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功夫茶文化

合集下载

最新潮汕工夫茶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潮汕工夫茶教学讲义PPT课件

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
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
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
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
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
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三个茶杯并围一起,形成一个
“品”字,凸显潮人重品德。品茶的“品”
字是由三个“口”组成的,所以喝茶要分成
刮沫——冲茶时溢出的白色茶沫,先用茶 壶盖刮去,然后把茶壶盖好;
淋罐——茶壶盖好后,即用开水冲淋壶盖,既可 冲去溢出的茶沫,又可在壶外加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烫杯——在筛茶前,先烫杯,一可消毒,二可使 茶杯升温,茶不易凉,也能使茶生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 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 然后如“关公巡城”般地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 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 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酒以至于尽, 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19.泄 泻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传统医学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泄泻的定义;相关的西医疾病调摄护理。 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3.掌握泄泻的治疗原则以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一、概 述
1.定 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 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为多见。
2.泄泻与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 证,其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多凶 险。
四、辨证论治
一、概 述
(二)历史沿革
王叔和---《脉经》---“湿多成五泻” 《普济本事方》--痼冷积滞立论 《丹溪心法》--主痰积为泄 《景岳全书》--“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王清任—因瘀致久泄 李中梓《医宗必读 》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临床有较大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摘要:“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独具特色的名片,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漳潮”之地已有茶事盛行。

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出水被发现的事实,充分佐证了潮汕茶艺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

文中重点针对“工夫茶四宝”在历史上如何形成;历代名器的工艺特点;功用上如何与茶艺相得益彰等方面,通过文献与实物做了考证与论述。

提出:“潮汕工夫茶”之所以能经久享此盛名,拥有配备精巧的“工夫茶四宝”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成因。

更为重要的是“潮汕工夫茶道”它尚古风,存禅意,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

施艺会友,尊礼不拘小仪,敬上致力和谐,充盈中华传统道德与文化精神。

其用器可用“精、雅、洁、文”来概括,寄托并承载了中华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堪称为中华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

关键词:潮汕文化;中华茶道;工夫茶四宝一、茶道器之源中华民族用茶历史久远,至少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最早发现茶、最懂得用茶、最精于品茶的民族。

中华茶艺成熟则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名篇,为茶道旷世经典。

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一套完整的皇家鎏金银器茶具,配备精良,造型及纹饰极为华美,见证了盛唐茶道诸法已具备。

﹝图1﹞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也是不争事实,在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至此茶艺始在日本上流社会流行。

日本极为推崇来自中国的茶艺器皿,将其称之为“唐器”。

图1.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道银鎏金器具。

引自《隋唐文化》204页, 学林出版社1990.11唐宋时期民间茶事则多用陶器,将烹茗陶壶称之为“急须”,可视为中国烹茶器最早明确的名称,有出土文物与文献可考,日本茶道至今仍有引用此称谓。

(关于“急须”名谓举证引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之水所著《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

)①.北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有诗句云:“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

潮州茶文化的起源和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大潮汕人民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州功夫茶文化

潮州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在我国的茶叶历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其有什么特别的历史特点吗?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潮州功夫茶文化,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人的功夫茶结情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

即使是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一杯功夫茶,泡出了海外游子的多少故乡梦,泡出了潮汕子民的多少家乡情。

一杯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

虽然不是酒,却胜似酒,多少人由此而陶醉。

诗人李曙光曾高声咏唱:“淳朴的乡亲捧起你/捧起对生活的诚挚和热爱/海外的赤子捧起你/捧起对故乡缠绵的眷恋/一杯功夫茶,是一阙古老的歌谣。

” 一杯功夫茶,体现出潮汕人谦逊礼让的美德。

一杯功夫茶,还能体现潮汕人的爱心。

客无亲疏,每当你进了门,主人便会立刻冲泡起功夫茶,一杯香浓的功夫茶,一番热情的话语,为你驱走疲倦,为你带来温馨。

宋人杜小山说:“寒夜客来茶当酒。

”郑板桥也说:“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可谓茶香飘飘,香飘四海,人情冷暖,情暖人心。

喝一杯潮汕功夫茶,享受许多温暖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一杯功夫茶,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就让我们都来品那茶香飘飘的潮州功夫茶吧……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功夫茶的起源功夫茶顾名思义,一是花时间,二是讲究本领。

它历史悠久,据说是由福建的“小杯茶”演变来的。

宋代,中国上层社会“斗茶”之风盛行,谁家买得好茶,就要请客。

宾客中有好茶或带来媲美,或请来暗斗。

潮汕功夫茶冲茶程序 功夫茶文化的冲茶方法

潮汕功夫茶冲茶程序 功夫茶文化的冲茶方法

潮汕功夫茶冲茶程序 [功夫茶文化的冲茶方法]功夫茶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

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功夫茶的冲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功夫茶的冲茶方法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

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马上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

