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的布置方法(很好)

合集下载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剪力墙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板式结构等。

剪力墙作为结构的一部分起着支撑和抗震的重要作用。

在进行剪力墙的布置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保证整个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是剪力墙布置的一些原则。

1.剪力墙布置的一般原则(1)确定剪力墙的数量和位置。

剪力墙的数量要合理,不能过少,也不能过多。

一般来说,应根据结构的尺寸、形状、楼层高度、地震烈度等来确定。

剪力墙应布置在结构的弱部位,如角部、柱子附近等位置。

(2)剪力墙之间的间距应合理,一般不应大于横向墙长的1.5倍。

如果大于这个距离,则需要考虑增强墙体的强度或增加剪力墙的数量。

(3)剪力墙的形状应尽量规则,以减小结构的异型荷载效应和应力集中现象。

2.剪力墙的分布原则(1)在楼层平面上,剪力墙应布置在整个结构的周边,以增强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同时,在横向布置上要避免剪力墙的缺口太大,应当避免连续墙排布。

(2)在高层建筑中,剪力墙通常沿高度方向分布。

一般来说,剪力墙的布置应合理分散,不能过于集中。

(3)在多塔楼或多个单元的建筑中,应将剪力墙布置在相邻塔楼或单元之间,以增加整个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3.剪力墙与其他结构的配合原则(1)剪力墙与框架结构的配合:剪力墙通常布置在框架结构的外围,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受力能力。

(2)剪力墙与板式结构的配合:在板式结构中,剪力墙应布置在结构的角部或柱子旁边,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3)剪力墙与地下室的配合:在地下室结构中,剪力墙一般沿地下室周围布置,以提高地下室的抗震性能。

4.效率与经济性考虑在剪力墙的布置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效率与经济性。

一方面,剪力墙的布置应满足结构的抗震需求,以确保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施工的便利性和成本的统筹。

因此,在具体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达到结构的最佳布置效果。

总之,剪力墙的布置原则需要从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结构的几何形状和结构的经济性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的布置

剪力墙布置一、主体结构不铰接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构件之间不宜采用铰接。

抗震设计时,两主轴方向均应布置剪力墙。

梁与柱或柱与剪力墙的中线宜重合,框架的梁与柱中线之间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宽的1/4。

二、剪力墙布置原则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一般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原则布置:(1) 剪力墙宜均匀对称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附近、楼电梯间、平面形状变化及恒载较大的部位;在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两侧不宜同时设置剪力墙。

(2)平面形状凹凸较大时,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墙。

(3)剪力墙布置时,如因建筑使用需要,纵向或横向一个方向无法设置剪力墙时,该方向可采用壁式框架或支撑等抗侧力构件,但是,两方向在水平力作用下的位移值应接近。

壁式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考虑。

(4)剪力墙的布置宜分布均匀,单片墙的刚度宜接近,长度较长的剪力墙宜设置洞口和连梁形成双肢墙或多肢墙,单肢墙或多肢墙的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 m。

每段剪力墙底部承担水平力产生的剪力不宜超过结构底部总剪力的40%。

(5)纵向剪力墙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中间区段内。

房屋纵向长度较长时,不宜集中在两端布置纵向剪力墙,否则在平面中适当部位应设置施工后浇带以减少混凝土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应力影响,同时应加强屋面保温以减少温度变化产生的影响。

(6) 楼梯间、竖井等造成连续楼层开洞时,宜在洞边设置剪力墙,且尽量与靠近的抗侧力结构结合,不宜孤立地布置在单片抗侧力结构或柱网以外的中间部分。

(7) 剪力墙间距不宜过大,应满足楼盖平面刚度的要求,否则应考虑楼盖平面变形的影响。

三、宜带边框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宜设计成周边有梁柱(或暗梁柱)的带边框剪力墙。

纵横向相邻剪力墙宜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T形及口形等,以增大剪力墙的刚度和抗扭能力。

四、长形平面剪力墙布局原则在长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项较长的建筑中,其剪力墙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1)当剪力墙之间的楼盖有较大开洞时,剪力墙的间距应予减小。

剪力墙钢筋布置方法是什么-

剪力墙钢筋布置方法是什么-

剪力墙钢筋布置方法是什么?
剪力墙,一般分为暗柱与墙体。

暗柱一般为两端,垂直向贯通整个墙体高度,钢筋大小多为12mm钢筋,具体详设计图纸,暗柱应设置箍筋,受力筋较多应根据数量设置多支箍。

中间墙体设置双向钢筋,多为8mm大小,且应ge;8mm。

墙体钢筋应根据设计间距挂设拉钩,墙体的水平筋长度为包括暗柱的剪力墙长度,两端设垂直弯钩,拉钩应在绑扎好墙体钢筋后设置在最外层。

暗柱的钢筋搭接或焊接区域不应设置在梁下500或板面上500范围,墙体钢筋搭接区域没有限制,一般在板面上搭接,有利于钢筋的绑扎。

1.钢筋混凝十剪力墙水平及竖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m,间距不应大于300mmo
2.厚度大于160mm的剪力墙应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结构中重要部位的剪力墙,当其厚度不大于160mm时,也宜配置双排分布钢筋网。

