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经方医案

合集下载

经方大师胡希恕的14个精妙医案伤寒论仲景张仲景内经

经方大师胡希恕的14个精妙医案伤寒论仲景张仲景内经

经方大师胡希恕的14个精妙医案伤寒论仲景张仲景内经胡希恕(1898年~1984年),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有独特理论指的是胡希恕先生用八纲解六经。

提出了六经来自于八纲的学术观点。

胡希恕经方医学其实是胡希恕、冯世纶两代人的努力的结果。

胡希恕先给我们构建了大的理论体系框架,冯世纶进行了具体细节的完善和补充,当前也被誉为胡冯体系。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理论特点有三个。

第一个核心特点: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是经方,不同于《黄帝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

张仲景的伤寒论属于经方体系,采用的是六经辨证,传承于《神农本草经》《伊尹汤液经》。

而《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体系,用的是脏腑经络辨证。

二者理论体系不同。

自从《伤寒论》问世至今一千八百年来,为什么很多人学不懂呢?这是误读传统,就在于没有客观正确地认识六经,用《内经》注解《伤寒论》,用脏腑、用经络去解释,只能说陷入于误区,牵强附会,让经方变得神秘,导致很多人读不懂《伤寒论》,众说纷纭,解释起来各执己见,难以共识。

所以胡希恕有一句著名的观点,就是不要带着《内经》的有色眼镜,强调不要用《内经》的理论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二者的体系是不同的,我们学习的时候,更加强调用条文去诠释解读《伤寒论》条文本身,如此才能更接近于仲景本意。

第二个核心特点:指出了六经来自八纲。

六经的本质就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所构成的六个诊断,我们常说的三阴三阳,其实就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个阳证、三个阴证。

《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八纲辨证内容,而且历代《伤寒论》研究者,也都承认辨六经是辨八纲的过程,如方隅在《医林绳墨》中就指出:“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

八者而已。

”虽然之前有学者意识到了八纲辨证,是胡希恕先生第1次明确提出六经来自于八纲,给我们指明了用八纲的辨证眼光去看待伤寒论的六经体系,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经方的大道。

金水六君煎加减临床应用医案

金水六君煎加减临床应用医案

金水六君煎加减临床应用医案金水六君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由六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喉咙肿痛、口腔溃疡、急性扁桃体炎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金水六君煎的组成、制作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医案。

一、组成金水六君煎的组成为:1. 麻黄10g2. 桂枝10g3. 杏仁10g4. 石膏30g5. 粉葛20g6. 半夏10g以上六味中药均为常见的中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

麻黄和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杏仁能润肺止咳;石膏能清热解毒;粉葛和半夏则能消肿止痛。

二、制作方法1. 将麻黄和桂枝洗净,切段备用;2. 将杏仁去皮,切碎备用;3. 将粉葛和半夏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除浮沫;4. 将麻黄、桂枝、杏仁、石膏加入锅中,再次煮沸;5. 转小火煎煮30分钟,取出药渣,滤去汁液即可。

三、临床应用医案1. 喉咙肿痛患者:男性,年龄35岁。

主诉:喉咙肿痛已有3天,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治疗方案:金水六君煎。

制法:将金水六君煎加入适量水中,分2次服用。

效果:服用后第二天喉咙肿痛明显缓解,吞咽困难减轻。

2. 口腔溃疡患者:女性,年龄22岁。

主诉:口腔溃疡已有1周多时间,口腔内有灼热感和刺痛感。

治疗方案:金水六君煎。

制法:将金水六君煎加入适量水中,分3次服用。

同时在口腔溃疡处涂抹冰片。

效果:服用3天后口腔溃疡明显缩小,灼热感和刺痛感减轻。

3. 急性扁桃体炎患者:男性,年龄28岁。

主诉:喉咙疼痛、发热、头痛已有2天。

治疗方案:金水六君煎。

制法:将金水六君煎加入适量水中,分2次服用。

同时在颈部敷贴艾叶。

效果:服用2天后喉咙疼痛减轻,发热和头痛明显缓解。

经方医案(一)

