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1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分析

第二章第1节-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分析

lfi
lfo
切屑与前刀面的摩擦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积屑瘤
在切削速度不高而又能形成连续切屑的情况下,加工一般钢
料或其它塑性材料时,常常在前刀面处粘着一块剖面呈三角
状的硬块,称为积屑瘤。
它的硬度很高,通常是
工件材料的2—3倍,在
切屑
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能够代替刀刃进行切削。
积屑瘤
刀具
积屑瘤
切屑的种类
名称
带状切屑
切屑类型及形成条件
挤裂切屑
单元切屑
崩碎切屑
简图
形态 变形
形成 条件
影响
带状,底面光滑 ,背面呈毛茸状
剪切滑移尚未达 到断裂程度
加工塑性材料, 切削速度较高, 进给量较小, 刀具前角较大
切削过程平稳, 表面粗糙度小, 妨碍切削工作, 应设法断屑
节状,底面光滑有裂 纹,背面呈锯齿状
变形程度表示方法
变形系数
切削层经塑性变形后,厚度增加,长度缩小,宽度基本 不变。可用其表示切削层的变形程度。
◆ 厚度变形系数
h
hch hD
◆ 长度变形系数
L
LD Lch
Lch LD
切屑与切削层尺寸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根据体积不变原理,则
h
lc lch
hch hDOMຫໍສະໝຸດ sin(90 OM sin
第二章 金属切削基本理论及应用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金属切削过程是指在刀具和切削力的作用下形成切屑的过 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刀具切削工件和工件材料抵抗切 削的矛盾,产生许多物理现象,如切削力、切削热、积屑瘤、刀 具磨损和加工硬化等。

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变形

第三节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变形

2、第二变形区(纤维化) 第二变形区(纤维化)
(2)剪切角Φ与前刀面上摩擦角β的关系 作用在切屑上的力有 前刀面上的法向力Fn、摩擦力Ff、剪切面上的正压力Fns和剪应力Fs。 简化后作用在切屑上的力 Fr为切削合力、 Φ为剪切角、 β是Fn与Fr之间的夹角摩擦角、Fz是切 削运动方向的分力、和Fy是与运动方向垂直的分力。
a)积屑瘤的形成 切削加工时,切屑与前刀面发生强烈摩擦而形成新鲜表面接触。当接触面具 有适当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时就会产生粘结(冷焊)。于是,切屑底层金属 与前刀面冷焊而滞留在前刀面上。连续流动的切屑从粘在刀面的底层上流过 时,在温度、压力适当的情况下,也会被阻滞在底层上。使粘结层逐层在前 一层上积聚,最后长成积屑瘤。 所以积屑瘤的产生以及它的积聚高度与 金属材料的硬化性质有关,也与刃前区 演示1 积屑瘤形成过程 演示2 演示3 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有关。一般说来,塑 性材料的加工硬化倾向愈强,愈易产生 积屑瘤;温度与压力太低,不会产生积 屑瘤;反之,温度太高,产生弱化作用, 也不会产生积屑瘤。走刀量保持一定时, 积屑瘤高度与切削速度有密切关系。
二、切削层金属的变形
以直角自由切削方式切削塑性材料为基础模型研究切屑形成过程。
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证明,塑性金属切削过程中切 屑的形成过程就是切削层金属的变形过程。
二、切削层金属的变形
1、变形区划分 2、第一变形区(剪切滑移) 第一变形区(剪切滑移) 3、第二变形区(纤维化) 第二变形区(纤维化) 4、第三变形区(纤维化与加工硬化) 第三变形区(纤维化与加工硬化)
1、变形区划分
根据实验,切削层金属在刀具作用下变成切屑的形态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变形区 第一变形区(剪切滑移) 第二变形区(纤维化) 第三变形区(纤维化与加工硬化)

