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细微之处见精神

合集下载

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还原”与“比较”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还原”与“比较”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师 : 天 的 雨 “ ” 这 老 师 懂 : 下 的 时 候 只 落 那 夏 粗 , 刚
除 了表 现 了 白鹅 的傲 慢 . 们 还 可 以 看 出作 者 对 白鹅 我
的 亲 昵 。 有 别 的这 样 的 有 趣 的 句子 吗 ? 还 生 : 鹅 则对 于无 论 何 人 都 是厉 声呵 斥 。 “ ”

步 步 分 析 出 拟 人 的 修 辞 并体 会 修 辞 手 法 的 作 用 。 执
的 运 用 画 峥 嵘 夏
教 者 先 通 过 问 题 “ 爷 是 什 么 人 ” “ 日常 生 活 中 老 老 和 在 爷用 来 称 呼 什 么 人 ”还 原 “ 爷 ” 词 的 词 典 含 义 与 用 . 老 一 法 . 过 分 析 生 活 语 境 与 文 本 语 境 的 差 异 来 品味 “ 通 老 爷 ” 词 的错 位 使 用 , 一 品味 这 种 错 位 的 文学 价 值 。
吗?
师 :夏 季 的一 天 ” 你是 从 文 中 的哪 个地 方看 出 来 “ ?
的 7
生 : 是 从 第 一 自然段 看 出 来 的 , 我 它说 那 个 小 男 孩
生 : 鹅 也 是 架子 十 足 。 白 生 : 鹅傲慢。 白
“ 身” 穿 一 务短 裤 浑 只 师 : 。 从 ‘ 、 孩 ” 身 上 看 出 了这 是 一 个 夏 哦 他 ‘ 男 J J 的

只 白鹅 . 什 么呢 ? 为
生: 白鹅在 家庭 中地 位 最 高。
生 : 鹩有 身份 。 白
生: 亲热。 很
生 : 季 的 一 天 , 姐 给 山 中 看 羊 的 弟 弟送 去 了金 夏 姐
黄的大斗笠
师 : 说得 很 不错 。 都 同学们 还 想想 老 爷 出行 一 般 是 前呼后拥的 , 风凛凛 的, 子十足 , 与这 些有关 系 威 架 鹅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lhw“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

对一个人而言,“细微之处”尽管只是一举手、一投足,只是一点一滴、一丝一毫,但像“一滴水折射太阳”一样,从其一言一行之中,可以看出以何为荣、以何为耻,尽显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细微之处”不仅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折射点,而且也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立足点,虽然微小而细致,但在人的成长中却至关重要。

“细微之处”虽属细枝末节之事,但却不可小瞧,更不可忽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大事是由小事组成的,所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就道出了两者的辩证关系。

同时,现实生活中无数的事实也告诫我们,小节不注意,大节也终将不保。

即所谓“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

古之圣贤“修身”注重道德品质修养,不仅讲“君子慎独”,而且讲“君子慎微”。

“慎微”就是慎小事、慎小节,防微杜渐,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

慎小事小节,就是要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在小节面前把持住自己。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头脑清醒,是非分明,立场坚定,但在这些“细微之处”却会因为缺少硬框框、条条的衡量制约而放松要求,不拘“小节”,不修“小德”。

于是,人们在小事小节面前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也就暴露无遗:公园中,专供游人小憩之用的三人坐排椅,却独自一人侧卧其上,尽情享用;公交车站,公交车尚未停稳,人们就蜂拥而上,争先恐后抢占座位,有些年轻人甚至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公共场合,随地吐痰、随处抽烟、顺手丢弃杂物的现象不绝于眼,喧哗之噪音不绝于耳;著名风景区里,总有一些游人乱写乱画“某某到此一游”;不走人行横道、攀越护栏、争道抢行等不文明行为时常发生等等。

由此证明:荣辱之别就反映在我们的生活细节处。

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往往我们大家都是一致的,从上面我们无法来判定一个人到底怎么样,相反在一些小事上,却很容易让别人对我们产生某种看法。

