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著作整理
心理学的各个流派

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它以科学方法探讨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不同的流派和理论,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1. 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是一种注重外部行为和环境反应的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者认为行为是对环境的反应,而不是思考或意识的产物。
他们关注的是行为如何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被形成和改变的。
2. 心理动力学流派:心理动力学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它强调人类内在冲突和无意识思想的影响。
心理动力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感受是由内在的动力和冲突所驱动的,这些动力和冲突可能超出了我们的意识水平。
3. 人本主义流派:人本主义是一种注重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潜力的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潜力和价值,他们强调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
4. 认知流派:认知心理学是一种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感知、思考、注意、记忆和理解信息。
他们认为人类的心理过程是有组织和目的的,人类的行为和思考是在特定的认知框架下进行的。
5. 生物心理学流派:生物心理学是一种研究生物和神经系统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生物心理学家研究如何神经系统和脑部结构、化学物质和遗传因素等生物因素影响人类行为和思考。
6. 社会文化流派:社会文化心理学是一种研究文化和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心理学流派。
社会文化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如何与社会和文化环境互动,以及文化和社会因素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行为和思考。
这些心理学流派代表了心理学的不同方向,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
中古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

中古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中古时期,是一个思想探究和文化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遗产。
一、儒家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在中古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学派,并受到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接受和推崇。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等成为了后来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道家思想流派道家思想流派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即大自然和宇宙万物的本源,强调“无为而治”、“物我两忘”,主张追求自然之道、超越生命之苦、达到心灵的安宁和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道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并且在后来的历史中,对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墨家思想流派墨家思想流派则起源于墨子和他的门徒们的思想。
墨家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即主张一视同仁地关心他人、不重贵贱、不分亲疏,以协调和谐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墨家思想不仅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张也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关注和借鉴。
四、法家思想流派法家思想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流派。
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大赦天下、按功劳分财等,强调严格的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法家思想的这些特点,对后来中国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文化规范除了上述几个思想流派以外,中古时期还形成了许多文化规范,这些规范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尊老敬孝、讲究礼仪、注重文化传承、勤于学习等等,都是中古时期的文化规范,并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中古时期的思想流派和文化规范的介绍和阐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古时期的人们,对于理性思考、探究本质的渴望和对于个体价值的尊重,都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自信。
这些思想和规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 相关论著

西方文化名著导读10本论著的内容介绍和书评1.《文化社会心理学》内容介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彼此联系在一起。
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似乎所有心理过程都包括文化,但文化的心理后果能否被科学地加以研究?文化与心智互相构成,但以何种方式进行?人类为何需要文化?心智的演化如何使人类文化的发展成为可能?文化参与如何改变心智,而心智又如何处理和应用文化?文化如何变成了一种资源,帮助人们追求他们珍视的目标?文化如何成为自我的组成部分?文化旅行者如何驾驭不同文化,又如何协调多元文化认同?书评: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将看似无关的研究证据整合为一套连贯一致的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
本书语言通俗,叙述生动,引领读者畅享知识之旅,纵览心理学、人类学和同源学科领域中引人入胜的研究文献。
2.《名家通识讲座书系:西方文学十五讲》内容介绍:内容纵横上下三千年,横跨欧美两大洲,涵盖了从古希腊至今西方文学发展的主要思潮及各个时期最具经典性的作家和作品,从心灵深层揭示了西方文学生生不息的运动历程。
书评:行文生动活泼,富于诗意和哲理,读者能从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与对于当代人生存环境和意义的思考。
3.《西方文学经典导读》内容介绍:本书共分两编,一编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从古希腊到19世纪西方文学的概况。
二部分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20世纪西方文学,其中涉及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主要文学流派。
书评:冉东平所著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共分为两编,一编为9个单元,主要介绍从古希腊文学到19世纪西方文学的概况。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西方传统文学,文学的基本走向是沿着古希腊的世俗文化精神和古罗马时期形成的基督教文化精神向前发展;近三千年来这两种文化精神对后世西方文学影响深远,使西方传统文学在思想和精神上具有继承性和一脉相承的特点。
4.《永远的乌托邦》内容简介:本书是国内著名的外国文学研究专家郭宏安、吕同六、陆建德、叶廷芳、徐葆耕、张隆溪等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关于“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演讲的精选。
第六章 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

