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文学性 与音 乐性 于 一体 。这种 特性使 得 吴歌 既具静 态的人 文研 究价值 ,更 具动 态的 艺术欣 赏与社会 服务 功能 ,也 因此赋 予 了, z , . 4 f l 更 多认 识鉴 赏 、保 护 传承 吴歌 的 维度 ,如 文化 遗 产、 民俗 文 学、地域 音 乐、吴 文化 学与译介 学等 。这 些维度 的 切 入 ,尤其 是跨 文化 译介视 角的切 入 ,既有利 于实现 吴歌 的在世界 范围 内的保 护 与传承 ,也 可为其他 非 物质文化 遗 产 的
志 、要 求和 愿望 而集 体创作 的一种 代代 相传 的 口头文学 艺
术 样式 ,具 有 “ 委 婉 清 丽 、温 柔 敦 厚 、含 蓄缠 绵 、隐 喻 曲折 ” 的特 点 ,于 2 0 0 6年 5月被 国务 院批 准列 入第 一批 国家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名 录 。吴歌 生动 地记 录 了江南农 民
采 集 、记录 、归类 、描写 、整理 与保存 等传 统保 护传 承手
段 应该 受到 足够 的重视 。在这一 方面 ,各有 关部 门近年 来
和 下层 人 民的生 活史 ,是 珍贵 的历 史资 料 , 也 是 宝贵 的 民 间 遗产 ,为 研究 吴 语 地 区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史 与 风 土 人 情 、风 俗 习惯等 提供 了重要 的文献佐 证 。 吴 歌反 映着 吴地社 会 风貌 与风 土人 情 ,是 一种 特 殊 的 文 学艺术形 式 ,是语 言 符号 与非 语 言符 号 和谐 整合 而 形成 的一 种 民俗 体裁 ,它寓 文学 性 与表 演性 于 一身 。就 其语 言
朱义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城 市 文 化
非 物 质 文化 遗产 “ 吴歌" 保 护 与 传 承 的 维 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探究作者:管恒川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2期摘要:吴歌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主要是以吴语或吴音的演唱方式在吴地流传的民俗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吴地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民俗文化。

但是现在吴歌文化的保存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现状,尤其是吴歌的传承人出现断代的问题,吴歌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的保护和传承的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吴歌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吴歌非物质文化民俗歌谣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2-0168-03吴歌称吴地歌谣,又称为“山歌”,其主要是用吴语或吴音的演唱方式在吴地流传的民俗歌谣。

其实,吴地就如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苏南平原、杭嘉湖平原以及上海市,这个地区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统治领域,因此,一直以来以吴地著称。

吴歌在当地民间音乐的艺术形式中最具有特色的代表性,且拥有三千多年文化传承渊源以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它的民风习俗内容非常的浓郁,而且语言音乐雅韵很婉约,彰显出了江南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吴歌的文化价值吴歌是吴地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经历三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经蕴含了当地百姓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等。

吴歌是吴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真实的反应了吴地的社会生活,吴歌分为劳动之歌和时政之歌等,组成了吴地文化的历史画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吴地发展史。

吴歌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创作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兴和烘托等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在歌曲中起到渲染与烘托的作用,形成具有特色的艺術表现形式[1]。

这对文学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诗歌和散文。

同时,吴歌清丽婉转的的音调,还影响了昆曲等众多的艺术创作。

尤其是在建国之后,有很多的农村歌手和音乐家利用吴歌的曲调编排了很多的新山歌,比如,太仓双凤民歌传承人徐松明,他利用古老的吴歌曲调编排了很多关于歌颂祖国等的当代歌曲,且影响巨大。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音乐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吴语地区广泛流传,吴歌在唱词上适合各种题材,歌词含义丰富多样,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冲击,吴歌的传承和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有必要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吴歌的传承与保护。

一、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1. 传统环境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吴语地区的传统环境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村落被拆迁,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冲击,传承吴歌的土壤逐渐减少。

2. 传承人口减少:吴歌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传承,但传承人口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对吴歌不感兴趣,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这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构成了重大挑战。

