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雕版印刷之政教指向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

第6课北宋的政治【内容标准】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结构】【知识梳理】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军事:(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材料研读与课后活动答案】1、 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2

------ 华夏教育资源库第 7 课绚烂的隋唐文化 ( 一)教课目的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或掌握隋唐期间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包含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有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经过指引学生对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桥的对照,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照,培养学生运用对照方法剖析问题的能力;经过师生对唐诗共同进行赏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升对文学作品的赏识能力。

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对祖国和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骄傲感。

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点,才干过人,并且热爱祖国,关心民情,拥有崇高的情操和爱国感情,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品学兼优。

教材剖析和教课建议一、要点和难点本课是隋唐文化的第一课,重视介绍隋唐期间的科技、诗歌成就。

李春和赵州桥是本课的一个要点。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多年。

它的建筑构造 ( 敞肩式 ) ,是当时石拱桥构造最初进的一种。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是本课的又一个要点。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不仅促使了文化的流传,并且也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度。

“绚烂千古的诗坛”是本课的另一个要点。

诗歌这类文学形式在我国很早就有。

到了唐朝,诗歌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期间。

唐朝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保存下来的诗歌就有快要五万首,题材无所不有,体裁无所不备,有名诗人辈出,传世佳作迭出,堪称诗流纵横,群星绚烂。

此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更达到诗歌创作的顶峰。

唐朝诗歌是唐朝文学百花之冠,不单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据有重要地位。

赵州桥是一座高度的科学性和完满的艺术性相联合的精选,怎样指引初一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一个难点。

诗歌属于文学范围,怎样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赏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作,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论中国印刷的巅峰时代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论中国印刷的巅峰时代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论中国印刷的巅峰时代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关于中国宋代的印刷业发展对当时的影响关键词:印刷术宋代出版文化传播自人类有文字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求一种可以将新近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的方式,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岩上刻字、甲骨记录,到后来的竹简、绢帛、直至纸的产生,越来越便利的记录历史的方式不断产生。

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如他们所发明与改进的东西那样不断更新。

自夏商以来,中国人对于汉字书写与文化的传播便出现了井喷之势。

历史文献的记载及当时科技水平的发展程度是对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最好反应。

殷商有甲骨占卜记录,春秋战国时期竹简绢帛,两汉时代出现的纸张……不断进步更新的书写工具将文化的传播带上了新的层面。

商代甲骨被当作占卜的工具,这在奴隶社会人们心中拥有极其神圣的地位;而战国时期被上层贵族使用的绢帛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也被看作是权利与财富的象征,虽然文化知识只能流传于少数人之间,可这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传播发展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但是对于大众层面文化普及而言,绢帛因其昂贵的价格实在难以为普通百姓所用真正起到全民文化宣传的作用。

简策与版牍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文化传播的巨大推力,同样也是在早期为人们使用最久的书写工具。

据考古发现,国人自周代末期就开始把文字写在竹片和木板上了。

竹木简的使用自商周迄后汉,时间相当长,直到东晋末年才把用简的的风气逐步用纸代替。

西汉一度在现代历史学研究中被认定为是纸的最早出现时代。

由于质量只是较为劣质的草纸,在当时社会不被上流社会认可,无法普及。

东汉蔡伦在西汉草纸的基础上对造纸术进行改进。

纸的发明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手抄或印刷图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用纸写书、印书,比缣帛的优点更多。

造纸的原料容易取得,成本低廉,又可以大量生产。

书写纸的广泛使用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极大地推动。

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当然,光有书写工具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

文化有创作就需要有传播,只有能够被传播并被历史认可的文化才是一种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珍品。

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争论

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争论

雕版印刷术发明时间争论一、汉代发明说持此说者有元人王幼学、明人朱厚烨、清人郑机、今人李致忠等。

1.《后汉书•张俭传》云: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

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

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

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

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捕俭”。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后流转东莱,而亡李笃家。

……笃因缘送俭出塞,以故得免。

2.《后汉书•侯览传》云:建宁二年,丧母还家,大起茔冢。

督邮张俭举奏贪侈奢纵,前后请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

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僭类宫省。

又豫作寿冢,石椁双阙,高庑百尺,破人居室,发掘坟墓,虏夺良人,妻略妇子,及诸罪衅,请诛之。

而览伺侯遮截,章竟不上。

俭遂破览冢宅,藉没资财,具言罪状。

又奏览母生时交通宾客,干乱郡国,复不得御。

览遂诬俭为钩党,及故长乐少府李膺、太仆杜密等,皆夷灭之。

3.《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七云:又张俭乡人朱并,承望中常侍侯览意旨,上书告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图危社稷。

