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02人文生态学 09-9-25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社会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小四)课程代码:16040703(16115402)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英文名称: URBAN SOCIOLOG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学时:社会学、行政管理专业48学时,社会工作专业32学时学分:社会学、行政管理专业3学分,社会工作专业2学分适用对象:社会学、行政管理、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考核方式:集中/分散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研究方法二、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专业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城市规划、建筑学、人文地理等不同学科的交叉学科。
它起源于美国社会学研究,也是美国社会学的起源,在工业化后的城市化问题研究中逐渐成为社会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在社会学界第一个引入空间概念,注重环境与人的互动关系,提倡在空间环境中考察人类社会的建构及内在问题。
在发展过程中,从人类生态学派到新城市社会学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角。
本课程重在介绍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以及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议题。
Urban sociology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sociology. It is also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human geography. It originated from the sociolog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so the origin of American sociology.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Sociology in the study of urbanization after industrialization. I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space first in the community of sociology,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human beings, and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its internal problems in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school of human ecology to the new urban social school, 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Chines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urban sociology and the research topics of urban sociolog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理论学习,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城市社会学内容整理

早在汽车大发展之前,工业郊区化就开始
了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
工业郊区化重要原因是为了分散工人的力
郊区化 对于郊区发展起到极大促 量,从而更好控制工人
空间分析学派:
是计量地理的核心。建立各种数据化模型和空间模型解释城市地域现象,强调预测能力 和政策导向
缺点:过于偏重客观和数量化,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差异性 代表人:B.J.L.Berry(贝里)、 W.Alonso(阿朗索)、Lowry(劳利)等
行为学派:
从人的行为因素解释城市地理现象的形成。重视行为的意识决策过程,注重满意人、主 观认知与选择
时代特点
工业城市化
福特主义 汽车时代
都市区形态 变迁
同心圆结构
郊区化
城市特征
分区制 多核心发展
电车郊区
郊区扩张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形 城市社会学
成与描述
形成
至 1972 高速公路 区域扩散 大都市重构
都市区蔓延
远郊区 中心衰落 CBD 重构 转型中的城 市社会学
至 1983
经济危机 新福特主义
至今
经济重构 信息化
区位学派:
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计量地理学兴起相关。研究重点在于城市地域各种功能和设施的 区位、重视距离
缺点:经济人(economic man)的假定 代表人:H.V.Thunen(杜能)、A.Weber(阿尔弗莱德 韦伯)、E.M.Hoover(胡怫)、 A.Losch(廖士)、 P.M.Smith(史密斯)
但表面化,忽视作为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
社会生态学派(芝加哥学派,社会达尔文主义):
研究城市发展演变机制,关注人类活动本身,关注空间竞争、社区演化 缺点: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影响 代表人:R.E.Park(帕克),L.Wirth(沃思), E.W.Burgess(伯吉斯) ,麦肯齐
城市社会学的概念和理论

03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 发展
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 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改善居民的 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社会学的创新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01
探讨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的全过程。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
01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洲兴起的城市社 会学理论流派,以雷克斯、摩尔等人为代表。
02
该理论主张从韦伯的理性化理论出发,研究城市社会的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制度和文化等方面。
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社会的分层、权力和制度对城市
03
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理性化过程。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01
健康城市的理念与发 展趋势
介绍健康城市的理念、发展历程及未 来趋势,强调健康城市建设在公共卫 生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0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 挑战与对策
分析当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面临的挑 战,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医 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提出相应的对策 和建议。
03
健康城市与公共卫生 体系的互动关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 ,不同文化在城市中交流融合,形成多元 文化的格局。
Part
03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流派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20世纪初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形成的社会学流派,
以帕克、伯吉斯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主张从城市生活的各个方 面入手,研究城市社会结构、城 市社会问题以及城市发展与变迁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会学

狭义:精神现象及表现形式。 广义:包含了人类所创造的一切 文明产品。 ‚一切凡是与自然状态相对立的 都属于文化,非自然的人类活动 所创造、活动方式本身‛。
(二)文化的重要性
1,文化是人类的第二本性,是人类与 动物相区别的主要标志; 2,文化涉及面广,它涉及到所有生活 领域; 3,文化是社会形态; 4,文化与社会融合在一起。 社会文化: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其成员的 生活方式,是他们习得、共享并且世代 相传的观念和习惯的总汇。是特定社会 里的成员所拥有的一种‚生存计划‛。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 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 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 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 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 衡。
1,城市化派
城市化派着重研究城市对人文生态 及社会结构的影响,探讨从工业 革命前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城市社 会转变的城市模式。 认为:城市主要特点在于角色分化、 次属关系、价值观的世俗化及规 范秩序的解体。城市人口的流动 性与农村人口的较少流动性等使 城市与农村社会存在显著差异。
4,经济学派
经济学派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 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市场和经济 活动的产物。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不是城市本身,而是整个社会的经 济发展,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演化 为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发展主要表 现在城市规模上的变化,各种经济 活动对各种城市生态及社会结构产 生较大的影响。
5,环境学派
认为:城市表现了人类在生存 斗争中的适应性,城市问题的大量 滋生,基本是由于城市生活背离了 人性的尺度。城市是人造的,但城 市又制约人的生活。工业城市破坏 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日益 严重的污染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要更好生存,城市要进一步发 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他 们主张彻底改造城市结构,以达到 与自然和谐一致,并且提出了许多 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建议。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社会学第1-2章

