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导语】古体诗是诗歌文体。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原文、注释及译文),期望帮助到您。
【回乡偶书】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故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故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故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故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赠汪伦】原文:赠汪伦李白李百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词句注释⑴汪伦:李白的朋友。
⑵将欲行:敦煌写本《唐人选唐诗》作“欲远行”。
⑶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情势,可以边走边唱。
⑷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谊,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⑸不及:不如。
译文: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3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篇一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我正乘上小船,刚要解缆出发,忽听岸上传来,悠扬踏歌之声。
看那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伦送我之情。
赠汪伦篇二电视上正播放着一个外国影片:上课铃响了,孩子们相继安静下来,老师走进教室布置了一个研究任务……放学了,几个孩子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讨论着如何分工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小课题……看到这样的片段,我忽然想起我这份还未构思好的教案。
于是便有了把“探究”活动提前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的想法。
赠汪伦(教案设计)设计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
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重点、难点: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安排: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
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译文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
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个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不过又情真。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赠汪伦》PPT课件

授课人:徐玉霞 二年级一班
lú n
赠 汪 伦
李白
xí ng
李白乘船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tà
赠送 乘舟 潭水
汪伦 踏歌 将欲行
赠 汪 踏 潭
舟 伦
欲 乘
猜字谜:
1、稻谷欠不少,心里还想要。 ( ) 2、“要”字“女”换“早”, 水里洗个澡。( ) 3、“千”字站中间,“北”字 在两边,撇捺保安全。( )
拓展题:
想想还有哪些 古诗是写朋友依依 惜别的呢?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业:(任选项两题)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把李白和汪伦的故事讲给家 人听。 3、课外学习一首朋友依依惜别 的诗或潭水
汪伦 踏歌 将欲行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 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 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 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 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 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 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 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 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 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 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 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 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 这首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汪伦》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创作背景: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
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ppt课件

贺知章
(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季真, 自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 人年轻的。小时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 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豁达而健谈。武则 天证圣元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监。他写的诗 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等都是脍炙 人口,千古传颂的不朽名篇。
生字学习
n ǒu yīn bì 偶 然 乡音 鬓 毛
hé shuāi kè 衰 老 客人 何处
指导朗 读 05-回 乡偶书 贺知 章.mp3
回 乡 偶 书
唐代人-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比不上
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 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 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 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客(客人)何(何时)赠(赠送) 汪(水汪汪)舟(小舟)欲(欲望) 踏(踏步)潭(潭水)
• • • • • • 舟(小舟)(轻舟)(独木舟) 乘(乘车)(乘船)(乘除) 音(音乐)(语音)(口音) 客(客人)(作客)(客车) 何(何时)(何地)(如何)(任何) 汪 (汪汪叫)(眼泪汪汪)(汪洋)
一群( 活泼可爱 )的孩子, ( 兴奋 )地跑过来,笑呵呵地 问道: “ 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啊 ?”
1 熟读诗文
回乡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这首 诗抒景,他 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欣赏第二首
知识巩固:
1、多音字组词。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ppt课件

一群( )的孩子,( ) 地跑过来,笑呵呵地问道:“ ?”
1 熟读诗文
回乡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这首 诗抒写了贺知章久 别回乡的感怀。
赠汪伦 唐代人——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25 古诗两首
生字学习
n ǒu yīn bì 偶 然 乡音 鬓 毛
hé shuāi kè 衰 老 客人 何处
指导朗 读 05-回 乡偶书 贺知 章.mp3
回 乡 偶 书
唐代人-贺知章
少 小 / 离 家 / 老大 回, 乡 音 / 无 改 / 鬓毛 衰。 儿 童 / 相 见 / 不 相识, 笑 问 / 客 从 / 何处 来。
想要
李白乘舟将欲行,
我乘船将要远行,
走
忽然
踏着节拍唱着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 桃花潭水深千尺, 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
比不上
不及汪伦送我情。 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诗意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 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 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 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 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音乐欣赏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家乡 的口音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头发已经斑白稀疏了。
小孩
认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孩见了我都不认识。
小学语文古诗《赠汪伦》译文及赏析