这时就是其次件事开头了。

其次: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雪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由于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简单发苦,同时也简单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匀称,茶味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

假如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伸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

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

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

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

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

潮汕功夫茶研究

潮汕功夫茶研究

2.关于工夫茶茶具
•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 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 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汕工夫茶所用 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其实潮汕人在喝 茶时,在工夫茶具的选用上也颇讲究:
茶壶
• 潮州方言叫做“冲罐”,也有叫“苏罐”的。因为 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 择茶罐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 茶罐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壶的式 样很多,有小如桔子的、大如蜜柑的、也有瓜形、 柿形、菱形、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因其端正浑厚 的缘故。壶的色泽也很多,朱砂、古铁、栗色、紫 泥、石黄、天青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 累累,俗谓之柚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 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 深”。此外,还讲究“三山齐”,即壶嘴、壶口和 壶把要在一条平线上,这是品评茶壶好坏的最重要 标准。检验办法是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 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上品。
对于潮汕功夫茶文化的探究
一、课题背景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茶学上有品茶、饮茶之说。品茶,更重要的是品味 茶韵,体味意境,欣赏外在的技能和艺术,感受内 涵之哲理与精神,这也就是茶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潮汕茶道——潮汕工夫茶, 是中国茶的特色文化之一。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风 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 都有一两套功夫茶具。每天饭后、闲暇时或是有客 人到访,人们定会围坐在一起,泡上几泡香气扑鼻 的工夫茶,品茶谈心。即使是侨居海外的潮汕人, 也大多保留着这个习惯。一壶浓浓的功夫茶,饱含 着他们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眷恋。可以说有潮汕人 的地方,就有工夫茶的影子。
3.冲泡技艺
• 潮汕工夫茶独具特色,品茶也颇多讲究。由 于冲泡时颇费工夫,故而称之为“工夫茶”。 工夫茶对茶具、茶叶、冲法极为讲究,要求 十分严格。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 山坑石缝水。《茶经》说:“山水为上,江 水为中,井水其下。” 选用上等的乌龙茶, 经过科学的冲泡,才能充分发挥出上等乌龙 茶特有的色、香、味。冲泡技艺有以下十一 大过程: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

潮汕功夫茶文化【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之一,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作文,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是我们家乡传良的传统文化之一。

潮汕人四海为家,遍布全球。

因此,潮汕功夫茶自然也驰名中外了。

在潮汕地区,喝功夫茶成了人们饮食生活的需要和习惯。

不管走到哪家,客厅里都有茶几,在大家闲的时候,一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或一边看电视,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尤其是来了客人,请你喝茶是最大的尊重。

说起潮汕功夫茶,它里面还蕴藏着不少学问呢!它对茶具、茶叶、泡茶的水和泡茶的方法都大有讲究。

茶具包括茶池、茶壶和茶杯。

茶池整个就像一个小圆鼓,是用陶瓷或木料做的。

分为一个圆盘和一个圆钵。

圆盘上面有几个小孔,这是便于泡茶和倒废水用的。

茶壶的好处是泡出来的茶不变味。

茶杯一般三个,放在一起像“品”字,意为“品茶”。

泡茶前先下茶叶,茶叶大约茶壶的三分之二。

方法是泡前要用开水将茶具消毒。

消毒后,把茶叶放入茶壶,然后往茶壶里倒开水,水面会起泡沫,不能喝,要拿壶盖将泡沫刮掉。

冲茶的时候,把三个茶杯靠拢,轮回冲,使茶水的浓度一样。

茶的浓度虽高,喝下去似乎很苦,渐渐的由苦变凉,由凉变甘,回味无穷。

没有真功夫是喝不下去的,这大概是“功夫茶”的来历吧。

虽然我并不十分精通潮汕功夫茶,但我从小就受到了它的熏陶,大家都喜欢。

因为它代表了潮汕的传统文化,代表了潮汕人的浓浓深情。

潮汕的工夫茶我的家乡在美丽富饶的潮汕地区。

潮汕地区南面濒临海洋,其余三面环山,形成—个封闭而开放的独立体系。

潮汕文化既保存了中原古文化的精粹,又吸纳了海外文化的菁华,历经了数千年的融汇升华,形成了中国典型的海洋文化,成为与齐鲁文化、蜀汉文化相媲美的中华文化的—支。

潮汕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越族。

传说,越族人的脚小趾是“重甲”的(即有两片相叠的趾甲)。

到了秦朝以后,河南、山西—带的中原人民陆续南迁。

他们大多先迁往江浙地区,后经福建辗转迁入潮汕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功夫茶文化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一
流行于中国闽南及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是一种历史悠久极为讲究的品饮艺术,在当地也是一种庄重的待客礼仪。

清代就有人说,工夫茶的烹饮方法,源出于陆羽的《茶经》,只是器具更为精致。

今日我们如果从品饮的角度来看,工夫茶确实是对陆羽烹茶艺术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工夫茶有一整套与众不同的古色古香的茶具,人称“茶房四宝”。