城市社会学考试题型:以单向选择题为主分值分布:历年考试中本篇占8 分左右第一章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重点:社会学的含义、城市社会学的含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城市社会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芝加哥学派与古典城市生态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韦伯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城市理论、全球化与信息化城市理论第一节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知识点1: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和运行过程,强调构成社会的各种要素、各个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这种结构关系的运动变化过程。
知识点2:城市社会学1. 城市社会学起源于19 世纪的欧洲,欧洲社会学把城市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进行考察,提出了一些城市社会学思想,强调从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等不同角度探讨城市的本质。
2.城市社会学的系统研究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城市社会学的发源地,以帕克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把人类对城市的理论研究提高到了学科化的水平,经过芝加哥学派对城市理论的发展,城市社会学完成了创立阶段。
3.城市社会学在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80 年代以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知识点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强调研究城市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城市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解决方法;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的时空进程、表现形式、内容和动力机制;4.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生活方式的特点、起源与变迁以及传播和扩散;5.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社会关系,主要研究城市生活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城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各种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城市社会学课件

大河流域 农业文明
村庄 城市
最早的城市所以发源于这些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 而大河流域是最适合农业与畜牧业发展的地方。农业文明必然导致固定的村庄 出现,而村庄的出现和进一步发展,超越村庄的组织形式和聚合中心的出现, 则最终导致城市的产生。
两河流域: 乌尔城、巴比伦城
尼罗河流域:底比斯城
2. 是否有大大超过村落文化的创造力和创 造物,比如金字塔、超大型墓葬、大型 水利工程、巨大的城墙等。
3. 是否存在的明确的劳动分工,一定数量 的非农业人口,明显的社会等级或阶级。
4. 文字发明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00年
罗马城表现了罗马文化的精髓: 开放性的城市中心广场 富丽堂皇的公共建筑 规模巨大的排污明沟、输水渡槽以及筑路工程
古罗马时期的兵营城
古罗马城
中华帝国与都城
西方的古代时期,大体相当于中国的从西周(约公元前1100年)到南北朝这段时 期(公元500年),所经历的朝代有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 南北朝。
第一部分 城市与城市社会学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二章 古代都城、城邦与帝国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第五章 城市社会学学派与发展脉络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 什么是城市?
2万人以上的聚集地就是城市,在此规模以下的聚集地则 是农村。而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是“大城市”
第三章 公元500年后的城市与文明 —— 公元500年至1500年
第一节 欧洲商业文明与自治城市
城市从衰落到重新崛起
城市社会学

城市的概念: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
一般而言,人口较稠密的地区称为城市,一般包括了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且具备行政管辖功能。
沃斯对城市的定义:1938年他发表了题为《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著名论文,全面阐发了他的城市社会学的思想,他界定了城市的定义:1、规模大;2、人口稠密,是永久性的居住地;3、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具有异质性的人群。
社区:含有公社、社会、共同体和同一地区的全体居民等多种意思,最早由滕尼斯提出,指居住在一个地区里进行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他们进行互相联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的生活集体,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利益和相似的认同意识,并有相应的实体单位。
城市社会学(一)概述都市社会学,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是以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又称都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作为研究城市社会整体的学科,其确立学科地位主要凭借两个特点:一是对“空间”的关注。
作为社会学科内少有的引入空间概念的分支,其试图理清社会关系在物理空间内的状况,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空间的影响;二是将城市生活看作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在时间(城市化的过程)和空间(城市物理环境)的交错中,放入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邻里、朋辈群体、社区、阶层等)。
最后将二者聚焦为贯彻始终的命题,人类社会生活和城市环境的变化。
1916年,帕克在其代表作《城市:对都市环境中人类行为之考察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城市是各种特殊文化现象聚合而成的文化地区,认为近代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组织和崩溃、过程和变迁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938年,帕克的学生路易斯·沃思探讨下城市生态、社会组织和居民心理,认为城市有人口多、密度高、异质性高三个基本特征,并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技术改造、直至制定政策等途径宋建立正常的城市社会政治秩序。
城市社会学

