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合集下载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

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

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史之贤”,他的诗歌以其朴素真实、广博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表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杜甫的诗歌除了表现着人性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合等方面的情感之外,还寄托了他深深的忧患意识。

忧患,是指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困难或不幸感到忧虑担忧的心理状态。

作为一个深受民间疾苦之扰的诗人,杜甫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与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

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忧患意识贯穿始终,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千差万别。

下面,我们将就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探讨。

一、表现方式多样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中,表现忧患意识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现疾苦难民的艰辛杜甫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亲身经历了唐朝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他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感受到的疲惫、贫困、饥饿、流离失所等,表现出对身处困境的人们的同情和关爱。

如《丽人行》中的“衣裳破,夜行叉手枕巴旦。

”让人触动心灵,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哀婉之声。

杜甫将自己的境遇与民众的疾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其诗中表现出来。

2.揭露时弊社会的不公杜甫对于唐代的政治腐败、官僚制度,人民财产被掠夺等社会问题,颇为关注。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精英人物腐败的抨击和怒斥。

如《世间无限事》中的“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杜甫通过悲愤的诗句,揭示出自己对唐朝政治腐败的不满和无奈。

3.迫切关注自然灾害唐朝时期,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杜甫总是关注这些问题,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诗歌中。

如《春望》中的“润物细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在这些诗歌里,杜甫对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

4.反映战争带来的恐惧唐朝时期常发生战乱烽火,杜甫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感到悲愤。

如《春望》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杜甫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悲痛的深深的悲悯和关怀。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儒守官家学渊源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

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浅谈杜甫的忧患意识

浅谈杜甫的忧患意识

杜甫(712 一770 ),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作不仅具有丰富而客观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性,而且具有炽热的忧国忧民,舍身利人的忧患意识。

因此他的诗被后世公认为“诗史”,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历史大转换时期社会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广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与共,既是社会生活缩影,也是历史真实的写照。

下面结合部分作品略谈杜诗中所蕴含的忧患意识。

杜甫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土要特征,也是其忧患意识的具体表现: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人用铺叙渲染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在这些平实的叙事语言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

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十村万落生荆妃,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最后借想象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

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甫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白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移易的天性——‘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父家,聚敛贡诚阙。

”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忧患意识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一)杜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关心国事,时时不忘国家的兴亡,担忧祖国的前途命运,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热忱。

他无比热爱祖国,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从中突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安史之乱中长安城沦陷,虽山河依旧,但是人事已非,诗人面对国家的破败不堪,对着三春的花鸟心痛得流泪,通过这常见的动作表达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极其焦虑的心情。

山河沦陷,他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在投奔唐肃宗时自己不幸被叛军捉住,第二年当他从叛军手中逃脱时,写下了“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的诗句。

这时的杜甫悲痛欲绝,为国破家亡的不幸流下热泪,为君王的蒙难深切伤痛,为世事的无常无比感慨。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人人自危,他逃命尚且来不及,却仍抱着一颗心系国家的赤子之心去哭去行,这样强烈的哀恸之情又怎能不让世人为之动容。

当他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被叛军占领的河南河北的消息时,不禁“涕泪满衣裳”,这时的杜甫已经52岁,这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缢,叛军部将也相继投降,至此持续七年之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大乱初定,消息来得这样出人意料,而这消息又是有关整个国家的大喜之事,哪能不惊喜掉泪?“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忽闻收复失地消息之后,无法抑制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可以看出,诗人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和祖国的盛衰起伏相呼应的。

“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这诗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患意识和对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

浅论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作者:翁仁康来源:《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第04期内容提要: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泣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关键词:杜甫诗歌忧患意识安史之乱中图分类号:I2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8)04-40-44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诗歌的国度,几千年诗作更是汇成了浩瀚银河。

杜甫诗歌在这浩瀚银河中凸显得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真、善、美的璀璨星光,闪烁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为黎民百姓而鼓而呼,为国家的兴亡、民生的疾苦而歌而泣,这都使得他的诗直到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真切感人。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杜甫其人,理解杜甫精神的实质,也是我们学习和发扬杜甫精神的必要途径。

杜甫这样的诗中大家,从古至今无数学者都曾对其加以研究。

宋朝时就有“千家注杜”之说,到了近现代,对杜甫的研究更是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对其研究也逐渐展开,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晚清以前,学者研究杜甫,并没有论文一说,多是通过重新注释杜诗加以研究。

自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可统计的论文120篇,且质量比较高,分别对杜诗的版本,杜甫的生平、思想,杜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李杜的比较等作了广泛的探讨。

自1950年至1976年,全国报刊发表的可统计的杜甫研究文章多达600余篇。

其中五十年代约140篇,1960年至1966年上半年约460篇,1966年至1972年则一篇也没有,1973年至1976年不足二十篇四。

五十年代,学者们纷纷尝试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杜甫及其诗歌作深入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其中较为优秀的是冯至连载于《新观察》的《杜甫传》和萧涤非连载于《文史哲》的《杜甫研究》。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王国青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

