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慢性鼻窦炎医案解析

全网发布:2011-06-23 20:35 发表者:李凡成10095人已访问

一、概述

本病就是鼻窦粘膜得慢性化脓性炎症,多继发于急性鼻窦炎。以鼻塞、脓涕、嗅觉障碍,或伴头痛等为主要临床特点。

中医称为慢鼻渊。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有实有虚,实证多属肝胆或肺胃郁热熏蒸,虚证则多属肺脾肾虚,驱邪不力,以致正虚邪滞,寒、热、湿浊滞留鼻窍。

二、妙法绝招解析

1、六淫内郁,邪壅鼻窍(张梦农验案)

(1)病历摘要:万某,男,30岁。鼻塞不闻香臭,涕出如脓,色黄气腥,头痛以巅顶为剧,经年不愈。脉弦滑,舌苔薄白。处以加味辛夷散:辛夷、藁本、黄芪、菊花、苦丁茶、防风、川芎、羌活、独活、僵蚕、升麻、薄荷、甘草、荆芥各30g,苍耳子、蔓荆子各60g,细辛5g。上方研末,每次服10g,临睡前以滚开水冲泡,取汗服;药渣于次日临睡前再冲泡1次。1剂未完,病已痊愈。(《临证会要》第24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风寒湿热内郁,肺失宣降,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羌活、独活、藁本、防风、川芎、荆芥、细辛辛温宣散,疏风通窍,使邪从表解;菊花、苦丁茶、僵蚕、蔓荆子、升麻、薄荷、甘草苦辛凉散,疏风散邪,清利头目;黄芪益气固表以扶正;辛夷、苍耳子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疏风通窍,化浊除涕,清利头目之功。

2、肺经郁热,邪滞鼻窍

刘康平验案

(1)病历摘要:杨某,女,24岁。反复流腥臭黄浊涕3年余,每遇感冒时鼻塞流涕发作,多次反复,以致双鼻常年流涕不断,量时多时少,始则无臭,渐而发出腥臭气味,尤以感冒时黄稠鼻涕更多,腥臭气味更浓。西医治疗未效。诊见鼻塞流黄浊涕,气味腥臭,头重而痛。查见鼻甲粘膜暗红,增厚粗糙,表面光滑,

双上颌窦区压痛,照片示双上颌窦密度增高。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处方:芦根30g,薏苡仁、冬瓜仁各15g,苍耳子、辛夷、路路通、桃仁各10g。上方连服12剂而愈。(刘康平,《浙江中医杂志》1993;5:21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经郁热熏蒸,痰浊久滞鼻窍。以千金苇经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中芦根清热生津;薏苡仁、冬瓜仁化痰除涕;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路路通通络,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通利鼻窍之功。

徐福刚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35岁。鼻流黄涕,间断性头痛3年,近期发作两月。西医诊为鼻窦炎。口服千柏鼻炎片、消炎止痛片及滴鼻药治疗半月未效。现症前额及眉棱骨处胀痛,晨起痛重,午后减轻,嗅觉迟钝,鼻塞,涕黄绿有臭味,稠浊量多,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滑数。治以千金苇茎汤加减:桔梗、桃仁各10g,甘草15g,芦根2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上方连服15剂而愈。(徐福刚,《吉林中医药》1988;3:30)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经郁热,痰浊壅滞鼻窍认识。方中甘草、芦根清热解毒生津;桔梗升提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肋排脓祛涕;薏苡仁、冬瓜利湿化浊而排脓祛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排脓祛涕之功。

刘强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8岁。患慢性鼻窦炎20余年,伴头痛。屡治未效。证见头昏头痛,鼻塞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胸闷食少,大便略干。舌红胖,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肺热痰壅,治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葶苈子30g,瓜蒌60g,半夏10g,黄芩、桑白皮各15g,地龙10g,连翘30g,钩藤30g。上方连服10