经方医案(一)

经⽅医案(⼀)背部发热案许某,年可四⼗,夜卧常觉背部灼热难忍,早起痰涕俱带⾎丝,咽⼲不适。

⼩便黄。

五更起解⼤便,溏⽽易下。

据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与⼩柴胡加⽯膏、葛根;便溏者,太阴虚寒也,更加⼲姜15g。

取药后,疑⽯膏为煅者,故弃⽽未⽤,但⽤余药煎服之。

⼀剂知,数剂则病已。

少阳、厥阴病,每多寒热互呈,于此可见。

⾯肌痉挛案⼀王某,男,年可五⼗。

⾃云从⼗余年前⼀次外感发热后遗留下⾯肌痉挛之证,每于劳累、紧张后左眼睑及周围⾯肌抽动。

余思此乃元⽓虚损,⽓⾎不⾜以养分⾎之证。

真武汤下条⽂中曾有『筋惕⾁瞤』之症,故以附⼦理中加芍药主之。

初服之,未见⼤效。

服药约⼗余剂后停药。

年余之后,渠妻告余其证⼤减云云。

⾯肌痉挛案⼆盖某,男,44岁,因近⽇⼯作劳累,⾃觉⼝⾓时有抽动,遂疑为中风之兆,乃求诊于余。

余笑⽈:『勿虑也,此⾮中风,乃⾯肌痉挛尔。

』⾯部乃阳明胃经之分部,思虑劳累则伤脾胃之⽓,分⾁失养,故⽽瞤动也。

与附⼦理中,五剂⽽愈。

胃痛案⼀ 王某,⼥,时年四⼗余,⽗亲同事也。

素患胃痛症,经中国医⼤确诊为疣状胃炎。

由于⼀直担⼼会恶变,故多年来⼀直四处求医问药。

01年时来省中医求诊,时某师开了许多清热消炎、抗HP的中药,服后未见好转。

02年夏,我即将赴穗读研,彼思盍令⼩⼦试之乎。

因观其⼈⾆脉皆有寒象,且性多犹疑,此太阴⼈兼柴胡证也,疏理中汤合四逆散与之。

03年寒假归家复见之,⾔服药⽉余,疼痛⼏⽆。

乃令再服原⽅⼀⽉,以资巩固。

⾄今⼗余年,多次相见,其胃痛均未再发。

纳差案马某,男,约⼆⼗六七,体瘦,纳少。

2016年以来辞职在家,平素好⽹游。

其母因其饮⾷少进⽽忧,求予授⽅。

时读蔡长福先⽣书,彼谓纳差之⼈,多是外感未解,予颇以为然,因与柴胡桂枝汤加⼲姜、⽩术。

服后饮⾷颇进,饭量⼤增,唯熬夜上⽹之习不改,其效未能持久。

蔡先⽣所论,虽不尽合经义,然亦有可采处。

肩漏风案 唐某,男,年近四⼗,患肩背痛、恶风寒,下肢多汗,⾆淡红,苔薄⽩⽔滑,脉浮缓,与桂枝汤加黄芪、附⼦,约进⼆⼗余剂⽽愈。

六味经方医案

六味经方医案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病人服药三天以后,头晕胸闷大减,微有劳累之时有轻微感觉, 舌苔仍然水滑,左寸沉迟,右关弦滑,余脉和缓。 病已见效,上方桂枝45g,继续三剂。 茯苓60g 桂枝45g 生晒参15g 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仅怕劳累,上方加味以丸剂善后。 茯苓120g 桂枝100g 生晒参60g 附子100g 干姜100g 炙甘草50g 山药100g 三七30g 砂仁60g 一剂,水蜜丸,每次9g,一日二次。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病人服后诸证大减,微有纳呆、少气无力,附子理中汤善后一周。 附子30g 人参15g 白术2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服后症状消失,后来又因为头晕来诊,属于小建中汤证,服用一 料小建中膏痊愈,随访头晕未在复发。 按语:一诊脾肾阳虚,太阴少阴合病,需要急救回阳,暖脾利水, 否则会有危险,真武汤暖水涵木,加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双姜暖 脾开胃,助附子回阳之功,葱白破阴回阳,阳气回,阴邪散尽, 故阴证渐缓,后来的小建中膏也属于健脾温阳养胃之药,充分体 现了中医治病注重于后天脾胃之本,无论何病,都要顾护脾胃。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按语:心肌缺血,心壁坏死,听起来多么让病 人可怕的名字啊,但在中医眼里也就只是一个 症候而已,治病求本,可能有时候真的太难, 但却是一个纯中医必走之路。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脑动脉硬化)





二姨夫,男,55岁,2012年3月6日,眩晕呕吐一个月,检查为 脑动脉硬化,输液活血化瘀药物半个月,症状无缓解,刻诊:眩 晕,时时欲呕,小便频数,舌苔白滑,脉弦滑。 诊为:水饮上泛。 治宜:逐水降逆。 方选:白术泽泻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天麻15g 半夏20g 苍白术各15g 泽泻15g 茯苓20g 生姜3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大减,上方继续五剂后,症状消失,口服四君子丸善后。