一是“玉书磗”,是一只赭褐色的扁形的陶烧水壶,容水仅200毫升左右,二是潮汕风炉,用以生火烧水;三是孟臣罐,一种小型精致的宜兴紫砂壶,相传出于一代紫砂名匠惠孟臣之手,大小若鹅蛋,容水仅50毫升左右(器小茶香易发);四是若琛瓯,一种小得出奇的白瓷茶杯,只半个乒乓球般大小,通常四只为一套,放在一个椭圆形的瓷盘中。

四宝齐备,方可烹饮。

工夫茶所用茶以乌龙茶为主,也有用工夫红茶的。

工夫茶的冲饮方法,别具一格。

先取洁净的泉水,洗涤茶具,放入茶盘,用木炭生火,待茶磗中水开,将孟臣罐、若琛瓯一一烫过。

继而在孟臣罐中投入半壶以上的茶叶,冲入沸水至壶口(讲究一点的,还将头道茶水到去,用以再烫茶盅)。

冲时需高“冲”,就是将茶磗里的沸水,从茶壶上方二三十厘米的高处直冲下去。

这种高冲法,可使壶里每片茶叶都能在滚水里翻动,充分受热,并能把茶叶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

水满至罐口时,用壶盖刮去表层浮沫后当即加盖,以保香气。

有时怕水温不够高还可以用沸水淋浇
盖上盖的茶壶,俗称“淋壶”,以发茶性。

壶在盘中,以水满而止淋,随即也可敷上干净的热毛巾以保温。

然后将四个小茶盅(若琛瓯)排成方形,杯口相连。

待片刻后,茶有香气溢出时,便可提壶转圈,将茶汤依次注入四个小盅内,以保证每盅之内,茶汁浓度一致。

这种转着倾注的方法,传统上称为“关公巡城”。

先在一只盏中注满滚水,然后把盏内水倒入另一盏中,这时用三个手指拿着盏,让盏的边沿浸在那只盛满滚水的盏中,然后灵巧地用三个指头使茶盏在手中轻轻转动,这样盏沿都经滚水涮了一遍。

茶入杯后,不能马上就喝,按工夫茶的规矩,应先举杯,置于鼻端,闻一下扑鼻而来的浓郁的香味,然后才啜茶入口,让茶汤在口中慢慢回旋,辨其真味。

为此,近年来港台一带的工夫茶更配以径小壁深的“闻香杯”,以助细赏茶香。

此时,口鼻生香,喉吻生经,周身舒坦。

饮工夫茶,重在细细品尝。

工夫茶可谓是中国一种古风犹寸的茶道。

潮汕的功夫茶作文二
我现在可是冲潮汕功夫茶的能手,不管谁喝了我冲的潮汕功夫茶,都赞不绝耳。

可一想起刚学冲潮汕功夫茶那一会儿,就觉得别有一番味道。

一年级时,我常常觉爷爷在冲茶时的姿势十分潇洒、好玩。

于是就整天吵着爷爷教我冲功夫茶。

这一天,爷爷终于被我给吵得不耐烦了,说:“好吧!就让我来教教你,怎么冲泡一壶真正的功夫茶吧!”于是,爷爷便拿来功夫茶的茶具放在桌上。

一切准备完毕。

爷爷说:“功夫茶就是要有功夫,那才叫功夫茶。

”爷
爷说:“冲茶共有七步,第一将水煮开,淋罐淋杯;第二将茶叶分粗细,各放在茶壶里的各各地方;第三降水壶提高,揭开茶壶盖,“高山流水”环壶口,缘壶边冲入,所谓“高冲底洒”;第四,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用茶盖轻轻刮去茶沫;第五先洗杯,一手洗一杯两手可以同时洗两个杯,小心不要烫到,然后再烫杯,使杯内热;第六倒茶,泡一至二分钟后,提起茶壶,将茶水从右到左依次巡回,注入各个茶杯所谓“关公巡城”。

第七点茶,当茶水倒到少许时,一点点到倒各个杯里使其浓淡均匀,所谓“韩信点兵”。

”爷爷一边说,一边冲起来给我看。

我按照爷爷说的做,先煮水,分茶叶,灌水入茶壶,刮茶沫,洗杯,倒茶。

可是,不是手被烫伤,就是把茶具给摔了,我的手都被烫气泡来了,茶杯也被我摔了三个。

爷爷劝我:“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坚持就是胜利。

”我觉得有道理,就继续练习,经过了无数次的烫伤,摔茶具。

功夫不负苦心人,终于让我学会了怎样冲一壶真正的功夫茶。

过后,爸爸带来了几个客人,他让我给客人冲功夫茶,客人喝后连声赞叹道:“小朋友,你冲的茶不仅好喝,还很有功夫。

”这时我心里就象蜜一样甜。

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