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合集下载

关于印刷术的资料(3篇)

关于印刷术的资料(3篇)

第1篇一、引言印刷术,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知识的普及。

从古代的甲骨文、竹简,到现代的电子出版物,印刷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印刷术的起源、发展、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这一伟大发明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印刷术的起源1. 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印刷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得纸张制作更加便捷。

在此基础上,东汉末年,蔡文姬的丈夫蔡邕发明了雕版印刷。

此后,印刷术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2. 雕版印刷的兴起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涂上墨汁,将纸张覆盖其上,通过压印的方式复制文字或图案。

这种印刷方式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印刷品主要包括佛经、道经、历书、诗词等。

3. 活字印刷的诞生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将胶泥制成一个个规格相同的单字,然后按照需要排版。

这种印刷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使得印刷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三、印刷术的发展1. 雕版印刷的繁荣雕版印刷在唐宋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当时,印刷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刻版、印刷、装订等环节。

印刷品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2. 活字印刷的推广活字印刷术在毕昇发明后,逐渐得到了推广。

南宋时期,沈括等人对活字印刷术进行了改进,使得印刷质量得到提高。

元明清时期,活字印刷术成为主流的印刷方式。

3. 印刷技术的创新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印刷技术不断创新。

明代,出现了彩色印刷、烫金印刷等技艺。

清代,印刷业进入了全盛时期,印刷品质量不断提高,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印刷术的影响1.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快捷、方便,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品的大量涌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知识,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2. 推动了科技进步印刷术的发明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印刷品中的科技知识得以广泛传播,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参看图1-8)。

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力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约在1300年前的我国唐朝。

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又以科举取仕,提倡读书,盛行佛教,流行经文,对于书籍的需要大为增加,于是,书籍逐渐成为商品。

这时,楷书久已流行,纸、墨也广泛应用,盖印和拓石的方法日臻完美,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是完全可靠的。

明朝史学家邵经邦所著的《弘简录》中,有唐太宗“梓行“长孙皇后所撰《女则》十篇记载,“梓行”就是指雕版印刷。

可见,在唐太宗执政时期(从公元625年到公元649年的25年间),雕版印刷术已经有所应用了。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也充分证明了上述的论断。

如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参看图1-9),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在我国南方很盛行,四川、江苏、安徽等地成了刻印书籍的中心,主要刻印佛教经文和通俗读物。

长兴三年(公元93年)宰相冯道提倡刻印《九经》,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用雕版印刷印经书,目的是为了校正文本。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极为昌盛,除了印刷一些儒家经典、佛教经书之外,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及民间文艺,作品不仅各级官府出资刊刻印刷,而且有私家刻书和坊间刻书,形成了以雕版印刷作坊为主体的印刷中心(参看图1-10)。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早期是以雕版形式出现的,就是雕版印刷术。

何时发明的印刷术,目前还无法断定。

但大致可以说,到了隋唐初年,就有了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

唐代盛行佛教,信徒们热衷于抄写佛经和描绘佛像。

由于所需要的佛经和佛像数量很大,单靠抄写和描绘很难满足需要,所以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首先被佛教信徒所采用,多用来印刷佛经、佛像。

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一卷,是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标有确切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整部经书印刷精良,说明当时的印刷术已经很成熟。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它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最早的手工刻写到现代的数码印刷,印刷术经历了无数的改进和革新。

本文将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逐步介绍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1. 人类早期的文字记录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并没有印刷术来记录文字,他们使用的是手工刻写的方式。

早期的文字记录主要是在石头、骨头或其他硬质材料上刻写,这种方式非常费时费力,限制了文字记录的发展。

2. 木版印刷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文字的普及,人们开始探索更高效的印刷方式。