刘渡舟医案精选

刘渡舟医案精选

篇一:刘渡舟医案刘渡舟医案1.呕利刘渡舟医案:王某某,男,28岁。

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已愈。

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

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

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

黄芩10克,白芍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甘草6克。

服3剂而病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犯984;123》按语:本案以邪郁少阳为主。

少阳有邪,则胆气郁滞,横犯肠胃,上逆于胃则呕吐,下迫于肠则下利。

少阳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正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之证机,故三投而愈。

2.奔豚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54岁。

主诉脐下跳动不安,小便困难,有气从小腹上冲,至胸则心慌气闷,呼吸不利而精神恐怖。

每日发作四、五次,上午轻而下午重。

切其脉沉弦略滑,舌质淡,苔白而水滑。

乃水停下焦之苓桂枣甘汤证。

疏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上肉桂6克,炙甘草6克,大枣15枚,用甘澜水煮药。

仅服3剂,则小便畅通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115》按语:此证气从少腹上冲于胸,名曰“奔豚”,乃固心阳上虚.坐镇无权,使下焦之邪得以上犯。

仲景治此有两方,若气冲而小便利者,用桂枝加桂汤;气冲而小便不利者,则用苓桂甘枣汤。

今脐下悸而又小便困难,与苓桂甘枣汤之证机合,用之果获捷效。

3.苓桂术甘汤水心病(冠心病)刘渡舟医案:陆某某,男,42岁。

形体肥胖,思有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顿感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冷汗,有死亡来临之感。

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

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偶见结象。

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l0克。

此方服3剂,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

名老中医的六个有效医案1郑某,男,39岁失眠已久,睡眠不实,多梦纷纭,心慌,惊悸,头晕,倦怠,易汗出,体瘦,面苍,舌少苔质红,脉细弱。

辨证:心肾两虚。

治法: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方药:首乌藤31g,知母10g,黄柏10g,龙眼肉12g,杭芍12g,地骨皮15g,合欢皮12g,龟甲胶10g,炒枣仁15g,柏子仁15g,阿胶珠12g,山药15g,熟地12g。

因心主汗,汗为心之液,因心气不固,而易汗出,故方中用柏子仁、龙眼肉、阿胶等助心气;又因肾藏精,肾虚精少则见头晕乏力,方中用龟甲胶、熟地等滋补肾阴,加之首乌藤,炒枣仁安神,患者服药两剂后,梦已减,汗出已少,但睡眠仍易醒,且醒后难以入睡,舌略赤,脉细,再以上方加党参18g、五味子10g以助滋补之力,佐谷稻芽炒香25g、陈皮10g,芳香快脾助胃气,连服五剂自汗止,睡眠增至六七小时,梦大减,仍感气短,嘱其再服五剂,患者谓睡眠已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感,气血复,脉力增,临床治愈停药。