3. 资料收集不足:对于吴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还不够充分,一些珍贵的吴歌资料仍未被有效挖掘和保存,造成了吴歌文化的流失和衰弱。

4. 市场化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艺术面临市场化影响,一些商业性的改编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使吴歌失去了纯正性和原汁原味,这也成为了传承和保护的一大难题。

二、对策建议1. 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政府应加强对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立法和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制度,通过法律的保护和政策的扶持,推动吴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2. 注重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吴歌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普及吴歌的知识,增强对吴歌的认知和了解,培养更多的吴歌爱好者和传承人,提高对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意识。

3. 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吴歌进行录音、录像和数字化保存,建立吴歌的数字化数据库,有效保护和传承吴歌文化。

4. 打造吴歌文化品牌:鼓励通过非遗保护机构对吴歌进行认证,推动吴歌文化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打造吴歌文化品牌,提高吴歌的传播和影响力。

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拓宽吴歌的国际视野,吸引国际社会对吴歌文化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吴歌的传承和保护。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吴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源于古代的吴地(今江苏一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衰退,吴歌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缺乏传承人和专业人才:传统吴歌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现代年轻人对此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减少。

缺乏专业人才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限制了吴歌的发展和传播。

2. 社会认知度低下:由于吴歌的地域性和群众性特点,很多人对其了解甚少,认知度低,缺乏对吴歌的关注和支持。

这使得吴歌在现代社会中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宣传。

3. 资金和场地不足:吴歌表演和传承需要资金和场地的支持,然而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投入有限,资金和场地不足成为制约吴歌发展的一个瓶颈。

1. 提升传统音乐的地位:通过加大对吴歌等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其社会认知度和吸引力,激发更多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

2. 加强传承人培养:建立完善的吴歌传承人培养体系,通过传帮带、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并注重引进专业人才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

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吴歌传承和保护的资金支持,提供场地资源,并建立相关的传统文化保护法律法规,为吴歌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4. 创新传承方式和形式:在传统吴歌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和实践,探索吴歌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推出新颖的演出和呈现形式,以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参与和支持。

5. 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通过吴歌的传承和表演,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孝道、友爱、团结等,提升吴歌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类似音乐艺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借鉴其保护和传承经验,吸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通过国际交流加大吴歌的国际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

非物质文化保护遗

古琴
木卡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形式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 范”、“曲调”等多种含义.
评弹
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合称,俗称说书,是用苏州方言进行说唱、表现的地方曲种。 在江浙两省及上海等地都颇受欢迎。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 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 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
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是以打击乐与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个大型乐种。又被称为“西安鼓 乐”,“长安古乐”或“长安鼓乐”。因其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 构复杂、曲调优美而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西安古乐不仅为探索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也对发展陕 西地区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如曲云的《香山射鼓》、饶余燕的 《骊山吟》、杨洁明的《羽调绿腰》,打击乐《鸭子拌嘴》以及大型歌舞作品 《仿唐乐舞》、《唐· 长安乐舞》等等,都是根据古乐改编而成,获得了国内外 的奖励和好评。
纳西古乐

纳西古有三个特点:一是曲目(音乐)古老,二是乐器古老,三是演奏的人老, 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但近年也有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热衷于纳西古乐)。
青浦田歌
如陕西有“信天游”,青海有“花儿”,上海也拥有完整优美的原生态民歌--青浦田歌。 青浦田歌,又称邀卖山歌,耘耥山歌,是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的劳动歌。 代表作有:《十二月生肖》(大头歌)、小山歌《山歌好唱口难开》(四句头 山歌)、小调《小舨艄》、婚嫁礼仪歌《十教训》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现状研究作者:王松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以吴歌为例,从体系、政策、资金、基地等方面总结了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并分析了在传承模式、传播方式、非遗本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健全模式、丰富宣传、生产性保护等六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吴歌【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财富。

然而在现代化、城镇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加速失去原有存在土壤和社会环境而走向消亡。

要想真正化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危机,必须构建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厚,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

