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合集下载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河北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河北省唐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

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

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

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离开隐居地南阳,替主分忧,为统一天下而四处征战、出谋划策。

B.蜀国的江山被刘禅轻易断送,两朝君主对卖主求荣的谯周一定心有怨恨。

C.本诗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分析他成败的缘由,叙事和议论巧妙结合。

D.诗人游览古迹,追思古人,并借怀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耐人寻味。

16.本诗和杜甫的《蜀相》都称诸葛亮为“英雄”,但是两个“英雄”所寄寓诗人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简要分析其异同。

(6分)河北省沧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宝鸡县斯飞阁①苏轼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②水气浮山麓,泛泛③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注】①本诗为苏轼于嘉祐七年作于陕西凤翔府签判任上。

诗人故乡眉山,在任所西南方。

②昏昏:朦胧貌。

③泛泛:流动貌。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通往故乡的道路,遥远而寂寞,诗人倚阑远眺,好像魂魄已飞走,不可招回。

B. 旷野广阔,牛羊犹如雁鹜,草树似接云霄,这是以天地之大反衬自身的渺小。

C. 是谁让“我”留恋官场,随意离开京城?尾联运用反问句式,强化迁谪之悲。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6古诗文阅读题含答案解析

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⑴—⑵题.(8分)月圆⑴【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⑵未缺⑶空山静,高悬列宿⑷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⑴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⑵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⑶未缺:指月圆.⑷列宿:众星.⑴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答:答案:孤月当空,清回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⑵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答: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2.(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⑷题.醉翁操【1】苏轼答案:C(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C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⑵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答案:B(A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C是蜂和蝉来写琴声;D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2分)白居易《琵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答案: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⑶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4分)①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2分)②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寄情山水的名句.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词的上片写流泉之自然声响及其感人效果.“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四句为鸣泉飞瀑之所谓声若环佩,创造出一个美好意境.琅然,乃玉声.《楚辞·九歌》曰:“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此用以状流泉之声响.清圆两字,这里是用来说泉声的清越圆转.在这十分幽静的山谷中,是谁弹奏起这一绝妙的乐曲?如此以来,动静之趣立现.“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是对上面设问的回答:这是天地间自然生成的绝妙乐曲.这一绝妙的乐曲,很少有人能得其妙趣,只有醉翁欧阳修能于醉中理解其天然妙趣.此句依然是写流泉声响之无限美妙.“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在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二句说这一乐曲如何打动了荷蒉者.词作将此流泉之声响比作孙子之击磬声,用荷蒉者对击磬声的评价,颂扬流泉之自然声响.下片写醉翁的啸咏声及琴曲声.“醉翁啸咏,声和流泉.”二句照应上片之只有醉翁欧阳修才能得其天然妙趣的意思.写欧阳修曾作醉翁亭于滁州,在琅琊幽谷听鸣泉,且啸且咏,乐而忘还,天籁人籁,完全融为一体.“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说时光流转,山川变换,琅琊诸峰,林壑尤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童颠,指山无草木.而水,同样也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往前流动的.这句的意思是,琅琊幽谷之鸣泉也就不可能完美地保留下来.“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说,山川变换,人事变换,人们试题习题、尽在百度因鸣泉而念及醉翁,而醉翁却已化仙而去.此处用“飞仙”之典,谓醉翁化为飞仙,一去不复返,鸣泉之美妙,也就再也无人聆赏了.结句“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说,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在人间.词作最后将着眼点落在琴声上,突出了全词的主旨.这首词句式及字声配搭非常奇特.开头四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只有一个仄声字(“响”),其余都是平声.接着二句亦然.这样的安排,与此曲所属宫调有关.同时,上下两结句作七言拗句,也是特意安排的.故郑文焯曰:“读此词,髯苏之深于律可知.”(《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3.(福建)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⑴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答:要点: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⑵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4.(广东)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⑴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答案:“软”字一语双关,既是写风软,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温软拂面,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微波轻漾.⑵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试题习题、尽在百度5.(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劳停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⑴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⑵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6.(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漫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改代,但有西园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张说《鄴都引》选自《全唐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注】虚:废墟.⑴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2分)答案:春江花月夜试题习题、尽在百度⑵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答:答案: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7.(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答案: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8.(山东)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2023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诗词鉴赏阅读【含答案】

1《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北京市高考题)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

(共12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2.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人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13.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14.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6分)答:答案:12D13B14、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与隐痛。

2晃补之《临江仙》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年全国甲卷高考题)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晃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

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2023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高三下学期4月诊断性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一首宋词,完成15~16题。

登凌云高处刘过①摄衣更上一层楼,才到层霄最上头。

方识乾坤真转毂,好知身世付虚舟。

九秋草木岚烟湿,万里山川海气浮。

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②。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

②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摄衣登楼,既是对诗歌题目的照应,又是下文所见所感的缘起。