解说:患者失眠久不愈,伴心悸、头晕,倦怠、汗出,舌赤脉细弱,刘师首辨为心肾两虚。

心虚者,为心气不足,发为惊悸、汗出;肾虚者,为阴精亏乏,舌脉即是佐证。

治以养心气,益肾阴,交心肾。

服药二剂,梦减汗少;二诊,加入扶助脾胃之品,汗止眠安;三诊,效不更方,继服五剂而愈。

2陈某,女,36岁因气恼肝郁,情志不遂,症已月余,每夜只眠三四小时,且头晕烦躁,呃逆满闷,恶心,纳呆,中脘时疼,两胁发胀,诊舌苔白厚,脉关弦。

辨证:肝郁胃滞,神明被扰。

治法:和中解郁,舒肝安神。

方药:焦神曲12g,焦麦芽12g,藿香12g,青皮10g,陈皮10g,广木香10g,白蔻4g,川朴6g,榔片10g,枳壳12g,苏梗10g,首乌藤31g,合欢皮12g,杭芍12g。

服药两剂后,睡眠即增至六七小时,肝郁渐平,胃滞已轻,中脘痛止,呃逆除,唯感胸脘胀闷,又服三剂,诸证均除。

再加朱砂1.2g 研冲连服三剂,此例治愈。

解说:陈女,始因气恼肝郁而致眠差,《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谓“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即是此意。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

刘渡舟教授应用经方经验,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经方我国著名经方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多年用方经验,医案整理。

可以背诵下来的好医案。

1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胃脘部疾患病例:刘某,女,42岁。

1995年1月23日初诊:1年来不明原因而见恶心、嗳气、心下痞闷、纳食不馨,曾服用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药后稍缓。

其后病情如故,伴口苦咽干,胸闷心悸头晕,月经2~3月一行,月水量少色暗,呈酱油色,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属水饮停于胃脘之证。

治当行水散痞,引水下行: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7剂。

二诊:述服药后第2天,恶心、嗳气、心下痞闷均明显好转,胸隔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头晕心悸若失,值月经来潮,月水颜色转红,量亦增多,苔腻已减,治疗有效继宗上法:茯苓30g,半夏18g,生姜16片,泽泻15g,白术6g,7剂。

三诊:脘痞、嗳气、恶心、心悸头晕均好转若失,要求巩固疗效。

茯苓30g,半夏14g,天麻10g,猪苓20g,泽泻16g,白术10g,桂枝10g,7剂。

按:针对这一病例,刘老分析到,根据病人的症状,最先想到的是肝气不舒,肝气犯胃之证,因为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主证,又有心下痞闷,纳食不馨、嗳气等肝气犯胃的症状,但仔细分析,舒肝理气和胃的中成药不在少数,病人一定服过,详问果然多次服过舒肝和胃丸等中成药,服后稍有好转,但其后病情如故,若是木郁克土之证,症状定会明显减轻,可患者至今未愈,考虑其中该有其他缘由,脾胃主运化受盛,运化不及时,痰浊水饮最易生成,基于此再问诊,病人述胃脘部总有水汪汪、凉凉的感觉,自觉胸腹之间气不通畅,胸隔部似有物阻隔其间,平日口干不欲饮水,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的描述十分相象,观舌淡苔白腻、脉沉弦,经云沉潜水蓄是也,沉脉主水饮,弦亦为阴脉,这样辨证便从肝胃不和之证转为水饮停于胃院之证,那又如何解释肝气不畅的少阳证及月经量少的血瘀证呢?水饮阻隔于心下膈间,势必影响肝气的运行,服用和胃理气中药后,肝气稍有顺畅,但水饮未去,肝气复又阻滞如初,所以见病情稍有好转复又如故。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案倪海厦,字子瑞,号东篱,是明代著名的中医学家。

