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医案选析咳嗽医案分析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临证指南医案》中咳嗽医案的统计分析
核 心 方 :小 建 中 汤 、四 君 子 汤

肾虚不纳 :共计 17案 17方 ,其 中丸方 14首 ,共 选药 42
味 ,162药次 ,补肾方 中用血 肉有情之 品 10味 12药次 ,前 1O 位 药 为 :熟 地 黄 17、茯 苓 (茯 神 )16、山 药 13、山 茱 萸 11、五 味
六经病 是各种 外感病综 合反 应的总体概 括 。所 以 ,六病 中包含 各种病邪 。如太 阳病有六气病 邪 以及痰 饮结胸 、 宿水宿 血等病理 产物 ;在 阳明少 阳及 至三阴病 中 ,仍 有多种病 邪可辨 。治疗 上必须 分析正邪 双方 的形势 ,辨别病 邪 的性质 ,才能作 出正确 的治疗 。因此 ,一病 中有多 种治法和 方药 。如 果病机 相 同,各病 中也 可 以用 同一方 剂 充分显 示了同病 异治和 异病 同治的辨证 论治精神
187条 “伤寒 .脉浮 而缓 ,手 足 自温者 ,是 为系在太 阴 太 阴者 身当发黄 ,若小便 自利 者 ,不能发 黄 ,至七八 日 ,大便 硬 者 ,为 阳明病也 。”
六经虽有 病变范 畴和病 理层次 的意义 ,却决 不是某一 种伤 寒 的传 变规律 ,凡 各种外 感初起 ,一般先 出现太 阳 病 ,却 不能把 握其传 变与否 ,如 4条谓 :“伤寒 一 日.太 阳受 之 ,脉若静 者 ,为 不传 ;颇 欲吐 ,若烦躁 ,脉数 急者 ,为传 也 ”所 以 ,必须根据 人体 的表现 ,辩 其证候 ,才能 作 出客 观的诊 断和采取相 应 的治疗措施 。即使 同一个证候 ,如果兼 证不 同,治法亦异 。如 56条 :“伤 寒 ,不大 便六七 日,头痛有热 者 ,与承气 汤 ;其小便 清者 ,知 不在里 .仍 在表也 ,当须 发 汗 。”381条 :“伤 寒 哕而腹满 ,视 其前后 ,知何 部不利 ,利之则愈 。”均 体现 了整 体观 和辨证论 治 。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

中医案例分析XXX,男性,27岁,于1953年1月2日因发病10余日就诊。

主症为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全身骨节疼痛、腰腿痛、咳嗽、鼻塞。

脉象滑数。

治疗方案:该病属于风寒表邪未解,治宜辛温散寒、宣通鼻窍,方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加减调理后服用。

二诊:服药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仍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脉象仍滑数。

根据病情调整方剂,去芍药,加防风、羌活等药物,继续服用。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消失,脉象正常。

继续调理身体,巩固疗效。

经过辨证施治,该病属于风寒表证,治疗方案以辛温散寒为主,加减调理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医者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注重辨证施治,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删除了明显有问题的段落。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华廷芳医案选》中记录了一位患有外感风寒的病人。

处方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石膏、陈皮、半夏、云苓、双叶、杷叶、菊花、生地、生姜和大枣,水煎后服用。

服药后,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不再发热恶寒,身体和骨节疼痛、咳嗽和鼻塞等症状也完全消失了。

但是,患者仍然感到头痛和眩晕,并且腰脊疼痛,小便红。

医生根据症状分析,认为病情已经影响到了肾脏,进入了太阳之里。

因此,医生开了杞菊地黄汤加赭石来镇定病情,同时使用元参、天冬来滋阴补肾,葛根和竹叶用于治疗项强,乳香和没药活血止痛。

最终,患者完全康复。

根据病人的症状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外感风寒的病情,风邪袭表,导致肺卫不宣,热不得越,寒邪外袭于肤表,遏制卫阳,因此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

