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聚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

中医疾病鉴别诊断学一、中医痞满鉴别诊断: 1.痞满与胃痛:两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现。

然胃痛以疼痛为主,胃痞以满闷不适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势多急,胃脘部可有压痛,而胃痞起病较缓,压之无痛感,两者差别显著;此患者无明显胃脘部疼痛,故属痞满。

2.痞满与结胸:两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结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满而同,拒按为特征;痞满则在心下胃脘,以满而不痛,手可按压,触之无形为特点。

该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压之不痛,不属结胸。

3.痞满与鼓胀:二者均有胀满感,鼓胀以腹部外形胀大如鼓为特征,胃痞则自觉满闷,外无胀大之形;鼓胀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无形,胃痞病在胃脘,均为无形;鼓胀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软。

4.痞满与胸痹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满闷,胸痹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区别。

胸痹心痛属胸阳痹阻,心脉瘀阻,心脉失养为患,以胸痛,胸闷,短气为主症,伴有心悸、脉结代等症状;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多伴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则舒等症状。

二、胁痛鉴别诊断: 1.胁痛与悬饮:悬饮可表现为胁肋疼痛、但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肋胀痛、持续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时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2.胁痛与胸痛:胸痛以胸部胀痛为主,可涉及胁肋部,常伴有胸闷不舒,心悸短气,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证候;胁痛部位在一侧或两侧胁肋部胀痛或窜痛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胆病症状。

3.胁痛与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处,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

三、黄疸的鉴别诊断: 1.黄疸与萎黄:黄疸的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其主症为目黄、身黄、小便黄。

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

中医内科指导:聚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内科指导:聚证的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积与聚虽合称为一个病证,但两者是有明显区较别的。

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

至于古代文献以积为脏病,聚为腑病,则不可拘泥,实际上不少积证的积块就发生在胃、肠。

2.辨部位积块的部位不同,标志着所病的脏腑不同,临床症状、治疗方药也不尽相同,故有必要加以鉴别。

从大量的临床观察来看,在内科范围的脘腹部积块主要见于胃和肝的病变。

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乏力,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肠。

3.辨虚实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较小、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而一般情况尚可。

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等症。

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明显消瘦等症。

中医内科学-积聚

中医内科学-积聚

历史沿革
• 积聚首先在《内经》中提出。《灵枢· 五变》:“人之善病胸中 积聚者,……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 《难经· 五十五难》明确了积与聚在病理及临床表现上的区别, 指出:“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 《金匾要略·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中进一步说明:“积 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 《诸病源候论· 积聚病诸候》对积聚的病因病机有较详的论述, 并认为积聚一般有一个渐积成病的过程,“诸脏受邪,初未能 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 《景岳全书· 积聚》篇认为积聚治疗“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 消曰激曰补,四者而已”,并创制了化铁丹、理阴煎等新方。 • 《医宗必读· 积聚》篇则提出了积聚分初、中、末三个阶段的治 疗原则,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在古代文献中,还有症瘕、癖 块、痞块之名,亦属积聚。
与西医联系

在西医学中,凡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 肿大、腹腔肿瘤以及增生型肺结核等,多属 “积”之范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 梗阻等原因所致的包块,则与“聚”关系密 切。当这些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 参阅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病因
• • • • 1.情志失调 2.饮食所伤 3.感受寒邪 4.它病转归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1.肝气郁滞 • 证候:腹中气聚或结块柔软,攻窜胀痛, 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 脉弦。
辨证论治-分证论治(聚证)
•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 方药:木香顺气散加减。 • 方解:本方具有行气温中,散寒化湿,疏肝解郁的功效。 方中以木香、砂仁、苍术、厚朴、橘皮、甘草(即香砂平 胃散)行气温中,散寒化湿;配伍台乌药、桂皮、生姜、 积壳以增强温中理气的作用;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 • 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等; • 若寒甚可加高良姜温中散寒; • 若肝郁化火则去乌药、桂皮加丹皮、栀子以清肝泻火。