认为达尔文阐述的自然界生存竞争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
也存在。 强调“生态学关注的是社区,而不是社会”。 认为“人类生态学是将应用于动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分 析方法应用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假设:各人类群体在城市居住地点之 间的“空间距离”与这些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相联系。
农村小镇城市
1
2
4 侵入与接替
3 隔离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城市发展的其他模式
霍依特的扇形模式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中心模式
详见P.65-66
第二节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重建
新正统生态学
霍利的 功能主义生态学
生态学四原则
1. 相互依赖
原则
2. 关键功能 原则
3. 功能分化 原则
4. 支配原则
LOGO
城市社会学
郭彩琴
第四章 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第四章
第二节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重建
第一节 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帕克的人类生态学理论
1.对城市的看法
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习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
是存在于该传统,并且是这种传统发散出的组织化的态度 和情感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不仅仅是物质的装置和人 工构造物,它与构成城市的居民生机勃勃的活动密切联系 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类本性的产物。
人类生态学的再生
第二节 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与重建
新正统生态学
邓肯的生态复合体理论 1.人口
指的是被结构化的群 体,其特征、规模和 构成随所研各种组织类 型,包括社会结构和 制度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同时还便于城市扩大,以及附属区域的建立。
1.2 The Gridiron City
城市的网格状结构
直线长街、直角相交,形成规则的城市街区。这 是典型的工业革命之后的城市设计——日常经济 活动的非常需要的场地。 网格状城市布局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分割 (parcel out) 城市用地,并且可以方便地买卖;也便于人 流和物流的交通运输。
1.4 The Shape of City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马克斯.韦伯坚持认为,中世纪的城市——有封 闭的围墙、规则的市中心、中世纪的人们知道他 们归属于哪里,他们的生活状态如何,将城市整 体认同为自己的“家”——是形成城市体验的典 型。 而现代城市居民对城市考虑得最多的是其经济活 动的意义——街道、房子、工作等——它们值多 少钱?而其他的方面——老邻居的传统、宗教的 联系纽带、对城市的整体认同——可能都被抛弃 了。
中国城市人口排名
km2 2,979 3,043 1,295 1,684 220 1,101 453 518 777 427 259 492 密度 4,550 3,700 8,500 4,150 29,400 5,450 10,500 8,300 5,350 8,200 11,600 6,100 年份 2004 2004 2005 2001 2001 2005 2001 2001 2001 2001 2001 2001
在这方面,思路设计做得最为巧妙的莫过于人文生态学或都市 生态学的理论。
虽然后来这一理论范式受到了非常多的批评,但这一理论传 统仍然在继续发展,有很多的拥护和追随者。现代都市社会学集 中关注的是政治和经济权力的主题,人文生态学家们却是以一种 系统的方式提出了这些问题。人文生态学首先将经济学、地理学 和社会学融合在一起来了。
首先假定(assumption): A、城市位于一个完全的平地上面, B、只有一个CBD, C、各个方向的交通运输都是有效的, D、城里的人都是受自利的经济动机所激励的 E、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如特殊地形和交通体系、 种族关系、政治和历史因素等等)。
关键的一点在于,在面对有限地城市中心土 地(及其可能带来的利益)的竞争中,只有那些 出价最高的人可以得到市中心的土地,于是在商 业区就会明显地被商家占据,并且形成CBD。 商家虽然可以挤入CBD,但商人个人却可能 是住在其外部尽可能靠近的地方。因而在CBD的 外围,地价逐步下降——随着交通成本、与竞争 者的联络减少、对顾客的吸引降低而下降。这些 地段可以提供CBD的职员居住。 地价的变化举例:
3.Classical Human Ecology ——古典人文生态学
(人文区位理论)
3.1 城乡区域结构的早期思想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关于城市与区域结构的众多思想中,大家可能忽略但却不可 忘记一个更早的渊源: 霍华德关于田园城市的设想。 1898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 《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埃比尼泽.霍 华德,2002[1898,1902]《明日的田园城市》,商务印书馆)。 霍华德认为,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合的居住条件之间存在 着矛盾,大城市与自然界之间产生了隔离。而城市无限发展与城 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因而需要彻底改良资本 主义的城市形式,建议限制其自发膨胀。