以俭及檀彬、褚凤、张肃、薛兰、冯禧、魏玄、徐干为“八俊”,……刻石立墠,共为部党,而俭为之魁。

灵帝诏“刊章捕俭”等。

4.《后汉书•孔融传》云:山阳张俭为中常侍侯览所怨,览为刊章下州郡,以名捕俭。

俭与融兄褒有旧,亡抵于褒,不遇。

时融年十六,俭少之而不告。

融见其有窘色,谓曰:“兄虽在外,吾独不能为君主邪”?因留舍之。

后事泄,国相以下,密就掩捕,俭得脱走,遂并收褒融送狱。

以上四例所载,皆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因党锢之祸而“刊章捕俭”一事。

对印刷史研究而言,关键是“刊章”二字。

元朝号称慈湖先生的王幼学在其《纲目集览》中释“刊章”为“刊章,印行之文,如今板榜”。

清朝郑机在其《师竹斋读书随笔汇编》卷十二中说:“汉刊章捕张俭等,《集览》:‘刊章,印行之文,如今板榜’。

珍品琳琅论古今——中国古籍的起源与形制演变

珍品琳琅论古今——中国古籍的起源与形制演变

珍品琳琅论古今——中国古籍的起源与形制演变一、中国古籍的起源所谓古籍,最简明的诠释就是指中国古代的典籍、载籍、书籍。

在书史研究者看来,不是有文字者皆成书。

所谓书籍是指以传播知识、介绍经验、阐述思想、宣扬主张等为目的,经过编纂或创作,书写、刻、印在一定形式材料上的著作物。

书籍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产品,它既具有一般社会产品的物质形态,又有一般物质产品不具备的意识形态。

也就是说它具备两种形态。

所以有人说,书籍是物化了的思维,凝固了的意识。

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千年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博大精深,主要是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很早就产生了书籍,没有书籍,人类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英国波普尔说过:“假如世界毁灭了,只要书籍还存在,这个世界仍有重建的希望。

”可见书对文明的弘扬与传承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中国书籍到底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西汉孔安国古文《尚书·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并说:“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zhuān)顼(xū)、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意谓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三坟》、《五典》这类的正规书籍,这恐怕不大可信。

《尚书·多士篇》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说的是洛阳之城既已建成,要将原殷朝士大夫中一些“心不则德义之经”的顽民迁移到靠近王都的地方,以便对他们进行教化和防范。

而这些顽固的殷民不满意,有怨言,于是周公(姬旦,文王子,武王弟,辅成王)出来训话,我想你们自己应该知道,往昔你们的先人就有册书典籍,那些册书典籍中讲到了殷革夏命时,也曾迁徙夏代的顽民,现在要做的不过是你们先人已做过的事情,你们应该案省而知之。

意思是说,殷革夏命之后已有了册书典籍,用以记载类乎迁移顽民这类的大事。

【隋朝历史】印刷术发明诸说及文献文物证据

【隋朝历史】印刷术发明诸说及文献文物证据

【隋朝历史】印刷术发明诸说及文献文物证据印刷是工艺技术,是通过转印材料将印版上的图文转印到承印物上去的工艺方法和过程。

可见,印版、转印材料和承印物,是构成印刷这种工艺技术的基本要素。

现有、大量文献文物证明,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蕴含的物质、技术条件,早在两千年前的两汉时期已经成熟。

物质、技术条件成熟之后,印刷术则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用不了多久,必应社会文化之需求而诞生。

现有文献、文物证明,唐代初期是印刷术扩及书籍印制之年代,由此可以断定,印刷术的发明必在唐朝之先,但它究竟发明于汉朝,还是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朝,因文献记载欠详和参与研究者的立场与视角的不同,出现了汉、晋、六朝、隋、唐,甚至五代和宋朝等多种说法。

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五代和宋代二说,早因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唐咸通本《金刚经》的出现而销声匿迹;中晚唐说也随带有武周制字的《妙法莲华经》、《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和西安梵文《陀罗尼经咒》的出现而不攻自破;唐初说又因“梓行《女则》”系书籍印刷,而书籍印刷是印刷术发明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发展之后的产物,而难以成立。

这样,剩下来的就只有汉朝说、六朝说和隋说这三种学说,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了。

诚如著名科技史家潘吉星先生所言:“印刷技术史这门学科是不断发展而无止境的,时时需要知识创新。

随着新资料的陆续发现,对已有史料的重新核对和新研究方法的采用,过去人们提出的某些观点需要修正,而代之以新的理论观点,过去的研究空白需要填补。

只有这样,才能使这门学科保持生机并使研究继续深化”。

近20年来西汉纸的多次、大量出土,使得对东汉说和六朝说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的学者,失去了“那时纸处于发明初期,尚不能用于印刷”这个主要依据。