中医内科学积聚讲义

中医内科学积聚讲义
•香 砂 平 胃 散 行 气 温 中 、 散 寒 化 湿;乌药、枳壳、生姜增强温中 理气的作用。香附、陈皮疏肝理 气解郁。
加减:
•寒 甚 : 腹 痛 较 剧 , 肢 冷 , 得 温 痛减—肉桂、高良姜温中理气止 痛。 •热 象 : 口 苦 , 舌 质 红 , 去 乌 药 、苍术,加左金丸泄肝和胃。 •年 老 体 虚 : 神 疲 、 乏 力 、 便 溏 者加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症状缓解后可用逍遥散善后。
或食气交阻—气机不畅—聚证
3、邪毒侵袭,留着不去
寒、湿、热 邪毒
长时间作用于人体 侵袭人体留着不去
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痰凝----形成积证
《诸病源候论 》:“诸脏受邪,初未 能成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4、它病转归,日久成积 •黄疸—湿邪留恋—阻滞气血 •久疟—湿痰凝聚—脉络痹阻 •血吸虫—虫阻脉道—肝脾气血不
“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分证论治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症状:腹部特征(腹中气聚,攻窜 胀痛,时聚时散,)诱因+肝郁征( 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舌脉(舌苔腻 ,脉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方药:木香顺气散行气温中、散寒 化湿、疏肝解郁。
•用 于 气 机 郁 滞 、 寒 湿 中 阻 、 伴 有肝郁症象者。
二·治疗原则
聚证—疏肝理气,行气消聚,重在调气。 积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重在活血。
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散积 中期—攻补兼施 末期—扶正培本,酌加理气、化瘀、消积 之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中,应处理好攻法和补法之间 的关系。
《景岳全书》:“治积之要, 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 孰缓孰急中辨之”。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临床课程:积聚[南开大学]

中医临床课程:积聚[南开大学]
疸。
Ø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Ø 肺之积名曰息贲, 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
咳发肺壅。
Ø 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 久
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
3、张仲景设立积聚篇,创治疗积聚名方
n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并脉证并治》:“积者,脏病业, 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
11
【病机】
1、基本病机:气机郁滞、瘀血内结
寒邪 湿热 痰浊 食滞 虫积
影响气血运行
气机阻滞 瘀血内结
聚证 积证
12
2、病位:主要在肝、脾,久病也可及肾
Ø腹腔内脏腑颇多,本篇所讲主要与肝脾有关,久病及肾 Ø肝主疏泄、主藏血——气滞、血瘀 Ø脾主运化、主统血——食滞、痰湿浊瘀郁滞
3、病性:初起多实,日久则虚实错杂
Ø该案诊断为积证的依据如何? Ø病机分析“肝肾阴伤,湿热瘀郁”的依据如何? Ø周仲瑛教授处方用药的依据如何?
n 2011年3月12日二诊。复查肝纤维化指标示:Ⅲ型前胶原肽
140.26ug/L、Ⅳ型胶原87.62ug/L、透明质酸130.2mg/L、层黏
蛋白正常范围,B超示:慢性肝损害,肝左叶强回声结节,胆
辨 标本 缓急
19
出现血热妄行,气不摄血或瘀血内积而吐血、便血;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剧烈呕吐; 因肝胆郁滞,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等。
2、治疗原则
聚证:重在调气,以行气散结为基本治则; 积证:重在活血,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基本治则。
邪实
邪实正虚 正虚
《医宗必读·积聚》:“初 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 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 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 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 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 消残,则任受补。”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四)肝胆病证胁痛1.胁痛的治则是什么?实证宜理气活血,虚证宜滋阴柔肝。

2.胁痛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肝胆脾胃肾3.胁痛与胆胀临床表现的主有区别在于哪一点?部位不同,前者疼痛在两胁肋,后者疼痛在右上腹。

1.患者男性,50岁。

自觉胁肋掣痛,心急烦口躁,头痛目赤,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胸闷不安,溺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胁痛,辨证: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方剂龙胆泻肝汤2.患者钟某,女,46岁。

反复胁痛五年,每因烦躁时症状加重,伴郁闷气短,纳呆,腹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经一个多月的恰当治疗后,病情好转,胁痛减轻,无腹泻,但仍时觉胁部悠悠疼痛,心中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弦。

诊断:胁痛,证候:肝阴不足,治法:滋阴柔肝,养血通络,方剂:一贯煎。

黄疸1.黄疸的发生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脾胃肝胆2.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时的治法是什么?清热解毒,凉营开窍3.黄疸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