小学语文古诗《赠汪伦》译文及赏析小学语文古诗《赠汪伦》译文及赏析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宋蜀本《李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宝其诗。
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
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文往来赠答。
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
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洽不忍别。
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
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译文】李白乘船将要离开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汪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大量积累送别诗。
教学重点:
学会吟诵古诗,积累送别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师: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教室里坐的老师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有朋友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师: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以诗会友,在诗歌的殿堂里尽情遨游,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
(师吟诵《望庐山瀑布》)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出示李白图)李白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飘逸洒脱,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仙”。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大量积累送别诗。
二、学、议
1、出示自学提示
师:孩子们,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16页,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
2、议
(1)师:争争就能行,试试就能赢。
谁来试着朗读一遍?(指名读)
(2)师:这首诗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读错的字,是什么字?(出示“舟”)老师这儿有一张图片能帮你准确地记住这个字。
(出示象形文字图片,师讲解每一笔像什么)
(3)师:中国汉字中很多象形字都能望文生义,以后我们再见到“舟”,你的脑海中一定能出现小船的样子。
下面我们把“舟”字送到田字格中吧!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
第一笔是“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笔是“竖撇”,要先竖后撇,在“短撇”的下方起笔;第三笔“横折钩”横要上扬,折的时候要注意顿笔;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来书写。
(师范写,生书空。
)
(4)师:中国汉字如诗如画,中国古诗美轮美奂,接下来卢老师将用一种新的诵读方式——吟诵,来展示这首古诗的魅力,先听老师诵一遍。
(出示古诗,师范诵)
师:这种诵读方式美吗?想学吗?首先你们要记住两个吟诵要点: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意思就是:一声和二声诵得长一些,三声和四声诵得短一些,要根据字的读音吟诵出正确的腔调。
老师诵一句,你们跟着诵一句。
(师领诵两遍)
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真强!老师诵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反过来再诵)师:孩子们吟诵的越来越好了,我们一起来一遍!(师生齐诵)
(5)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相信大家已经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下面老师说一句诗意,你们用吟诵的方式诵出相对应的诗句。
(出示文白对读)你们的小脑瓜可真聪明,全都答对了!那反过来,老师吟诵诗句,你们说出相对应的诗意吧!(师生对答)
(6)师重复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回答诗意。
师:孩子们,桃花潭水真的有一千尺那么深吗?(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为了表达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是的,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说潭水很深,其实是想表达他和汪伦之间的情谊很深。
(7)师:李白和汪伦之间为什么会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呢?他们背后还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呢!(出示图片,师讲解)
安徽泾县农民汪伦十分钦佩李白的才华,想和他结交为朋友,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中说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早就听说汪伦是位性格豪放的人,便欣然前往。
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
”汪伦却笑着说:“‘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
”此时,李白方知自己“受骗上当”,他不但不介意,反而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
此后,汪伦每日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两人一起游览当地的名山胜景,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成为了好朋友。
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就在临别时出现了一幕让人感动的画面:小船缓缓开动,汪伦带着村民踏着整齐的节拍,唱着动人的歌曲,依依不舍地为李白送行。
看到眼前的情景,李白深受感动,不禁吟出这首千古绝唱——《赠汪伦》。
虽说是一首小诗,却是对友情的最好诠释。
离别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但却又饱含深情,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再次吟诵《赠汪伦》。
(出示古诗,生齐诵。
)
三、练(拓展)
师:古代的送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或豪迈奔放,或飘逸洒脱,老师这里还有几首送别诗,我们一同来欣赏。
(出示古诗《劳劳亭》)
1、师:接下来,卢老师想用一种更有趣的诵读方式——歌诀体,是一位名叫陈琴的老师创作的,先听老师诵一遍。
(师范诵)
师:小手小手拍起来,我把古诗诵起来!(师领诵)
师:同学们,棒极了!我们一起诵一遍!(师生齐诵)
男孩子,来一遍!(男生齐诵)女孩子,超过他!(女生齐诵)
2、师:你们学得可真快!我们继续往下看!
(出示《送别》王之涣,师领诵)
老师来诵上半句,你们来接下半句!(师生接力诵读)
反过来,诵一遍!(生诵上半句,师接下半句)
前三排,来一遍!(前三排齐诵)后三排,来一遍!(后三排齐诵)
3、师:孩子们,真热情!送别古诗诵不停!一起来看下一首,自己诵读定能行!(出示《送别》佚名)师解释佚名:指身份不明或尚未了解姓名的人。
师:伸出小手拍起来,大家一起来一遍!(师生齐诵,对于学生诵不好的句子再领诵一遍)
男孩子诵上半句,女孩子接下半句。
反过来,诵一遍!(男女生接力诵)左边同学来一遍,(左边同学齐诵)右边同学来一遍!(右边同学齐诵)师:孩子们,你们真是棒极了!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4、师: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孩子们,你还知道那些感人肺腑的送别诗?(学生交流汇报,其他学生用歌诀体方式齐诵)
结语:千年传诵赠汪伦,万古绝唱寻知音。
《赠汪伦》是送别诗中的极品,那饱含深情的诗句,直到今天还温暖暖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再次吟诵《赠汪伦》,让诗人的深情厚喻永驻我们心间,让中国的经典诗词千古流传!
(师生齐声吟诵《赠汪伦》)
板书设计:
送别诗
赠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