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汕茶文化策划书3篇

潮汕茶文化策划书3篇篇一《潮汕茶文化策划书》一、策划背景潮汕地区拥有悠久而独特的茶文化,茶在潮汕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推广潮汕茶文化,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制定本策划书。
二、策划目标1. 深入挖掘潮汕茶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品牌。
2. 通过多种渠道和活动,提高潮汕茶文化在国内外的认知度和美誉度。
3. 促进潮汕地区茶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增长。
4. 培养和提升消费者对潮汕茶的兴趣和品鉴能力。
三、市场分析1. 潮汕茶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受到众多茶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不断增加。
3. 目前潮汕茶文化的推广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创新的策划和营销手段来扩大影响力。
四、活动策划(一)茶文化展览1. 定期举办潮汕茶文化展览,展示潮汕茶具、茶叶品种、茶艺表演等。
2. 邀请茶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和讲解,普及茶文化知识。
3. 设立茶文化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茶艺制作过程。
(二)茶艺比赛1. 举办潮汕茶艺比赛,吸引茶艺爱好者参与。
2. 设置多个奖项,激励参赛者提高茶艺水平。
3. 通过比赛展示潮汕茶艺的独特魅力,提升茶文化的知名度。
(三)茶文化旅游1. 开发茶文化旅游线路,将潮汕地区的茶园、茶厂、茶馆等景点串联起来。
2. 组织茶文化旅游团,提供专业的导游讲解和茶艺体验服务。
3. 推出茶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如茶叶礼盒、茶具纪念品等。
(四)茶文化推广活动1. 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举办茶文化讲座和培训活动。
2. 与媒体合作,进行茶文化的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
3. 举办茶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如茶文化节、茶叶展销会等。
五、宣传推广1. 制作精美的宣传海报、画册、视频等宣传资料,在各类活动和场所进行展示和发放。
2.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开设茶文化官方账号,发布茶文化相关内容。
3. 与旅游机构、茶叶经销商等合作,进行联合推广。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

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潮汕人饮茶之道以及茶文化“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
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
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
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
“先客后主,司炉最末”。
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
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
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
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
“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着,欲有“某人无茶色”。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简介

潮汕功夫茶的历史简介潮汕功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
喝工夫茶是广东潮州人一项日常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事了,饭后,或者客人来访,好友相见,都是以一壶茶来陪衬,边喝茶边说话。
形成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潮语中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
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
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
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
“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
说法二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

潮汕茶文化调查报告1. 引言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东南沿海,以其独特的茶文化而闻名。
本调查报告旨在深入了解潮汕茶文化的背景、茶叶种类、制作过程、茶具等方面,并探讨其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背景潮汕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茶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潮汕社区中,人们常常围坐在一起品茶,这已经成为一种特色的社交活动。
3. 潮汕茶叶种类潮汕地区产生多种茶叶,其中最著名的是潮州文山包种茶。
这种茶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因为它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栽培方式下生长。
此外,潮汕还产生其他茶叶品种,如潮州铁观音和潮州大红袍等。
4. 潮汕茶的制作过程潮汕茶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包括采摘、萎凋、揉捻、烘焙等环节。