第六章文艺心理学流派概述(一)精神分析心理学1. 弗洛伊德(1856-1939)创始人(1)无意识(潜意识)论理“无意识”并非弗洛伊德首先发现,康德、莱布尼茨都提到过。
赫尔巴特“意识域限”19世纪80年代已较流行,哈特曼《无意识哲学》。
弗氏是充分认识无意识动机的意义并发现一种研究它的方法的学者。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精神分析以为心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都可以是潜意识的。
”《精神分析引论》“无意识是一个特殊的技术领域,它具有自己的愿望冲动,自己的表现方法,以及它所特有的精神机制。
”“我们假设每一个心理过程最初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或时相,然后只是从这一时相才过渡到一种有意识的时相,这很像一张照片最初都是阴性的,后来通过冲洗才变为一张照片……任何特殊过程首先都是属于无意识的心理系统,从这一系统出发,在一定条件下,它才会过渡到有意识的系统。
”A.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是根,意识是表层活动;B. 无意识内容只有得到“看守人”的允许,才可能进入意识活动;否则,则被压抑;C. 这些未受压抑的只有成功地吸引意识顾盼,才会变为有意识的(前意识);D. 存在着各种不同级别的无意识。
处于最底层的无意识记忆永远不能成为意识,因为它们没有联系;而处于顶端的无意识记忆则属于那些一时想不起但又随时可能冲口而出的东西。
(2)人格结构(superego)、“超我”早期弗氏将人格视为由意识、无意识两部分组成;1923年后又提出“本我”(伊德、id)、“自我”(ego),将人格结构视作“三大系统”组成。
一个精神健全的人,三者相统一,相和谐;三者相冲突时,人就处于失调状态。
A. “本我”:是一种初始混沌状态,一锅沸腾翻滚的激情,直接受人的生物性本能的驱使,是盲目的。
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高度的兴奋(能量释放或紧张状态),本我的机能就是直接消除机体的兴奋。
文化学流派

对人类文化的进化论研究并没有随着19世 纪的结束而告终,20世纪30年代,莱斯利 •怀特对博厄斯所强调的历史特殊论公开 发难,重新提出进化论的研究方法。由于 其理论观点与19世纪的古典进化论有所不 同,故被称之为“新进化论学派”。该派 代表人物除怀特外,还有斯图尔德、萨林 斯、塞维斯等。
结构主义学派——学派简介
学术界一般认为,结构主义的 出现,是与西方人类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 发展态势密切相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 后,广大的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 宣布独立。他们不再欢迎曾为西方殖民统 治献计献策的人类学家对他们进行实地调 查。在此情形下,人类学一下子失去了传 统的调查研究领地,不得已由以往的实地 调查研究转向了理论分析。结构主义正是 迎合这种转变的需要而产生的,反映了振 兴学科的努力。
新进化学派——学派简介
• 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 • 斯图尔德的《文化变迁论》 (1955)、 • 萨林斯和塞维斯共同编撰的《进 化与文化》
新进化学派——著作
怀特除了坚持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基本进化观点外,又提出了新的看法,他 认为,人类文化的进化与其获取能量的多 寡,或利用能量之技术效率有关。低发展 的社会往往获取的能量总量也少,反之, 较高发展阶段的社会,则能获取较多的能 量。因此,可以依此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分 类。
文化心理学派——代表人物
文化心理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与人 格的关系、民族性或国民性问题,认知问题等等。在文 化与人格的关系方面,他们认为,每个文化都有其典范 人格,这种典范人格是由该文化所塑模的。举例来说, 人们常说的中国人含蓄,美国人开朗,法国人浪漫等等, 反映的即是不同文化的典型人格。这种人格特征是作为 社会成员的个体,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由该社会 的文化培育、熏陶而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儿童期的训 练对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他们接受了弗洛 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诞生时,心灵如白纸一 张,是后天的文化训练,在这张白纸上画上了文化的印 记,最终形成了该文化认可的人格特征。
二语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

二语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其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二语习得的研究领域中,社会心理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语习得的社会心理研究主要关注学习动机、学习者认同等心理因素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两大流派。
心理学派的历史较长,其研究核心在于个体心理。
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该学派经历了数个阶段的变化,从最初的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后来的建构主义,不断发展和完善。
心理学派强调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焦虑感等心理因素在二语习得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社会文化学派则兴起于90年代,其侧重点在于社会环境对个体学习者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
该学派认为,二语习得不仅仅是一个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过程。
学习者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环境、社交关系等因素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进入新千年,两个学派在批评和借鉴的对话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交叠。
这种交叠主要体现在对学习者整体“人”的关注以及对多元性、动态性的注重。
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开始相互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着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社会心理研究的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两个学派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二语习得的社会心理机制,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教学和学习提供重要的启发和借鉴[1][2]。
1. 介绍二语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二语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二语习得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研究领域不仅关注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的心理过程,也深入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语社会心理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语习得的本质和机制。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第8讲 文化学流派