公元9世纪,中国的唐朝发明了木版印刷术。

这种印刷术使用木板雕刻出文字或图案,然后涂上墨水,再通过压力将文字或图案印在纸上。

木版印刷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文字记录的效率,也推动了书籍的传播。

3. 活字印刷的革新尽管木版印刷改进了文字记录的效率,但是每次印刷都需要重新雕刻版面,非常繁琐。

直到公元11世纪,中国的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才真正实现了印刷术的革新。

活字印刷术使用铜质或木质的活字,每个字母或汉字都可以单独组合,灵活多变。

这种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也为后来的印刷技术奠定了基础。

4. 雕版印刷的兴起随着文字和书籍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始寻求更加高效的印刷方式。

在欧洲,雕版印刷术逐渐兴起。

这种印刷术使用金属版模具,通过雕刻或腐蚀的方式制作出版模,然后涂上墨水,再通过压力将文字或图案印在纸上。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也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

5. 平版印刷的革新到了15世纪,德国的果酒酿造商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平版印刷术。

这种印刷术使用铅和锡合金制作的活字,排版后放置在平整的印版上,然后涂上墨水,再通过压力将文字或图案印在纸上。

平版印刷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印刷速度和质量,也为大规模印刷奠定了基础。

6. 数字印刷的革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印刷术也不断革新。

20世纪末,数字印刷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印刷行业。

数字印刷术使用电脑控制的打印机,直接从电脑文件中将文字或图案印在纸上,无需制版和印刷模具。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新论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新论

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起源新论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雕版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其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学术界仍存在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文首先回顾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传统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

接着,本文从历史文献、考古发现以及技术发展等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认为雕版印刷术可能起源于唐代的四川地区,而非传统认为的宋代。

本文还详细探讨了这一新论点的证据和逻辑支撑,包括唐代四川地区发达的纸张制造业、丰富的文化交流以及特定的社会需求等。

本文总结了这一新论点的意义,认为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雕版印刷术的历史地位,也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雕版印刷术的早期发展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尽管确切的起源时间尚无法精确确定,但普遍认为,雕版印刷的早期实践可以追溯到唐代(618907年)。

唐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为雕版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唐代的雕版印刷实践主要体现在佛教经文的印刷上。

据史料记载,唐代初期,佛教经文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手工抄写已无法满足需求。

雕版印刷技术应运而生,成为大量复制佛经的有效手段。

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刻印于公元868年。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雕版印刷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印刷技术不仅用于宗教经文,还扩展到了文学、历史、科学等领域。

书籍的印刷和流通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文化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了宋代(9601279年),雕版印刷术进入了成熟阶段。

宋代的印刷技术更加精湛,印刷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显著增长。

政府也设立了专门的印刷机构,如国子监,负责出版官方书籍。

私人印刷业也开始兴起,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印刷术的起源发展

印刷术的起源发展

柔版印刷也常简称为柔性印刷,是包装常用
的一种印刷方式。根据中国印刷技术标准术语 GB9851.4-90的定义,柔版版印刷是使用柔性版, 通过网纹辊传递油墨的印刷方式。柔版版印刷是 在或聚酯材料上制作出凸出的所需图像镜像的印 版——就像是小孩玩耍的土豆印。油墨转到印版 (或印版滚筒)上的用量通过网纹辊进行控制。 印刷表面在旋转过程中与印刷材料接触,从而转 印上图文。
二 毕昇简介
毕昇
(约970年—1051年),中国 古代发明家,活字版印刷术 发明者。汉族。北宋蕲州 (今湖北英山县人)。初为 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 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 印刷技术。宋朝的沈括所著 的《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 的活字印刷术。
三 现代印刷
形式
(一) 柔版印刷
印 刷 术
一 印刷术发明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人民经过长期实践 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 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 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 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 要。
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 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唐朝,人们从 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 明了雕版印刷术。
知识拓展
பைடு நூலகம்沉 浮
知识应用
改变形状
死海
借助漂浮物
水中含盐量高
知识拓展 你能让细线在水中立起来吗?
知识拓展
通过今天的探究, 你有什么收获?
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 办法让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二) 活字印刷
中国古代人民早在11世纪的北宋时期就发 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术作为中国古代“四 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 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 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是一 种印刷方法,通过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 胶泥字块,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 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 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 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 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 时再次使用。北宋庆历间中国的毕昇发明 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的诞生。