大丈夫不拘小节,这句话有它的道理,关键问题是何为小节,小节由它所处的环境来相对决定的。

于细微处见精神满分作文

于细微处见精神满分作文

于细微处见精神满分作文生活就像一场大戏,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但有时候,真正让人动容、让人铭记的,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藏在细微之处的小情节,那些小小的闪光点,恰恰能展现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就拿我家隔壁的王大爷来说吧。

王大爷是个再普通不过的退休老人,平日里总是穿着那几件洗得有点发白的衬衫,在小区里溜达。

你要说他有啥特别的,还真一下子说不上来。

但有一次,我可算是在细微处见识到了王大爷的“精神”。

那天,小区里的垃圾桶不知咋的被撞翻了,垃圾撒了一地,那味道,简直能把人熏晕。

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加快脚步,生怕沾上这“晦气”。

可王大爷呢,他看到这场景,二话不说,回家拿了把扫帚和铲子就过来了。

他弯着腰,一点一点地把垃圾扫起来,不嫌脏,也不嫌累。

汗水从他的额头滴下来,他也顾不上擦一擦。

我在旁边看着,心里想:这王大爷,还真是爱管闲事。

等王大爷把垃圾清理干净,他直起腰,喘了口气,笑着说:“这下干净了,大家看着也舒服。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王大爷那有点驼背的身影变得高大起来。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于细微处见精神,王大爷用他小小的举动,展现出了一颗热爱社区、关心他人的心。

再想想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教室里,同学主动捡起地上的纸屑;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人让座;马路上,有人扶着盲人过马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所以啊,别总是盯着那些大事、伟业,有时候,低下头,看看身边的细微之处,你就能发现那些闪闪发光的精神。

正是这些小小的精神之光,汇聚成了温暖我们世界的大能量。

让我们也从细微处做起,做一个有精神、有温度的人吧!。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例子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例子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例子
精神力量在细微之处随处可见。

这种力量不仅存在于宏大的事件和重大的成就中,而且可以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展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关于在细微之处见精神的例子:
1. 帮助他人:每天我们都有机会向他人伸出援手。

帮助他人不仅仅是一种关爱和同情的表达,更是一种对他人精神状况的关注。

一些简单的行动,如帮助老人过马路、捡起掉落的东西、在邻里社区参与志愿活动等,都可以体现出我们内心的善良和慈悲心。

2. 小事的坚持:在繁忙和忙碌的生活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琐事和困难。

然而,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细微之处的精神力量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例如,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等,都展示了我们对事物的责任感和毅力。

3. 自我约束:有时候,我们会面临选择和冲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细微之处来展现精神的力量。

例如,坚守道德原则,克制自己的贪婪,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都需要内心的坚定和自律。

4. 乐于学习:通过细微之处的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体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个人发展的追求。

这可以是每天阅读一篇文章、学习一项新技能、关注一个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这种对学习的热情和勤奋的态度,展示了内心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无论是在大事中还是在小事中,我们都有机会体现精神的力量。

这些细微之处的例子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感到更有动力和幸福,还能为周围的人树立一个榜样。

通过注意和关注这些细节,我们可以不断发展和展现自己的精神力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积极的影响。

于细微处见精神记叙文

于细微处见精神记叙文

于细微处见精神记叙文细节是一切的基础,精神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元素。

在生活的点滴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些蕴含着无限精神的细节,因为它们代表了无数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的精神,而这些精神恰恰给了我们无尽的启迪和启示。

细节给了我们学习的素材,正如我们在生活中发现一片片落叶、一朵朵花儿一样,只有认真地去看、去经历,才能真正意识到其意义。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忽略那些微不足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恰恰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素材,不仅是完成任务的考察,同时也能够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更好地融入学习的过程中。

在工作中,细节则代表着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

细致的工作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发掘潜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让我们的业绩越来越好。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细节,细心做好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工作品质,也能够让我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算是生活中再普通的一件事,我们也能够从其中寻找到一些闪光点。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把它们变得不再平凡,从而从中发掘出生活的奥秘。

比如,一个善意的微笑或一个热情的问候,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别人的善良和关心,这些小细节虽然不会带来物质的贡献,但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温暖和感动,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生活中。

细节还可以代表我们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只有敏锐地感悟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或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才能够洞察人生,并不断进步。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以积累和感悟为主线,开启一段有深度的人生之旅。

我们需要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关注他人的需求并尽力去满足,做到用心服务和细心关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美好。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细节都不可忽视。

