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长恨歌》
2024年《长恨歌》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长恨歌》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长恨歌》选自《大学语文》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一首诗歌。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是真实复杂的现实艺术化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激发潜藏在年轻学子心中的良知与爱,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3个12级水工高技和技师班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古典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深度,对爱情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从本诗特点和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方面目标。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能够了解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教学难点是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提高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诗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学生以诵读法和讨论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细分为音乐导入、背景介绍;整体感知、把握内容;自由讨论、思索主题;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课堂小结、深化主题;布置作业、拓展思考等六步骤,并安排了每步骤所需的具体时间。
<一>、课堂导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主要故事情节。
导入语:爱情是亘古不变永恒的主题,甜蜜的爱情人人向往,但又有多少幸运的人,能够真正拥有,并至永恒呢?中国有梁山泊与祝英台,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古往今来,多少凄美的爱情故事持续上演。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

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篇,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古文《长恨歌》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古文《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恨”作遗憾解。
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
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
“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
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
“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
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
“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
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
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
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
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

长恨歌【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诗歌创作特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2、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3、学习本诗在叙事、写景、抒情上的艺术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据记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主张: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响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认为诗歌应该反映人民疾苦,“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必须服从内容,为内容服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三、背景介绍:(一)写作背景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杨玉环原为寿王瑁的王妃,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身份入宫的方法。
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并被册封为贵妃。
其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
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而从“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后面,我们看到玄宗是怎样动用他手中的权力来取悦杨贵妃的,这样的做法出发点固然是为了爱,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必然要牵涉到政治的东西。
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1课长恨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张继在夜半钟声的扣鸣中,对愁难眠,用清醒抒发了客旅的愁怀;柳宗元在飘风扬雪的寒江上,孤舟蓑笠,用独钓反映了内心的寂寞;李白在汪伦踏歌的节拍下,依依惜别,用“桃花潭水”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战鼓,利剑,呐喊声,钩戟长铩找不回昨日长安;黄埃,血泪,卿离去,花【课内挖掘】1.(1)“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作话题“在其位谋其政”“担当”“责任”等的反面素材。
(2)“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用于“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低调”等话题。
(3)“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可用于“希望”“爱情”“遗憾”等话题。
2.“元白”情深。
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却有两个文人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佳话。
他们是白居易和元稹。
两人的友谊,是在共患难中建立起来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与元稹在长安久别重逢,两人经常畅谈达旦,吟诗酬和。
但事隔不久,元稹因为直言劝谏,触怒了宦官显贵,在那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军阀李师道勾结宦官暗杀身亡一案,被权臣嫉恨,宪宗听信谗言,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两个好友竟落到同一被贬的命运。
白居易在船上经常反复吟咏好友元稹的诗卷,来慰藉孤独的心情,一直看到眼睛痛为止。
被贬途中写下这样一首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稹在通州听说白居易被贬到九江,极度震惊,不顾自己病重在床,提笔给白居易写信,并赋诗一首《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来到通州,就染上疟疾,久治不愈。
他十分懊恼,以致神思混乱,写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高中语文01长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长恨歌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玉扃迥异窘困炯炯有神B.凝睇孝悌缔约啼笑皆非C.花钿佃户甸子白圭之玷D.绰约泥淖船棹卓然不群【答案】C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B.霓裳(shāng)临邛(qióng)鼙鼓(pí)C.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D.钗擘(bò)马嵬(wéi)绰约(chu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B项,“霓裳”中的“裳”应读cháng。
3.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凝脂踌躇缓歌慢舞九重城阕B.绰约徘徊芙蓉帐暖云栈萦圩C.鹧鸪阑杆虚无缥缈旌旗无光D.鸳鸯蓬莱银屏迤逦逍遥容与【答案】D【解析】A项,“阕”应为“阙”;B项,“圩”应为“纡”;C项,“杆”应为“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千乘万骑西南行 B.春宵苦短日高起 C.云鬓花颜金步摇 D.梨花一枝春带雨【答案】D【解析】A项,“西南”是名词做状语,向西南。
B项,“苦”是意动用法,以……为苦。
C项,“云”“花”都是名词做状语,像云一样,像花一样。
5.对下列诗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始是新承恩泽时承:承受夕殿萤飞思悄然悄然:寂静无声B.到此踌躇不能去去:前往尽日君王看不足不足:不厌、不够C.上穷碧落下黄泉穷:穷尽,走到尽头天生丽质难自弃自弃:自我埋没D.含情凝睇谢君王谢:道歉遂教方士殷勤觅殷勤:热情而周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悄然:忧愁的样子。
B项,去:离开。
D 项,谢:感谢。
6.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①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②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③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④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⑤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⑥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⑦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⑧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C.③④⑥⑧ D.①②⑥⑦【答案】D1.下列有关《长恨歌》中的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里“一”和“百”形成映衬,“百媚生”又和“无颜色”形成对比。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教学博苑09-06 1258高中语文选修教材《长恨歌》教学参考(一)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高中语文-2019《长恨歌》