资深印刷学者李兴才教授,鉴于以往的印刷史学家对印刷术的发明年代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在1973年所著《印刷工业概论》中便指出:“中国的印刷术,不是由某人独力发明,也不是在某一年代突然发明的;而是千百位先贤智慧的结晶,数千年经验的累积,逐渐综合演进发展的集体创作。

2010年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全国汇总

2010年全国高考试题及答案-全国汇总

2010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一、选择题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两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答案】12.A【解析】土生金,木克土。

通过禅让,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系,故选A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答案】13.D【解析】活字印刷由北宋毕昇发明,还没普及,A不对;B题干未体现;C与题干无关。

故选D14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 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 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答案】14.D【解析】中法战争后政府的关税权没有加强,故A错;BC与题干不符。

15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答案】15.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

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16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答案】16.C【解析】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开始,故A错;国名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故B错;国名党没有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故D错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组建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答案】17.B【解析】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70年代提出的;美苏关系在60年代是紧张关系;D与题干不符18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大中文學報 第二十期2008年4月 頁171-210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宋代雕版印刷之政教指向──印刷傳媒之控制研究張高評*提 要圖書複製之技術,從「倩人假手、躬自抄錄」,以抄書為讀書之寫本時代,發展到「日傳萬紙」,「士大夫不勞力而家有舊典」,鈔錄一變而為印摹,以印本替代寫本。

印本之優長,在「易成、難毀、節費、便藏」,以及化身千萬,無遠弗屆。

宋代雕版印刷之目的與使命,大抵有四端:朝廷右文崇儒,印刷圖書之使命主要在「宣索賜予,興教濟眾」;家刻坊刻則因時乘勢,功利務實,期許「布之四方,圖永其傳」。

經史群書,或以之致用資鑑,或以之金針度人;至於觸忌犯諱之刊本,朝廷往往進行圖書監控,看詳禁毀。

試考察書禁之理由:「鏤版鬻賣,書坊刊行:傳播街市,流布近遠,始自都下,傳之四方」,其生發之效應,令朝廷震懾禁止,卻使士人閱讀印本,喜愛接受,以至「禁愈嚴而傳愈多」。

今參考西洋傳播學理論,借鏡經驗學派之傳媒控制與傳媒效果研究,以詮釋宋代雕版印刷之政教指向。

由於印刷傳媒在興教濟眾,圖永其傳,致用資鑑,金針度人四大方面,配合政教指向,於是宋代號稱雕版印刷之黃金時代,兩宋三百年間,刻書之多,地域之廣,規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廣,都堪稱前所未有,後世楷模,職此之故。

關鍵詞:雕版印刷、宋代、政教指向、傳媒控制、傳媒效果*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171The Political and Pedagogic Policies of Engraving in the Sung Dynasty: A Study of Media Control in the Printing BusinessChang Kao-Ping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AbstractThe technique of printing business has evolved dramatically, from manual copies to engraved printi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engraving, the written copies, which were laboriously made, are replaced by printing copies. The advantage of the printing copy is fourfold: easy to produce, difficult to eliminate, cost effective, and convenient for collection. A plethora of copies can be printed effortlessly and circulate widely. As such, the engraving in the Sung Dynasty shoulders specific obligations and tasks which include as follows: first, since the Sung Dynasty regards highly of arts and the humanities, the royal government will give the printed books to courtiers or foreign delegates as presents or tokens of hospitality, and wishes to widen the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by so doing. Second, regarding to the engraved books in non-governmental circles, they are printed depending on public demand for 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considerations. The goal is to increase the circulation of books. Moreover, the literary canons and the annals of history are for self-reflec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Also, strict censorship of books that concern taboo subjects is introduced—for fear of spreading the banned books to the public. However, such imposition only widens the circulation of those banned books, and makes the books more precious to scholars. By demonstrating communication theories such as media control and the effects of media, the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m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tical and pedagogic policies of engraving in the Sung Dynasty. Given that the172number of engraved book, the scale of circulation, and the exquisiteness of the woodblock has all reached their apex due to the smooth combination of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the engraved books, The Sung Dynasty may be termed as the apogee of engraving.Keywords:engraving, the Sung Dynasty, political and pedagogic policies, media control, effects of media173174宋代雕版印刷之政教指向──印刷傳媒之控制研究張高評書籍是知識文化的載體,他的形制和生產方式,影響到傳播的質量,接受的廣狹,反應的博約。