B.颔联以“转毂”喻天地运转,以“虚舟”喻身世沉浮,贴切形象,内涵丰厚。

C.颈联描绘了草木湿润、山川辽阔的深秋景象,透露出诗人清醒达观的心态。

D.全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等手法有机地融为一体,层次分明,意境高远。

16.尾联两句“更欲杖藜穷望眼,眼中何处认神州”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6分)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建元寺①李绅江城物候伤心地,远寺经过禁火辰②。

芳草垄边回首客,野花丛里断肠人。

紫荆繁艳空门昼,红药深开古殿春。

叹息光阴催白发,莫悲风月独沾巾。

【注】①建元寺:题目一作“和郭郧寒食”。

建元寺,在今常州,始建于南朝齐高祖建元年间。

②禁火辰:指寒食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交代了作者来到建元寺游览,“伤心”一词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B.已是暮年的作者,站在花草丛中回首往事深感物是人非,不由内心伤悲。

C.透过建元寺敞开的门,看到里面白天也空无一人,只有红药在古殿盛开。

D.全诗景中见情但又不局限个人情感的抒发,在伤感中透露着豁达的襟怀。

16.有人评价李绅本诗“意境阔大,感情刚劲”,试结合全诗分析。

(6分)2023届福建省高中毕业班适应性练习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届辽宁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2023届辽宁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卢照邻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

筋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②。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

②参:检查马匹铠甲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朝中措①宋·朱敦儒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

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

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

"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

"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

"石头城"即建康。

②晚市,傍晚的集市。

③个,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古代诗词阅读

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古代诗词阅读

古代诗词阅读【2022年】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

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

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

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

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 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练习题汇编一、有标志型1.“......者,......也”: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例: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阿房宫赋》)2.“......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

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例: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国论》)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例: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

5.“......为......”:用动词“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译为“是”。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是......”: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7.“乃、必、本、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例:①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无标志型即没有任何判断词或语气词来标示判断,主要通过上下文的语意直接进行判断。

广东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广东省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专题广东省汕头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钱起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②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 ①这首诗是钱起进士及第之前的一首试帖诗。

“湘灵鼓瑟”是考题,原指湘水女神弹奏古瑟。

②楚客,指像屈原一样被贬谪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开篇紧扣题目,开门见山,点出湘水女神擅长鼓瑟的传说。

B.水神冯夷应歌起舞,楚客心有戚戚,他们均和湘灵瑟声产生共鸣。

C.诗人着力渲染瑟声弥漫在天地之间,天地为之悲苦,草木为之动情。

D.诗人运用想象写凄苦的瑟声,将湘灵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6.结尾两句被誉为表现音乐效果的神来之笔,与白居易《琵琶行》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广东省东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15~16题。

秋词二首①刘禹锡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②春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③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一、二句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强调秋天并不寂寞萧索,直抒胸臆,盛赞秋日远胜春天。

B.《其一》第三句写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的鹤直冲云霄,画面壮美,意境开阔,呈现出非凡的气势。

C.《其二》一、二句写山明水净、霜重叶红的秋色,末句用反衬手法,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六:古诗鉴赏及默写一、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译文]先师孔子留遗训:“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

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

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1)A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

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注释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植杖翁’: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

遗训:留下的教诲。

忧道不忧贫: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邈:遥远。

逮:及。

勤:劳。

长勤:长期劳作。

秉:手持。

耒(lě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

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

解颜:面呈笑容。

劝:勉。

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畴:田亩。

平畴:平旷的田野。

交:通。

苗:指麦苗,是“始春”的景象。

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

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

行者:行人。

津:渡口。

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

相与:结伴。

劳:慰劳。

聊:且。

陇亩民:田野之人。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漫步经典,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襟抱与情怀:《荆轲刺秦王》“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是荆轲赴汤蹈火的毅然决然:《短歌行》“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那是曹操延揽人才、渴望一统的豪情壮志:《梦游天姥吟留别》“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李白蔑视权贵的做岸不屈:《赤壁赋》“⑤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写出东坡经历人生低谷后的旷达、洒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抒写了辛弃疾耻于弃官归隐、立志光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二、北京卷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

(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2】绣衣:官服。

【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译文:蜀道攀登难于上青天,一杯薄酒为你践行。

正是祖国被侵占的时候,自己又有才能去驱除外侮,却非要闲置如此。

希望借着这首《喻巴蜀檄》让金人闻风心惊。

你文才出众,希望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

君莫要流泪伤心,请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季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并不断传递消息。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

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

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

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

檄(xí席):檄文,即告示。

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

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

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

三更: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想念。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4.D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

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15.A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6分)16.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共8分)①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③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

”④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

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三、江苏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5分)10.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

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11.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诗经·卫风·氓》)(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3)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白居易《琵琶行》)(4)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杜牧《阿房宫赋》)(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范仲淹《岳阳楼记》)(6)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7)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8)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杨继盛名联)四、浙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9.“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久留(逗留),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2分)20.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6分)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4分)22.(4分)②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四)古诗文默写。

(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