剂而愈、(刘强,《吉林中医药》1988;3:3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热痰壅认识。方中葶苈子、黄芩、桑白皮、瓜蒌、连翘清热泻肺;半夏辛散,化浊除涕;地龙活血通络;钩藤平肝止头痛。全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活血通络,化痰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郭某,女,35岁。经常鼻塞,流脓涕多,头昏痛感,嗅觉减退,病程10余年。反复发作,此次发作已1个月余,经治未愈。查见双鼻中下甲红肿,前组窦区压痛。舌红,苔薄,脉平。证属肺经郁热,清窍失利。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桑叶、菊花、苍耳子、葛根、鱼腥草各10g,白芷、辛夷、桔梗各6g,薄荷5g,芦根30g,甘草3g。上方连服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当属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呈亚急性发作。病机从肺经郁热,清窍失利认识。治以清肺泻热,通利鼻窍。方中桑叶、葛根、薄荷辛凉宣散祛邪;菊花、鱼腥草、芦根、甘草清肺解毒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

3、肝胆郁热,熏蒸鼻窍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邹某某,男,15岁。诉鼻塞,流涕年余,近半月加重,涕黄浊量多,前额眉棱骨处疼痛较重,纳可,二便调。检查见双中鼻甲水肿变性,中鼻道有脓(+++),脉弦缓。根据鼻为肺窍,眉棱属肝胆,从肺与胆经郁热论治,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仿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鱼腥草、生黄芪各20g,黄芩、当归尾各15g,龙胆草、藿香、苍耳子、法夏、苍术、甘草各10g,川乌6g,5剂;外用麻黄、桂枝、苍术、乌梅各10g,黄芩15g,细辛5g,麻油煎炸去渣,滴鼻,日3-4次。二诊:头痛止,中鼻甲仍肿胀,右中鼻脓性分泌物(+),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药中病机,处方:原方去川乌,加白芷、桃仁、木通各10g,

鼻内点药同前。连服20剂,鼻渊病愈,未再发。(李凡成,《新中医》1990;9:7-9)

(2)妙法解析:《针灸聚英》说:“足少阳经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睛明穴夹山根,在眉棱内侧,与鼻近。又王冰注《脏气法时论》亦云:“肝厥阴脉,自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本例患者病机从肺与胆经郁热熏蒸鼻窍认识。治拟清热化浊,通经止痛。方中鱼腥草、黄芩、龙胆草、甘草清解肺与肝胆热恋邪;生黄芪益气扶正以排脓除涕;藿香芳香化浊除涕;当归尾活血以利通窍;法夏、苍术燥湿健脾化浊以助除涕;苍耳子解毒除涕;川乌温经止痛,对鼻渊头痛无论何证,均有止痛佳效。白芷化浊除涕;桃仁活血,以助通窍除涕;木通通经行水,以助利窍止涕。外治以麻黄、桂枝、苍术、乌梅、黄芩、细辛麻油煎炸滴鼻,以辛温通窍,化浊止涕。

李文学验案

(1)病历摘要:邱某,男,18岁。患鼻渊4年,长期脓涕不止,前额胀痛,头晕脑胀,西医诊为鼻窦炎,屡治未效。刻下脓涕多,前额胀痛,头晕眠差,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沉微滑。处以温胆汤加减:陈皮、竹茹、半夏、茯苓各12g,甘草、枳实、胆南星、黄芩、瓜蒌、川芎、菖蒲各10g,白芷15g。上方6剂而愈。(李文学,《四川中医》1989;6:48)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痰热内蕴,熏蒸鼻窍认识。方中陈皮、甘草、半夏、茯苓为二陈汤,燥湿除痰;枳实行气,助二陈汤与胆南星、瓜蒌清热除痰;黄芩清胆热;竹茹清胆与胃;川芎、菖蒲、白芷辛温,芳香通窍除涕。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痰,通窍除涕之功。