只有当我们用心关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时,我们才能够发现人生中的精彩和美好。

让我们在追求完美中提高个人素质,创造更加美丽与幸福的生活。

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作文

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作文

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作文哎呀,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精神,这话题可真是让人琢磨不透啊!你看,生活里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其实蕴含着很多意义。

比如说,我家隔壁的老王,每天早上六点就准时起床,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从不迟到一分一秒。

他说,这是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准时就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

我听了都觉得他这种精神特别了不起,心里暗自佩服。

还有呢,小明那个家伙,平时总是看起来懒洋洋的,可一到足球场上,整个人都焕然一新,拼尽全力,一刻不停。

他说,每一场比赛都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哪怕只是一场普通的小比赛,也要全力以赴。

我看着他那劲头,心里暗自感慨,这才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

哦对了,还有我姐姐,她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细致入微。

家里大小事务都管得井井有条,从不马虎。

她说,细节决定成败,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做,才能做到尽善尽美。

我看着她那一丝不苟的样子,感觉她的每一个微小动作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智慧。

其实,伟大不一定要靠大事来证明,有时候就在于平凡的点滴中。

比如那个早上给你递来报纸的大爷,笑眯眯地和你打个招呼;比如那个咖啡店老板,每天都认真为你冲泡一杯香浓的咖啡;比如那个公园里扫地的阿姨,每天都认真地清扫每一寸角落。

我觉得,生活就是这样,处处都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地方。

不要总是眼高手低,只看大事,而是要学会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细微处感受精神。

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每一个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不是吗?唉,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希望你也能从周围的人和事中,发现那些闪耀的细节,体会到平凡中蕴藏的伟大与精神。

加油哦,生活就是要这样,简单而又充满意义!。

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

平凡之中见伟大,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见精神,精神是一种形象。

细节就是形象,小细节决定大形象。

报载:有一次,港商王铭先生来浙江宁波考察他投资两亿元的项目,到宁波参加一个招商会。

下飞机前眼镜不慎滑落在地,这时邻座的一位中年男子俯身捡起眼镜递过去,并冲他颔首一笑。

次日晚,他又遇见了这名男子,当别人向他介绍这就是宁波市市长张蔚文时,他愣住了,上前与市长紧紧握手,愉快交谈,很快达成了投资的协议。

帮人捡眼镜,是细小而平常的事情,但港商就是从市长这一细小的事情中,感受到了这里官员的人品和形象,从而增加了投资的信心和决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的形象怎么样,往往就是通过那些不被人看重甚至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小事印证的。

细微之处见精神,精神是一种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顺序很重要。

修身养性被放在首位,表明其重要性。

修身养性就是修养,有道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首先修身养性,才能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

良好的修养预示良好的素质,而良好的素质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个趾高气扬、自以为是、指手画脚、高谈阔论的人,人们一定会说他是一个缺少涵养的人。

这是成功的大忌,是创业的大忌。

存有这样一则事例,使人颇受鼓舞: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年4月12日搭乘4。

75吨重的“东方l号”航天飞船步入太空邀游了89分钟,沦为世界上第一位步入太空的宇航员。

他为什么能从20多名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正是细节整体表现出来的学识并使他顺利。

原来,在确认人选前一个星期,航天飞船的主设计师罗廖夫辨认出,在步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掉鞋子,只穿着袜子步入座舱。

就是这个细小的行径获得了罗廖夫的好感,真的这个27岁的青年既懂得规矩,又如此挚爱他为之蕴含心血的飞船,于是同意使加加林继续执行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的神圣历史使命。

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充分反映的却是加加林挚爱他人劳动成果的学识和素质,并因此获得了人生光辉的顺利。

细微处见精神作文指导

细微处见精神作文指导

细微处见精神作文指导《细微处见精神》哎呀!说起“细微处见精神”,我这小脑瓜里立刻就像放电影一样,闪过好多好多的画面呢!就说前几天吧,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

那天气可真好呀,阳光就像个调皮的孩子,在树叶间跳来跳去,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

我们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小湖边。

湖水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沙石和游来游去的小鱼。

湖边有个老爷爷,正坐在那儿专心地钓鱼。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只见老爷爷紧紧地盯着水面,一动不动,就像一座雕像。

