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液体外渗处理流程

常见液体外渗处理流程

.

常见液体外渗的处理流程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

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封闭→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输液治疗时应加强巡视,如发生输液反应(寒战、高热等)应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保留静脉通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和护士长,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保暖等处理措施。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按病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人

液体外渗的处理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 1.1患者因素 小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生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 1.1.3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导致疼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这些都容易引起注射针头移位,造成静脉输液外渗。 1.1.4无法沟通的患者、昏迷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1.6肥胖患者:血管看不清、触不到,穿刺难度大。 1.2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引起严重的后果。

1.3疾病因素 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由于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②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④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技术因素 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臵不清楚。②穿刺时,针头斜面没完全刺入血管内。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 ①远端小静脉容易发生外渗;②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③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1.1提高穿刺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 头,采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1.2血管的选择首先,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 进针。其次,评估静脉血管的弹性、粗细及位臵,根据血管选 择合适的头皮针。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小 儿、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尽量使用留臵针,使用留臵针时留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组织,称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 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这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 一、选择合适的静脉 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二、合理使用针头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成人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小儿4~5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7号或9号头皮静脉针头。 三、注意药物浓度 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首先应静脉滴入等渗盐水,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等渗盐水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稀释和摇匀,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四、根据治疗要求调节输液速度 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患者在相对舒适和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输液。并根据年龄滴速。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小儿、老年人速度宜慢,一般在20~40滴/min,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五、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拔针后按压,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棉签应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这样可将血管和表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减少局部淤血。刺激性强的药物拔针前输入等渗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在穿刺部位血管就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由于加压而致血液片刻不流动,药液将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致局部损伤。

液体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处置预案和程序文件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 一、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 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3局部冷敷或外敷肤轻松软膏:外渗24小时之内用冰袋间断冷敷,每敷30分钟,休息10分钟,冷敷可抑制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减轻疼痛,切忌热敷(血管活性药物外渗除外)。肤轻松软膏含有激素类药物,对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甘露醇外渗科用烫伤膏外敷。 4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同时禁止患肢静脉注射。 5理疗:急性期过后可作进一步理疗,如频谱仪照射,因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外渗情况,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快速拔针,按压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揉动,至不出血为止。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液体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针尖2厘米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2.冷敷冷敷可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并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阿霉素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常用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

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医疗法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土豆片外敷:土豆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肿胀部位,妥善固定,间隔3-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明显。既可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芦荟涂抹外敷:芦荟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如芦荟酊可起到消炎杀菌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使用时只需将芦荟洗净后,除去刺和表皮,每小时涂抹患处2-4次即可。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液体外渗的处理

液体外渗的处理 一、渗出的定义 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由静脉破损、导管滑出静脉或输液速度过快所致。是最常见的外周静脉治疗相关性并发症。 二、外渗的定义 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泡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症状和体征包括:局部红肿、疼痛、发热或发凉,输液速度减慢,漏出后2-4周发生局部组织坏死。注:发泡剂是导致严厉皮肤、眼睛和黏膜痛苦和激怒的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或腐烂药物。 渗出和外渗的分级 药物外渗的处理步骤 1、洗手,建议戴手套,立即停止输液,尽量从套管针内回抽液