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周某,男,10岁。鼻流黄脓涕,量多而有腥味,晨起头痛重,注意力不集中,咽干口苦3个月余。查见双侧鼻中甲红肿,中鼻道脓涕积滞。舌红,苔黄,脉弦。证属胆热移脑。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龙胆草、甘草各3g,薄荷5g,黄芩、桔梗各6g,菊花、桑叶、苦丁茶、鱼腥草、鹅不食草各10g,芦根30g。上方5剂而诸症减,原方去苦丁茶续服3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胆热移脑,熏蒸鼻窍认识。治以清胆泻热,醒脑利窍。方中龙胆草、黄芩、苦丁茶、薄荷清泄肝胆热恋邪;菊花、桑叶、鱼腥草、芦根清泄肺经热邪;甘草解毒,调与诸药。鹅不食草辛温,通利鼻窍;桔梗肃肺止涕。

4、脾胃湿热,熏蒸鼻窍(徐静验案)

(1)病历摘要:黄某,男,38岁。鼻流黄浊涕量多,持续性鼻塞,失嗅,头重昏痛,精神倦怠,纳谷欠佳,病程两月余。查见双侧鼻中下甲粘膜充血肿胀,少许粘涕附着,照片示双上颌窦炎。舌偏红,苔腻微黄,脉濡。证属脾胃湿热上蒸鼻窍。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藿香、茯苓、葛根、焦山楂、神曲各10g,木通、菖蒲各3g,白芷、辛夷、川芎各6g,薄荷5g,六一散12g。上方10剂而愈。(徐静,《中医函授通讯》1992;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湿热上蒸鼻窍认识。治以清脾泻热,化浊利窍。方中六一散、茯苓、木通利湿清热;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通利鼻窍;焦山楂、神曲健脾;薄荷宣肺,葛根清疏阳明,助白芷、辛夷、川芎通窍除涕。

5、肺胃郁热,熏蒸鼻窍(聂印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女,35岁。诉半年来反复感冒,头痛鼻塞,流浊涕,如脓如髓,腥臭难闻,嗅觉减退。经医院诊为慢性鼻窦炎。刻下除上症外,并见大便干结,小便黄,舌淡红,苔微黄腻,两寸脉浮数。证属郁热内蕴。治以凉膈散加味:大黄、芒硝、薄荷各9g,栀子、黄芩各12g,连翘15g,甘草6g,竹叶3g,菊花、荆芥穗各10g。3剂后症状显著减轻,续以上方加减共服12剂而愈。(聂印,《山西中医》1986;5:3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胃蕴热熏蒸鼻窍认识。治以清泄肺胃,疏风通窍。方中大黄、芒硝、栀子、黄芩清泄肺胃热邪;荆芥穗、薄荷、连翘、菊花疏风清热,清利头目;竹叶利尿清热;甘草清热,调与诸药。

6、气虚不足,郁热熏鼻

干祖望验案

(1)病历摘要:鲍某,女,12岁。患儿自4-5岁起即脓涕奇多,夏轻冬甚,平时易感冒。查见两侧鼻甲不肿大,鼻粘膜充血,中下鼻道有脓性分泌物。舌淡胖有齿痕,脉小弦。证属胆腑郁热,肺气虚弱。处方:龙胆草3g,栀子、白芷、苍耳子各10g,辛夷、薄荷各6g,芦根30g。上方5剂即效,脓涕由黄转白,质由稠转稀,舌象同前,脉平。再以苍耳子散加党参、淮山药等,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项楠,《中医杂志》1987;2:13-1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从胆腑郁热,肺气虚弱,邪毒久滞鼻窍认识。先以治标为主。方中龙胆草、栀子清利肝胆邪;白芷、苍耳子、辛夷、薄荷为苍耳子散,祛风通窍除涕;芦根清肺除涕。二诊时,热恋邪渐解,正气不足,当以扶正祛邪为主,药用苍耳子散加党参、山药益气健脾,扶正祛邪。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丁某,男25岁。常年性脓涕不干,鼻塞4年。头昏重,易出汗,易感冒,询知其近来涕黄粘,查其左侧中鼻道少许脓涕,鼻粘膜色红,舌红,苔薄白脉略数,证属肺虚郁热,处方:党参、黄芩、苍耳子、桑白皮、熟地黄、地肤子、紫菀各10g,炙黄芪20g,鱼腥草15g,辛夷、白芷各6g。上方进4剂后,涕转白粘而少,郁热渐解。去黄芩、地肤子、鱼腥草,加茯苓10g,续调治16剂而愈。(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亏虚,郁热久蕴,邪滞鼻窍认识。方中党参、炙黄芪益气固表;黄芩、桑白皮、鱼腥草清泄肺热;以其舌红脉数,当兼阴虚,故用熟地黄滋阴扶正;紫菀肃肺,地肤子利湿化浊,助苍耳子、辛夷、白芷通鼻除涕。全方合用,共奏益气固表,清肺除涕之功。

