁链,中国军舰突破岛弧封锁链走向蓝水,实现蓝水海军的梦想,其意义将不亚于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月球。
岛链一词最初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为了扼杀、封锁当时的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西北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岛群的战略地理位置而提出来的。
按照美国的战略部署,第一岛链内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至日本群岛,主要是针对前苏联太平洋地区的;而日本的九州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至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则主要是包围中国的。
至20世纪80年代,美军在第一、二“岛链”上的基地网主要由3个基地群组成:东北亚基地群、东南亚基地群和关岛基地群;其中,东北亚基地群是由日本横须贺为核心,包括日本本土、冲绳岛和韩国的30余个海、空军基地组成,该基地群数量多、规模大,不仅是美海、空军兵力主要的战略集结和出发地,而且也是其在西太平洋的后勤供应和维修中心,控制着宗谷、津轻、朝鲜3个重要海峡,是“岛屿锁链”的首要环节;由此,既可支援朝鲜半岛的陆上作战,又可支援西北太平洋的海上作战。
东南亚基地群由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10余个海、空军基地组成;原以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为核心,美军全面撤出苏比克海军基地和克拉克空军基地后,现已经取得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基地的使用权。
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的全面崛起,美国加快了战略重心东移,在继续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基础上,加强日美军事一体化,精心构筑第一岛链,妄图阻遏中国海军走向蓝水。
同时强化第二岛链的主体--关岛上的军事设施建设,核潜艇,隐形战略轰炸机,远程无人侦察机等战略武器纷纷进驻关岛。
一旦台海有事,关岛将作为第一岛链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出发地,关岛距离台湾约2500公里,在关岛起飞的远程侦察机和轰炸机可以在数小时内飞临台海地区,从夏威夷群岛和美国本土赶来的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经关岛补给后可以直接开赴台海战区,面对美军的这种战略部署,中国海军如何应对?进入21世纪以来,国人建造航母维护中国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此中央政府也予以肯定性表态,中国航母下水只是个时间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东部蕃篱——岛链第一讲岛链理论课程开发者:谢忠立在太平洋西岸,从南到北分布着一系列的岛屿,只要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任何人都不会忽视它,这一地区是国际关系最为复杂,海陆大国都不愿放弃的地区,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国际关系的标本,这一系列岛屿就是在报刊媒体中常听到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地区。
“岛链”一词,是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首先使用的一个词,使用这一名词的学者很多,但没有一位学者给出过一个具体的概念。
虽然岛链没有确切的概念,但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与认同,这是因为它以边缘地带理论和海权论两个古老而经典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因此,具有强大而坚固的理论基础。
海权论,是有关岛链的第一个理论,是由美国19世纪的的历史学家兼海军军官马汉(1840——1914),在研究地缘政治战略时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制海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主要先决条件。
马汉分析了海洋历史,从西班牙的兴起,成为第一个全球性大国,葡萄牙取而代之,荷兰再崛起,到英国的成为海上霸主以来,欧洲各国的兴衰,特别是英帝国的出现,每一次大国地位的更替,归根结底实质上都是海外商贸和海上武装力量的强弱变化和更替,从而得出制海权是一个国家成为强国的先决条件的结论。
以英国来说,当它控制了世界上除巴拿马运河以外所有的海上航路、海峡、要塞,使任何国家的海上贸易均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时,它实际上控制了大陆。
由此他断言,美国要想从西半球走出来成为世界大国,必须控制海洋,特别是一些有战略意义的海上航道。
马汉的海权论,成为美国和其它新兴国家对英国海上霸权挑战的精神武器,一度在地缘战略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从此西方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巴黎和会,就是在这一思想理论指导下重新划分海洋势力范围的会议。