1.患者张某,男,40岁。

1994年7月12日就诊。

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常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

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脘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始就诊。

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

诊断:黄疸,证型:湿重于热,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方剂:茵陈四苓汤。

2.患者男性,23岁,因身目俱黄两天入院。

现症见身目俱黄,发热口渴,恶心欲吐,溺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诊断:黄疸;证型:阳黄热重于湿,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方剂:茵陈蒿汤加减。

积聚1、积证与聚证各有何特点?答:积证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为脏病,聚证是无形,聚散无常,病无定处,病属气分,为腑病。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

中医内科学——积证、聚证1、积证的特征不包含A、结块有形可征B、痛有定处C、结块聚散⽆常D、多为脏病2、积证患者见到下列哪项病症不属病重A、黄疸B、吐⾎C、⽔⿎D、胁痛3、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其诊断是A、积证属正虚瘀结B、积证属⽓滞⾎阻C、聚证属⾷滞痰阻D、聚证属肝⽓郁结4、病积聚之轻者,症见脘腹痞满,⾷少纳呆,⾆苔⽩腻,脉象弦缓。

治疗宜⽤A、⽊⾹顺⽓散B、四逆散C、柴胡疏肝散D、⾹苏散E、胃苓汤5、患者腹胀且痛,便秘纳呆,时有如条状物伏于腹部,重按则胀痛更甚,苔腻,其诊断是A、⽓结⾎瘀之积证B、肝⽓挟痰之聚证C、⾷滞痰阻之聚证D、肝郁⽓滞之聚证E、⽓郁⾎瘀之积证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积证和聚证的鉴别。

积证结块有形可征(A对),聚证腹内结块聚散⽆常(C错,为本题正确答案);积证痛有定处(B对),聚证痛⽆定处;积证多为脏病(D 对),聚证多为腑病。

2、【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积聚⽇久,可发⽣严重变证,如湿热瘀结,胆汁泛溢,可出现黄疸(A对)。

⽓⾎瘀阻,⾎不循经导致出⾎,可见吐⾎(B对)。

⽓⾎⽔湿瘀阻,⽔湿泛滥,可出现⽔⿎(C对)。

胁痛并⾮积证⽇久导致的变证(D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患者腹部结块,固定不移,辨为积证瘀⾎阻滞,⼜见胀痛不适,苔薄脉弱,多提⽰⽓滞之象,故诊为积证之⽓滞⾎阻证(B对),⽅⽤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以理⽓活⾎,消积散瘀。

积证属正虚瘀结(A错)多见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减,消瘦形脱,神倦乏⼒等虚象;聚证属⾷滞痰阻(C错)多见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便秘,纳呆之⾷阻中焦之象;聚证属肝⽓郁结(D错)多见腹中结块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胀闷不适,且常随情绪波动⽽起伏。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题中症状⽆明显腹部积块,故为聚证之轻证;“脘腹痞满,⾷少纳呆,⾆苔⽩腻,脉象弦缓”为寒湿之邪侵袭,寒湿中阻,⽓机不畅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化湿,⽅选疏肝⾏⽓、温中化湿的⽊⾹顺⽓散(A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1.积证以腹部可扪及或大或小、质地或软或硬的包块,部位固定不移,并有胀痛或刺痛为临床特征。

随着积块的出现及增大,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恶心、呕吐、腹胀,以及倦怠乏力、胃纳减退等症状。

而积证的后期,除上述症状加剧外,虚损症状也较为突出。

2.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

其发作时可见病变部位有气聚胀满的现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缓解时则气聚胀满的现象消失。

聚证发作之时,以实证的表现为主,反复发作,常出现倦怠乏力、纳差、便溏等脾胃虚弱的证候。

结合病史,作B超、Cr、胃肠钡餐X线检查及纤维内窥镜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痞满痞满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在检查时,腹部无气聚胀急之形可见,更不能扪及包块,临床上以此和积聚相区别。

2.鼓胀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临床特征。

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均有积块,但鼓胀的积块多位于胁肋部,且鼓胀除腹内积块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胀大。

而积证腹内无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胀大,腹内积块的部位亦不局限于胁肋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