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辨治中风验案

中风 是 临床 常 见 疾 病 , 临 床 表 现 以猝 然 昏仆 、 口眼 歪 斜 、 半 身 不遂 为 主要 特 征 。本 病 起 病 急 、 变
化迅速 , 发病率 、 病死率 、 残率都很高 。笔者随王付 教授 膝 下 学 习多 年 , 现介 绍 其 运用 经 方 巧治 中风 的
验案 3 则, 与 同道共 享 。
五汤治疗 , 病情稍有改善 , 后转门诊治疗 。症见 : 左
侧肢体活动受限 , 言语 不 利 、 心烦 不安 , 舌红 、 苔 黄 厚腻 , 脉 弦 滑 。证 属 肝 阳 上 亢 、 痰火 阻络之 中风。 治宜平肝熄风 、 泻 火 通 络 。予 以风 引 汤 加 减 : 大 黄 1 0 g ( 后下 ) , 桂枝 1 5 g , 干姜 1 0 g , 生龙 、 牡蛎各 3 0 g , 寒水石 2 0 g , 紫石英 3 0 g , 赤 石脂 1 5 g , 石决 明 1 5 g , 夏枯草 1 5 g , 丹皮 1 5 g , 生石膏 3 0 g 。服 药 1 5 剂, 生
按: 《 金 匮 要 略语 释》 日: “ 汤名风引 , 重 在 镇风 , 汇 集 六 种 石 药 清 热 镇 降 以镇 风 , 佐 以龙 骨 、 牡 蛎 介 类潜纳 , 使 以 大黄 导热 下 行 。 ” 冉雪峰亦在《 中风 临 证 效 方选 注 》 中说 : “ 风淫于内, 狂 飚 莫测 , 非 汇 集 大
1 风 引汤
患者 , 6 5 岁, 男, 初 诊 。平 素 血 压偏 高 , 时 感 头 晕 耳 鸣 。半 月 前无 明显诱 因突 然 出现 头晕 肢麻 , 1 5 眼歪 斜 , 言语 艰 涩 , 左 侧 肢体 活 动 不便 。c T诊 断 为 急 性 脑 梗 死 。人 院予 以抗 凝 溶 栓 配 服 中药 补 阳 还
王付经方研究:高血压脑梗塞经方案例

王付经方研究:高血压脑梗塞经方案例
王付经方研究
陈某,男,69岁,郑州人,有多年高血压病史,1年前因脑梗塞住院治疗,出院至今仍头晕目眩、头脑昏沉未能有效控制,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头晕目眩,头脑昏沉,时时恶心欲呕,下肢水肿,舌质暗淡,苔白腻中心夹黄,脉沉涩。
辨为风痰上扰,水湿浸淫,瘀阻清窍证,治当化痰息风,利水化瘀,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五苓散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姜半夏10g,天麻6g,陈皮6g,白术10g,水蛭6g,虻虫3g,当归15g,猪苓10g,泽泻15g,茯苓10g,桂枝6g,炙甘草10g。
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口服;二诊: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头脑昏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恶心欲呕止,下肢水肿消退,仍有轻微头晕目眩、头脑昏沉,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30剂;六诊:病情稳定,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服3次,治疗半年。
随访1年,病情稳定,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头晕目眩、苔腻辨为风痰,再根据头脑昏沉辨为痰阻清窍,因下肢水肿辨为水湿浸淫,又因舌质暗淡、脉沉涩辨为瘀滞,以此风痰上扰、水湿浸淫,瘀阻清窍证。
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燥湿,平肝息风;五苓散健脾利湿,温化消肿,兼以清热;蛭虻归草汤活血逐瘀通窍。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王付经方医案讲课稿

王付经方医案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孙某,男,19岁,河北人。
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许某,女,27岁,郑州人。
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王付经方研究院;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运用经方合方十八反配伍辨治肺结节病

