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 《机械和功 》第一节简单机械 第二课时 杠杆的平衡条件 课件
沪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 机械和功 4.2 机械功 机械功》优质课教学设计_3

3、功的单位:J、N·m,1J=1N·m
机械功
永宁中学马秀霞
2019-06-17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出示图片分析总结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但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为零。
(2)有距离,但是和距离同一方向上没有力的作用。
(3)有力,也有距离,但是力和距离方向是相互垂直的。
让学生现场做功
演示:(1)教师将物理课本举起10厘米和20厘米
(2)教师将两本物理课本叠放并举起10厘米
提问:做的功一样多吗?功的大小与什么相关?
1、功的定义: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W=Fs
3、功的单位:J、Nm,1J=1N·m
4、例题分析:
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并明确要计算的物理量,教师强调计算步骤。
5、想想议议
出示图片和播放视频,分析力是否一直对物体做功?哪个过程中做功?哪个过程中不做功?为什么?
3、能应用公式W=Fs实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因素。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
举例、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对比。
教学环节与设计
程序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使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1)两个学生提水桶
(2)保安拉车
通过对视频和图片的分析总结力学中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 《机械和功 》第一节 杠杆 教案

第四章 4.1 简单机械§4.1.1杠杆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杠杆、滑轮、*轮轴、*机械传动、*斜面等简单机械。
生产生活中的任何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构成的,因此,本节的学习在力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力的概念为基础。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小实验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与工作原理,进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实验、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⑵知道杠杆的支点;⑶知道动力、阻力;⑷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五要素,感受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了解杠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⑵了解《天工开物》中关于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简单机械的情况等,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难点: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三、教学资源与实验器材实验器材:钉有骑马钉的木板、螺丝刀、小木块。
演示实验切纸刀、镊子、普通剪刀。
四、教学设计说明观看塔吊、油井的图片和使用起子、剪刀、滑轮等工作的情景,说明机器人等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引入课题——简单机械。
学生用螺丝刀将骑马钉撬起,画出示意图。
播放用硬棒撬起石块、使用镊子、玩跷跷板的情景,思考这三个杠杆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归纳出杠杆的概念。
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的概念;通过示教板的演示,讨论得出杠杆的力臂。
学生会根据动力和阻力画出动力臂、阻力臂。
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情景Ⅰ 图片1观看塔吊、油井的图片和使用斜面、滑轮等工作的情景,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些复杂的机械也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学习简单机械的知识是理解复杂机械的基础,机器人等复杂机械都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引入课题——简单机械。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 机械和功 第一节简单的机械 第四课时 《滑轮》 教案

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第四章《机械和功》4.1《简单机械》第四课时《滑轮》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简单机械》第四课时滑轮是继杠杆和杠杆平衡条件之后的学习内容。
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是:知道杠杆,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的分类已有初步认识。
初步具备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什么是省力杠杆,什么是等臂杠杆的能力;在初二上的学习过程中,曾经历过探究摆的周期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等探究实验,初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实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学生需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充分运用所给的实验器材来主动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工作时的特点,从而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初步归纳实验结论。
在分组实验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间形成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的团队精神。
同时,在组内或组间的交流探讨过程中,学生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擅于倾听他人的发言,体验分享成果的喜悦。
预设的学习难点有: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轮,认识滑轮的结构。
(2)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3)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1)学生经历探究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领悟滑轮的两种使用方法。
(2)学生观察多媒体软件FLASH的展示,体会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的机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2)学生通过定滑轮抽象为等臂杠杆,定滑轮抽象为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2)理解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教学难点:定滑轮是等臂杠杆,动滑轮是省力杠杆。
3、关键点:实验探究过程、分析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和建立模型。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四章机械和功4.1 简单机械之滑轮教学课件 (共17张PPT)

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 (竖直匀速拉动)
次数 物体的 拉力的大 物体运动的方向 拉力的
重(N) 小(N) (上或下)
方向
1
2
3
结论: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
动滑轮在使用时,同样可以找出跟它相当的杠杆。 请认定一下,杠杆的支点是A还是O点?并指出拉力F与 物重G的关系。
F
F
L1 = 2R F
A O
OL2 = R
G
G
G
杠杆的支点在O上
在使用动滑轮时,相当于一个动力臂 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杠杆。
因此拉力与物重的关系是:
F
1 2
G物(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使用定滑轮提升物体 (匀速拉动)
次数 1
物体的 拉力的大 物体运动的方 重(N) 小(N) 向(上或下)
拉力的 方向
2 3
结论: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的实质
L2= L1
F=G
G
F
G
F
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
L1=L2
L1 L2
O
F
相当于一个 等臂杠杆
F=G
G
改变拉力方向后,还是等臂 杠杆,所以只使用定滑轮,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有 F×2R=(G物+G滑轮)R
F
1 2
(G物
G滑轮
)
(考虑动滑轮重)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 的小轮叫做滑轮。
生 活 中 的 滑 轮
动手试一试
学生实验:用一根细线和一 个滑轮将货物提升到高处,你有 什么方法?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4.1 简单机械(2)(课件)

