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1]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改革开放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3.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

第11课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第11课伟大转折改革开放

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
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简述孙中山、毛泽东、 邓小平分别领导的革命斗争,给中国带来了怎么的历史巨变?
答: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 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进入了社会主义现 代化的新时期。

最终,副队长严宏昌打破沉默,“我们队委会三个碰 了个头,打算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但有一条,各家要 保证交足公粮……” • 老农严家芝说:“万一被上头发现了,你们几个干部 弄不好要坐班房,你们的大人小孩怎么办啊?” • “你们是为我们村民出的事,到时候,我们谁个也不 能装孬,全村凑钱凑粮,把你们的小孩养到18岁!”另一 位年长的村民答道。这一提议得到村民的附和。
思想路线转移
伟 大 的 历 史 性 转 折
转 折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 城市
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开 放

线 面
深圳等经济特区(点)
沿海开放城市(线) 经济开放区,内地(面)

知识回顾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分别 是什么呢?
基本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ຫໍສະໝຸດ 画《小平同志在深圳》内地
开 辟 经 济 开 放 区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深圳。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6年 冬天在京召开。( 错 )
4、我国目前有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 香港、珠海和澳门。( 错 ) 5、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对 )
6、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为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人民公社体制 男的上工带扑克 女的上工带纳鞋 缺少自主权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积极性不高 头遍哨子不买账 二遍哨子伸头望 改革势在必行! 三遍哨子慢慢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粮食产 人均口 人均收 交售粮 年份 人口 量 粮 入 还贷款 食 110 1976 口 35000 斤 230斤 32元 —— ——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自主学习 I P59-60 1978 年 12 月,北京 时间地点:
思想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内容: 政治上: ②实行改革开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 组织上:党中
①经济 特区 ②沿海开 放城市
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
③沿海经 济开放区 ④内地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
深 圳
珠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省
自主提升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 些影响?从中我们得出了什么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代进 化入 建社 设会 新主 时义 期现
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历史意义: 主义的正确道路
中考直击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参考答案)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参考答案)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认定目标】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认识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学习】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十一届三中全会)(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59—60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题目)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1)“左”的错误: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的影响仍束缚着许多人的头脑,拨乱反正每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

(2)邓小平复出:1977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错误打倒的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

2.会议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其意义?内容: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我国从此走向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看书P63第二目完成知识结构)2.三、对外开放(看书P61——P63对外开放内容,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1.说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4个经济特区(后来还有1个海南)——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简述创建经济特区的意义。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式:“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大发展。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即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内容: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最新版)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最新版)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转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接受采访时说,网友提出来30年前如果不搞改革开放,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们中国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以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30年来的改革,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

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建半封建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十七大提出来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这个提法,我觉得提得很好。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提出来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说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什么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所以,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七大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四位。

有人说很快会赶上德国。

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

现在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

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

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探究
知识拓展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 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 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背景
现在
独立自主 主动开放 平等互利
列强入侵 被迫开放 不平等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 料产地 被侵略的产物
内容
影响 性质
综合国力 显著提高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 全球化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载
大包干,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 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 自己的。 -----------歌谣
1.大包干是一种什么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是关于什么体制的改革? 经济体制中分配制度的改革 3.这种变革有什么积极作用?(意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 - - 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北京)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1978.12.18~22 地点:北京 主要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笔记1
•做出战略决策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和国家的工作 重点,实行改革开放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决定 进行拨乱反正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1 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经济特区 (1980) 14个沿海开 放城市 (1984)
笔记3
内地和边 境城市
沿海经济 开放区 (1985)
2 经济特区的特点:社会主义中国境内的经济上的实 行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 3 我国现代的对外开放和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现代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 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而鸦片战争后的开放是被动的开放,外国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 力,掠多廉价的生产原料,然后在中国倾销,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 济侵略加剧了.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2.关于真理标砖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 员文章,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践第一的观 点,正确地指出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考 验。文章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在 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错误方针, 引起了全社会的注意。 通过这场讨论,打破了多年来束缚人们的教 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促进了全党 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恢复了马克思主 义实时求是的思想作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背景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 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干部 和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 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 中重新奋起。吗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 新月异。国内外大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快就关系党和国家 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 华国锋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造成了党和国家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与 改革开放的起步
40年前,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从此中 国的面貌焕然-新,世界的面貌也为之一变。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 一大外汇储备国,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 源,书写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 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 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 的壮丽史诗,推动了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

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

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

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的试验省-广东
文革后的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崩溃边缘,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比1965年的1716亿元[1]翻了一倍多,年均递增率达6.8%,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并且经过文革后,中共出现一定程度的执政危机和信任危机。

邓小平第三度上台,尝试对当时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试图将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上,邓小平的复出及其改革尝试得到了民众的热烈拥护
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自1950年代以来中国的计划经济虽然曾一
改革开放
度为中国早期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1、对国内经济的控制达到惊人的程度,政府企业职责不分,无视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的作用;一切以计划为纲,无法适应消费群体的需要,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2、生产商品的数量都在计划之中,购买商品还需要相应的商品票(如购买粮食就需要有相应的粮票),造成消费者即使有钱也难以买到需要的商品。

3、工农业生产与商品经营均为强制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个人不得持有私有财产,一切劳动成就都会被均分,这导致生产者没有兴趣扩大生产,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劳动积极性。

只知道依靠"大锅饭"过生活,丧失了发展经济的动力
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目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目的是以维持社会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中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

这场改革的经济方面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

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党的17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
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一个:改革。

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圳特区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
改革开始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崛起的上海浦东新区
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政策形成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福建省和广东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

1988年4月13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省经济特区的决议,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1979年9月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1983年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确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

政治体制的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1984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

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

80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海南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

中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有资料记载正式开放:19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