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汉唐中医”。

他的医案流传至今,成为中医学习的重要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倪海厦的一些医案。

一、内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胃病的医案患者张某,年约四十,患有胃病多年,症状为胃脘疼痛、嗳气、恶心、呕吐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黄连、黄芩、半夏、陈皮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肺病的医案患者李某,年约五十,患有肺病多年,症状为咳嗽、气促、胸闷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麻黄、杏仁、桔梗、白芍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二、外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疮疡的医案患者王某,年约三十,患有疮疡多年,症状为疮口溃烂、流脓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黄柏、地黄、丹参、桃仁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骨折的医案患者赵某,年约四十,患有骨折多年,症状为疼痛、肿胀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桂枝、白芍、川芎、红花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三、妇科医案1. 倪海厦治疗妇科疾病的医案患者李某,年约三十,患有妇科疾病多年,症状为月经不调、腹痛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2. 倪海厦治疗产后病的医案患者张某,年约二十,患有产后病多年,症状为乳汁不通、乳房胀痛等。

倪海厦给他开了一剂药方,包括生姜、白芍、当归、川芎等药材。

患者服用后,症状明显减轻,不久痊愈。

倪海厦的医案,不仅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药方简单易取,适合广大患者使用。

他的医术精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医学精神,不断探索中医药的奥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味经方医案 自汗头晕案
王丽丽,女,45岁,2013年5月31日,感冒一个月未 愈,时时自汗,犯困,头晕,四肢无力,咽部干燥, 时有呕吐感,舌苔薄白,脉沉弱。
诊为:太少合病,气血两虚。 治宜:太少两解,补益气血。 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当归半夏。 麻黄10g 附子15g 细辛10g 人参10g 当归12g 半夏15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诊为:阳虚水泛,木郁不升。 治宜:温阳祛湿,健脾益气。 方选:天魂汤。 茯苓60g 桂枝30g 生晒参15g 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病人服药三天以后,头晕胸闷大减,微有劳累之时有轻微感觉, 舌苔仍然水滑,左寸沉迟,右关弦滑,余脉和缓。
六味经方医案 突然昏迷
曹允光,42岁,男,2013年6月30日,三天前突然昏迷,一天之 中发生二次,均被村人给掐人中救醒,今天早晨去县医院检查为, 小脑萎缩伴脑供血不足,如今自己一人在家,吃饭无规律,治宜:回阳救逆、利水活血。 方选:麻附辛苓桂丹汤。 麻黄20g 附子20g 细辛12g 桂枝20g 茯苓30g 丹参20g 干姜20g 甘草1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吴清香,女,53岁,2013年6月26日,三天前突然眩晕,浑身出 汗,浑身无力,心胸烦躁,输液一天无效,医院中医开了2天中 药喝后,更加胸闷烦躁,去医院检查为心肌缺血、下心壁缺血坏 死,其丈夫来买速效救心丸,顺便咨询病情,建议本人亲自来面 诊,面诊如下:胸闷烦躁,头昏无力,口干苦,不欲饮水,无汗, 不恶寒,不怕热,大小便正常,舌苔水滑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六味经方医案