我忍不住问:“爷爷,您都坐这儿好久啦,不累吗?”老爷爷微微一笑,说:“孩子,钓鱼可不能着急,得有耐心,细微之处才能见分晓呢!”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水面上的浮标轻轻动了一下,老爷爷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可他并没有马上提竿,而是继续静静地等着。

我心里那个急呀,心想:爷爷,快拉呀,鱼都要跑啦!就在这时,浮标猛地往下一沉,老爷爷迅速提起鱼竿,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就被钓了上来。

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老爷爷笑呵呵地说:“孩子,看到没?就这一点点细微的动静,要是不注意,鱼可就跑喽!”我这才明白,原来钓鱼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还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大扫除。

大家都忙得热火朝天,有的擦窗户,有的扫地,有的拖地。

我负责擦黑板,我觉得这活儿挺简单的,不就是擦擦黑板嘛!可当我擦完一看,哎呀,黑板的边边角角还有好多粉笔灰呢!这可怎么办?正当我发愁的时候,我们班的劳动委员走了过来。

她拿起一块小抹布,仔细地擦着那些边边角角,一边擦一边说:“做事情可不能马虎,细微的地方更能看出咱们认真不认真!”我听了,脸一下子红了,赶紧又认真擦了起来。

你看,无论是钓鱼时注意浮标的细微动静,还是擦黑板时留意边边角角的粉笔灰,不都是从细微处体现出一种精神吗?这就好像盖房子,一砖一瓦虽然小,可少了哪一块都不行,细微之处才能让房子更坚固呀!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啦,老师批改作业时的一个小批注,妈妈做饭时精心摆放的配菜,爸爸修理东西时专注的眼神……这些细微之处,不都展现着人们的认真、用心和热爱吗?所以呀,我觉得细微处真的能见精神!我们可不能小瞧了这些小小的细节,说不定它们就能决定一件大事的成败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细微之处见精神
孙绍振教授曾提出作品解读应把文化哲学层面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和“比较”的方法。

那么,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使用还原法和比较法引导学生体味词语的妙用,从而更好地解读文本呢?这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先看《白鹅》教学片段:
师:文章当中作者是如何称呼白鹅的呢?
生:我们这位“鹅老爷”。

师:老爷是什么人?
生:当官的。

生:地主。

生:主人。

师:恩,有道理,经商的也可以说老爷。

无论什么情况,老爷是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能力最强的人,是古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作者把这样的称呼送给了一只白鹅,为什么呢?
生:白鹅在家庭中地位最高。

生:白鹅有身份。

生:很亲热。

师:都说得很不错,同学们还想想老爷出行一般是前呼后拥的,威风凛凛的,架子十足,鹅与这些有关系吗?
生:白鹅也是架子十足。

生:白鹅傲慢。

师:很好。

以前的老爷主要是用来尊称家里最重要的贡献最大的人,现在生活中我们称谁为老爷,一定是生活优裕的人或者架子十足的人。

作者用老爷的称呼除了表现了白鹅的傲慢,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亲昵。

还有别的这样的有趣的句子吗?
生:“鹅则对于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师:哦,鹅太高傲了,作者一家人居然忍受它的臭脾气。

生:(齐笑)。

这是一个语言赏析的教学片段,无疑这是很成功的,究其原因在于该教师运用了还原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出拟人的修辞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执教者先通过问题“老爷是什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老爷用来称呼什么人”,还原“老爷”一词的词典含义与用法,通过分析生活语境与文本语境的差异来品味“老爷”一词的错位使用,品味这种错位的文学价值。

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点,就是“补白”。

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有限,情感经历相对简单,鉴赏能力相对低下,光靠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在浅表层滑行,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精心地讲解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当然在此之前,教师首先得运用还原法解析文本,体会语言之精妙。

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语意还原,就是还原词语的词典意义,片段中的“老爷是什么人?”即词语的语意还原;二是用
法还原,就是还原每个词的生活语境,即文中的“我们通常用老爷来称呼什么人?”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解读文本还原语句的基本素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还原法,使学生逐渐具备还原赏析的能力,用比较时
尚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读出生活、读出自己。