物重 物体移 物体移动 拉力 拉力 拉力移动 G/N 动方向 距离h/cm F/N 方向 距离S/cm
实验:研究定滑轮的特点
物重 G/N
2
物体移 动方向
向上
物体移动 距离h/cm
5
拉力 F/N
2
拉力 方向
向下
拉力移动 距离S/cm
5
结论:使用定滑轮不省力, 不省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轴心O 为支点
.L2
0
L1
G
4. 定滑轮的实质
定滑轮的轴心为支点,动力臂与阻力臂 都是滑轮的半径,实质上是等臂杠杆。
F1L1=F2L2
L1=L2
F
F=G
5. 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①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
②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不省力;
③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等于物体升高的距离, 不省距离。
视频观赏:定滑轮的特点
练习2. 如图所示,物体重100N,
在力F作用下匀速上升时,F应等于
F
_1_0_0__ N。(不计摩擦)
定滑轮不能省力
练习3. 如图所示,用滑轮将重
为200N的物zx体xkw 匀速提升1m,不计摩擦
和滑轮重,所施加的拉力F=__1_0_0___N,
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 =___2___ m。
练习4. 使用如图装置,沿不同方向匀速提起重物所
③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货物上升时,起重机上面的滑轮轴随物体一起移动。
滑轮的分类:1.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2.使用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 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 点(1)实验器材
铁架台、滑轮、细线、钩码、刻度尺、弹簧测力计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4.2.1机械功教案设计

讨论和思考
学生积极思考有理大胆猜想
讨论解题方法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尝试通过观察、归纳、
总结,以达到理解力学中功的含义。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小
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讨论,总结
反馈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练
习
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进行功的测量
讨论、设计实验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中尝试运用知识,以达到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4.2.1机械功
1.功的含义: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
定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作用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课后反思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促进能力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始,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二是它要指向形成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
学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力学中的机械功的含义
机械功的计算
1.做功的含义
演示:
①马拉车,车受到几个力?哪些力对车的移动有贡献?
沪教版(上海)物理八年级第二学期第四章《机械和功》第一节简单的机械复习课课件