王付经方研究院;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运用经方合方十
八反配伍辨治肺结节病
44岁,河南人,5年前因咳嗽日久不愈,经检查诊断为肺结节病,经中西医治疗但未能有效改善症状,近由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咳嗽,咯痰量少、黏稠色白,消瘦,怕冷,手足不温,盗汗,胸闷,胸痛,倦怠乏力,不思饮食,口渴欲饮水,舌红少苔,脉沉弱。
辨为肺寒阴虚,气虚夹痰证,治当温肺益阴,益气化痰,给予麻黄汤、麦门冬汤、附子半夏汤、甘草海藻汤与藜芦甘草汤合方:麻黄10 g,桂尖6 g,杏仁15 g,麦冬170 g,生半夏24 g,红参10 g,粳米10 g,制附子10 g,海藻24 g,藜芦1.5 g,生姜10 g,大枣12枚,炙甘草10 g。
6 剂,以水1 000~1 200 mL,浸泡30分钟,大火烧开,小火煎煮50分钟,去滓取药液,每日分早中晚3次服。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

【经方医案】王付:慢性盆腔炎医案6则(同病异治)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急性者多热,慢性者多寒,但不能忽视湿热夹气血虚者。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脾胃寒湿,治可选用白术散;又因病变证机有寒湿比较重,故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治之。
周某,女,37岁。
有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屡屡服用中西药,未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近因带下量多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带下色白量多,阴部潮湿,阴痒,少腹拘急,舌质暗淡,苔白略腻,脉沉弱。
辨为寒湿浸淫证,治当温阳散寒除湿。
给予白术散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合方加味:白术12g,川芎12g,花椒10g,牡蛎6g,附子6g,薏苡仁30g,败酱草15g,山药15g,车前子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1每日3服。
二诊:带下减少,阴痒减轻,以前方6剂。
三诊:阴部潮湿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
四诊:少腹拘急止,以前方6剂。
五诊:带下、潮湿、阴痒止,以前方6剂。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20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色白量多、潮湿辨为寒湿,再根据少腹拘急辨为寒湿肆虐,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湿浸淫证。
方以白术散健脾燥湿、温阳止痒;以薏苡附子败酱散温阳散寒解毒;加山药益气止带,车前子利湿止带,炙甘草益气和中。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湿热夹气血虚,治可选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水气蕴结,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蒋某,女,35岁。
有多年慢性盆腔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腹痛,带下量多、色黄,因劳累加重,面色不荣,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弱。
辨为湿热下注夹虚证,治当清热燥湿,兼益气血。
给予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0g,阿胶珠(烊化)10g,猪苓10g,泽泻10g,滑石10g,白术15g,山药15g,炙甘草6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
王付经方医案

王付经方医案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孙某,男,19岁,河北人。
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许某,女,27岁,郑州人。
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王付经方:慢性鼻炎医案–经方派

王付经方:慢性鼻炎医案–经方派慢性鼻炎是指鼻腔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由病毒侵袭、细菌感染或过敏原等引起的炎性病变的一种疾病。
本病好发或加重于秋冬季,或冬春之交,各个年龄人群均有发病,但以青少年多见。
【导读】根据慢性鼻炎的病变证机是阴虚,治以百合地黄汤滋补阴津;又因病变证机有阴虚夹气虚,故与麦门冬汤合方;更因鼻窍不通表现比较重,故又与苍耳子散用以开窍通鼻。
杨某,男,23岁。
有10年慢性鼻炎病史。
曾多次检查均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屡屡服用中西药,以及外用西药,均未能达到远期治疗目的,近因鼻塞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鼻塞不通,遇寒加重,鼻咽干燥,鼻分泌物呈块状,不易擤出,偶有少量鼻出血,嗅觉障碍,呼气恶臭,五心烦热,头痛,记忆力减退,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检查鼻腔宽大,鼻甲缩小,并有稠厚脓痂。
辨为阴虚鼻塞证,治当滋阴润燥、通达鼻窍,兼以化痰。
给予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与苍耳子散合方加味:百合14g,生地黄50g,麦门冬168g,半夏24g,红参9g,粳米18g,大枣12枚,甘草6g,苍耳子8g,辛夷15g,白芷30g,薄荷3g,茜草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
二诊:鼻塞有改善,鼻腔干燥好转明显,以前方6剂。
三诊:诸症较前又有减轻,又以前方6剂。
四诊:诸症基本解除,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鼻塞、遇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鼻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鼻分泌物呈块状、不易擤出辨为阴虚生热、灼津夹痰,以此辨为阴虚鼻塞证。
方以百合地黄汤滋补阴津、润鼻滋燥;以麦门冬汤滋阴益气,兼以化痰降逆;苍耳子散辛温通窍,兼防滋补药壅滞。
王付经方研究;焦虑症经方案例

