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标、教材、中考解读
详细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

详细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简介本文旨在详细解读初中历史新课标,提供对新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解释。
背景初中历史新课标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标准,旨在提高初中历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新课标的制定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使历史课程更加贴近实际,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
目标初中历史新课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意识。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内容初中历史新课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历史概念与基本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包括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学生能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
2. 历史思维与方法: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方法。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证据、进行推理和论证等。
这些能力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3. 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和特点,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4. 历史价值观与公民意识: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不同历史观点,培养民族团结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初中历史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互动、实地考察等。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初中历史新课标强调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的方式。
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果将通过考试、作业、项目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总结初中历史新课标是中国教育部为适应时代和学生需求制定的教育标准。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和历史文化传承意识。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也强调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
(全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全面版)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我国教育部对初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全新的修订。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完善。
本解读旨在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学生及家长提供对新课标的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和研究要求。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1. 课程目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进行了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素养、文化素养、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情感等。
通过历史研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课程内容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拓展与调整,增加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的历史题材,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对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增加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等内容。
3. 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研究、合作研究、情境教学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新课标还强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4. 评价体系新课标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研究成果。
评价体系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思维品质和研究过程,而不仅仅是考试成绩。
二、新课标的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如史料分析、历史思维、时空观念等。
2.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初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初中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历史新课标进行解读。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初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一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培养。
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更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初中历史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更加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方面,新课标增加了许多新的知识点和案例,更加贴近时代和社会现实,同时也更加注重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和比较。
新课标还强调跨学科的学习和综合性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初中历史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通过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初中历史新课标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教师还应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五、教师素质的提高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规范和要求。
它是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
首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包括了中国古
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既有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也包括了历史文化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
其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它要求学生在学
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要培养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培养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地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些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素养。
再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要求学生在历
史学习过程中,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要掌握一定的历史技能,要形成一定的历史态度。
这些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地提高历史素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正确的历史认知。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对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
规范和要求。
它包括了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详细的历史教学要求和明确的历史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一标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促进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
希望本文的解读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更好地应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解析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解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解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这课程标准就像是给历史学习画的一幅大地图,告诉咱们要往哪儿走,走到啥程度。