双排分布钢筋网应沿墙的两个侧面布置,且应采用拉筋连系;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

3.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

同排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以及上、下相邻水平分布钢筋的搭接接头之间沿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宜小于500mm。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高度搭接,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2lao
4.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墙端,并向内水平弯折10d后截断(d为水平分布钢筋直径)。

当勇力墙端部有翼墙或转角墙时,内墙两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和外墙内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伸至翼墙或转角墙外边,并分别向两侧水平弯折15d后截断。

在转角墙处,外墙外侧的水平分布钢筋应在墙端外角处弯入翼墙,并与翼墙外侧水平分布钢筋搭接。

带边框的剪力墙,其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宜分别贯穿柱、梁或锚固在柱、梁内。

剪力墙的设计方法

剪力墙的设计方法

剪力墙的设计方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是一种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风等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剪力墙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结构体系、荷载情况、建筑功能要求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剪力墙的设计方法。

一、剪力墙的类型剪力墙根据其开洞情况和受力特点,可以分为整截面剪力墙、整体小开口剪力墙、双肢剪力墙和多肢剪力墙等。

整截面剪力墙没有洞口或洞口很小,其受力性能类似于悬臂梁,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墙肢内的弯矩和剪力分布比较均匀。

整体小开口剪力墙的洞口面积较小,墙肢的整体性较好,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变形仍以弯曲变形为主,但墙肢内的局部弯矩会有所增加。

双肢剪力墙和多肢剪力墙则是通过连梁将多个墙肢连接在一起,其受力性能相对复杂,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墙肢和连梁会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力。

二、剪力墙的布置原则剪力墙的布置应遵循均匀、对称、周边和分散的原则。

均匀布置可以使结构在各个方向上的抗侧刚度相近,避免出现扭转效应;对称布置可以减小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扭转;周边布置可以增强结构对周边框架的约束作用,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分散布置则可以避免剪力墙集中在某一区域,导致结构刚度分布不均匀。

在实际设计中,剪力墙应尽量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楼梯间、电梯间等位置,同时要考虑建筑功能的要求,避免影响房间的使用。

对于高层建筑,剪力墙的数量和布置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地震烈度、风荷载等因素进行计算确定。

三、剪力墙的截面设计1、墙肢厚度剪力墙的墙肢厚度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抗震等级和墙体的受力情况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多层建筑,墙肢厚度不宜小于 160mm;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加强部位的墙肢厚度不宜小于 200mm,其他部位不宜小于 180mm。

2、墙肢长度墙肢长度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墙肢容易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脆性破坏,过短的墙肢则可能导致稳定性不足。

一般来说,墙肢长度不宜大于 8m。

3、边缘构件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包括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

剪力墙的布置方法

剪力墙的布置方法

剪力墙的布置方法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的合理布置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稳定性以及使用空间的合理性。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聊聊剪力墙的布置方法。

首先,要明确剪力墙的作用。

剪力墙主要用于承担水平荷载,如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同时也能承担一定的竖向荷载。

它就像是建筑物的“坚强卫士”,为整个结构提供足够的抗侧刚度和承载能力。

在布置剪力墙时,有几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

一是均匀性原则。

剪力墙应尽量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平面上,避免出现局部刚度过大或过小的情况。

这样可以使水平力在整个结构中均匀传递,减少应力集中,从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二是周边布置原则。

尽量将剪力墙布置在建筑物的周边,形成一个封闭的筒体结构。

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提高建筑物抵抗扭转作用的能力。

想象一下,一个四周都有坚固“围墙”的房子,是不是会更加稳定呢?三是对称性原则。

剪力墙的布置应该关于建筑物的主轴对称,使得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协调,避免产生过大的扭转效应。

如果一边布置得多,一边布置得少,就像一个不平衡的跷跷板,很容易出现问题。

接下来,我们谈谈剪力墙的数量和长度的确定。

剪力墙的数量要适中,过多会导致刚度过大,增加地震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过少则无法满足结构的抗侧要求。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计算结构的位移角来确定剪力墙的数量是否合适。