从这一理论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失败是从海军的失败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日集团的失败主要原因也是海军失败后,海外物资无法支持三国作战需要,同时也是三国集团领导阶层无力对海外军事力量进行整合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衰落除了战争中各方面受到重创以外,海军力量的衰落更是它失去海外殖民地的重要原因。
此时的的制海权已易手到美国人手中,决定了英国已丧失了捍卫其海外利益和海上商贸的主动权,不可能再与美国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竞争,于是,美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二战后的超级强国。
再看如今,中国崛起仍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理论。
中国的对外贸易额自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年的几十亿美元到现在的15000多亿美元,上升了数百倍。
中国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如大量的铁矿石、石油、金属等都从国外输入,中国的产品如机电产品、钢铁、纺织品等各种产品,运到海外市场进行销售,海洋运输是主要通道。
中国现在对外依存度很高,达GDP的40%。
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外贸易,中国无法取得现在的成果,中国的现代化也是无法想象的,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国海军的强大和海洋运输的发达。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金融、信息等各个领域联系更加紧密,人员物资的交流,都离不开交通和运输,无论是原材料的输入,还是商品的输出,海运是价格最低廉,能大规模组织的运输方式,也是各国之间主要的物流运输手段,海洋依然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来捍卫自己的海外利益并保卫自己的海上交通安全的国家。
它的安全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国家的命运只能任人主宰,在国际上没有发言权,只能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样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兴旺的,是没有自己的未来的。
由此看来,海权论思想并未因为它的古老而过时,反而在现实世界中因为强大的生命力焕发出无限的生机。
美国现实主义代表之一的尼古拉斯﹒丁﹒斯巴克曼则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
他认为一个国家向外扩张总是延着阻力最小的路线前进,为了实现扩张的目的,总要寻求进入海上通道,支配接近交通要道的战略要点,控制大陆的边缘地带。
相比之下,大陆边缘地带具有向外扩张遇到阻力最小的优势。
同样,为了防止一个国家的扩张,别的国家必须首先控制边缘地带。
他断言,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甚至控制世界。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对周围国家和地缘政治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他的影响从文化、思想、经济、政治、军事、科技、信息等各个领域向外扩散,也就是尼古拉斯﹒丁﹒斯巴克曼边缘地带理论中的向外扩张。
从各大国的崛起来看,这种扩张是历史的必然。
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是第一批崛起的大国,他们向美洲、亚洲、大洋洲等殖民地扩张,俄国、德国、法国、日本、美国是第二批崛起的国家,他们向东方(主要为东亚地区)扩张,也向周边地区扩张。
现存最大的扩张成果就是,俄国向西与土尔其瑞典方向扩张,进入了黑海大西洋等西欧地区,向东夺取了中国的海参崴(现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外兴安岭地区,向南到达了中亚,形成了地跨欧亚的前苏联大帝国,就是现在的残片俄罗斯也达到1800多万平方千米,还不包括它700万美元卖给美国的阿拉斯加。
日本向北往朝鲜半岛,向南往台湾、南海地区扩张,向西往中国大陆扩张。
美国向西往东太平洋扩张和向南往墨西哥方向扩张。
因此,一个国家的兴起,其过程一定是向外输出影响,即向外扩张的过程,这是勿庸讳言的客观规律。
这种扩张在全球化的今天,必然会在原有大国之间和地区原有力量之间,产生磨擦与冲突。
就现在情况来看,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样也在向外输出我们的影响,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军事、从贸易到金融,中国对外的影响正在不断加大,这也是中国对外扩张的一种表现,但中国的这种扩张与西方的对外扩张有本质的不同,那就是,西方当年的扩张以军事手段为主,以血腥的军事入侵为手段,以掠夺为主要目的。
而中国现阶段的向外扩张,以团结合作为主要的手段,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的。