其中,揉捻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通过揉捻可以使茶叶释放出更多的香气和味道。
烘焙过程则有助于调整茶叶的湿度和色泽,使其更加适合冲泡。
5. 潮汕茶具在潮汕社区中,饮茶的过程被视为一种仪式,因此茶具非常重要。
潮汕茶具种类繁多,包括茶盘、茶壶、茶杯、茶船等。
这些茶具常常采用传统的工艺制作,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
6. 潮汕茶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潮汕茶文化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饮茶被视为一种传统习俗,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被认为有益于健康。
许多潮汕人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饮茶来放松心情和舒缓压力。
7. 结论潮汕茶文化是潮汕地区的独特之处,它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对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查和了解潮汕茶文化的背景、种类、制作过程、茶具以及社会地位和影响等方面,我们对潮汕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将有助于促进潮汕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广潮汕地区的特色文化。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正规品尝潮汕工夫茶,讲究要有好环境、好茶叶、好泉水,有一套精致雅洁的茶具、考究细致的冲沏技艺。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功夫茶道的发展历史中国人很早就开始喝茶了。
《诗经》中已提到采茶。
两汉之后,饮茶风大盛,但高潮还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
陆羽著《茶经》,集中了喝茶的理论,开一代喝茶之风,自己也成为茶神。
《潮嘉风月记》中说:“功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见,到了清代,潮汕功夫茶已十分普遍,且程式已经同现代工夫茶程式十分相似了。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指的是福建产的铁观音。
其实,潮州的凤凰山也产名茶,称为“凤凰单丛”,可惜文中一字未提。
据《潮州府志》载:“粤素不产茶,所给皆闽产。
近饶平之百花山、凤凰山多有植之者。
百花山又名待诏山,故称待诏茶,品亦不恶。
大埔则大麻、阴那等山皆产茶,亦尚可饮。
其余土茶皆苦而不香。
”由此可见,凤凰茶至迟在清代已开始在潮州种植了。
在潮汕所产的茶叶中,凤凰茶素以其气味清香、耐冲耐泡,并独具各种自然花香味而闻名于世。
这首先与凤凰山的自然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
凤凰山位于潮州东北面,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之结合部,属北回归线近侧。
这里常年云雾缭绕,群山起伏,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十多个,其中有粤东第一高峰凤凰乌髻和第二高峰乌岽顶,而名茶多产于高峰云雾之上。
其次,凤凰茶有一种独具一格的制作方法。
该处制茶,分“萎凋━━发酵━━杀青━━揉捻━━烘焙”五个程序进行,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操作方法。
凤凰茶的品种、香型颇多,品质亦因季节而异,其中以“凤凰单丛”为最佳品。
“凤凰单丛”指那些经过多年品试、被鉴定为有各种不同自然花香的优质茶树,在制作过程分别进行单株采摘、单株初制、单株烘干的特级名茶。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

潮汕功夫茶【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独特的潮汕功夫茶文化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华。
下面是精心为你的潮汕功夫茶文化的研究,一起来看看。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
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
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
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汕工夫茶是潮汕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
张华云先生曾作《潮汕功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
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
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
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
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
柔条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
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
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
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
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
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
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
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潮汕茶文化历史

潮汕茶文化历史潮汕地区气候炎热,当地人饮茶量大、泡茶技巧也精致。
潮汕名茶荟萃,最具特色的乃是潮汕功夫茶和擂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历史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工夫茶即是乌龙茶茶艺,为何称为工夫茶?之所以叫功夫茶,有人说是因为制作乌龙茶工序复杂、极费工夫,有人说是因为冲泡乌龙茶颇费工夫,也有人说是因为乌龙茶须细啜慢饮。