从早期印品遗存看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从早期印品遗存看雕版印刷术的起源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使人类从口语传播时代进入印刷传播时代,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雕版印刷术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印刷术的起源、传播轨迹及相关新见材料的研究等,而有关雕版印刷术的起源问题一直存有争议。

前人多将印章钤印、石刻拓印、花布印染等作为印刷术产生的技术源头, 自美国学者卡特关注佛教与雕版印刷术的关系后,经藤田丰八、秃氏祐祥、向达、辛德勇等人不断推演,密宗捺印佛像、经咒是雕版印刷术产生的直接源头几成定论,是以有学者认为“在印刷史研究领域,学界对于佛教是中国印刷术产生与发展的最大动力因素的观点是没有争议的” 。

近来始有王传龙从传世文献角度驳斥“捺印起源说” 。

然欲探求雕版印刷术之起源,不仅需证以传世史料,更要参照出土印刷实物。

通过对出土印刷物《大随求陀罗尼咒经》(以下简称《咒经》)、唐代历日及相关传世文献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探求更早的雕版印刷物,而且有利于研究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早期印品遗存看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张懋学 万安伦内容摘要: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向来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囿于出土印刷实物的缺乏与品类的单一,学者多错将佛教捺印佛像、经咒视作雕版印刷术产生的直接源头。

通过对出土印刷实物与传世文献遗存的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类印刷物——佛教《大随求陀罗尼咒经》实由民间工匠借鉴唐代早期已有的印刷术雕印,且历日应是更早的雕版印刷物。

唐代私修历法盛行与唐历新增以吉凶宜忌内容为主的历注、历序,极大地刺激了历日的社会需求。

唐代官方频繁颁用、修订历法及季冬颁历制度,使具有时效性的历日在短时间内需求量激增,传统的抄写模式已无法及时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民间商人雕售内容与形制较为简单的唐历便在情理之中。

关键词:雕版印刷术;印刷物;《大随求陀罗尼咒经》;历日课题: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出版学学术史文献整理、研究与资料库建设”(项目编号:21&ZD32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六朝前孔子遗说的编纂与儒家文化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022M720489)DOI:10.3969/j.issn.2095-0330.2023.01.014一、《大随求陀罗尼咒经》印刷前已有印刷术近年来,各地新发现手绘本、印绘结合本、印本《咒经》多件,乃我国出土印刷实物之大宗,为探讨雕版印刷术的起源提供了充分依据。

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什么时候

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什么时候

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是什么时候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你了解印刷术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希望能帮到你。

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印刷术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用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

唐朝后期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使用可以移动的胶泥或金属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德国古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使活字印刷术普遍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印刷术的起源毛笔和墨的发明,使得读书人不仅能读书还能书写,不必像刀笔时代那样需要一个刻写匠随时侍候,而且更方便记录自己的思想。

春秋以前,中国历史上虽然不乏大政治家、大思想家,但没有一人亲自著书,原因就在这里。

秦朝蒙恬发明用石灰水浸毛而去除毛表面的斥水物质的方法,促使毛笔的制作技术最终定型,毛笔才真正成为书写工具。

至此,古人找到了书写流利、省时省力的书写方法,使书写不再是一件苦差事,有闲阶层的人们闲暇之余也会写上几笔,以消磨时间,并且力图写得漂亮,甚至互相比试以搏一笑,这样也就开创了书法艺术的先河。