它把历史知识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和要求,就像给我们搭好了一个个台阶,让我们一步步往上爬。
比如说,它会规定我们要了解某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还要明白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要我们真的搞懂,能说得出个一二三来。
再说说教材,那可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
教材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好多有趣的故事和图片。
它把那些复杂的历史知识,用我们能看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有时候看着教材里的那些古人,就好像他们在跟我们说话一样。
而且教材的编排也很有条理,一个单元接着一个单元,让我们的学习有个清晰的脉络。
不过呢,学历史可不能光靠教材和课程标准,咱们还得多读课外书,多去博物馆看看,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怎么样?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解析(二)》哈喽呀,亲爱的朋友们!咱们接着唠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
你想啊,这课程标准就像是老师手里的魔法棒,指引着教学的方向。
它说重点要学啥,老师就得带着咱们往那个方向使劲儿。
比如说,它要求我们要学会分析历史材料,这可不容易呢!但这也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厉害的思考能力,不被表面的东西迷惑。
而教材呢,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贝的百宝箱。
每一页都藏着惊喜,从古代的辉煌文明到近代的风云变幻,啥都有。
有时候我看着教材里的那些战争场面,心里就忍不住想,当时的人们得多勇敢啊!还有那些伟大的发明,真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而且教材里的课后习题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死板的问题,而是能让我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的。
不过,我觉得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不是完美的。
有时候可能会有点枯燥,或者有些内容讲得不够详细。
但这也没关系,正好给了我们自己探索的空间嘛!怎么样,听我说完,你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没有新的认识呀?。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
析
本文旨在分析解读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并分析相应教材。
新课程标准解读
湘教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分为五个部分:(1)总则;(2)
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4)课程标准;(5)学生能力要求。
其中,总则包括了教学理念、教学任务和基本原则;课程目标包括
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知识和价值观;课程内容包括了历史学科性质、扩展课程和历史领域的基本课程模块;课程标准包括了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能力要求包括了认识历史、历史研
究和历史价值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
理设置教学目标,结合不同课程模块和学生能力要求来教学。
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主要由《湖南历史与社会》、《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历史朝花夕拾》4个部分组成。
其中,《湖
南历史与社会》设置了湖南历史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体现了本地历
史与地方文化的特色;《中国古代史》涉及了远古、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等历史时期,突出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世界史》包括了人类文明史、亚欧非历史、美洲大陆和大洋洲历
史等方面的内容;《历史朝花夕拾》则通过生动的语言、轻松幽默
的情节呈现了中国历史中的趣闻轶事,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教材,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确保教学质量。
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
学目标,结合不同课程模块和学生能力要求来教学。
同时,在教学
过程中,应全面而深入地解读教材,灵活掌握教学方法,确保教学
质量。
人教版历史课标初中

人教版历史课标初中
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
它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
2. 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3. 课程设计思路: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发展基本线索,通过精选基础史实,培养学生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
4. 课程目标: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程内容: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个部分呈现,精选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进程、符合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基础史实,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6. 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总的来说,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析

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析前言本文档旨在深入解析2024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广大师生提供详细、全面的理解和指导。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对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标准概述1.1 课程性质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历史定位为一门涵盖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历史课程的四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实践。
1.3 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将初中历史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模块: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
每个模块下设有若干单元,涵盖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课程内容解析2.1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模块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古代文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学习。
2.2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模块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我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认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3 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模块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2.4 世界史世界史模块包括古代世界、中世纪世界、近现代世界等单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了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教学建议3.1 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2 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3 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发展
√
了解明清两朝的建立及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
概述郑和下西洋 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 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感受中国 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
巩固和社
会的危机
√
列举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初中历史课标、教材解读与使用
使用原则
1.以2011版新课标为主 2.以2014年山西省考试说明及中考为教学(复习)方向 3.新课标增加内容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不要补充 4.注意新课标中表述变化的内容 5.教材中出现而新课标未涉及内容淡化处理 6.多角度突出主干知识点 7.区分行为动词,确定教学层次 8.突出特点:点线结合;时序性;横纵向联系 9.让细节和史料为历史说话
行为动词
基础识记:“列举”、“知道”、“了解”、“说出”、 “讲述”、“简述”、“复述” 等。