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过程

(3)单元切屑 (3)单元切屑
在挤裂切屑的剪切面上,裂纹 扩展到整个面上,则整个单 元被切离,成为梯形单元切 屑。 如果改变挤裂切屑条件,进一 步减小前角,减低切削速度, 或加大切削厚度,就可以得 到单元切屑;反之则可以得 到带状切屑。
(4)崩碎切屑 (4)崩碎切屑
这是属于脆性材料的切屑 (加工灰铸铁、脆钢) 加工灰铸铁、脆钢) 塑性变形很不充分,即突然 崩裂而成为小块或粉末状 切屑。
1.3.2积屑瘤Built1.3.2积屑瘤Built-Up Edge
1.积屑瘤的形成 1.积屑瘤的形成 在切削区,金属材料层受到强烈的挤压和摩 擦,正压力和摩擦系数的乘积,即内摩擦 力大于金属材料的剪切强度,切屑底部一 部分金属就撕裂下来粘接在刀尖附近的表 面上,逐渐积成积屑瘤。
(1)积屑瘤特征 (1)积屑瘤特征
切屑的形成过程是工件受 到刀具的挤压而崩碎,无 塑性变形。如图:
A D
C B
滑移面AB,CD等与作用力P的方向大致呈45° 滑移面AB,CD等与作用力P的方向大致呈45°左右 角度。 AB,CD两侧还会产生一系列滑移面。 AB,CD两侧还会产生一系列滑移面。
1.3金属切削过程 1.3金属切削过程
金属切削过程是由挤压而产生的剪切过程。 这是俄国学者在1870年定义的 这是俄国学者在1870年定义的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切屑,积屑瘤,切削力, 加工硬化和刀具磨损等物理现象。
1.3.1切削过程及切屑种类 1.3.1切削过程及切屑种类 1.切屑形成过程 1.切屑形成过程
(3)刀具角度 (3)刀具角度
1)前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1)前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切削力
γ0
2)后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2)后角增加,切削力减小。 3)主偏角kr增加,主切削力Fz减小,进给力Fx 3)主偏角k 增加,主切削力F 减小,进给力F 增加,切深抗力F 增加,切深抗力Fy减小。

第二章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第二章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五.变形程度的表示方法
1. 剪切角 2. 相对滑移或剪应变 3. 变形系数 a / l
六. 前刀面的挤压与摩擦及其对切屑变形的影响
特征:使切屑底层靠近前刀面处纤维化,流动速度 减慢,甚至滞留在前刀面上; 切屑弯曲; 由摩擦产生的热量使切屑与刀具接触面温度升高。
1. 2. 3. 4.
七. 积屑瘤的形成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切 屑的情况下,加工一般钢料或其他 塑性材料时,常常在刀具前刀面粘 着一块剖面有时呈三角形的硬块。 它的硬度很高,通常是工件材料的 2~3倍,在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能够代替切削刃进行切削。这块冷 焊在前刀面上的金属就叫积屑瘤。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一. 国内外切削理论研究概述
1. 2. 3. 1870年,俄国学者基麦就开始了切削理论的研究工作,提出塑 性金属的切削过程是由挤压产生的剪切过程。 1913年~1916年,乌沙丘夫的研究使人们对切削过程的认识 由外部深入到内部。 1907年,美国学者泰勒(Taylor)发表了(On the Art of Cutting Metal)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切削速度与刀具耐用度关 系式(著名的泰勒公式),对生产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1941年,美国学者麦钱特(Merchant)发表了(Mechanics of the Metal Cutting Process)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塑性金属 切削是剪切过程的力学模型,推导了剪切角的理论公式。
4.
5.
6.
在Merchant之后,诸多学者对剪切角的理论推导,剪切角与变形 的关系以及切削速度对切屑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美国 学者李-谢弗、苏联学者佐列夫、澳大利亚学者奥克斯利、日本学 者中山一雄、日本学者臼井英治、华裔学者赵佩之、美国学者阿尔 伯莱特等都各自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81年起,在刘培德教授的带领下,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金属切 削原理与刀具教研室的多位老师开展了切削理论的研究。取得的成 果有: 提出了正交切削时刃前区应力分析的新模型(带弯矩的切削力学模 型) 证明了切削过程中存在弯矩,弯矩的存在使切屑发生弯曲。通过一 定手段控制弯矩的大小及正负控制切屑的卷曲与折断,从而发展了 断屑理论。解决了诸多生产难题,如上海宝钢无缝钢管厂在西德产 数控车床上螺纹加工的断屑问题。