体、药物。(减少局部组织药物残留量) 2、将干棉球或纱布盖在进针处,拔除枕头或静脉导管,轻按止 血。(避免压迫止血以减少渗出液体的扩散) 3、抬高患肢以减轻肿胀 4、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泡,水泡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 用碘伏外涂;水泡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最低位抽 去水泡里的渗出液,再用碘伏外涂。 5、按照指南,使用(冷敷或热敷)。大多数的静脉外渗都是用抬高患肢 或者在第一个24h内每隔4h冷敷20分钟(化疗药物外渗见科常规)可用冰袋 间断冷敷外渗处皮肤24到48小时,冷敷温度以4-6度为宜,每间隔15分钟冷 敷15分钟。热敷温度为40-50℃,每天4-6次,每次15-20分钟,可持续24 小时。记录外渗的时间,液体和药物的种类渗出范围及部位。 小儿静脉外渗处理 药物或液体抽出抬高热敷冷敷 放射菌素D 是是- 是 氨茶碱 - 是- 是 碳酸氢盐- 是是- 钙盐- 是- 是 柔红霉素是是- 是 >10﹪的葡萄糖- 是- 是 多巴胺是是- 是 阿霉素是是- 是 肾上腺素是是- 是 阿拉明是是- 是 去甲肾上腺素是是- 是 苯唑西林- 是- 是 静脉高营养- 是- 是 苯肾上腺素是是- 是 苯妥英钠是是- 是 KDI 是是- 是 造影剂是是- 是 长春碱是是是- 长春新碱是是是- 6、评估静脉损伤部位,若出院时仍未愈合,应教育患儿或照顾

液体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 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I 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 2.5cm ,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n 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 2.5-15cm 川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 15cm ,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 的外渗均可导致。 W 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 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 循环受损, 中度-重度疼 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 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 ?药物因素 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 碱性对血管有刺 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 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 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 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 关。 3?机械因素 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 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 针尖固定不牢, 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 血管因素 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 药液渗漏的防护 1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选择穿刺,穿刺 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 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 ?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 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 ?使用静脉留置针 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 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 同时减少了对病 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 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 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 提高注射液的 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 循环不良的病人更 需要经常观察, 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 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 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 方法 1、 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 50C 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 50%硫酸镁或75%— 95%酒精热湿 敷,硫酸镁效果比 药物外渗 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资料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外渗后的正确预防和处理方法(节选) 1.2 造影方法:本院运用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给药量按每公斤体重 1.5~ 2.0ml计算(成人一般用药量在75~95ml之间),注射速率 1.5~5.5ml/s,注射时间25~40s。扫描时根据扫描部位及病灶的强化 情况决定扫描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以及是否需延迟扫描。 1.3 临床表现:本科造影剂外渗的病例中,肥胖和肌肉松弛的老年人较常见。轻者范围局 限,表现为针刺局部皮丘样肿胀,较重者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皮肤苍白、前臂因为肿胀而饱 满;重者肿胀可以累及整个上肢软组织。除了软组织肿胀外,皮肤可出现水泡。由于造影剂浓度 高,久留于肌间隙内,有发生肌肉坏死的可能,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处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措施 2.1 穿刺前的护理(1) CT增强扫描,护士必须严格按CT增强扫描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耐心向病员讲解注意事项,了解有无过敏史,了解肝、肾功能以及临床的用药情况。(2)为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询问并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在造影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嘱咐 患者及时向操作技师、护士反映。 2.2 发生造影剂外渗时的处理:(1)注药过程中一旦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并拔针,拔针前尽量回抽外渗液,用棉签按压穿刺部位,避免血液外渗加重局部肿胀。(2)造影剂外渗时立即用50%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严重者湿敷30分钟后用舒康博水凝胶敷料密闭性敷贴3~7天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可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3)嘱其抬高患肢,促进局部静脉回流,有 利于外渗造影剂的吸收,减轻组织水肿渗出。 【另一家之言】:将市售的土豆大者一枚洗净,切成薄片在患处湿敷(软组织肿胀的部位全部要敷上),待土豆片干后再另换一片,这样反复进行,直至肿胀的软组织明显消肿为止。据我 们的经验,湿土豆片对于组织水肿有很好的疗效,一般10小时左右就有明显效果,疗效明显 优于临床常用的硫酸镁湿敷。 3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 3.1 穿刺血管的选择:高压注射器注药速度快,压力大,因此其静脉穿刺技术比一般的静 脉穿刺要求高,应首先选择粗、直、富有弹性,并能很好固定的血管。要避开关节静脉窦、血 管分叉等处静脉。常用有手背静脉,前臂浅静脉和肘正中静脉。对于老年人,长期化疗血管损 伤严重者,可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或颈外静脉穿刺(一般情况下不选择)。穿刺时护士要仔细寻找有把握的血管,不要盲目穿刺。穿刺时将套管全部送进血管并固定好,以防造影剂在快速注 射时引起套管针的移动,造成药物外渗。 3.2 穿刺方法的改进:64排CT高压注射器从原来使用蝶形12号头皮针到使用套管针,我们根据检查部位和注射压力选择套管针,注射速度为 1.0~2.0ml/s,用24G;注射速度为 2.5~3.5ml/s,用22G;注射速度为 4.0~4.5ml/s,用20G;注射速度为 5.0~5.5ml/s,用18G套管针。由于套管针是软管,针尖又粗,这样可提高注射速度降低注射压力,血管要选择较粗直有弹性 的,易于穿刺和固定,也可避免压力引起外渗。穿刺完回抽回血,一定要保证针头在血管内。 大角度静脉穿刺法对穿刺部位的组织损伤小,比常规静脉穿刺更加安全可靠[1],因此我们一般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抽出针栓1mm再平行顺静脉腔全部进入血管后抽出针栓接连接管,同时避免反复来回穿刺血管。 3.3穿刺部位的固定:穿刺针头部位要妥善固定,先用3M透明胶布以穿刺点为中心点横向粘贴,然后再固定针柄,最后固定螺纹连接管在患者手臂上,使之能随着扫描时机床的移动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1-09-22T10:08:16.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杨霞[导读]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杨霞(贵州省福泉市凤山镇中心卫生院 550503)【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6-0063-02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液体渗漏的预防及处理