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魏某,男,42岁。诉头痛鼻塞流浊涕,反复发作3年。近因疲劳过度,又感外邪,病情加重。服宣肺散邪之剂及藿胆丸不效,且精神日差,伴前额头痛,鼻流黄浊涕,眩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舌淡苔白微黄,脉细弱。治以补中益气汤合泻白散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茯苓、升麻、辛夷、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各10g,陈皮、甘草各5g,上方连进5剂后效果明显,原方增损共进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两年未发。(叶益丰,《江苏中医》1988;3:18-19)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肺脾气虚,郁热上干鼻窍。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升麻、陈皮、甘草益气健脾,升发清阳;天竺黄、桑白皮、地骨皮清热祛邪;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补中益气,清肺通窍之功。

7、肺气亏虚,邪滞鼻窍(王德鉴验案)

(1)病历摘要:陈某,女,46岁。诉鼻塞流脓涕量多、头痛五年,近1个月来加重。平时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眼疼痛,睡眠欠佳,口淡口干,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查见双下鼻甲稍肿大,双中鼻甲肿胀,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引流,双眼内眦压痛,前额压痛。照片示全组鼻窦炎。证属肺气虚弱,邪滞鼻窍。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黄芪、鱼腥草各12g,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夷、皂角刺、菊花各10g,土茯苓20g,木通15g,3剂。二诊:药后鼻塞及涕减,头痛锐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鱼腥草、加天花粉15g,续服10剂。三诊:鼻塞轻微,少涕,无头痛,舌脉同前。上方去辛夷、土茯苓、加太子参、生薏苡仁各20g,7剂而愈。(罗晖等,《新中医》1993;12:3-4)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气虚弱,邪滞鼻窍认识。治以补益肺气,祛邪通窍。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鱼腥草、菊花、土茯苓、木通清热解毒祛邪;苍耳子、白芷、辛夷通窍除涕;皂角刺活血通窍排涕。二诊方中加天花粉清热生津;三诊方中,加太子参、生薏苡仁益气健脾。

8、肺脾气虚,湿浊上干

谭敬书验案

(1)病历摘要:叶某,男,46岁。患鼻窦炎两年余。症见早晚鼻塞,头昏重不适,涕由鼻咽下流。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查其双下鼻甲肥大,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收缩下鼻甲后见中鼻甲水肿,嗅裂处有白粘浊涕,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此属脾虚不运,水湿聚于窦窍。处方:炙黄芪15g,党参、陈皮、防风、苍术、石菖蒲、茯苓各10g,薏苡仁12g,升麻8g。复诊:上方加减出入18剂后鼻病愈,大便亦已成形,予补中益气丸两瓶以巩固疗效。

又案:李某,男22岁。鼻塞,流白粘涕3个月。3年前患过敏性鼻炎,每至秋凉即作,至夏方止,现常鼻塞,间有喷嚏,涕液或黄或粘白,或为水样不定,平日以流白粘涕居多,头痛,耳鸣。经中、西医治疗,仅鼻塞、喷嚏时有缓解,秋冬极易感冒,查其鼻粘膜肿胀暗滞,左中鼻甲肿胀,左中鼻甲息肉样变,双中鼻道有粘液样涕,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证属肺脾不足,气虚邪滞。处方:党参、白术、白芷、防风、徐长卿、乌梅、苍耳子各10g,茯苓12g,薏苡仁、黄芪各15g,炙甘草5g,陈皮6g。复诊:上年11月初诊,次年10月方来再诊,谓服上方后效好,连服15剂竟得一冬平安。脉证同前,仍予原方加减调治而愈。(徐绍勤,《新中医》1987;8:4-6)