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

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

图3-12 积屑瘤高度与切削速度关系示意图
4)积屑瘤对起削过程的影响
实际前角增大(图3-13); 增大切削厚度(图3-13) ; 使加工表面粗糙度增大; 对刀具寿命的影响。
一般积屑瘤对切削加工过程的影响是不利 的,在精加工时应尽可能避免积屑瘤的产生, 但在粗加工时,有时可充分利用积屑瘤。
图3-10
切屑和前面摩擦情况示意图
六、积屑瘤的形成及其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1)什么是积屑瘤
在中低速切削塑性金属材料时, 常在刀具前面刃口处粘 结一些工件材料, 形成一块硬度很高的楔块,称之为积屑瘤。
2)积屑瘤的形成原因
产生这种现象,是滞流层金属不断堆积的结果。
3)影响积屑瘤的因素
积屑瘤的产生以及它的积聚高度与金属材料的硬化程度 有关,也与刀刃前区的温度和压力状况有关。
三、影响切削力的因素
1. 工件材料
•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工件材料 的强度、硬度和塑性。 •材料的强度、硬度越高,则屈服 强度越高,切削力越大。 •在强度、硬度相近的情况下,材 料的塑性、韧性越大,则刀具前面 上的平均摩擦系数越大,切削力也 就越大。
2. 切削用量
进给量f和背吃刀量ap
进给量f和背吃刀量ap增加,使切 削力Fc增加,但影响程度不同。 进给量f 增大时,切削力有所增 加;而背吃刀量ap增大时,切削 刃上的切削负荷也随之增大,即 切削变形抗力和刀具前面上的摩 擦力均成正比的增加。
第一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切屑类型 一、切屑的形成过程
1.切削变形的力学本质
切削金属形成切屑的 过程是一个类似于金属材 料受挤压作用,产生塑性 变形进而产生剪切滑移的 变形过程 (图)。
2.切屑形成过程模型
图3-1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讲解

第一章  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基本规律讲解
积的结果。 (2)积屑瘤对切削过程的影响 ①保护刀具 积屑瘤代替切削刃和前刀面进行切削。
②增大前角 积屑瘤具有30°左右的前角。
③增大切削厚度 切削厚度增大了ΔhD。
④增大已加工表面粗糙度
原因:积屑瘤不规则的形状和非周期性的生成与脱 落、可能引起的振动、积屑瘤碎片残留在已加工表面 上。
积屑瘤
(3)影响积屑瘤的主要因素
在滑动区内的摩擦为外摩擦,该处的剪应力τy 由τs 逐渐减小到零。
正应力σγ 在刀刃处最大,离切削刃越远,前刀面上 的正应力越小,并逐渐减小到零。
刀-屑接触面上的摩擦特性
刀-屑接触面上的摩擦特性
前刀面上的摩擦系数μ是变化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s av
式中 τs ——工件材料的剪切屈服强度,随温度升 高而略有下降
响比较明显,前角γ0 对切削力的影响最大。
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出
(1)切削热的产生 切削加工中,切削变形与摩擦所消耗的能量几乎全 部转换为热能,因此三个变形区就是三个发热源。如 下图所示。
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出
(2)切削热的传出 由切屑、刀具、工件、周围介质传导出去。
车削钢料时,切削热被切屑带走约50% ~ 86%,传入 刀具的约占10% ~ 40%,传入工件的约为3% ~ 9%,传入 周围介质的约占1%。
相对滑移ε
切削层中m´n´线滑移至m˝n˝ ,瞬时位移为∆y , 滑移量为∆s 。

cos o
sin cos( o )
增大前角γo 和剪切角φ,则
相对滑移ε减小,即切削
变形减小。
变形系数ξ
将切削时形成的切屑与切削层尺寸比较,可知切 屑的长度缩短而厚度增加。 变形系数就是切屑厚度和 切削层厚度的比值,或者是切削层长度和切屑长度的 比值。