吴歌是吴语地区的民歌民谣,2006年,由苏州市申报的以芦墟山歌、白茆山歌、河阳山歌等为典型代表的吴歌遗产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吴歌为代表的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许多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的成功做法就工作体系而言,苏州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介入的保护格局。

例如,建立了分管市长为主任、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管理办公室改名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建设,在非遗保护的咨询、评审、研究等方面发挥专业指导作用。

就政策保障而言,苏州相继出台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部政策法规,以保障非遗保护工作开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其中2006年出台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就资金投入而言,苏州是全国同类城市中最早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一、本文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基因和精神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为案例,分析其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价值出发,阐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有效策略。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保护工作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为保护工作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力支持。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他们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影响。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挑战。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一些传统文化逐渐被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魅力。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及对策自古以来,吴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

吴州文化以吴语、吴剧、吴绣、吴扇、吴坟等元素为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吴剧作为吴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戏曲的代表之一。

然而,如今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吴剧这一宝贵的民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吴歌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和对策。

在近年来,中国政府强调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吴剧的传承和保护也受到了国家的关注。

在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下,吴剧的相关活动和表演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吴剧的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机构的重视。

政府机构加强了对吴剧的传承和保护的关注,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和推广吴剧艺术。

第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社会各界增强了对吴剧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开展了吴剧的传承和保护的活动,并不断关注着吴剧的表演和发展状况。

第三,文化市场的扶持。

一些文化企业和艺术机构推出了吴剧的相关产品和服务,广泛宣传和推广吴剧文化。

然而,吴剧的传承和保护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今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较低,缺乏对吴剧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此外,吴剧艺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导致传承和保护的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

如何保护和传承吴剧这一重要的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吴剧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吴剧的宣传和推广。

应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吴剧文化,并组织各种活动,增加年轻人对吴剧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第二,鼓励吴剧艺人的传承和培训。

应该鼓励年轻人学习吴剧,传承吴剧文化,并为吴剧艺人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发展空间,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吴剧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第三,加强吴剧保护和资助。

应该加强吴剧文化的保护和资助,支持吴剧艺人的表演和制作活动,以促进吴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四,开展吴剧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应该积极开展吴剧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吴剧文化,促进吴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吴歌”保护与传承的维度
[摘要]吴歌是吴语文学、吴声歌曲与吴地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兼口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于一身,融文学性与音乐性于一体。

这种特性使得吴歌既具静态的人文研究价值,更具动态的艺术欣赏与社会服务功能,也因此赋予了人们更多认识鉴赏、保护传承吴歌的维度,如文化遗产、民俗文学、地域音乐、吴文化学与译介学等。

这些维度的切入,尤其是跨文化译介视角的切入,既有利于实现吴歌的在世界范围内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1 吴歌简介
吴歌是以苏州与无锡为中心的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主要指下层劳动人民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而集体创作的一种代代相传的口头文学艺术样式,具有“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1]的特点,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史,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宝贵的民间遗产,为研究吴语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佐证。

吴歌反映着吴地社会风貌与风土人情,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是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和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民俗体裁,它寓文学性与表演性于一身。

就其语言特征而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吴歌文本非常接近日常吴语方言,通常以劳动歌、时政歌、酒歌、情歌、儿歌以及仪式歌等形式表现某一主题,时而叙事、时而描述、时而抒情、时而又议论,特色鲜明地反映或记录了民间的生活与现实。

而从其非语言特征看来,吴歌又是一种适合即兴表演或舞台演出的艺术样式,这是因为吴歌的构成因素不但涉及诗歌、歌谣、词曲、戏剧等文学性元素与语言态符号,而且还涉及民俗音乐、舞蹈、表演、服饰、背景等诸多非言语的视觉与听觉因素。

[2]因此,吴歌是文学与艺术的审美结缘,是一种融视觉、听觉、触觉等于一体的多模态符号呈现形式,具有相当的人文考古价值与艺术欣赏价值。

2 吴歌保护传承的维度
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吴歌是吴语文学、吴声歌曲与吴地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兼口头文学与文化遗产属性于一身,融文学性与音乐性于一体。