同时,寒凝经络,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头眩痛,身骨节痛,腰腿痛。

XXX侵袭肺系,肺气失宣,鼻窍不利,导致咳嗽鼻塞等症状。

综合来看,这是一种风寒犯肺的证候。

治疗风寒病情时,应该慎用石膏,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加重病情。

治疗伤寒时,使用石膏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加减。

如果加减合适,治疗效果会非常好。

1咳嗽医案选析

1咳嗽医案选析
脉浮数或浮滑。
风热犯肺 肺失清肃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连 翘、杏仁、桔梗、甘草
、芦根
风燥伤肺
干咳,连声作呛,喉痒, 唇鼻干燥,咽干而痛,无 痰或有少量粘痰,不易咯 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 干,或鼻塞,头痛,微寒 ,身热。舌红而干,少津 ,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或小数。
风燥伤肺 肺失清润
肝火犯肺
气逆作咳阵作,咳 时面红目赤,咽干 口苦,常感痰滞咽 喉,难以咯出,量 少质粘,咳引胸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 动增减。舌质红, 苔薄黄少津。脉弦
数。
肝郁化火 上逆侮肺
清肺泻肝 化痰止咳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 散
桑白皮、地骨皮、 黄芩、青黛、蛤壳 、甘草、粳米
肺阴亏耗
干咳,咳声短促, 痰少粘白,或痰中 夹血,口干咽燥, 或声音逐渐嘶哑, 或午后潮红,颧红 ,盗汗,日渐消瘦 ,神疲, 舌质红, 少苔,脉细数。
外感咳嗽
证型 症状
病机 治法 例方 常用药
风寒袭肺
咳嗽声重,气急或 咽痒,痰白稀薄。 常伴鼻塞,流清涕 ,头痛肢楚,恶寒 ,发热,无汗。舌 苔薄白。脉浮或浮
紧。
风寒袭肺 肺气失宣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
麻黄、荆芥、紫菀 、百部、杏仁、桔 梗、白前、甘草、
陈皮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 嘶哑,喉燥咽痛,咯痰 不爽,痰黏稠或黄,常 伴鼻流黄涕,口渴,头 痛肢楚,或身热,微恶 风、汗出。舌苔薄黄,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常用 半夏、茯苓、陈皮、
药 甘草、白芥子、苏子 、莱菔子
痰热郁肺
咳嗽气息粗促,痰 多质黏厚或稠黄, 咯吐不利,或咯血 痰。胸肋胀满,咳 时引痛,面赤,或 身热,口干欲饮。 舌质红,苔薄黄腻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
根据所提供的中药方剂医案,经过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推理:
该医案使用的中药方剂为X方剂,主要由A、B、C药物组成。

据医案描述,该方剂用于治疗Y病症状,包括症状甲、症状
乙和症状丙。

初步分析显示,该方剂中的A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据病情描述,患者可能存在热毒炽盛等病情,因此选择A药
物作为主要药物之一。

B药物被选入该方剂可能是为了增加方
剂的调和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益气活血功效,以促进病情恢复。

C药物则可能被加入方剂中以起到某种辅助作用,具体功效在
医案中并未详细描述。

综合医案中的症状描述和采用的药物组合,可以初步推断该方剂的治疗原理为清热解毒,调和气血。

症状甲和症状乙可能是病情主要表现,而症状丙则可能是方剂的辅助作用或针对患者特定症状的调整。

具体的治疗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观察和判断。

总结起来,该中药方剂医案分析报告指出使用的中药方剂及其药物组合,分析了其可能的治疗原理,以及针对患者所描述的症状的医治策略。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察,以验证方剂的疗效和适用性。

中医内科学—咳嗽分析

中医内科学—咳嗽分析
也。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 肺卫受侵,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失常, 痰液滋生,阻塞气道,引起咳嗽。刘完 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云 “寒暑燥湿气火六气,皆令人咳嗽”
病因病机
内伤: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可分 肺脏自病或他脏 病及于肺。《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2、“降”:降法指用肃降肺气,降气化痰,降火肃肺、 肃肺祛瘀等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苏 子、杏仁、桃仁、旋复花、白前、沉香、半夏、枇杷 叶、瓜蒌、槟榔、莱菔子、葶苈子、青朦石等。
3、“温”:温法指用温肺理气,温肺化痰, 温阳化饮,温中化痰,温肾纳气等方药治疗咳 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白芥子、干姜、桂 心、薤白、附子等。
6、“敛”:敛法是用敛肺补气,敛肺化痰等 方药治疗咳嗽的方法。常用药物一般有五味子、 乌梅、马兜铃、柯子、白果、白芨等。
播放完毕 感谢观赏
保持对梦想的专注,对事业的执着,才 是最应该做的
Thank you for coming, send this sentence to you, focus on the dream, dedication to the cause, is the most should do
1、肺脏虚弱 因肺脏自病者多由肺原发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 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宣肃无权,气逆为咳。
2、痰湿蕴肺 饮食伤脾,运化不健,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致咳; 3、肝火犯肺 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熏灼肺脏,炼液为痰,痰火犯
肺,引起咳嗽; 4、肾脏亏虚 肾气衰弱,气失摄纳,气化无权,水渍泛溢于肺,而
内伤,肺阴不足或肺气虚弱。
辨证要点
③辨咳嗽发作时间: 咳嗽新发,日夜不休---为外感; 久咳绵绵不止---为内伤; 冬重夏轻,遇风寒加重---为寒或阳虚; 夏秋加剧---多为暑热秋燥。 平旦咳多---内有痰饮。 上午咳重---多胃中有火。 午后咳重---为阴虚。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咳嗽探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咳嗽探析