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思想爱国主义儒家思想一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儿子,而且是那个时代的镜子。

诗人杜甫以他赤子的思想深切地忧虑着他的社会,以他深刻的笔触提示着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痛苦。

一部杜诗,既是他的一部自传,也是他所生长的时代的忠实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杜甫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他能用他那敏锐的诗笔灵活地画出一系列连续的、全民性的、全国性的图画。

无论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件,杜甫都一一记录在案,用历史的形式展示了人民的血泪,就像一个替天下苍生受难的神祗向上帝细细倾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愿。

从天宝五年到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历经苦难才担任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微小官职,但生活依然拮据,就连寄遇在奉先的儿子也被子饿死。

正是这种遭遇,使他感到悲愤,发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感叹,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正视现实,更加关注社会。

他不仅感叹自己,而且更加深刻的感到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754年触感于扶风太守事件,杜甫写出了《秋雨叹三首》既讽刺杨国忠,又对人民给予极大同情,自此,他的忧民意识如江河开闸,源源而流,并与日俱与时俱进,日益深沉,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丽人行》、《兵车行》等为人民所歌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面揭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杜甫诗中的忧患意识杜甫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动荡和人间苦难,阅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与最底层人民一起颠沛流离,休戚与共。

他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贯穿于他的一生。

对后人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深远的意义。

时至今日,仍然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

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儒守官家学渊源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儒家“入世”、“有为”的进取精神从小便对他产生影响,并终其一生。

“忠君”、“爱民”的爱国思想也深入骨髓,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

他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

20岁以后,他到江南的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又于次年到齐赵一带漫游。

在这两次漫游里,他饱览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这时唐王朝还算强盛,仓廪相当充实,可是玄宗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会上已经隐伏着不安定的危机。

年轻的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正视。

他过着登山涉水、高歌游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浪漫生活,但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其时诗作虽有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不同凡响的作品,但总的说来,没有超越杜审言那一时期名诗人的水平。

二、“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体擦民情休戚与共天宝五载(746),杜甫到长安,想求得一官半职,有所建树。

次年,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

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

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被迫“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穷愁潦倒生活。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也未能改变“尝困于衣食”的处境。

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陪伴他们诗酒寓游,取得少许资助。

同时,也结交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

天宝十一载以后,他写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

由《兵车行》开始形成贯穿一生的忧患意识:“车鳞磷,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字字句句都是对统治阶级穷兵默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批判的锋芒直指最高 * 。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战争导致了国内生产力的衰减和人民的穷苦。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为无辜的死者鸣不平。

他关注社会现实,对国家现状进行思考。

他的忧患意识也由个人前途的忧虑转为对国家民生的忧虑。

给当时的诗歌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表达方法。

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并对他们寄寓深切的同情。

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天宝十四年(755年),深受玄宗器重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十余万叛军,从幽州一路南下,攻城掠地,直指长安,从内部给唐朝捅上狠狠的一刀。

次年,潼关失守。

杜甫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灵武。

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

看着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全军覆没的消息,满腔悲愤,写出了《悲陈陶》、《悲青坂》、《春望》等诗,唱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悲歌,感时伤世。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

不久因为疏救房?,触怒肃宗,竟遭到审讯。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三吏”、“三别”并非只是揭露兵役黑暗,同情人民病苦的讽刺诗,同时也是爱国的诗篇。

他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受“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在安史之乱期间,他大声疾呼:“猛将宜尝胆,龙泉必在腰!”、“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杀敌报国的心情跃然纸上。

他鼓励朋友们“临危莫爱身”,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

上悯国难下痛民穷。

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超越自身兼济天下从肃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在蜀中8年,在荆、湘3年。

过着“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活。

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只要“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超越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贯穿如一。

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

强烈的忧国忧民责任感已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

宝应二年(763)春,延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脱口唱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以为社会安定有望,自己也有希望回到洛阳。

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五、“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病体沉疴家国为念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

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描写白帝城暴风骤雨的景象,给读者展现一幅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秋原荒村图。

通过这样的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愁与哀思。

在飘零的人生旅途中,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人民,内心无限悲哀。

流露出与生俱来的忧国忧民不忧己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其间,杜甫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再加上夔州气候恶劣,朋友稀少,他便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峡。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居无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度过。

大历五年冬于贫病交加中死于湘江舟中,终年59岁。

“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

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

”临死前,他仍在忧虑,在《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中还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

虽病体沉疴,仍以家国为念。

杜甫的诗里也有一些表达亲情友情和对自然热爱之情的作品。

《月夜》、《月夜忆舍弟》以及“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等,代表了杜甫另一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小生灵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挂念。

杜甫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目睹了危机潜藏但仍繁华豪奢的开元盛世,在安史乱中颠沛流离,亲身体验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血泪苦难,中晚年又目睹了唐王朝衰落的开始。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

他的忧患意识家国情怀是他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

对后人产生了积极 * 。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延续。

读来令人热血沸腾,激发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这些人文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不竭的 * 的泉源。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