这种特性使得吴歌既具静态的人文研究价值,更具动态的艺术欣赏与社会服务功能,也因此赋予了我们更多地认识鉴赏、保护传承吴歌的维度。

从各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举措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可以分别从文化遗产、民俗文学、地域音乐、吴文化学与译介学等维度对吴歌的保护传承进行探讨。

从文化遗产维度来看,吴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采集、记录、归类、描写、整理与保存等传统保护传承手段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这一方面,各有关部门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大量文献资料得以面世,如《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萃》和《吴歌论坛》等。

国内外吴歌学者与爱好者也有力作问世,如荷兰学者施聂姐于199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山歌》,描写了大量吴歌与歌手,并记录了部分珍贵语音资料[1];中国吴歌协会秘书长朱海容于2005年完整地整理出了长篇叙事吴歌《华抱山》,被誉为“中国四大史诗之一”。

而专门针对吴歌遗产的译介输出活动在国内也已起步,2003年由汪榕培与金煦等主编译,用作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献礼的《吴歌精华》一书是国内首次有目的性地译介输出吴歌遗产,以呼吁国内外对它的进一步抢救与保护工作。

经各级政府部门与专家学者的努力,2006年吴歌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种举措也在随后得以有序开展。

这些都为吴歌的深入发掘、保护传承、后续研究与发展利用奠定了基础。

从民俗文学维度来看,吴歌作为一种民俗文学体裁,其保护与传承同样备受关注。

文学创作者与研究者分别从吴歌的语言特征、叙事方式、文学命题、文化意象、地域差异以及与吴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多部长篇叙事性、史诗性吴歌,如《沈七哥》、《小青青》、《金不换》、《华抱山》等的整理出版更是吸引了来自德、美、韩、日等外国学者的眼光,尤其是《华抱山》的问世被很多民俗学者赞誉为“填补了汉族无长篇英雄史诗的空白”,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吴歌文学具体作品的翻译颇受国外学者的青睐。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翻译家小畑蕙义就对“子夜吴歌”进行了译介。

而被认为是吴歌文学对外译介三大里程碑的是:科奈莉亚·托普曼于1973年翻译出版的德语版冯梦龙《山歌》,安·比雷尔于1988年与1995年分别翻译出版了英语版的《汉代民歌》与《玉台新咏》,1997年施聂姐出版的《中国民歌与民歌手》一书。

[1]所有这些为深入探索作为文学样式的吴歌对文学创作的启示,对文学多元系统的建构以及吴歌人文研究价值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域音乐的维度来看,对吴歌吴地民间音乐风格的保护与传承也颇受国内外音乐家的关注。

他们一边对其音调、词曲、润腔、旋法与节奏等进行多维的静态描写研究,同时还合理利用来开展音乐作品的衍生创作与动态研究,或以吴歌为素材进行谱曲,或直接引用其曲调进行填词,或以吴方言音调为素材进行创作,诞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声乐曲与器乐曲,从而形成了保护传承与创新利用相结合的新局面。

譬如,英国现代著名作曲家阿瑟·布利斯根据小畑蕙义翻译的“子夜吴歌”将其编曲,取名为《子夜吴歌曲》,以音乐手法将其诠释并引介入欧洲。

在国内,借鉴吴声歌曲特色而创作的音乐作品更是屡见不鲜,如贺绿汀的电影曲《天涯歌女》、《四季歌》,龙飞的声乐曲《太湖美》[3]等,这对促进以口头传承为主要手段的吴歌的海内外保护传承与旅游经济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载体与视角。

从吴文化学的维度来看,作为吴文化体系的一员,吴歌依托吴文化学相对成熟的研究格局也吸引了国内外学者一定的关注,近几年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也能见到少量有关吴歌保护与传承方面的论文。

同时,吴语地区的水乡旅游项目已开
始采用船夫吟唱方式来发挥包含吴歌在内的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助兴功能与经济效应。

然而,由于吴文化学更多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区域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如其发展历程、地位与特征以及与现代工商发展、现代化进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系,吴歌的保护传承和旅游经济价值的开发如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在整个吴文化学体系中尚处于探索的起始阶段,有待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