(2)妙法解析:前例患者从脾虚不运,水湿上干鼻窍认识。方中炙黄芪、党参、陈皮、苍术、茯苓、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助黄芪、苍术益气固表;石菖蒲芳香化浊,升麻升发清阳。

后例患者病机从气虚邪滞认识。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炙甘草、陈皮黄芪益气健脾,利湿化浊;防风祛风,助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徐长卿祛风利窍,乌梅敛肺,均有抗变态反应之效用。

朱祥成验案

(1)病历摘要:吴某,女,50岁。慢性上颌窦炎6年。常年流黄浊涕,嗅觉减退,头胀乏力,纳呆,记忆力下降。查见双鼻甲肿大,中鼻道有脓涕。舌淡,脉细弱。处方:生黄芪、忍冬藤各15g,党参12g,白术、茯苓、皂角刺、白芍药各10g,升麻、丝瓜络、藿香、苍耳子、辛夷各6g,生薏苡仁20g,7剂。二诊:脓涕减少,头胀减轻。处方:上方加地龙12g,7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中鼻道仍可见脓涕引流,鼻甲肿胀消退。以原方去苍耳子,隔日1剂,连服10剂收功。(王永华,《浙江中医杂志》1987;7:321-322)

又案:姚某,男,51岁。右鼻常堵塞,流脓涕,鼻内臭气数月。曾在某医院作CT检查为右侧鼻腔新生物及右上颌窦炎(霉菌性)。因患者惧怕手术,转求中医治疗。刻下:右侧持续性鼻塞,涕脓浊,有臭气,头胀痛,近期加重。检查见右中鼻道有息肉样物,并见粘稠脓浊物潴留,苔薄白,脉细。证属肺脾两虚,邪滞鼻窍。治拟健脾益肺,祛邪通窍:生黄芪15g,茯苓10g,甘草10g,桔梗10g,白芷5g,桑白皮10,黄芩10g,浙贝母10g,苍耳子10g,辛夷10g,忍冬藤15g,连翘15g,鱼腥草30g,败酱草20g,藿香10g,石菖蒲5g,丝瓜络5g,茜草10g,7剂。复诊:患者谓服药至第五剂时,感鼻腔内有一块状物搐鼻时往鼻后孔流入咽部,不慎吞下,遂感鼻腔通畅。查见鼻腔未见息肉,苔薄白,脉细弦。药中肯綮,不事更张,原方加牡丹皮10g,7剂。三诊:鼻通气好,涕少,鼻臭气已除,头不胀痛,鼻道清洁,苔薄白,脉弦细。再宗原方加生薏苡仁30g,连服几个月。9个月后复查,鼻腔正常,CT检查,右上颌窦病变明显减轻,西医专家认为不再需要手术治疗。(《朱祥成耳鼻咽喉科医学文选录》第198-199页)

(2)妙法解析:前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浊邪上干鼻窍认识。方中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生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忍冬藤、皂角刺、丝瓜络活血通络以助排涕;白芍药与营,升麻解毒升清;藿香芳香化浊,助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地龙通络利窍。

后例从肺脾失健,湿浊邪毒滞鼻认识。治以健脾益肺,祛邪通窍。方中重用生黄芪、茯苓、生薏苡仁、甘草健脾益肺以治本,脾气健,则清升浊降,肺气充,则清肃除邪;配合鱼腥草、败酱草、连翘、桔梗解毒排脓清肺;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清肺肃肺以祛邪;苍耳子、辛夷、白芷、石菖蒲、藿香通鼻化浊除邪;忍冬藤、茜草、丝瓜络、牡丹皮活血通络,以利逐邪外出。全方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

