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布置总结

合集下载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经验总结

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密柱高梁空间框架或空间剪力墙所组成,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起整体空间作用的抗侧力构件。

适用于平面或竖向布置繁杂、水平荷载大的高层建筑。

框架结构的变形是剪切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小,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大。

剪力墙结构的变形为弯曲型,上部层间相对变形大,下部层间相对变形小。

对于框剪结构,由于两种结构协同工作变形协调,形成了弯剪变形,从而减小了结砍的层间相对位移比和顶点位移比,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得到了提高。

NO1 水平荷载主要由剪力墙承受从受力特点看,由于框剪结构中的剪力墙侧向刚度比框架的侧向刚度大得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一般情况下,约 80%以上用剪力墙来承担。

因此,使框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分配的楼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兼具了框架布置灵活、延性好和剪力墙刚度大的优点,二者通过水平刚度较大的楼盖协同工作,在水平作用下呈弯剪型位移曲线,层间变形趋于均匀,比纯框架结构侧移小,非结构性破坏轻,其中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构件,框架起到二级防线作用,比剪力墙体系延性好,布置灵活。

因此,框剪结构是一种抗剪性能较好的结构体系。

但由于剪力墙和框架的层间位移角弹性极限值相差很远,当结构遭遇强烈地震时,剪力墙在其底部首先越过弹性变形阶段出现裂缝进而屈服,在出铰部位刚度大幅降低,刚度沿竖向发生突变,在塑性铰区发生塑性转动,从而带动上部的墙体发生刚体位移,再加上弯曲变形,顶部侧移激增,给与之相连的框架施加了很大的附加剪力。

而此刻结构的层间侧移角还远小于框架的弹性变形值,框架尚未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水平抗力。

剪力墙和框架之间刚度比值的变化也会引起地震作用的重新分配,增加了框架的负担,使得框架的延性降低,无法有效地担当起二道防线的作用。

另外,框剪结构多用于 10~25 层左右的商住楼,根据工程设计实践,这一类层数的房屋自振周期大都在 0.7~1.7s,与某些地区的地震卓越周期较接近。

如1985年墨西哥太平洋岸的 8.1 级地震,共有 164 幢 6~20 层的房屋倒塌,其中倒塌率最高是10~15 层的建筑, 5 层以下和 25 层以上的破坏较轻。

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总结

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总结

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总结剪力墙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形式,在建筑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

剪力墙是一种垂直于地面方向的墙体结构,能够承受水平荷载并将其转移到地基。

它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建筑的抗震性能,保护建筑物和其内部设备免受地震的破坏。

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的关键在于确定墙体的布置、尺寸和材料选用,以及墙体与其他结构部件的连接方式。

剪力墙的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和荷载分布进行合理确定。

常见的布置方式有平面剪力墙、分区剪力墙和集中剪力墙等。

平面剪力墙适用于整体布置均匀的建筑物,分区剪力墙适用于平面布置不均匀的建筑物,而集中剪力墙则适用于某一区域的荷载较大的建筑物。

剪力墙的尺寸设计应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强度要求是指剪力墙能够承受地震荷载引起的剪力和弯矩,而刚度要求是指剪力墙的变形不应过大,以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需要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确定墙体的截面尺寸和配筋布置。

剪力墙的材料选用也是设计的关键。

常见的剪力墙材料包括混凝土和钢筋。

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性能和耐久性,适用于剪力墙的主体结构。

钢筋则用于增加剪力墙的抗拉能力,提高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刚度。

剪力墙与其他结构部件的连接方式也需要合理设计。

剪力墙与楼板、柱子等结构部件之间的连接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以保证整个结构的协调运行。

常见的连接方式有焊接、螺栓连接和预应力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连接方式,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

剪力墙结构设计技术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它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平面布置、荷载分布、墙体尺寸、材料选用和连接方式等因素,以确保建筑物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设计人员应充分理解剪力墙结构的原理和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以确保建筑的安全可靠。

同时,施工人员也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剪力墙结构的质量和性能。

只有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剪力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经验与思考引言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用的抗震结构形式,其在建筑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和思考相关经验。

1. 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剪力墙结构的设计是确保建筑在地震力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设计经验:1.1 合理选择剪力墙位置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应根据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布局合理选择剪力墙的位置。