金属切削中的物理现象

金属切削中的物理现象

10
2. 切削力
切削力的来源: 切削力的来源: 被切削材料的弹性、 被切削材料的弹性、塑性变形抗力 刀具与切屑、 刀具与切屑、工件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11
切削力的分解
1)主切削力Fz (切向力) )主切削力 切向力) 2)切深抗力 y (径向力) 径向力) )切深抗力F 3)进给抗力 x (轴向力) 轴向力) )进给抗力F
mV 工件
刀具
金属丝
小孔
30
热电偶
4. 刀具磨损及耐用度
刀具失效: 刀具失效:磨损和破损
刀具的磨损形态
31
塑性材料的前刀面磨损:月牙洼深度 塑性材料的前刀面磨损:月牙洼深度KT
32
原因: 原因: •前刀面上过高的切 前刀面上过高的切 削温度引起扩散磨损 改进方法: 改进方法: •降低切削速度 降低切削速度 •减小走刀 减小走刀 •采用正前角刀片, 采用正前角刀片, 采用正前角刀片 更耐磨的刀片材质或 涂层 •避免积屑瘤 避免积屑瘤
经验公式
x Fz f y Fz Fz = C Fz a p
切削力的测定: 切削力的测定: 1、测定机床功率,计算切削力 、测定机床功率, 2、用测力仪测量切削力 、
v
n Fz
K Fz
20
3.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切削力做功转化为切削热: 切削力做功转化为切削热:
切屑
刀具
工件
切削热的来源与传出
21
影响热传导的因素: 影响热传导的因素:导热系数和加工方法 加工方法 车削 铣削 钻、镗削 磨削 切屑 50~86% 70% 30% 4% 工件 3~9% <30% >50% >80% 刀具 10~40% 5% 15% 12%

第2章 金属切削过程

第2章 金属切削过程

⑶主偏角 主偏角κ r 对主切削力影响不大,对吃刀抗力和进给抗 力影响显著( κr ↑—— Fp↓,Ff↑)
切削力/ N
2200
1800
1400 1000
κr - Fc
κr – Ff κr – Fp
FC—— 切削力(Fz) Ff—— 进给力(Fx) FP—— 背向力(Fy)
600 200 30 45 60
进给力Fx (Ff)
也称轴向分力,用Fx表示—总切削力在进给方 向的分力,是设计机床进给机构不可缺少的参数。 背向力 Fy(Fp) 也称径向分力,用Fy表示 —总切削力在垂直于
工作平面方向的分力,是进行加工精度分析、计算
系统刚度,分析工艺系统振动所必须的参数。
三个分力FC、Ff、FP与合力F 合力F =
2、切削温度的分布
★ 切削塑性材料 :
前刀面靠近刀尖处温度最高。
★ 切削脆性材料: 后刀面靠近刀尖处温度最高
750 ℃
刀 具
2.3.3 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1.切削用量对刀具温度的影响
切削温度与切削用量的关系式为:
θ = Cθ VcZθ fyθ apxθ 三个影响指数 zθ >yθ >xθ ,说明切削速度对切削 温度的影响最大,背吃刀量对切削温度的影响最小。
C区是刀尖区,由于散热差,强度低,磨损 严重,磨损带最大宽度用VC表示 B区处于磨损带中间,磨损均匀,最大磨损 量VBmax;
3.边界磨损
N区处于切削刃与待加工表面的相交处,磨 损严重,磨损量以VN表示,此区域的 磨损也叫边界磨损
2.4.2 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
1. 硬质点磨损
工件材料中含有硬质点杂质,在加工过程中会将刀具表面划伤, 造成机械磨损。低速刀具磨损的主要原因是硬质点磨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屑收缩:

之一

切削层金属经过第I、II变形区的挤压和摩擦变形,切屑的长 度将减小,厚度将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切屑收缩。切屑收缩 是切削层金属塑性变形的有力证据。 切削收缩的程度可用变形系数来表示ξ,用下式计算
ξ = ac/a = l/lc
式中:a、l分别为切削层的厚度和长度 ac、lc分别为切屑的厚度和长度,
教学光盘(30”)
10
影响积屑瘤的因素