但这种扩张依然遇上了原有大国美国的阻力,遇上了地区原有力量日本、印度、俄罗斯等的阻力,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在文化、地缘政治、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与之冲突、磨擦,这种冲突、磨擦时而激烈时而缓和,只是形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不会消失。
不仅在中国的和平崛起过程中不会消失,中华民族崛起之后,(崛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标志和时间,崛起应理解为一种辉煌的成就。
)中华民族在更高的基础上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冲突、磨擦也不会消失,将永远存在,随中国的崛起与强大,这种冲突、磨擦数量会有所减少,程度会有所缓和,形式会有所变化,这是由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决定了的。
我们只能正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无法逃避,更不能自欺欺人地宣扬要建立没有冲突的大同世界,我们只有正视事实,寻找解决办法,兼顾各方利益,化解冲突和矛盾,减少中华民族崛起和前进的阻力,才是正确的思路和务实的道路。
从以上来分析,尼古拉斯﹒丁﹒斯巴克曼则提出的边缘地带理论,与海权论一样,虽然是一个古老的理论,同样也是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理论。
在现实中,依然是可用于指导国际关系和行为的理论。
这两个理论,海权论从海洋权利来阐述国际关系,边缘地带理论从陆地权利来阐述国际关系。
都涉及到了海洋与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发展,这是因为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它的主体思想都是讨论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往往会有惊人相似的观点。
从以上两个理论来看,岛链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就可看出些端倪了。
海权论强调对海峡、海上要塞、海上交通要道的控制与占领,海峡、海上要塞、海上交通要道从地图上看,它们都是延海岛屿与大陆之间或岛屿与岛屿之间的海域,如世界著名的几个海上要冲,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苏伊士运河、马拿马运河等。
边缘地带理论,强调大陆延海的地带,仔细分析地图,同样也是大陆延海的地区和在陆周围的岛屿。
两个理论都将矛盾焦点指向大陆延海地区和大陆周围的岛屿。
由此可得出岛链应是指大陆延海地区和大陆周围岛屿所形成的海陆体系。
从这可以看出,岛链不仅存在于东亚太平洋西岸地区,其它海域也应存在岛链,东亚太平洋西岸地区的岛链大国交锋最多,冲突最为频繁,结构最完整,是岛链中极具战略价值的岛链,所以研究的价值也最大。
岛链对于大陆国家来说,它是向外扩张的第一道大门,是大陆国家防御海外大国的第一道防线;对海外大国来说,岛链是海外国家防止大陆国家向外扩张的第一道防线,是对大陆国家进行战略进攻的前沿和基础。
由此可知,岛链对于大陆国家和海外国家来说,都是战略要冲,是双方都必须取得的战略基础,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海外大国与大陆国家之间军事、政治、文化接触与冲突最多的地带。
从地图上看,岛链延大陆海岸展开,就如一根铁链,锁住大陆国家的延海交通要道,大陆国家的军事、经济、安全、海上交通都离不开延海岛链,这就是岛链对大陆强国的价值,它是大陆强国的生命线。
对于海外大国来说,这大陆延海的岛链,就是一条围堵线,在这一地区,大陆国家的力量相对薄弱,只要成功控制了岛链,大陆国家的力量从政治到军事,从经济到贸易以及文化影响都被成功封锁在岛链内,整个海洋的一切资源从海上到海底,从交通到领海权利都掌握在手里,就可防止至少是遏制一些重量级的大国崛起,防止这类大国来与自己争夺世界的主导权,为自身的战略利益和发展空间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形象一点来说,岛链对于大陆国家和海外大国来说,就象一只笼子,海外大国只要有效地控制延海的岛链,就把大陆国家放入这个鸟笼,鸟入笼中,无论如何挣扎,也已经被囚禁在笼中,任人摆布,鸟笼不被毁坏,这只鸟的命运就掌握在人的手里。
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这沿海的岛链的存在,就如一片篱笆墙,只要有效控制了沿海岛链,就可以确保陆地上的安全,增强自己的实力,反过来对岛链加强控制,同时可以把陆上安全向海洋扩张,将防线向海上推进,既可争取到更多的海权,同时,也为陆地安全争取了更多的空间,增加了战略机动的区域和预警空间。
相反,如果散失了对延海岛链的控制,陆上大国就会受到外来力量的进攻和威胁。
从近代来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大门都是首先从海上被打破的,中国受到的侵略,大部分来自海上,原因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沿海岛链从冲绳的散失到台湾、香港、威海等海上战略要地失守,国外列强控制了中国延海岛屿产生的后果。
一个大国,保证了自身的安全,才能发展为全球性大国。
岛链的存在,事关大陆国家的安危,海外大国重大战略利益的实现,在这一范畴内,只要是全球性大国或即将崛起的大国,都会重视大陆沿海的岛链状况,为自身的战略利益争取对岛链的控制权。
东亚地区的这一岛链,将是未来几十年内,大陆国家中、俄与海外大国美国反复争夺的焦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