剪力墙应分布于整个建筑结构中,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抗震系统。

1.2 考虑剪力墙连续性剪力墙的连续性对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应尽量保持剪力墙的连续性,避免出现中断或断裂现象。

1.3 合理确定剪力墙的尺寸和厚度剪力墙的尺寸和厚度对于其承载能力和刚性有直接影响。

在设计剪力墙结构时,应根据建筑的规模和受力情况,合理确定剪力墙的尺寸和厚度,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2. 剪力墙结构的施工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是保证其设计性能能够得到充分实现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施工经验:2.1 剪力墙的材料选择与加固在进行剪力墙结构的施工时,应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并且要进行适当的加固。

例如,在混凝土剪力墙的施工中,可以通过添加钢筋和混凝土强度等措施,增强其抗震性能。

2.2 施工监督与质量控制剪力墙结构的施工需要严格的监督和质量控制。

相关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验收,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2.3 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剪力墙结构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

施工人员应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遵守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与思考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需要充分考虑建筑的抗震要求和施工规范,确保其安全可靠。

通过以上经验,可以进一步提高剪力墙结构设计与施工的质量。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应不断积累经验,推动剪力墙结构的发展与创新。

以上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经验与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剪力墙结构存在布置的原则

剪力墙结构存在布置的原则

剪力墙结构存在布置的原则剪力墙结构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如何恰当地布置剪力墙结构已成为结构专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本文就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进行探讨。

一、布置原则1、位置选择:剪力墙的位置应在建筑中心、角落或边框构件处,以便于决定建筑的总刚度,增大抗震能力,控制地震损伤和最大地震作用点。

2、减振性能:剪力墙应与构件的刚度差别不大,能在地震中充分发挥减振性能。

3、截面形状:剪力墙的截面形状应适合结构的特点,以便于达到最优化构造。

截面的宽度要小于高度,并保证截面尽可能的规则,不得设置凸出或凹陷部分。

4、开口处理:施工过程中,如果需要开口处理,开口位置应进行科学的处理,开口具体位置应结合荷载、结构及物理特性等方面考虑,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剪力墙结构中,最好不要设置门窗开口,如果必须设置,应该遵循合理的规范。

5、间距控制:剪力墙的间距控制应该遵循规范,间距过大,容易导致剪力墙的抗震能力下降,过小则会影响剪力墙本身的刚度。

二、实例分析某高层建筑的剪力墙的位置选择:建筑整体采用剪力墙结构,为了不影响建筑整体刚度的升华,应该设置在建筑中心、角落或边框构件处,同时不影响建筑整体美观。

减振性能:由于剪力墙所在的区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该区域受到的地震荷载较大,所以应该将该区域的刚度设定为整个建筑的最大刚度。

抗震性能较好,剪力墙在地震中充分发挥减振作用。

截面形状:该剪力墙的截面形状经过精心设计,符合比例效果,尽量规则,宽度小于高度,截面形状适合结构特点,以便达到最优化构造。

开口处理:该剪力墙中开口必须要遵循规范,开口设计必须考虑结构的特性,同时应符合建筑安全规范。

在剪力墙结构中,不推荐设置门窗开口,如必须设置,应该遵循合理的规范。

间距控制:该剪力墙的间距按照规范要求制定,间距过大,可能会影响剪力墙的抗震能力,而间距过小会影响剪力墙本身的刚度。

三、总结通过以上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剪力墙结构的布置是一个比较综合的问题。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

土木设计邦剪力墙墙身配筋及边缘构件配筋大总结搜狐1:正文:一、剪力墙墙身配筋1. 剪力墙的概念及作用剪力墙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元素,用于抵抗建筑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剪力和扭矩作用。

其作用主要包括:(1)承受水平荷载,抵抗结构的倾覆和侧向位移;(2)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增强抗震性能;(3)分担结构荷载,降低其他构件的受力。

2. 剪力墙墙身配筋原则(1)配筋布置应满足受弯和受剪要求;(2)配筋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在墙体的某一侧;(3)配筋应附加于墙身外表面,并通过横向钢筋连接与其他墙段。

3. 剪力墙墙身配筋步骤(1)确定墙身的截面尺寸和布置方式;(2)计算墙身的设计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3)根据受力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布置;(4)确定墙身纵向钢筋的直径、间距和层数,并进行横向钢筋的布置;(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的连接和固定。