如果位移角过大,说明剪力墙数量不足,需要增加;如果位移角过小,则可能需要减少剪力墙的数量。

剪力墙的长度也有讲究。

过长的剪力墙容易导致脆性破坏,而过短的剪力墙则可能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

通常,剪力墙的长度不宜超过 8 米,以保证其延性和耗能能力。

在具体的布置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功能要求。

比如,在住宅建筑中,要尽量避免剪力墙布置在卧室和客厅等主要房间内,以免影响使用空间。

可以将剪力墙布置在楼梯间、电梯间等位置,既能满足结构要求,又不会影响居住的舒适性。

对于高层建筑,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布置尤为重要。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剪力墙构造要求有哪些)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剪力墙构造要求有哪些)

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剪力墙构造要求有哪些)范本1:正文:一、剪力墙结构的布置要求1. 剪力墙的布置位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剪力墙应布置在建筑结构的主要承载墙体的位置,以增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 剪力墙应尽量布置在建筑结构的外围,以提供较好的抗侧力能力。

- 剪力墙应布置在需要增加水平刚度的部位,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2. 剪力墙的布置要满足以下尺寸要求:- 剪力墙的宽度应根据设计荷载和墙体材料的强度来确定,同时考虑到施工的便利性。

- 剪力墙的高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考虑到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和位移要求。

3. 剪力墙的布置要满足以下施工要求:- 剪力墙的布置应符合相关建筑法规的要求,包括布置位置、尺寸和施工工艺等方面。

- 剪力墙的布置应考虑到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震性能要求。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 剪力墙:指用于承受水平荷载的墙体结构,具有较好的抗剪和抗侧力能力。

---------------------------------------------------------------------------------------------------------------------------范本2:正文:一、剪力墙构造要求1. 剪力墙的材料要求:- 剪力墙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相关建筑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 剪力墙的混凝土应采用标准材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配制和浇注。

- 剪力墙的钢筋应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高强度钢筋,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置和连接。

2. 剪力墙的构造要求:- 剪力墙的墙体应采用整体浇筑的方式进行施工,避免出现墙体的局部弱点。

- 剪力墙的每层高度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设置,并进行适当的加固措施。

- 剪力墙的墙体厚度应根据设计荷载和墙体材料的强度来确定,并考虑到施工工艺和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3. 剪力墙的施工要求:- 剪力墙的施工应遵循相关建筑法规和施工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剪力墙结构的优化方法

剪力墙结构的优化方法

剪力墙结构是一种常见结构形式,特别是在量大面广的高层住宅中广泛应用。

剪力墙结构由于梁和板的跨度不大,梁和板的优化空间相对较小。

下面从墙肢布置、结构计算参数取值、性能控制指标( 如位移角) 三个方面讨论剪力墙结构的优化方法。

1 平面布置原则墙肢布置的优劣直接从宏观上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指标,因此优化布置是进行剪力墙结构优化设计的关键。

剪力墙布置宜遵循如下四点原则。

1. 1 墙肢对齐布置剪力墙构件作为高层剪力墙结构主要的抗侧移构件,进行结构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墙肢间的联动效用。

因此进行结构布置时,同一方向的墙肢宜均匀布置,在平面上形成多道联肢剪力墙协同工作,尽量避免剪力墙错位布置。

如图 1 所示的某高层住宅结构平面 Y 向存在 4 片墙肢刚好错位布置的情况( 图1 中框起部分的墙肢) 。

稍微调整该墙肢的位置,可形成 2 道联肢剪力墙,则对齐布置的计算模型局部侧向刚度可增加 10% 。

1. 2 墙肢均匀布置高层建筑结构在满足承受竖向荷载和结构抗侧移刚度的需要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抗扭转刚度。

具体设计过程中,可通过适当加强周边剪力墙以及外圈梁,调整结构刚度中心与结构平面几何形心、质量中心的相对位置,尽量做到“三心”重合的理想效果。

1. 3 避免使用短肢剪力墙或长墙由于短肢剪力墙的延性较差,且构造要求高,钢筋用量较大,结构布置时应避免使用短肢剪力墙。

墙肢长度过长,刚度过大,会造成地震力比较集中。

剪力墙结构中如果存在少量长墙,地震作用下的楼层剪力主要由这部分长墙承受,发生超烈度地震时该部分墙肢由于承受巨大的地震力往往首先破坏,由于其他墙肢的承载力较弱,容易造成剪力墙墙肢由强到弱各个击破的破坏形式,最终导致结构倒塌。

因此,进行剪力墙结构布置时宜使各墙肢刚度接近,尽量避免使用长墙。

1. 4 优先采用带翼缘墙L 形、T 形的剪力墙因墙肢端部的翼墙起到扶壁作用,稳定性较好,同时也比较容易满足框架梁搭接在剪力墙端部时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进行结构布置时宜优先采用,L 形、T 形墙的翼墙长度可控制在 0. 5 ~ 1. 0m,翼墙长度越短,则配筋越少。