液体渗漏和预防及处理 液体外渗定义: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引起液体外渗的原因:针头斜面滑出血管外;穿刺针头斜面部分穿透血管后壁。 引起液体外渗的常用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高渗性溶液:甘露醇,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红细胞鲁米那,高渗盐水等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钾盐,氨茶碱 预防措施: 1、环境因素:治疗环境光线要充足,避免背光操作,为穿刺成功创造必要条件。 2、避免机械性损伤:为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首先要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成 功后要固定针头,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住院患儿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对患者浅静脉破坏,从而减轻静脉渗漏的发生。 3、合理选择血管: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上肢静脉,因其阻力小,药液尽快输送和稀释,以 减少对局部组织的刺激,避免同一部位多次长时间输液。若小儿选择上肢或者下肢静脉穿刺,应用木板手板做好固定,以防哭闹时引起液体外渗。 4、加强巡视:特别强调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及输液部位的反应。输 注易引起外渗及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在输液卡上挂上“观察巡视”牌,以杜绝外渗性损伤和坏死性损伤的发生。 5、局部使用扩血管药物或者应用局麻药:①将能跨表皮吸收的硝酸甘油剂贴在患者输液管 穿刺点的上方2cm处或2%(654-2)山莨菪碱溶液涂擦,能使输液血管保持扩张状态,从而减少静脉外渗。②在静脉穿刺点近心端外敷1%地卡因和皮下注射2%普鲁卡因,可防止静脉炎的发生,从而防止渗漏。 治疗措施: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立即报告,记录与家属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 1、热敷:渗漏损份发生早且范围小者,可行局部湿热敷,促进液体的吸收,可用湿热毛巾, 温度不宜超过50℃,适当抬高患肢。 2、药物湿敷:临床上常用静脉外漏局部湿敷的药物为硫酸镁,浓度为50%。对多巴胺,化