面对两位遗恨终生的主人公,诗人白居 易有“恨”吗?
诗人“恨” 什么?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 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 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 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 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 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 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 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 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情是一方温馨的土。这方土地中,培育出了 周恩来的鞠躬尽瘁,焦裕禄的不辞劳苦,孔繁森 的一心为公。这方忠情的土啊,催生出了岳飞的 精忠报国,戚继光的横扫倭寇,林则徐的虎门销 烟。这一方土,深厚、凝 重。
• 1.前期: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在仕途上一 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 、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秦中吟 》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三十五岁写《长 恨歌》。2.后期: 815年因造谣中伤被贬从此过 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作品以“感伤诗”为 主。
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荒淫误国进行了讽刺和暴露。 • 爱情主题
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 的爱情。 • 双重主题
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 情歌颂。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思考: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想 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长恨
知人论世
35年苦恋
白居易 官宦之家 37岁结婚
书香门第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

白居易《长恨歌》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唐五代诗歌鉴赏》中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诗共八百余字,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把握《长恨歌》的故事情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描绘,表达对人生、历史、命运的深刻思考。
3. 分析并评价《长恨歌》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韵律美、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领悟。
教学重点:诗歌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长恨歌》注释、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宫廷画《长恨歌图》,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幅画的背景故事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恨歌》。
2. 诵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长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讲解诗歌:详细讲解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与《长恨歌》主题相似的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注释,分析并评价《长恨歌》中的名句,提高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长恨歌》2. 诗人:白居易3. 故事情节: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4. 人物形象:唐玄宗、杨玉环、宫女、太监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对比手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长恨歌》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唐玄宗和杨玉环爱情悲剧的看法。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语言流畅,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韵律美的感悟尚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其他作品,如《琵琶行》、《问刘十九》等,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他山之玉
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②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 ③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 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4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 出身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俱为官。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 写诗,九岁能辨声韵,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二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四岁前在仕途上一帆风 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 《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 。 贬为江州司马后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 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另著有 《白氏长庆集》。
5
知人论世:白居易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 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 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 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6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 中唐诗歌流派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8
知人论世:李杨之恋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 璬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四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 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 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法号“太真”,而后再迎归 宫中,掩耳盗铃。
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 的美貌。
20
玉
梨
容
花 一
干
寂 寞
枝
泪
春
阑
带
雨
21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
他见过当杨然玉没环有的见过,杨并且玉也环,写不了过描,写唐贵李代妃白有美和一貌白位的居伟诗大歌易的,写诗这人个是人
是谁呢?(李白)
杨贵妃的美貌有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没调有》共三同首点。?
天宝十四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 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叛乱,兵临长安。李 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 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 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10
知人论世:李杨之恋
李杨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 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 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 历代文士的关注。
14
诗文赏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
看来寻常,好像故事原就该从此写起,事 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 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玄宗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 国”,诗家一语,褒贬立见。李杨悲剧以及安史 之乱、后文长恨,都是由此而来。
17
诗文赏析
一朝选在君王侧
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杨氏才22岁,已经嫁给 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而玄宗已经56岁了。唐时 宫廷“胡风”盛行,老子抢儿子的媳妇,好像也 不算稀罕事,“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2020/4/8
白 居
长 歌
恨
易
1
以意逆志
意:读者之意 志:作者或作品所表达的原意 逆:接纳,考证、探究,追溯 既尊重读者的主体意识,又不能背离作者 作品,把欣赏过程看成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 之志,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建构新意义 的过程。句、文辞,窥见作品意旨和 作者情感。要抓住重要意象,梳理作品意脉。
杨玉环不仅长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 是聪明,善解人意,简直就是皇上的贴心“小棉 袄”,玄宗自然极为喜欢。
18
一、析内容,抓形象
(一)、杨玉环的美貌与受到的 专宠
1、诗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 的美貌?
19
诗文赏析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回头顾盼,秋波流转。嫣然一笑,有千种 娇态,万种风情。
12
牧杜
来无 笑一 开山 堆长 句过 。人 ,骑 。顶 ,安 华
知红千回 清 是尘门望 宫 荔妃次绣 绝
枝子第成
13
知人论世:写作来由
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 游仙游寺,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 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 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 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乐天因为《长恨歌》,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 奇《长恨歌传》。
②利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生活体验区解读 诗歌。用生活经验去解读作品的生活情趣,甚至 超出诗人创作时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
3
知人论世
通过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 解其所生活得环境和时代,来正确理解古典诗歌 的欣赏方法。
①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 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都是从虚处落笔,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把人比喻成花,达
《清平调》之三
到虚实相生的境界,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给人留下了无限的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2
诗文赏析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 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23
诗文赏析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柔细黑发似云,娇丽容颜如花。金质底座 上用金银丝屈曲成花枝形状,上面有金、银、翡 翠等做的花、鸟、兽等装饰,缀以珠玉,插在发 上,随步而摇,显出婀娜轻盈之态,故曰“步 摇”。
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 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 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 门亲族也跟着沾光。
9
知人论世:李杨之恋
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錡官侍 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 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 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 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