從甲骨、鐘鼎到簡帛,從簡帛到紙墨,從寫本到印本,其間有許多飛躍。

尤其從謄寫抄錄的寫本,轉換成「日傳萬紙」的印本,號稱知識革命。

印刷術在中古歐洲,被推崇為「神聖之藝術」、「變革之推手」、「催生文明之母」;在東方宋朝,雕版印刷崛起繁榮,是否如中古歐洲十五、六世紀一般,生發許多效應?這是印刷文化史的研究課題,值得投入研究。

筆者最近完成《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一書,約36萬言,1已作若干探討。

今再從朝廷統一政治,昌明教化之視角,討論宋朝對雕版印刷正反兩極之態度,然後知雕版印刷之為傳媒,亦不免受「右文崇儒」政策之制約。

印本圖書作為知識信息傳媒,交付刊刻之當下,隱然已受政治教化之制約;而觸忌犯諱之印本圖書,縱然刊行流布,也難逃朝廷監控,輕則「看詳」,重則「禁毀」。

雕版印刷為宋朝右文崇儒政策之體現,其政教指向由此可見。

今翻檢史書、文集,採錄其中之圖書傳播史料,以及印刷文獻,斟酌參考西洋傳播學理論,借鏡經驗與功能學派傳播模式之論述,從控制研究的視角,討論傳播者對信息之採集製作,多已隱含政教之指向。

而監本官刻之傳媒功能在「興教濟眾」,而家刻坊刻本在「圖永其傳」,經史群書之為印刷傳媒,功能指向為「致用資鑑,金針度人」;宋代印刷傳媒之效果分析,與西洋傳播學經驗學派論傳媒影響,所謂「議題設置模式」,2可以相互發明。

1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3),頁1-631。

2黃曉鐘、楊效宏、馮鋼主編《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經驗學派.議程設置模式〉:議程設置模式(the Agenda-Setting Model)亦稱「議題設置」,指傳播媒介愈是突出某命題或事件,公眾受容就愈發注意此命題或事件。

而傳媒的議程,是由權力集團通過社會控制的微妙形式,發揮影響的結果。

(成都:175一、從繕寫抄錄到雕版刊行(一)五代以前,寫本難得,動輒散佚六朝以來,以楮墨鈔錄替代漆文竹簡,進入所謂寫本時代。

此時,欲複製圖書,除謄寫鈔錄外,別無更佳途徑。

於是,「倩人假手」、「躬自抄錄」,成為讀書博學、複製圖書之不二法門。

傳抄過程雖然曠日廢時,備極艱辛,然手到、眼到、心到、口到,紛至沓來,往往「所寫畢,誦之亦畢」,閱讀態度認真務實,唯恐滑易漏失,故受容豐厚,所得亦多,如下列文獻所云:(蕭繹)為瑯玡郡時,蒙勅給書,并私有繕寫。

為東州時,寫得《史》、《漢》、《三國志》、《晉書》;又寫劉選部儒家,謝通直彥遠家書;又遣人至吳興就夏侯亶寫得書,又寫得虞太中闡家書。

(蕭繹《金樓子.聚書篇》)余少好抄書,老而彌篤。

雖偶見瞥觀,皆即疏記。

後重省覽,歡欣彌深,習與性成,不覺筆倦。

……幼年讀《五經》,皆七八十遍。

愛《左氏春秋》,吟諷常為口實,廣略去取,凡三過五抄。

餘《經》,及《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本草》,并再抄;子史諸集,皆一遍。

未嘗倩人假手,并躬自抄錄,大小百餘卷。

不足傳之好事,蓋以備忘而已。

(《南史.王筠傳》)(蕭)鈞常手自細書寫《五經》,都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備遺忘。

侍讀賀玠問曰:「殿下家自有墳素,復何須蠅頭細書,別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經》,于檢閱既易;且一更手寫,則永不忘。

」諸王聞而爭效為巾箱《五經》。

巾箱《五經》,自此始也。

(《南史.齊宗室傳》)蕭繹為梁武帝第七子,性愛典籍,曾謂「自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藏書如此豐富,大部分由借書抄寫而來。

蕭繹貴為皇子,得書不必「躬自抄錄」,大多遣人「傭書」。

王筠一生抄書四十六載,所謂「少好抄書,老而彌篤」,視愛賞貴重決定抄數,或「三過五抄」,或「再抄」,或「一遍」,難得在「未嘗倩人假手,并躬自抄錄」。

親自抄書,可以明確感受體會書中精華要妙,王筠所謂「備忘」,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8),頁72-74。

176此真一針見血之論。

蕭筠首創巾箱本,「手自細書寫《五經》,置于巾箱中,以備遺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