秦朝的李斯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大书法家,正说明了笔墨技术的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雕刻木版的作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王锦坤 1101
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 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 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 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 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 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 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 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 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 西亚和欧洲
印刷过程
雕版印刷的方法:把木材分解成一块块木板,把 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 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 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即可印书。 印书时,先用蘸了墨的刷子,在雕好的板上刷墨, 然后把自纸复在板上,另用一把干的刷子在纸背 上轻刷,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多数人认 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沈括在《梦溪笔谈》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雕版印刷唐代尚未盛 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 行。五代时期开始印制大部儒家书籍冯道始印"五 经"。以后,经典皆为版刻本。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时间
公元7 公元7世纪前期的唐朝 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 大约在公元7 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 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 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 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需规 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 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 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后将纸揭起, 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 但雕版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 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 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 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代 雕版印刷《金刚经》 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
文字的雕刻技术
中国古代的文字雕刻技术历史很久,商代的甲骨文,就是 先写字后雕刻而成。 青铜器铭文,在浇铸前需要刻制字范,这种字范当是凸起 的反体字,说明当时已有高超的文字雕刻技艺。有的铭文, 是由单个字范拼组而成,这对后来的泥活字技术,有一定 的启发作用。 中国古代的石刻文字,历史久、数量多,反映了精湛而娴 熟的文字雕刻技艺。最着名的石刻文字有先秦的《 熟的文字雕刻技艺。最着名的石刻文字有先秦的《石鼓 文》、秦刻石、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时魏《正始石 、秦刻石、东汉《熹平石经》、三国时魏《 经》。 南北朝时,出现了反体石刻和凸体石刻以及在木板上雕刻 一百多字。这些技术,与印版的雕刻更为接近。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藏经洞的印刷品。约有几十件,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印刷,已经发展 到很高水平。不但刻印精良,而且品种齐全。 近几十年来,唐代的印刷品又有不断的出土问世。这就使唐代的印 刷品已包括了初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 1974年西安西郊的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梵文陀罗尼经咒》 1974年西安西郊的一唐墓中,出土一件印刷品《梵文陀罗尼经咒》, 呈方形,印于麻纸,高27厘米,宽26厘米,中有空白方框,方框四周 呈方形,印于麻纸,高27厘米,宽26厘米,中有空白方框,方框四周 印以咒文,作环形阅读,外四周印以莲花、星座等图形,考古学者将 此印本定为唐初(7世纪初) 此印本定为唐初(7世纪初)印刷品。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一件唐代印刷品《妙法莲华经》 1906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一件唐代印刷品《妙法莲华经》中的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和《无量寿佛品第十六》。这件印刷品几经转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无量寿佛品第十六》 手。后落入日本人中村不折之手。现藏于东京书道博物馆。日本印刷 史学家长泽规矩也研究后认为。此印本有武周制字,而定为武周印本。 潘吉星认为,属武周初期至中期(690—699年 潘吉星认为,属武周初期至中期(690—699年)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 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 公元420年 雕版印刷术──大约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 大约在公元3 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 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也开始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东晋时期,石 碑拓印得到了发展,雕版印刷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 碑拓印得到了发展,雕版印刷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再把印章扩大 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 成一个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纸铺到版上印刷,即为雕 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 版印刷的雏形。大约在公元7世纪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在 唐朝(公元618年 公元907年 诞生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诞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纸上按所 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 需规格书写文字,然后反贴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 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 体字,这样雕版就做成了。接着在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然 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 后将纸揭起,就成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 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 完成后一经开印,就显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优越性。我们现在所 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 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是在敦煌发现的印刷于公元868年的唐 代雕版印刷《金刚经》 印制工艺非常精美。雕版印刷的印品, 代雕版印刷《金刚经》,印制工艺非常精美。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 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 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唐穆宗长庆四 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中有"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 模勒"就是模刻, 烨卖"就是叫卖。 至于缮写模勒,烨卖于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烨卖"就是叫卖。 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 这说明当时的上层知识分子白居易的诗的传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 有印本。 有印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