功夫茶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我国的工夫茶茶艺可分为潮汕、台湾、闽南、武夷山四大流派,以潮汕工夫茶最富有古香古色,堪称中国茶艺的活化石。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
“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是四宝齐备,一是陶水壶;二是红泥小火炉;三是小茶壶;四是小瓷杯。
陶水壶里装入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倒上水,放在小火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斟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
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
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因此功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潮汕工夫茶以三泡为止,要求三泡水的茶汤浓淡一致。
有人说,没有功夫就莫饮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潮州茶人曾楚楠先生认为潮汕工夫茶的理念是和、敬、精、乐四趣。
和、敬讲的是茶德,精、乐讲的是茶技与茶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州工夫茶的渊源、发展和现状2011年12月06日12:28:53一、引言潮州工夫茶,亦称潮汕工夫茶。
两者同源同义。
古潮州郡治,覆盖现今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区及潮安、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惠来、普宁、揭西、揭东九县,还远及丰顺、大埔、焦岭县等。
追溯潮州茶事,偶有关联,故以“潮州工夫茶”命题。
有关潮州工夫天茶的主要著述有:黄挺《潮汕文化源流.潮汕工夫茶》、陈香白《潮州工夫茶概论》、曾楚柄(潮州工夫茶)等。
还有其他作者的专文见之报刊或丛书。
而在此前,另一重要著述,潮籍学者翁辉东的《潮州茶经--功夫茶》,在茶界中却鲜为人知,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近期有黄挺等几位作者在专著中引为附录,才为世人所知。
翁辉东(1886-1963),广东海阳县金石人,字子光,曾任潮州韩山师范学监,代校长,后专心于著述。
编有乡土教材《潮州乡土历史》、《潮州乡土地理》;著《潮州民俗志》、《潮州文物图志》、《潮州金石考》等。
《潮州茶经》,作于1957年清明,以抄本行世。
翁氏《潮州茶经》,较为全面反映潮洲工夫茶的概貌,吸收唐、宋以降历代先贤论茶精苹,融大潮地产茶铭区、嗜茶品类、取水掌火、茶具、冲泡、啜饮、寻韵等基本内容,总结成简洁的文字。
规范的程式。
工夫茶就是从择茶到冲泡全过程“求粗、求工”,并由此体味工天茶的“味云腴,食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三昧”境界。
二、潮州日工夫茶的特点《潮州茶经》问世已有40多年,它在总结和发扬潮汕茶俗文化方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潮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交汇融合的特殊地域,潮州茶俗文化的形成便是特例之一。
潮式工夫茶的特点,第一是在开放、多元中形成鲜明的个性。
从技茬的观点和物质的观点来衡量,始终是开放的、多元的,由于开放,就有吸取相创造。
工夫茶“四宝”:“宜兴紫砂壶,景德镇若琛杯,枫溪砂桃,潮阳红泥炉”,还有“潮阳颜家锡罐”,“潮安陈氏羽扇”等,即是一例。
饮茶的“茶品”,甚至种植的茶树品种、单丛,也是多元的、开放的。
潮州工夫茶有它的鲜明个性,走进哪家哪户,茶盘家伙一摆,不用问,便是工夫茶,如翁氏所说“潮人所用茶具大体相同,不过以家资有无,精粗有别而已”。
有了“大体相同,精粗有别”,就有“雅俗共赏”的基础。
翁氏在序言中说明白:“无论嘉会盛宴,闲处独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当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挑,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人生。
”潮州工夫茶以“精细”的工夫“收工夫茶之功”,就是鲜明个性中的“特质”。
潮州工夫茶特点之二,是运用工夫茶艺追求“真美”。
好茶好味,“酽、热、香、滑”,人各一杯,不玄虚,不造作,平易自然。
翁辉东《潮州茶经》对传统工夫茶艺的择茶、选水、备具及冲泡法有如下概述:1.茶之木质,(有名区、品种、制法之别)“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安溪,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2.取水:(本之陆羽《茶经》)“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潮人嗜饮之家…诣某山某坑取水,不避劳云。
3.活火:“潮人多用绞积炭”(坚硬木烧的炭),“更有(用)橄榄核炭者”。
4.茶具:茶壶(俗名冲罐),盖瓯(代替冲罐),茶杯(宜小宜浅。
径不及寸),茶洗(一正二副),茶盘,茶垫,水瓶(备烹茶),水钵(贮水),龙缸(容多量水),红泥火炉,砂铫,羽扇,铜著,茶罐,竹箸,茶桌,茶担(用于登山游水烹茗),茶罐锡盒。
(共18器)。
5.烹法:(1) 始器:洁器,候火。
淋杯。
(2) 纳茶:先“淋罐淋杯令热”,再纳茶至罐约七八成。
(3)候汤:木之《茶说》“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冲点:“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不可断续又不可迫促。
挑宜提高倾注”。
(5)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
(6)淋罐:“复以热汤淋壶,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则香咪盈溢于壶中”。
(7)烫杯:“烧盅热罐,方能起香”。
(8)洒茶:“茶叶纳后,淋罐淋杯,倾水,几番经过,正洒茶适当时候”,“洒则各杯轮匀,又必余沥全尽,两三洒后,覆转冲罐,俾滴尽之”。
“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一缀而尽,三嗅杯底”寻韵,闻香。
近数十年来,与翁氏时期相比,程式依然,而茶品、取水、用火、茶具,均有新的发展。
其原因,一是科技进步,潮汕单丛茶产区大大扩大。
茶品丰富多彩:电器的应用,茶具型、制、花色多样化;二是闽、台、潮茶艺交流,进人新的交汇融合期。
闽、台、潮工夫茶,本是“同源分流”,如今融汇,共创“中国工夫茶”。