呕吐头晕案 (脑出血后遗症)
李红英,女,79岁,2013年5月22日初诊,头晕无力, 饮水即吐,失眠,烦躁,食欲一般,一个月前患过脑出血,服用 补阳还五汤后,即出现上述症状,大便微干,小便不利,舌苔白 滑,关脉弦滑、尺脉无力。
诊为:水寒土湿,阳气不能生发。 治宜:扶阳祛湿,升脾降胃。 方选:人参半夏秫米汤加味。 生晒参15g 清半夏30g 茯苓20g 秫米30g 生姜30g 生附子30g 三剂,水煎服,每次100ml,一日四次。
诊为:水饮上泛。 治宜:逐水降逆。 方选:白术泽泻汤合小半夏汤加味。 天麻15g 半夏20g 苍白术各15g 泽泻15g 茯苓20g 生姜3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大减,上方继续五剂后,症状消失,口服四君子丸善后。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脑动脉硬化)
按语:脑动脉硬化,一般大夫都是活血化瘀为 主治疗,没有了个体化治疗的精髓,失去了辨 证治疗的意义,白术泽泻汤去水饮,合小半夏 汤降逆逐水,水饮得去,病邪无所在。
经方,时方,六味经方的区别在这里就一目了然了,当然这里的 方子,应该都能治好,可能也就是快慢的问题,以及如何善后的 功夫了。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王XX,女,38岁,2012年1月1日,头晕沉如做舟船,憋喘,脸 红,手脚冷,欲吐不吐,食差,腹痛,乏力,小便少,月经推迟 一周未来,舌苔白腻无瘀点,脉沉迟尺无。
六味经方医案 心肌缺血
按语:心肌缺血,心壁坏死,听起来多么让病 人可怕的名字啊,但在中医眼里也就只是一个 症候而已,治病求本,可能有时候真的太难, 但却是一个纯中医必走之路。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脑动脉硬化)
二姨夫,男,55岁,2012年3月6日,眩晕呕吐一个月,检查为 脑动脉硬化,输液活血化瘀药物半个月,症状无缓解,刻诊:眩 晕,时时欲呕,小便频数,舌苔白滑,脉弦滑。
诊为:太阴少阴合病。 治宜:暖水温脾。 方选:真武汤与理中白通汤加减。
附子30g 白术20g 茯苓20g 白芍20g 人参15g 生姜30g 葱白4节 干姜30g 五味子10g 炙甘草10g 5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六味经方医案 眩晕
病人服后诸证大减,微有纳呆、少气无力,附子理中汤善后一周。 附子30g 人参15g 白术2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7剂,水煎服,一日一剂,一日三次。 服后症状消失,后来又因为头晕来诊,属于小建中汤证,服用一
料小建中膏痊愈,随访头晕未在复发。 按语:一诊脾肾阳虚,太阴少阴合病,需要急救回阳,暖脾利水,
否则会有危险,真武汤暖水涵木,加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双姜暖 脾开胃,助附子回阳之功,葱白破阴回阳,阳气回,阴邪散尽, 故阴证渐缓,后来的小建中膏也属于健脾温阳养胃之药,充分体 现了中医治病注重于后天脾胃之本,无论何病,都要顾护脾胃。
六味经方医案 呕吐头晕案 (脑出血后遗症)
按语:头晕、饮水即吐、小便不利,明显是水饮为病,食欲差、 失眠烦躁,则是中气虚弱、脾胃不合,内经曰:“胃不和卧不 安”,尺脉无力,阳气已伤,故方中以半夏茯苓逐水化饮,秫米 健脾利湿,生晒参辅助中气,生姜回阳降逆和胃,生附子补阳, 合方则饮去阳回,中气渐足。
病已见效,上方桂枝45g,继续三剂。 茯苓60g 桂枝45g 生晒参15g 附子30g 干姜30g 炙甘草10g 3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药后症状基本消失,仅怕劳累,上方加味以丸剂善后。 茯苓120g 桂枝100g 生晒参60g 附子100g 干姜100g 炙甘草50g 山药100g 三七30g 砂仁60g 一剂,水蜜丸,每次9g,一日二次。
六味经方医案 突然昏迷
按语:水血淤结,阳气不回,时间愈久病情愈 加复杂,失治则会一蹶不振,癌症病毒则乘机 而入,看水血淤结的部位,而分各种病名,但 中医则要全面考虑病人的情况,全面综合起来 分析,时刻把握病人脏腑的平衡,使其脾胃升 降功能正常,寒水血瘀得以缓缓而化,救人一 命胜造七级浮屠,三阳不衰,中土稳健,不论 病有多复杂,则有法治疗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