汤加减 。应以郁热在里为重点 , 治以开郁清热 。 1 1 3 劳伤 阳气复 感寒 叶 氏治疗 此 证 以桂枝 汤 .. 加杏仁 。《 伤寒论》 “ 阳病 , 日: 太 下之微 喘者 , 表未
解 故也 ,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汤 主 之 。 桂 ”由此 当知 , 伤 劳 阳气之 后 , 当气 逆 而 喘感 寒 者 即 表未 解 也 。 因其证 尚轻 , 故去 厚朴 以防 引邪入 里 。表 邪解 除之 后 , 要 又 看劳 伤轻 重 , 否损伤 正气 而调理 善后 , 氏虽未 明 是 叶 确指 出此 理 , 为 医者 不可 不知 。 但 1 14 感 寒 伤 阴 寒 虽 为 阴 邪 , “ 则 涩 而 不 .. 但 寒
品。
12 风 邪 .
旺生金” 。叶氏常选《 金匮要略》 麦门冬汤治之。喻 嘉 言 日 :此 胃中津 液 干枯 , 火 上 炎 之 证 , 寒 凉 “ 虚 用 药 而火 反开 , 徒知 与火 相争 , 知母 、 贝母屡 施不 应 , 不 知胃者肺之母气也 。但是 , ” 叶氏又提醒我们 ,诸 呕 “ 喘满 , 皆属 于肺 ” 要 明确 “口鼻 受 侵 阻 气 之理 ” 不 , ,
可见 到呕 咳脘 痞 就治 以 “ 中疏 导 ” 这 样 就 会 “ 清 , 过
12 1 风袭肺 卫 ..
风初伤 于人 , 当辨 在卫 在肺 之不
同, 在卫 者辛 凉解散 , 以杏仁 、 白皮 、 梗 、 治 桑 桔 苏叶 ;
在肺者 当开肺气 以解郁 闭。《 五脏用药 法要》 日: “ 肺苦气上逆, 急食辛以散之 , 开腠理以通气也 。 ” 12 2 风痰阻窍 烦劳卫疏 , .. 风邪上受 , 痰气交阻,
中图分类号 :2 9 2 1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精编版

名中医刘渡舟医案精编版

刘渡舟医案小青龙汤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D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刘渡舟医案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刘渡舟医案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谈、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外感咳嗽特色分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外感咳嗽特色分析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辨治外感咳嗽特色分析李柏颖【摘要】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外感咳嗽医案共49例,其对外感咳嗽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的论述,多有创见及独到经验。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外感咳嗽医案的辨证遣方用药特色,总结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经验,有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临证指南医案;外感咳嗽;辨证论治【作者】李柏颖【作者单位】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杭州3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1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他提出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贡献。

叶氏一生诊务繁忙,几乎从未亲笔撰著,现今,叶天士医案成为研究叶氏医学思想的主要途径。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外感咳嗽医案共49例,其对外感咳嗽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的论述,多有创见及独到经验。

徐灵胎评叶氏医案时说:“凡述医案,必择大症及疑症人所不能治者数则,以立法度,以启心思,为后学之所法,今载百余方,重复者八九,此非医案,乃逐日之总簿耳。

”徐氏的评论有失偏颇,其一医案数量大,证明叶氏治疗咳嗽患者较多,经验丰富;其次,叶氏乃一代名医,善治疑难杂症,正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凡例》中说:“先生当年名重一时,延请非易,故病家初起,必先请他医诊视,迨至罔效,始再请先生耳”;再者,虽然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大量病情类似的医案,但这些医案中也有或细微、或明显的差别,这正是我们需要潜心研究叶氏医案的精华部分。

本文试图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外感咳嗽医案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探讨叶氏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的特点。

本组医案共计7则。

外感风寒咳嗽的主要病机为风寒袭于肺卫,故出现畏寒发热、头痛等外感风寒之表证;同时,肺失宣降,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