建筑施工“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

建筑施工“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

建筑施工“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剪力墙是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承载结构系统,其作用是通过提供横向刚度和抗震性能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剪力墙结构的布置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结构布局、建筑功能和抗震要求。

以下是剪力墙结构布置的原则:1.结构布局原则:(1)剪力墙应尽量沿着建筑物的主要延伸方向布置,以提供最佳的抗震性能。

(2)剪力墙应均匀地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以提供全方位的抗震支撑,减小建筑物的倾覆风险。

(3)在平面布置上,应保证剪力墙的间距不超过建筑物高度的2倍,以避免在地震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剪力集中,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建筑功能原则:(1)剪力墙的布置应适应建筑物的功能需求,避免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过分占用。

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应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需求,合理地划分剪力墙的位置和数量。

(2)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物的使用需求,避免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重要部分(如大厅、会议室等)产生过大的影响。

3.抗震要求原则:(1)剪力墙应充分布置在建筑物的地震烈度大、影响范围广的区域,以提供更好的抗震支撑。

(2)剪力墙应与地震力的传递路径相匹配,确保剪力墙能够接受和传递地震力,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应充分考虑地震力的作用方向,避免剪力墙的布置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以减少剪力墙的受力情况。

4.施工可行性原则:(1)剪力墙的布置应考虑施工的可行性,避免因施工难度较大而导致质量问题。

(2)剪力墙的布置应与其他结构构件的布置相协调,确保施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在剪力墙的布置中,应考虑施工工序的安排,避免剪力墙的布置对施工进度产生过大的影响。

总之,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原则是综合考虑结构布局、建筑功能、抗震要求和施工可行性等因素,优化剪力墙的位置和数量,以提供最佳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置一个7度(0.10g)60多米的住宅,特把剪力墙布置方法总结如下:
剪力墙布置,宏观上:
尽量均匀,外围。

一般经验长度(若200厚)在1.7~2m之间,抗震设防烈度越大,墙长也越长。

剪力墙一般布置成L型,半回子型或带端柱。

布置时,应遵循房间的四个角一样“壮”墙之间最大间距,6读区6-8m,7度区5-6m。

原则上:少布置奇形怪状的墙,否则边缘构件多,不经济,多布置L型、T 型、半回字型的墙。

原因剖析: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刚度比等都与变形有关,当变形控制了,这些指标都容易满足。

结构布置在外围,刚度大(包括抗扭刚度),如果布置在外围又均匀,则变形小。

细节上:
1.有时候,层数20层左右,6,7度区在中间位置墙最大间距可以定位6-8m,可是,此处若梁的支座(墙)刚度不是很大,还是要在梁跨之间加片墙好,中间那么大范围荷载都会传到那个端部应力水平很高,梁的刚度也很大,如图(1)所示(画圆圈部分):
2.实际中墙肢往往有些不会是L型,T型、半回子型,会加些翼缘,看起来奇形怪状,此时,经济上的矛盾退为次要矛盾。

一般外围拐角处(变形大)要加翼缘,有时候就有了2个翼缘,有时候,在梁受力较大的部位,也要加个翼缘或端柱,方便钢筋锚固。

如图(2)~(3)所示:
拐角处变形大,需要有墙(翼缘),本质是需要刚度,减小变形,若原先布置的L型、T型能提供该方向上的刚度,则在拐角处则可以不加翼缘,如图(4)所示:
若拐角长度不大,比如200-300mm,可以加翼缘或者假设一个端柱来方便提供拐角方向刚度,也方便钢筋锚固,如图(5)所示:
一般来说,首先应满足"桌子的四个角一样壮",即先尽量均匀布置L型、T 型墙肢,再考虑外围拐角处加翼缘、锚固需要加翼缘,如图(6)所示
3.加了翼缘后(200厚,翼缘一般700长),若建筑允许700长翼缘还可以加长,该值在300mm左右,一般在结构外围,可以加长,方便防水,外围刚度也大,内部则没需要,如图(7)所示:
有些部位,受力教小,比如阳台处(图8)、楼梯处(图10)不需要加翼缘当2个拐角处长度不大时,若在拐角处分别布置剪力墙造成墙重叠或梁长过短,可拉成一片长墙,如图(11)所示:
墙长,要根据梁的搭接位置调整,也要根据SATWE计算结果调整。

4.楼梯间、电梯间此部位的墙肢一般比较多,多为半回字型或长墙,可以最后布置,根据其他房间的墙位置最后布置。

电梯井出口左右两边一般为不开洞的墙,因为楼板中断,应力集中,需要形成一个筒体,如图(12)所示:总结:
尽量让“桌子的四个角”一样壮,再满足锚固和减小拐角变形的前提下,减小翼缘的个数。

外围、均匀,稀疏一些、外墙长一些,控制墙肢的形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