• C、省力杠杆,但费距离;
• D、等臂杠杆,不省力不省距离
3.杆秤的提纽到挂钩的距离OA=5厘米,提纽 到挂秤砣的距离为OB=20厘米,若秤砣的 重力为10牛顿,所称物体的重力是多少?
杠杆
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
动力:
五要素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平衡条件: 杠杆平衡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3、实验结论: 杠杆平衡的条件为,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1、如图,如果F1的方向不沿竖直方向,则所需 要的动力变 大 。
2.如果填表后,发现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大于阻
力和阻力臂的乘积,则原因可能是:
弹簧测力计没有沿竖直方向拉但仍按竖直 方向拉时读力臂的数值。
沿不同方向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仍处于 水平平衡,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应用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结束语: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我送给 大家一句话,以信心为支点,以行动为杠杆,撬起你人生的目 标。
谢 谢!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
4.1简单机械
( 复习课 )
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 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五要素”
匀速转动,那么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实验器材: 带刻度的杠杆、铁架台、弹簧 测力计、钩码、线。
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 端的螺母,使杠杆在 水平 位置上保持水平 平衡。其目的是: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4.2.1机械功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4.2.1机械功§4.2.1 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
机械功属于第四章《机械和功》的第二节。
不仅为下一节“机械能”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为B级要求,需要学生理解功,同时需要学生能够运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功的计算公式;能根据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知道物理学中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要素,并能计算功的大小。
授课班级8(3)班是个两级差异较大的班级。
在本节课中,我不仅为理解能力较弱的同学设置了“小实验”,也为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设置了提高性的拓展类题目。
以期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本节课都有收获。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理解功的两要素。
3、能计算涉及滑轮的功的计算。
4、有将功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功”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
难点:功的两要素的理解。
对因为不受力而不做机械功的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资源学生的座椅。
自制PPT。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的两要素”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自主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计算真实情境中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将椅子高举过头顶”的活动,理解做功的两个要素。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
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如何比较俩和尚所做机械功的大小,教给学生“机械功”简单计算的解题过程。
学生则通过例题巩固学习W = F·s的简单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阻力F2 (N)
阻力臂L2 阻力× (m) 阻力臂
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L1=F2*L2
或:F2/F1=L1/L2 上式表明,动力臂L1是阻力臂L2的几倍, 动力F1就是阻力F2的几分之一。
练一练
A
O
B
G
? =G
如图所示,AB是一均匀硬棒并可饶 O点转动,AO=OB, 现在A端挂一重为G的物体,要使杠杆保持平衡在B端 需挂一个多重的物体?
练一练
A
O
B
G
? =2G
如图所示,AB是一均匀硬棒并可饶 O点转动,AO=2OB, 现在A端挂一重为G的物体,要使杠杆保持平衡在B端需 挂一个多重的物体?
L2
O
L1
G1
G2
∵G1×L1 =G2×L2 又∵L1>L2 ∴G1<G2
∵F1×L1 =F2×L2 又∵L1>L2 ∴F1<F2
F1 L1
已知:AO=3cm=0.03m OB=27cm=0.27m m秤砣=2kg 求:m 物 解:由杠杆平衡条件L1×F1=F2×L2得
AO×G物=OB×G秤砣 即:0.03m×m物×10N/kg =0.27m×2kg×10N/kg ∴m物=18kg 答:物体的质量为18 kg
练一练
如图所示,要使杠杆平衡,可在N点施加F1、F2、F3、 F4几个力,其中最小的一个是( )
怎么分呀?
哈哈…… 我知道!
什么是杠杆平衡状态呢?
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叫做杠 杆处于平衡状态
杠杆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想一想?
l1Leabharlann l2OF1
F2
l1 O l2 F2
F1
L2 O
L1
F1
F2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实验序号
1 2 3
动力F1 (N)
动力臂L1 动力×动 (m) 力臂
A、 F1
O
B、 F2 C、 F3 D、 F4
G
F1 N
F4 F2
F3
练一练
如图,AB为一杠杆,O为支点AO=OB
现用一大小为F方向如图的力使杠杆处
于平衡状态,试比较重力G和F的大小
关系。
A
O
B
A、G>F C、 G=F
B、 G<F D、无法确定
G
F
49.美丽的蓝图,落在懒汉手里,也不过是一页废纸。 7.只有爱你所做的,你才能成就伟大的事情。如果你没找到自己所爱的,继续找别停下来。 80.懦夫把困难举在头顶,英雄把困难踩在脚下。 83.千万人的失败,都有是失败在做事不彻底,往往做到离成功尚差一步就终止不做了。 70.如果把才华比作剑,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45.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63.人总爱跟别人比较,看看有谁比自己好,又有谁比不上自己。而其实,为你的烦恼和忧伤垫底的,从来不是别人的不幸和痛苦,而是你自己的态度。 56.只要比竞争对手活得长,你就赢了。 26.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在我们的脑袋里。 64.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到头来我们注定都是孤独的。 96.忧伤并不是人生绝境坎坷并非无止境,没有谁能剥夺你的欢乐,因为欢乐是心灵结出的果实。欢乐将指引你在人生正确方向里寻找自己的错误,寻找自己人生的正确目标,并执著的走下去。 63.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12.你要努力成为梧桐,让喜鹊在这里栖息。你要努力成为大海,让百川在这里聚积。 87.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95.用鞭子抽着,陀螺才会旋转。 10.要让事情改变,先改变自己;要让事情变得更好,先让自己变得更强。 46.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坏的打算。 20.生活在笼子里的鸟,认为飞是一种病。 20.生活在笼子里的鸟,认为飞是一种病。 84.敢于奋斗的人,心中不怕困难。 68.不要言过其实夸大其词会使人怀疑你的判断力。精明的人表现出的是严谨,有时还会故意缩小其词。
L2 O
小结
1、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叫做杠杆处 于平衡状态。 2、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 × L1 =F2 ×L2
练一练
如图,一杆秤悬挂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挂 钩A到提纽O的距离为3cm,秤砣B到提纽O的 距离为27cm,已知秤砣的质量为2kg。问物 体的质量是多少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