二、边缘构件配筋1. 边缘构件的定义及作用边缘构件是剪力墙或框架结构的边缘部分,主要用于增强结构的刚度和抗剪能力,防止构件的破坏和失稳。

其作用包括:(1)提供刚性支撑,减小构件的挠度和位移;(2)抵抗水平荷载,分担墙体或构件的受力;(3)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 边缘构件配筋原则(1)配筋应满足边缘构件的设计受力要求;(2)配筋应跨越边缘构件全高或有效高度的范围;(3)配筋应均匀布置,避免集中在构件的某一侧。

3. 边缘构件配筋步骤(1)确定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布置方式;(2)计算边缘构件的设计受力,包括弯矩和剪力;(3)根据受力计算结果进行配筋布置;(4)确定边缘构件纵向钢筋的直径、间距和层数,并进行横向钢筋的布置;(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筋的连接和固定。

附件:本文档附带剪力墙墙身配筋和边缘构件配筋的示意图和计算表格。

法律名词及注释:1、剪力墙:具有承受水平力作用的墙体构件。

2、配筋:指钢筋的布置和连接。

3、边缘构件:指剪力墙或框架结构的边缘部分,起到增强结构刚度和抗剪能力的作用。

剪力墙筋布置及计算总结

剪力墙筋布置及计算总结
下部钢筋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与连梁重叠
上、下部钢筋与连梁纵筋搭接:Max{Lle,600}
箍筋
扣减值常用50mm
与连梁重叠时,连梁范围内不布置暗梁箍筋
边框梁
纵筋
中间层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顶层
上部钢筋
伸至梁端下弯LaE
下部钢筋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与连梁重叠
与连梁纵筋重叠的,搭接:Max{Lle,600}
纵筋
端部为墙身
锚入墙身内Max{LaE,600}
端部为墙柱
锚入墙柱内Max{LaE,0.4LaE+15d,支座宽-bhc+15d}
箍筋
中间层
在洞口宽度内布置,扣减值50mm
顶层
在纵筋长度范围内布置,洞口里侧扣减值50mm,洞外侧扣减值100mm
暗梁
纵筋
中间层
端部锚固同墙身水平筋
顶层
上部钢筋
伸至梁端下弯LaE
上层竖向筋
伸至下层1.5LaE
顶层长度
伸入板内LaE(注意是从板底起算)
竖向筋根数
N=(墙净长-扣减值)/间距+1(扣减值为1/2竖筋间距或常用50mm)
墙柱钢筋
端柱
纵筋箍筋均同框架柱
暗柱
基础内插筋
同墙身竖向筋
中间层长度
同墙身竖向筋
顶层长度
同墙身竖向筋(伸入板内LaE,注意是从板底起算)
墙梁钢筋
连梁
与连梁纵筋不重叠的,穿过连梁连通布置
箍筋
扣减值常用50mm
与连梁重叠时,连梁范围内边框梁与连梁箍筋各自设置
墙身水平筋
内侧钢筋
锚入暗柱
伸至暗柱对边弯折15d

剪力墙平法总结

剪力墙平法总结

☆剪力墙平法一、剪力墙平法的类型:列表法、截面法剪力墙的组成:墙身、墙柱、墙梁二、剪力墙身分布筋及拉筋未注明剪力墙身分布筋排数者为两排墙身水平分布筋在墙身竖向分布筋外侧1、墙身竖向分布筋a、墙身竖向分布筋排布:排布后最小间距靠边缘构件(特别处:离端柱≤100)b、连接位置及长度搭接:连接范围为结构层净高,连接长度1.2l aE,一、二级抗震加强区分两个区间连接,搭接区段间隔500,其他可在一个区段连接。