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及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渗漏的观察及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是防病治病和抢救生命的重要给药途径,但输液外渗在临床上很难避免,这与药物的刺激性、病人血管的通透性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与我们的穿刺技术和巡视病房是否及时等一些主观原因有关。因此,及时观察和处理渗漏问题,是保障病人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治疗液体外渗的目的是加速消肿的过程,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提高静脉利用率。 一、常引起静脉输液渗漏的药物 1)抗生素类 A.青霉素类青霉素钠、舒氨西林、氨苄青霉素、新治君等。 B.头孢菌素类头孢唑啉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噻吩钠、头孢呋新钠、头孢噻肟钠、头孢米诺钠等。 C.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等。 D.氨基糖苷类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等。 E.其他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霉素、白霉素等。 2) 高渗溶液甘露醇、山梨醇等。 3) 阳离子溶液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 4) 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巴胺等。 5) 扩血管药葛根素、丹参、碟脉灵、血栓通、培丙脂、丹奥等。 6) 抗癌药物类(略)。 二、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 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三、处理原则 1)促进液体重吸收。

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 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四、具体方法 1.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 (1)肿块<5cm×5cm时,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行)。 (2)肿块>5cm×5cm时,应及时给予硫酸镁或呋喃西林湿敷。 2.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 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目的)。 3.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 (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 (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3)苏打外渗:局部用利多卡因+vitC封闭,再用硫酸镁湿敷.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 4. 扩血管药物上述方法均可采用。 5. 升压药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等,渗漏轻微时-热敷、严重时按医嘱处理,可局部封闭,654-2湿敷等(也可用酚妥拉明封闭,氢化可的松湿敷)。 6. 化疗药物外渗 只要可疑渗漏,立即停止输注,然后先将针内药回吸出来,回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再注入5~10ml生理盐水,稀释局部药物浓度,同时冰敷(收缩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

小儿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当药物外渗时轻者导致局部组织疼痛、红、肿胀,重者导致组织溃疡、坏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外渗时也要处理妥当,避免给病人增加更多的痛苦。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消除组织水肿和药物对细胞组织的毒性作用。 原则(1)促进液体重吸收。(2)使用拮抗剂药物效应。(3)灭活外渗药物的毒性。 具体方法 目前输液外渗治疗方法主要有冷敷、热敷、硫酸镁湿敷等。冷敷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急性渗漏性损伤;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热敷稍有不慎,易造成患儿皮肤烫伤,小儿皮肤娇嫩,角质层薄,局部用药能迅速吸收,有时甚至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小儿输液外渗局部药物处理较为慎重。 1 对血管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如抗生素类:(1)肿块<5cm×5cm时,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可采用热敷方法(拔针4h后可进行)。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

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2)块>5cm×5cm 时,一般在药液外渗的48h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以用马铃薯、生姜外敷。(3)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局部产生无菌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或沙星类药物,应给予冷敷(收缩血管,减少吸收,灭活药物毒性)或硫酸镁湿敷(预防小血管内膜炎),也可采用0.5%的654-2溶液湿敷(可对抗微血管痉挛,提高细胞免疫及补体含量,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而达到增强自身抵抗力,控制炎症的的)。 2 阳离子溶液与高渗溶液(1)钙剂:首选硫酸镁湿敷(因其对抗作用强),其次,也可采用0.5%654-2湿敷。(2)甘露醇发生渗漏时,初期可用热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还可采用75%的酒精湿敷。 注意点:渗漏超过24h以后,不可热敷。因此时,局部皮肤苍白,之后逐渐转暗红色,可产生局部出血,如此时热敷,可造成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代谢增强、细胞耗氧量增加,可加速组织坏死。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Camp- 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1) 2) 3) 4) 5) 典型的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 1) 2) 3) 4) 5) 6) 四级医疗事故: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2002年)临床少药引起高度重视。

的危险因素(六个方面) 1.外渗的危险因素----病人 a、婴幼儿——外渗常见的病人许多外渗发生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严重外渗小儿多于成人,婴幼儿肢体固定困难,外渗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容易造成严重的外渗。 b、 c、 2 a、 b、非发泡性药物分为: 1) 强刺激性:足叶已甙、顺铂、甲氮米胺、紫杉醇。 2) 中等刺激:甲胺喋呤、米托蒽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