思维提升:“认识”、“概述”、“理解”、“说明”、
“阐明”、“分析”、“评价”、“比较”、“探讨”等。
新课标
一、内容解读 二、重点分析
七年级
三、教法建议
中国古代史
一、内容解读
1.时序
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思想解放与思想专制 对外开放与闭关自守 经济文化昌盛与科技创新
三、教法建议
1.课时内综合 2.单元内综合 3.中古史综合 4.跨学段综合 5.小切口综合 注:有综合的意义与价值
课时内综合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单元内综合
夏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商
青铜器、甲骨文
西周
分封制内容、影响 经济:牛耕、铁农具、土地、地主
中共成立: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两次世界大 战之间 华盛顿会议 (1921~1922年) 北伐战争: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北洋
军阀统治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美国扶蒋反共 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最终赢得⑧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22年统治,最终赢得新民
②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第二次工业 革命
③戊戌变法:爱国救亡的改革,起到思想启蒙的 作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④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⑤新文化运动: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传播民 主、科学及马克思主义思想
⑥巴黎和会 (1919年)
五四运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重点分析
1.历史特征 史前时代—中华文明的孕育和诞生 夏商周时代—国家的产生和璀璨的青铜文明 春秋战国—社会急剧变化 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交融 隋唐时期—经济繁盛与社会开放 宋元时期—经济、文化发达和科技领先 明清时期—国力鼎盛和衰微初显
2.主干知识 史前时期: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
1919~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和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年:全国性抗战时期
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2.增删内容
删减内容
(1)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4)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5)黄埔军校的创建。
新增内容
(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 (2)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知道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4)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5)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6)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 (7)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8)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9)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抗日战争 第二次 国共合作 南昌起义 十年内战 秋收起义 井冈山道路 红军长征 北伐战争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屈辱
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
甲午 中日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中 国 近 代 史
1840~1949年
侵略与反抗 近代化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三、教法建议
1.课时内综合 2.单元内综合 3.中近史综合 4.跨学段综合 5.课内外综合 注:有综合的意义与价值
图一 中国故宫
图二 巴黎圣母院
图三 四川都江堰
图四 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1)图一、图二所示的建筑在建筑特点或建筑材料上有何不同?(2分)
(2)图三、图四所示的水利建筑工程有何共同之处?(2分)
板块一
主题内容
中国古代史
检测目标 A B C
历史史实与历史史识
知道以北京人的特征及以其为代表的早期人类的情况
夏商西周:分封制、青铜器、甲骨文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北魏孝文帝改革 隋唐时期: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民族关系发展 明清时期:专制皇权、中外交往、民族团结
铁农具、牛耕
经 济
商鞅变法
思想
百家争鸣
国家分裂与国家统一
民族交融与民族战争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发展巩固时 期
隋唐时期
国 家 统 一 民 族 交 融
宋元时期
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时期
明清时期
战:平定新疆叛乱 管:册封班禅达赖、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时期
四.探究题(共21分)
19.隋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某校七年级(3)班的同学在进 行期末复习时,分工合作,完成以下探究任务,请你也参与进来。
任务一 搜集史实(15分) (1)将下列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只填序号)。(9分) ①行省制的创立 ②市舶司 ③鉴真东渡 ④回族的形成 ⑤马可·波罗来华 ⑥设置宣政
院管理西藏⑦文成公主入藏 ⑧科举制的创立 ⑨遣唐使
时期 隋唐 宋元 (2)根据上表分别归纳隋唐、宋元的历史阶段特征。(4分) (3)今年云南、新疆乌鲁木齐连续发生“疆独分子”暴力恐怖袭击事件,如果要谴责这种分裂新疆 制度创新 民族交融 对外交往
√
知道甲骨文 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 思想文化 了解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了解《史记》 了解古代书法艺术等
√ √ √ √ √ √
新课标
一、内容变化 二、重点分析
八年级
三、教法建议
中国近代史
一、内容解读 1.时序
19世纪40~ 6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两半社会完全形成 1901~1919年:中国两半社会的深化阶段
二战后
(1945~1949年)
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大跨度综合
课时内综合
单元内综合
英国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
日本
《马关条约》
内地设厂
列强
《辛丑条约》
严禁帝
中近史综合
时期 西方的冲击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工业革命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的反应 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夷”主张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交通与通讯 火车、轮船、铁路、电报等传入中国,密切 人们的联系
√
分析“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
编制《中国古代主要朝代顺序表》
√
知道司母戊鼎等青铜器 知道祖冲之的成就 知道张仲景、华佗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 √ √ √
科学技术
知道《天工开物》等
了解都江堰、大运河、长城、北京城等建筑成就,体会中国古代劳 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
知道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作用,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 统一国家 的建立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 √
知道张骞通西域,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政 权 分 立 和 民 族 融 合
√
初步了解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10)知道茅盾、齐白石的主要成就。
3.表述变化
例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例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二、重点分析
1.历史线索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 (2)中华民族对外反帝反封建,求得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
(3)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意义
√
了解隋唐科举制的内容
√
繁
荣 与 开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
知道武则天
√
放
的 社 会
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
通过文成公主入藏,了解唐与吐蕃的交往
√
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
经济重心 的南移和 民族关系 的发展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2.主干知识
近代民族工业 发展 义和团运动 邓世昌 黄海捐躯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 运动
剪辫、易服、废缠足、 改礼仪 政治 思想 社会生活 经济 教育 新式学堂 教育新体制
太平军抗击 洋枪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