王付经方研究;焦虑症经方案例
谢某,女,49岁,郑州人。
有多年焦虑症病史。
服用中西药有一定治疗效果,可停药则诸症状又复发,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忧心忡忡,心烦意乱,整日紧张不安,夜间恶梦不断,遇到问题总是向最坏处着想,手足不温,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舌质暗淡,苔白厚腻,脉沉迟。
辨为寒痰扰心夹气虚证,治当温阳散寒,化痰醒神,兼以益气;给予醒神导痰汤加味,九节菖蒲12g,香附15g,柴胡12g,远志15g,五味子12g,龙骨12g,茯苓12g,姜半夏12g,生天南星10g,陈皮6g,枳实6g,人参10g、酸枣仁40g(一半研末冲服,一半煎煮),炙甘草3g。
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
二诊:苔腻好转,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
三诊:紧张不安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
四诊:肢体困重基本消除,心烦意乱止,以前方治疗约80余剂,诸证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1年余。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舌质暗淡辨为寒,再根据肢体困重、苔白厚腻辨为痰,因忧心忡忡、紧张不安、夜间恶梦不断辨为痰阻心窍,又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寒痰扰心夹气虚证。
方以醒脾导痰汤温阳散寒,化痰醒神;加人参补气健脾,生化气血,酸枣仁养心安神。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付经方医案
1、原因不明低热(太阳伤寒证)经方案例
孙某,男,19岁,河北人。
有3年原因不明低热(37.2℃),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低热,轻微怕冷,倦怠乏力,无汗,皮肤拘紧,有时瘙痒,饮食无味,心下痞满,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治当调补营卫,行气和胃,给予桂枝麻黄各半汤、枳术汤与橘枳姜汤合方,桂枝10g,白芍6g,生姜24g,白术10g,麻黄6g,大枣8枚,杏仁8g,陈皮48g,枳实10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仍有低热,怕冷止,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心下痞满基本消除,仍有轻微低热,皮肤拘紧消除,以前方6剂;四诊:低热未再发作,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余剂。
随访1年,一切尚好。
我:应合用外台茯苓饮。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轻微怕冷、无汗辨为卫气郁滞,再根据低热、轻微怕冷、脉弱辨为营卫虚弱,因饮食无味、心下痞满辨为脾胃气滞,以此辨为营卫郁滞,脾胃气滞证,方以桂枝麻黄各半汤调补营卫;以枳术汤行气健脾和胃;以橘枳姜汤理脾和胃,行气化滞。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2、原因不明低热(太阳温病证)经方案例
许某,女,27岁,郑州人。
3 年来反复低热,经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理变化,服用中西医药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早上下午(37.1℃),中午低热(37.3℃),时时怕风,倦怠乏力,大便干结1次/3~4天,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弱;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治当清解发汗,泻热通结,兼益正气,给予桂枝二越婢一汤与大黄甘草汤合方加味,桂枝5g,白芍5g,麻黄5g,大枣8枚,生姜2片,石膏6g,大黄12g,红参10g,柴胡10g,生甘草3g,炙甘草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用药第3天,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用药第2天低热又发作1次,以前方6剂;四诊:倦怠乏力好转,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低热未发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治疗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低热、口渴辨为太阳温病,再根据大便干结、苔黄辨为热结,因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太阳温病,郁热内结,正气不足证,方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大用量宣透郁热,兼益正气;以大黄甘草汤通泻热结,加红参益气顾正,柴胡疏散郁热。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3、围绝经期综合征、慢性鼻炎经方案例