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范围为结构层净高减底部500,间距≥35d且≥500c、与基础连接:插筋,参见柱插筋(需插到底弯锚)d、与屋面板连接:到顶后弯锚≥12de、与连梁、边框梁连接:锚入梁l aEf、变墙厚、变数量:能通则弯折贯通(△≤30且弯折坡度≤1/6),不能通则直锚1.2l aE,不能直锚则到顶弯12d;(注: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抗震规范规定弯折贯通条件同柱)g、墙身竖向分布筋的数量、长度(估算值)数量:(墙身净长÷竖向间距-1)×排数长度:层高+1.2l aE(如果搭接)2、墙身水平分布筋a、墙身水平分布筋排布:板顶面上50,板顶面下≤100b、锚固:端部无柱或暗柱到顶弯10d内侧墙身水平分布筋到顶弯15d(端柱:能直锚则直锚到顶);c、连接:在墙身部分连接,连接长度1.2l aE,连接区段间隔500,竖向、水平方向均应错开转角暗柱外侧水平筋亦可在转角搭接l lEd、变墙厚、数量:能直锚则直锚1.2l aE,不能直锚到顶弯15de、注意施工图是否规定墙身水平筋计入YBZ的体积配箍率,从而导致配筋的不同。

f、墙身水平分布筋的数量、长度(估算值)数量:[(层高-100)÷水平间距+1]×排数长度:墙体总长+30d(墙端无柱或暗柱+20d)+n×1.2l aE(如果搭接)3、拉筋排布:a、层高范围:由楼板板面上下第二排墙身水平分布筋开始(大于墙身厚度的边框梁下部由第一排墙身水平分布筋开始);b、墙身宽度范围:由距边缘构件第一排墙身竖向分布筋开始。

剪力墙总结——精选推荐

剪力墙总结——精选推荐

剪力墙总结1、剪力墙的组成:一墙(墙身)、二柱(暗柱、端柱)、三梁(连梁、暗梁、边框梁);2、剪力墙的保护层是针对水平分布筋而言,水平分布筋置于竖向分布筋外侧;3、水平分布筋从梁外穿过连梁、暗梁;水平分布筋从梁内穿过边框梁;4、要求插筋的直锚长度L>=0.5Lae(包括竖向分布筋及暗柱等的插筋);5、剪力墙水平分布筋配置按总墙肢长度考虑,并未考虑扣除暗柱长度;6、“剪力墙墙肢”就是一个剪力墙的整个直段,其长度算至墙外皮(包括暗柱);7、暗梁、暗柱均为剪力墙的加强构件、收边构件;8、剪力墙竖向分布筋插入基础内部时,需布置间距<=500mm;且不少于2根的水平分布筋,且这些水平分布筋均需设置拉筋,其间距<=500mm;9、基础顶面的第一道水平分布筋到基础顶面的距离为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的一半,即s/2;10、第一根竖向分布筋距暗柱主筋中心1/2 竖向分布筋间距布置;11、基础顶面以上的剪力墙暗柱纵筋的第一道箍筋到基础顶面的距离为箍筋间距的1/2;12、距暗柱主筋中心为暗梁箍筋间距1/2的地方布置暗梁的第一根箍筋;13、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必须伸至墙肢的尽端,即伸到边缘构件(暗柱、端正)外侧纵筋的内侧,而不能只伸入1个Lae,并做15d 的弯钩;14、水平分布筋、暗梁纵筋在端柱中应伸入0.4Lae,后弯15d,见p279,若伸入>= Lae,则可直锚。

15、伸入柱中的水平筋、暗梁纵筋,其长度L应扣除保护层c、柱纵筋d1及水平分布筋d2;16、暗梁纵筋及水平分布筋在暗柱中不强调伸入0.4 Lae,只强调伸至对边;在端柱中则强调>= 0.4Lae,>= Lae时可直锚;17、钢筋层次;层次一(水平分布筋、暗柱及端柱箍筋)、层次二(竖向分布筋、暗梁的箍筋、柱纵筋);18、连梁在端柱、暗柱中的锚固类似于框架梁与框架柱的关系,但是连梁在中间支座的直锚长度为Lae且>= 600mm;19、连梁是特殊的墙身,它是上下楼层窗洞口之间那部分水平的窗间墙,顶层连梁在支座范围内应布置箍筋,间距为150mm,从距支座边缘100mm处开始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剪力墙布置、画图、配筋总结
2012-4-8 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Cscsu2010;qq:1799200026
1.总体把握:
假设形状的大小近似于3*6m的样子,则尽量做成槽钢型的盒子(或者大包小),如图所示:
其它尺寸,其它形状:
1.1:翼缘:
一般尽量布置成有效翼缘,假设200墙厚,则600长;建筑上不允许,也可以布置的短一点,满足锚固长度是底线。