《潮州茶经》“三嗅杯底”;钱塘陈于厚。
……金茎邑露只闻杯演化为台式“闻香杯”;“茶漏”、“公道壶”加入潮州茶具的行列;凤凰单秘迸人台式茶艺馆,潮汕人喜爱铁观音,冻顶乌龙。
为何都属“中国工夫茶”。
三、工夫茶由来与“潮式工夫茶”探究工夫茶由来,一从茶器茶具。
一从泡饮方式,一从称谓。
翁辉东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工夫茶之特别赴,不在茶之本质(指茶类),而在茶具器皿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
”因此,翁氏又说:“潮人所嗜,在产区则为武夷,在泡制法则为绿茶、焙茶,在品种则为奇种、铁观音。
”翁氏似乎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出了工夫茶的泡制法的初始,沿用了绿茶、焙茶的泡制法。
从工夫茶己有的茶具来看,其“萌芽期”似可追溯到明代后期,即16世纪下半叶。
明代是我国制茶技术有较多创新的时期,绿茶的制作由蒸、焙改为炒青,饮茶方法由煮饮改为开水冲泡,随之适于冲饮的茶具型制也趋向小型、多样。
1597年,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许次纤撰《茶疏》有如下记录:产茶……于今贡茶,两地独多,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炒茶生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旋摘旋炒……。
以半熟为度,微似发香,是其候矣,急用小扇,钞置被(焙)笼,纯棉大纸,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
秤量茶注宜小不宜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容水半升者,量茶五分,其余以是增减。
瓯注茶瓯古取建窑……碾茶用之宜耳。
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
饮啜一壶之茶,只堪再巡。
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
所以茶注要小,小则再巡已终。
……若巨器屡巡……何论品尝。
何知风味乎。
这里,许次纾强调绿茶的品饮,茶注小则香气氤氲,茶瓯以自为佳,兼贵于小。
这个观点,在后期工人茶的品饮中是一脉相承的。
《茶疏》问世40多年后,1642年。
明末冯可宾撰《岕茶笺》,则说得更为明白,他在论及茶壶、茶杯时说。
或问茶壶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办得趣,何也,壹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工夫茶品饮程式的“成型期”,应在乌龙茶创制之后才得以确立。
庄任《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根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王草堂《茶说》和释超全《武夷茶歌》(清18世纪)和阮晏《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
见之文献明确描述武夷品茶的,是清代袁枚在乾隆五十一年(786)游武夷天游寺僧道献茶的记载,见之于《随园食单》: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逮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
徐徐咀嚼而体味之,果然请香扑鼻,舌有余甘。
但袁枚在武夷品茶,并未提到品饮“工夫茶”这一名目。
袁枚的记载距乌龙茶创制已近百年,期间有关武夷茶的品饮方式的沿变就有待于查考了。
工夫茶饮法之传人潮汕,当与茶叶商旅有密切关系。
武夷品茶技艺。
主要集中在寺观僧道,前述袁枚天游寺品茶即为一例。
1804 年清代姚衡《寒秀草堂笔记》转述崇安县令柯易堂的话:言茶之至美,名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每岁广东洋商予以金定此树…惟寺僧乞得一、二两,以饷富商大贾求檀施。
此前(约1753以后),清代刘靖撰《片刻余闻集》论及武夷茶高下,分岩茶、洲茶二种,岩茶由各岩僧道采制,远近贾客于各寺庙求购。
洲茶中“芽茶为属真伪相参……惟粤东人能辨之”,说明粤东人(广东人)也是评茶能人。
它如《崇安县志》(807)、《崇安县新志》(1940)、《武夷山志》(1710)均记录了清初至乾嘉以至民国期间,“潮帮”、“厂府帮”在闽北采办茶叶极为活跃,工夫茶品饮方式传人潮汕,商旅的作用应是主要途径。
但是,“工夫茶”这一名目,由“茶名”转化为“品饮”名称,是武夷寺僧,抑或“潮帮”还不清楚,而工夫茶的品饮方式,源于闽北武夷,是毫无疑问的。
潮州工夫茶品饮方式,至迟在18世纪下半叶就已确立了。
据黄挺《潮汕文化源流》的论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于乾隆五十八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曲史,《潮嘉风月》记载了当时韩江六篷船上饮茶习俗,从用茶,器具,茶具到品呷等程式和今天相同。
《潮嘉风月》最重要的话是:“工夫茶烹治之法……”翁氏《茶经》在列出“工夫茶”的茶具之后,作出结论:饮茶之家,必须一一毕具,方可称为“工夫”,否则牛饮止渴,工夫茶云乎哉?”,看来,茶具是“工夫茶”的要件之一。
潮式工夫茶,简而言之,就是:茶具器具配备精良和闲情逸致的烹制。
四、潮人饮茶的历史从潮人。
识茶、种茶,惟断潮人。
饮茶。
潮人对于茶的认识,经历了启蒙、普及、提高再普及三个阶段。
位于岭东的潮州地域,与岭南韶州(东昌、仁化、南雄等)不同,岭东不属于茶树自然分布区,近代的地方群体品种,如丰顺乌图茶,大埔石筒茶,平远锅三茶,均带有“北种南引”的印记:叶小,抗寒,味薄。
海阳(潮安)、饶平的栽培种则带有“闽种西迁”的印记。
叶大,小乔木,味厚,耐寒性一般。
茶树人工传播往往是与人口迁移同步的,潮地引人茶种,早期可能源于宋代中后期(13世纪中期),所以潮人识茶相对较晚,是自然条件使然。
潮人“识茶”的“启蒙”阶段。
即由宋代至明代初期,由闽人移潮和人仕潮州的官宦阶层推动的。
茶树引种,以饶平一县最为突出。
许州《广东茶叶》1987.10)调查饶平待诏山下林姓族谱,林姓家族是在宋代淳拓年间(1250年)从福建福清迁入的,大约在乾隆十五年(1750)从福建引人“黄茶”(武夷茶?)种于沙米坝,此前,己有当地“土人”在待诏山种茶。
又据饶平柏峻乡刘姓族谱第六代(1684)后从台湾带回乌龙茶种籽种于柏峻。
又据《饶平茶叶志》(1988,末刊稿)资料,从19世纪下半叶至加世纪,仅饶平一地,从福建引进的品种,达16个之多。
这里,存在一个疑案,就是位于凤凰山“凤凰水仙”的来源,潮人认为是本地种,福建人认为来自福建某地,解决这个问题,都需要拿出有力证据。
但无论如何,“凤凰水仙”这个群体,确是一个“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发掘出许多“单丛”,对潮汕茶叶贡献殊大,对“潮州工夫茶”,更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