城市社会学(2)
Urban Sociology(2)
万向东 中山大学社会学系
2009-9-27
第二讲
人文生态学(Human Ecology)与 区位空间(Location-Space)理论
1. 城市的物理形状
The Shape of The City
1.1 中心辐射状 (The Radio-Centric City)
3.2人文生态学的评价( William G. Flanagan ):
城市社会科学的职责是双重的,在研究都市空间之中的社会生 活之外,还要研究都市空间的创造——为了了解都市环境对社会 组织、人的经验和行为所产生的影响,我们还必须了解都市环境 本身的生产过程。 因此,城市社会学必须研究城市的构成和再构成,或者说关注 城市建筑环境的构成。 人类空间的秩序遵循着各种因素相互结合的逻辑: 1、最佳地段的竞争; 2、全面有效的空间利用; 3、相邻用地的互相兼容; 4、人口规模和构成的变迁; 5、经济的扩张或萎缩模式; 6、交通运输的技术状态等。
C、城市范围的扩张与经济发展,使中层居民收入和 生活要求提高,扩大居住面积,但内城已经没有 空地,只能由城市转向郊区;
D、内城的质量较差的旧房被空置,出租给穷人。原 住的穷人过去占据较差地段,现在被新扩张城区 包围,但无力改造,变成脏乱差的穷人区。
——在中国大城市,
一是人口多,以发展为主,生活享受为次,哄抬了 中心城区地价,因而中心城区商业利润大,地价高。 二是政府和房地产商进行旧城改造时的成本较低。 三是政府实行的旧城改造,加之政府的动员能力强, 可以进行有组织的旧城改造。所以中国城市的内城区并 未呈现衰退现象,虽然环境恶劣、市政设施老旧、城中 村拥挤等现象依然存在。
1976, The City as a Growth Machine, A.J.S., 82, 2, Sept. 309-333)一样,从周围地区吸引丰富的原材料和人口。
2.2 城市用地的一般模式
(The General Pattern of Urban Land Use)
William Aloso:城市用地的理想模型 (a model of ideal case) :
(1971, „A Theory of the Urban Land Market‟, In Larry S. Bourne, ed.,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N.Y.: Oxford Univ. Press, 1971, pp.154-159)
容积率(Plot Ratio/Volume Fraction):建筑项目用地范围内总 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 比例,也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 容积率(R)、建筑密度(C)与层数(H)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 超过2,绿地率应不低于30%。 (相关概念:绿地率)
垂直的维度—— (1)建筑物高度:高层建筑(图片资料),城 市天际线抬高; (2)地下交通、管线、供排水系统; (3)空中交通、卫星与无线电通讯系统; (4)高层与外层空间。
城市与人口活动的内部扩张——
(1)人口密度增加; (2)人口活动的速度(生活节奏、交通与通讯速度— —都市圈范围扩张); (3)空间(场地)的重复利用率(24小时开放)。
Land Value on Manhattan‟s West Side, 1970 (dollars per Sq. Ft)
Distance from CBD (1000 of ft.)
Aloso的模型认为城市有两个主要区域:处在 中心的由商家(办公室、工厂、仓库等)占据的 CBD和处于周围的住宅区。围绕内部住宅区的是 另外一个“圈带”,其面积更大。在住房变得稀 疏时,就可以看到露天影院、公园、墓地、高尔 夫球场等。再往外,人口减少,就可以见到农田 了。
1.3 城市扩张 (City Growth)的三种维度:
地平面(Horizontal) 、垂直线(Vertical) 、间隔(Interstitial)
水平面维度—— (1)平面扩张(摊煎饼),京、长、穗、沪; (2)移山填海增加面积; (3)水面——桥梁、水上生产基地、水上居民; (4)大都市区和城市群。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46)
(来源:世界经理人博克/read.jsp?aid=47136&uid=271)
中国排名 世界排名 城市 人口(万) 1 14 上海 1360 2 17 北京 1125 3 18 深圳 1100 4 31 广州 700 5 35 香港 648 6 39 东莞 600 7 53 天津 475 8 59 武汉 430 9 60 沈阳 415 10 76 成都 350 11 86 重庆 300 12 86 南京 300
(William G. Flanagan, Contemporary Urban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P45)
由此可见,人类空间的秩序是由多种因素的动态混合而产生 的。但这些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也是可知的,最终是可以预测的, 实质上也是人类定居的内在本质的体现,即是说,人类空间的分 布是在人类定居的基本原则本身制约之下的一种合理秩序的表现。
霍华德提出了 “田园城市”的规划图解方案:
每一个城市有人口32000人,占地400公顷。外围有2000公顷 的永久性绿地供农业生产用。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圆组成,有 六条大道从中心放射出去,中央是个一占地20公顷的公园(1)。 公园之外用来建筑公共建筑物,如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 图书馆、医院等(2)。再外围是是一圈占地58公顷的环形公园 (3)。再外面是商店、商品展览厅等(4),在其外围则是住宅 (5),再外面是一条128米的林荫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幼儿园、 儿童游戏场及教堂(6),最外围又是一圈花园住宅。他还认为, 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发展到规定人口时,便可以不远的地方再建 一座城市,但他坚持强调城市周围要永远保留一定的绿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