工件材料

塑性越大,越容易产生积屑瘤 当工件材料一定时,切削速度是影响积屑瘤的主要因素 规律:高速或低速不易产生积屑瘤

切削速度


刀具角度 切削液
11
控制积屑瘤的措施

提高或降低切削速度 增大刀具前角 使用润滑性能较好的切削液

总之:减小切屑流走时的阻力和摩擦力,都会减小积屑瘤的 高度或避免积屑瘤挤裂切屑)
条件:v较低、f较大、 γ 0较小、加工塑性金属; 特征:靠近前刀面一侧有裂纹(贯穿或不贯穿),另 一面锯齿状
6
切屑的种类
C:崩碎切屑
特征:碎屑 条件:切削脆性材料
7
注意
各种不同切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切削过程中 金属的变形能力和变形程度不同造成的
切屑的各种形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常常伴随着残余应力和表面裂纹,使材料的疲劳强度 下降,并且使下道工序的工序的加工困难,还会引起 零件的变形。 增大刀具前角、减小刃口圆弧半径、限制后刀面磨损 以及采用合适的切削液等

减轻措施

13
小结
切削变形

切削变形机理 现象
1. 2.
切屑收缩 不同切屑种类

形成条件 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产生原因 特点、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影响因素及控制 表现 对零件不利影响和控制措施
14
3.
积屑瘤

4.
已加工表面加工硬化

思考题

章后思考题

3. 4. 5. 6.
15

由于各种不同切屑对切削效率、刀具寿命、和 加工质量的影响不同,因此可以用改变切削条 件的办法来控制切屑的形态,以控制切削过程。
8

切削变形现象

之三
积屑瘤

产生的原因

当前刀面与切屑底层金属的摩擦力超过切屑材料本身分 子之间的结合力时,滞留层的部分金属就会粘附到刀具 的前刀面上靠近刀刃处,逐渐累计便会形成一块很硬的 楔状金属瘤,通常称为积屑瘤,也叫刀瘤
12

切削变形现象
表现

之四
已加工表面的加工硬化

工件已加工表面金属的硬度比工件加工前表面 的硬度有明显地提高,而塑性降低(工件基体材料 硬度的1.2~2倍,深度可达0.01~0.05mm )

产生原因
由于受基本变形区的影响、刃口挤压、后刀面 的挤压和摩擦(第III变形区)等造成的 对被加工零件影响
1.2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关注核心:
1.金属切削过程伴随哪些物理现象? 2.对加工过程的影响规律? 3.如何控制?
1
一、切削变形

切削过程 切削变形的力学模型


第一变形区、第二变形区、第三变形区 被切削层金属由于刀具的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从而切 离工件本体形成切屑
2


切削变形现象

显然,ξ >1
3


切削变形现象
切屑种类:

之二
带状切屑 节状切屑 粒状切屑 崩碎切屑

教学光盘(3’18”)
4

切屑的种类
A:带状切屑
形成条件:加工塑性金属、v较高、f 较小,γ 0较大 特征:底面光滑,表面毛绒状,连绵 不断;切削稳定,但对清理和运输 不利,尤其在自动机和自动线上
9
积屑瘤对加工过程的影响


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强烈的变形,所以硬度明显提高,一般比工件 材料的硬度提高1.5~2.5倍,因此可以代替刀刃切削,保护切削刃。 另外,积屑瘤存在增大了刀具的工作前角γe,切削变得轻快,所 以粗加工时产生积屑瘤有一定好处。 但是积屑瘤长大到一定高度后,由于切削过程中的冲击、振动等 原因,会发生破裂脱落,被切屑带走或留在已加工表面上,而且 这个过程周而复始,造成积屑瘤时大时小,极不稳定,容易应起 加工过程振动;另外积屑瘤沿切削刃伸出的形状很不规则,会在 工件已加工表面留下不均匀的沟痕,直接影响已加工表面的形状 精度和粗糙度,所以在精加工和使用定尺寸刀具加工时,尽量避 免积屑瘤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