谢某,女,49岁,郑州人,有20余年慢性鼻炎病史,2年前又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时时发热,时时怕冷,每天上午10时左右汗出如水,随之鼻塞不通,鼻流清稀涕亦如水,失眠多梦,梦多斗殴,心烦意乱,口渴不欲饮水,舌质淡红,苔薄黄白夹杂,脉浮弱;辨为营卫虚弱不固,心肝不足阴血证,治当调补营卫,养心舍魂,给予桂枝汤与酸枣仁汤合方加味,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酸枣仁45g,茯苓6g,知母6g,川芎6g,龙骨24g,牡蛎24g,白芷12g,炙甘草10g;6剂,第1次煎3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汗出减少,心烦意乱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较前又有减少,仍有鼻塞不通,以前方加白芷为15g,6剂;四诊:仍有汗出,失眠多梦好转,鼻涕较前又减少,以前方加黄芪15g,6剂;五诊:发热、怕冷减轻,未再出现鼻塞流涕,以前方6剂;六诊:未再出现梦如斗殴,以前方6剂;七诊:口渴消除,仍有心烦,以前方6剂;八诊:诸证基本趋于缓解,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发热、怕冷、汗出辨为营卫虚弱,再根据失眠多、梦多斗殴辨为心肝阴血不足,因鼻塞涕多辨为营卫不固,又因苔黄白夹杂辨为寒热夹杂,以此辨为营卫虚弱不固,心肝阴血不足证,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益气止汗;以酸枣仁汤养心清热,舍魂安神,加龙骨、牡蛎潜阳安神,白芷芳香通鼻开窍,黄芪益气固表止汗。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4、疱疹后神经痛经方案例
蒋某,男,63岁,许昌人,6年前出现背部疱疹,经治疗后疱疹痊愈,可背部疼痛至今,西医诊断为疱疹后神经痛,屡屡服用中西药可未能达到有效控制疼痛,近因病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背部疼痛如针刺,因受凉及活动后加重,痛则冷汗出,背部恶风,口淡不渴,舌质暗淡边夹紫,苔薄白,脉浮涩;辨为营卫虚弱,寒瘀阻滞证,治当调和营卫,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给予桂枝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桂枝10g,白芍50g,生姜10g,大枣12枚,牡丹皮10g,茯苓10g,桃仁10g,红参10g,五灵脂10g,炙甘草25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背部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汗出减少,以前方12剂;四诊:汗出止,以前方减白芍为40g,炙甘草为20g,12剂;五诊:疼痛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减白芍为15g,12剂;六诊:疼痛基本消除,以前方12剂;七诊:诸证基本消除,又以前方12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头痛、汗出辨为营卫虚弱,再根据疼痛因活动加重辨为气虚,因痛如针刺,舌质暗淡边紫辨为瘀,又因口淡不渴辨为寒,以此辨为营卫虚弱,寒瘀阻滞证,方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固护肌表;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红参益气帅血,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加大白芍及甘草用量者,寓芍药甘草汤缓解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5、头痛头沉经方案例2016-12-01
范某,男,31岁,郑州人,有多年头痛头沉病史,经检查未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虽经中西药治疗可效果不明显,近因同事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头痛头沉如在云雾中,因风寒加重,耳中沉闷,无汗,大便溏1日1次,记忆力减退,多梦,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辨为寒湿困扰,心肾不交证,治当散寒燥湿,交通心肾,给予麻黄加术汤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5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2枚,白术12g,龙骨10g,牡蛎10g,生半夏12g,川芎12g,炙甘草6g;6剂,第1次煎30分钟,第2次煎25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正常,头痛基本消除,仍有头沉,以前方加白芷12g,6剂;四诊:仍有轻微头痛,头沉减轻,以前方加川芎为15g,6剂;五诊:耳中沉闷及头沉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多梦减轻,以前方加磁石30g,6剂;七诊:诸证得到有效控制,为了巩固治疗效果,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诸证悉除。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头痛头沉、因风寒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记忆力减退、耳中沉闷辨为心肾不交,以此辨为寒湿困扰,心肾不交证,方以麻黄加术汤散寒燥湿,通阳开窍;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交通心肾,加半夏醒脾燥湿降逆,川芎行气活血能窍,白芷通阳化湿止痛。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