有时候,建筑允许比600布置的还要长,允许长值若在300以内,则翼缘做长点,齐窗。

内部则没必要,原因后面会分析。

2.总体把握时,应结合其它方面:
2.1:凹凸处,都布置成长墙,且长墙肢尽量控制不是短肢剪力墙(200墙厚,墙长1700),凹凸处,大多形状都比较怪,z型居多,且翼缘尽量齐窗,若翼缘齐窗后长度太长,则不齐窗。

2.2:方便钢筋的锚固,梁搭接,做端柱,设置翼缘;虽然用钢量大了些,但这种浪费是必须的,所以不必纠结。

但尽量控制z型墙是底线,一些跨度比较小的的填充墙下可以不必设
梁,比如小于等于3.6m的跨,加强板的配筋即可。

2.3:某些所谓的翼缘,除了其自身外,其拐角处没必要按边缘构件去配筋,因为此处应力小。

但有个前提,翼缘(可以当作扶壁柱)在墙身中间的位置。

电梯井也会出现此情况。

2.4:墙的经济长度:200墙厚时,剪力墙的经济长度1.7m,短肢剪力墙的经济长度为600 ,即一般1700mm的墙,一般都满足轴压比的。

3.梁长:在建筑有要求的部位,梁高尽量不超过450mm,所以,按梁的跨度取值
(10~15)X450=4.5m~6.75m;既然是经验跨度,则说明一般梁长在此范围之内是合理的。

3.1:梁只听说过“连梁超筋”,一般没有听说过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出什么问题的。

并且,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梁还是占大多数,连梁占少数。

所以,假设梁高450,则梁长尽量布置成大于2300mm(跨高比大于5),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只要大于2300,不要太长(比如7m、8m),管它多长,不用管,梁长不是重点。

如果是建筑布置的原因或其它需要,梁要布置成连梁,则跨高比尽量大于2.5,假设梁高450,即梁长尽量大于1200mm,为啥?可以从规范中抗剪公式可以看成,如果可以,尽量比1200mm长。

连梁一般可以看成墙的一部分,但有些地方,梁不长,与剪力墙垂直,此梁属于框架梁,如果支座刚度不足,则点铰接,比如楼梯间梯梁。

有时候,一字墙平面外有梁搭接,则需要把此梁做得强一些,比如有些住宅中的阳台处,原因可以见后面的分析:
4.初步建模后,受力分析,调整:
看位移比,周期比,层间位移角等,结合“结构整体空间简图”的俯视的图,在该要布置墙的位置多加点墙,该减少墙的位置减少点墙,但有一个原则:强周边,弱内部。

也要结合轴压比,让力尽量分配的均匀点。

4.1连梁超筋:
Pkpm受力分析时,有一个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如果还有连梁超筋,则可以减小梁刚度、做成双连梁、把洞口加宽,增加梁长、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也可以改变梁两边支座的刚度(例如改变墙长,因为支座两端的位移差很容易造成连梁超筋)-----最后实在还有连梁还是超筋,超就超呗,但要验算连梁失效后独立墙肢的稳定性。

4.2某方向刚度不足,把梁做强的原因:
左图框架的抗侧刚度是右图的四倍
6.画图:
Pkpm剪力墙施工图中的模板-------图层独立后,用刷命令;ma。

----首先应准备一些资料:约束边缘构件:
比如200墙厚时,不同抗震等级,不同轴压比下,Lc=阴影区长度=400(暗柱)时的墙长、Lc=阴影区长度=端柱+300(端柱)时的墙长、Lc=阴影区长度=bf+300(L或T型)时的墙长。

约束边缘构件、构件边缘构件阴影区的“模板”,再用拉伸命令去改,再定点复制。

7.配筋:
纵筋:
约束边缘构件、构造边缘构件也就是拿别人的大样,再用拉伸命令改。

依据pkpm计算结果,算好用多少根钢筋,纵筋间距控制在150mm左右。

一般都为构造配筋,顺便参照下pkpm自动配筋的计算结果。

箍筋:
箍筋体积配箍率,约束边缘构件:10@100,构造边缘构件8@100,三级钢,均能满足体积配箍筋率。

墙身筋:在图框里放几个墙身大样图,顺带一些说明,比如:为注明的墙为Q-1,未注明的墙定位为居轴线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