史密斯的“泛埃及主义”
埃利奥特·史密斯(1871-1937)英国人 类学家,《人类史》、《早期文化之迁 徙》、《文化的传播》。
埃利奥特·史密斯认定全部文化一元发生、 单源辐射;全世界上古的文化都是在埃及 获取的,埃及是世界文化的唯一发源地, 世界一切彼此联系的文化现象,是某个时 候在埃及、部分地在其邻国诞生的,约在 新石器时代开始向一些国家传播。
弗罗贝纽斯对文化圈的研究
弗罗贝纽斯(1873-1938)德国文化人类 学家、文化圈理论及神话学家,《非洲文 化的起源》、《非洲文化史》。
弗罗贝纽斯研究非洲各地区文化的成分和 起源,率先把处于共属关系的一群文化要 素看成是文化合成,并将地理分布起名为 “文化圈”。
弗罗贝纽斯对文化学理论有所研究,提出 研究文化解剖学、文化生理学。
3.萨林斯:《文化和进步》。他试图协调以前的几种进化论的 观点。
反进化论
广义的反进化论指一切反对进化论的文化理论,狭义的包 括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化传播主义与文化历史 主义。
反进化论的基本观点:1.文化固然有着内在的演变发展, 但不是直线式地由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而是时进时退。文 化发展并非单线进行,并不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注定要 经过相同的发展阶段、依照相同的顺序进化。2.人类文化 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 化演进文化。只有通过重新构拟每个民族以往文化的历史, 才能说明文化发展的真相。3.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形式并 不都是杂婚或群婚制;母系氏族文化也不是最古老的文化。 在最古老的原始文化里面已经出现一夫一妻制和家庭,而 氏族是家庭的扩大形式。图腾制既不是最早的文化现象, 也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
6.麦克伦南:《原始婚姻》 7.弗雷泽:《社会人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学的流派
文化心理学派知识梳理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学者例如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玛格丽特﹒米德、拉尔夫﹒林顿等,开始从心里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而形成了文化心理学派.1934年,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化心理学派的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若干年,文化心理学派在美国人类学界一直有着重大影响.
在文化心理学派看来,人们的心理决定着人们的文化和社会状况,决定着民族的先进与落后、优秀与卑劣.他们认为,只有心理素质完善、优越的民族才可能创造并拥有高级的文化,而心理素质不完善、不优越的民族则只能创造和拥有低级的文化,而现代世界危机的根源则在于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刀》(1946),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林顿的《人的品格》(1936)、《人格与文化背景》(1945)等.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本尼迪克的《文化模式》和《菊花与刀》.
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分别考察了普埃布洛印第安人、多布人和瓜求图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情况,认为这三种文化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性格,或者说三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其中普埃布
文化学的流派
洛人文化是“日神型”文化,其特点是严谨、规律、自制和乐群.而瓜求图人文化则是与此相反的“酒神型”文化,主要特征是粗暴、狂野、放纵以及极端自高自大.多布人则是所谓“狂想型”文化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猜疑、仇视以及相互欺诈.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形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合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强调文化的差异、整合与平等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在这本书中本尼迪克特体现的一种对人类世界的人文关注,具有关怀性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在二战期间美军占领日本后,惊讶于日本人根本不反抗,到处各地看到欢迎美军的日本人,美军都震惊了!于是美国战争资料情报室聘请本尼迪克特等人类学家对日本国民性格作专项研究,希望能够在战后能够很好地管制日本,后来就有了《菊花与刀》.尽管本尼迪克特并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诸多层面,追问了日本何以成为日本民族.在该书中,她通过对日本人的义务与人情、恩与责任、义务与义理等方面的比较,较全面地考察了他们的忠、孝、仁、义、德的人生观和价值体系,从而得出了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
文化学的流派
的“罪恶感”文化的“耻辱感”文化的结论.其研究意见不仅为美国军事外交决策所采纳,也被日本本土称之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文化心理学派在20世纪40年代极为盛行,50年代因其种族主义的倾向而受到批评,逐渐衰落下来,60年代以后,在文化与人格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心理人类学派.该派在弗洛依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侧重于探索人类的心理因素和心理过程是怎样影响其文化实践活动的.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认知问题,是其研究的重点,这一研究取向至今仍盛行不衰,从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