我们再看一个发表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生:夏季的一天,姐姐给山中看羊的弟弟送去了金黄的大斗笠。

师:“夏季的一天”?你是从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看出来的,它说那个小男孩“浑身”只穿
一条短裤。

师:哦,他从“小男孩”的身上看出了这是一个夏天。

那么从“雨”的角度看呢?请大家默读2-12自然段,准备回答。

要求回答的时候这
么说:我是从第几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哪句话,看出这雨是夏天的雨。

生:我是从第五自然段中的“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这句话,看出这雨就是夏天的雨。

师:夏天的雨“粗”,这老师懂;刚下的时候只落那么几大点,看
看天空,就像“似乎能数得清”的“线线”,这老师也懂。

可为什么说它“又亮”呢?
生:因为它(第五自然段)说下雨的时候还有太阳。

师:这就是太阳雨,夏天最常见的一种雨。

接着说:我是从……
执教教师巧妙地用“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的”引导学生还原
词语,学生竟然能从“浑身”只穿一条短裤,还原出这是“夏季的一天”,从“亮”还原出“下着太阳雨”。

学生们“在看似平常、简单的词语中感受丰富的蕴含,又从蕴含的感受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艺术造诣”(孙绍振《名作细读》第21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版)。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虽不懂得什么是还原法,但是他们逐步学会了运
用还原法去品味词语的妙处了。

除了还原法以外,比较法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语言品析
的常用的方法。

我们先看下面的这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句子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文章的哪里还出现过?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读者就知道了,干嘛还要反反复复地说呢?
生:道具十分重要。

师:是吗?“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介绍道具的,去掉“而已”行不行,?
生:不行,介绍了道具简单。

师:介绍道具简单有什么用意?
生:“而已”说明了道具简单,声音却很多。

生:说明这个人很善于口技。

师:作者反复说道“一……一……而已”是有目的的,他就是想让读者明白这个人十分擅长口技,通过“而已”一词,赞许之情不言自明。

执教者通过删除词语制造新句子与原句比较“而已”的用法,先分析“而已”的词典意义,后分析“而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口技人的精湛技艺的赞许态度。

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再通过差异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用语之精妙,这种方法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丰富语言教学的乐趣。

案例中采用的是删词品味法,即删除某词语造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比较,体会所删除词语的精妙。

除了删词法外,换词法也可成为语言赏析常规教学方法。

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当中有趣的句子。

生:“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师:恩,不错。

“分娩”在这里指什么呢?
生:生蛋。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生蛋呢?
生:拟人的手法,把白鹅当人来写表现对白鹅的喜爱呀。

师:当人来写,干吗不写白鹅生小孩呢?
生:(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他是一个什么人?
生:学者、画家。

师:恩……
生:学者一般不说生小孩。

(师生笑。

)
师:那说什么?
生:分娩。

师:对了,从语体色彩分析是一个雅词,而生小孩是一个俗词,很通俗的词语,作者是一个学者,所以……
生:用雅词。

师:这样的写法叫做雅词俗用,用很文雅的词语来表现一个十分通俗的意思,这样使文章读起来十分幽默有趣,这种趣味叫做谐趣。

这篇文章通过拟人、夸张、雅词俗用的手法创造了这样一种谐趣,而这些词还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富有生活的情趣。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执教者通过把“分娩”改为“生蛋”、“生小孩”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区别,学习雅词俗用的写法,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和文章的诙谐之趣。

在使用比较法时,教师除了要有较丰厚的文学功底,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还要有一双慧眼,能一眼发现词语在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意轻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由意会到言传,然后选择
具体的比较方法,或删词或换词。

打造新句子还需要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有一双“巧手”,如何选用对照词,如何组织新句,都是需要反复斟酌的。

此外,教师还要有一张巧嘴,使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如果教师具有了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张巧嘴,比较法就能运用得得心应手。

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拓展五花八门,教学深度随意开掘,其实语
文课堂的深度首先应该是语言的深度,赏析语言永远是语文课堂的精气神,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词语往往蕴含了语文的玄机,语文课堂也
该于语言细微处见语文精神。

运用还原法和比较法引领学生赏析语言是语文教学理性乐趣的源泉之一,是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重要策略。

[作者通联:湖南常德西湖区第一中学]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