徐轩验案

(1)病历摘要:江某,女,15岁。诉鼻塞不利,鼻涕稀黄,嗅觉减退3年。伴头昏健忘,纳差。查见双侧下鼻甲红肿,中鼻道有少量分泌物,上颌窦区压痛。舌苔薄白,脉细。证属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处方: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药、蔓荆子各10g,炙甘草、升麻、石菖蒲各3g,葛根6g,薏苡仁、苍耳子、藿香各10g。上方连服10剂而效,再以益气升清成药半月收功。(徐轩,《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4:41-42)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虚清阳不升,浊阴上干鼻窍认识。方中黄芪、党参、白术、薏苡仁、炙甘草健脾利湿化浊;白芍药与营;蔓荆子、升麻、葛根升发清阳以利窍;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浊;苍耳子解毒除涕。

贾春芒验案

(1)病历摘要:李某,男,16岁。自诉经常感冒,间断鼻塞,粘涕量多,头昏不清,记忆力下降,不辨香臭,病已二年。查见双侧鼻中下甲充血红肿,鼻道有粘液样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肥厚,窦腔模糊。证属肺脾气虚,湿邪上犯。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黄芪、白术各15g,薏苡仁、茯苓各12g,苍耳子、五味子、芡实各10g,辛夷6g。三诊:上方已服10剂,诸症好转,仍有流粘涕。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各10g,5剂。四诊:涕止,嗅觉改善不明显。此乃浊阴盘踞清窍之故。处方:太子参12g,白术、茯苓、菖蒲、杏仁、葛根各10g,陈皮、通草各6g,葱白1尺。上方服10剂后嗅觉恢复。(贾春芒,《河北中医》1986;5:37)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肺脾气虚,湿邪上犯认识。治以健脾益肺,运化湿邪。方中黄芪、白术、薏苡仁、茯苓、芡实益气健脾,利湿化浊;五味子敛肺;苍耳子、辛夷通窍除涕。三诊方加金婴子、桑螵蛸、淮山药补肾。四诊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益气健脾;菖蒲芳香化浊;杏仁宣肺;葛根升发清阳;通草通经利窍;葱白辛散,以利通窍。

李改先验案

(1)病历摘要:肖某,男,46岁。鼻塞流黄白粘涕四年余,屡治少效。刻下持续鼻塞月余,涕清稀量多夹有脓涕。伴低热咳嗽痰多,头脑胀闷,气短乏力,胸腹胀满。查见鼻粘膜灰白,下鼻甲水肿,呈贫血状,左侧中鼻甲息肉样变,中下鼻积脓,清稀灰白,含泡沫,兼夹黄脓。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粘膜呈向心性增厚,额窦及筛阴影加深。舌淡苔白腻,脉滑无力。证属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受阻。处方:生黄芪、生薏苡仁各30g,白术15g,防风9g,白芷、苍耳子、藿香、葛根各10g,菖蒲6g,紫苏叶、杏仁各10g。水煎不少于400ml,分两次服,日1剂。煎沸时以热气熏鼻10min。上方服10剂后去紫苏叶、杏仁再服10剂而愈。(李改先,《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44-45)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肺气虚,湿浊上犯清窍认识。方中生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生薏苡仁健脾利湿;藿香、菖蒲芳香化浊;白芷、苍耳子通窍除涕;葛根升清解肌,苏叶、杏仁宣肺以助通利鼻窍。煎沸时以热气熏鼻可起到局部治疗作用。

9、脾肾阳虚,寒凝鼻窍(华良才验案)

(1)病历摘要:张某,男37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已8-9年,时轻时重,夏轻冬重,多方治疗未效。症见经常有多量白色粘涕或如胶冻,鼻塞,嗅觉减轻,头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萎黄,畏寒,动辄出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近两年来阳萎早泄,阴囊部经常湿冷,脉迟弱无力,两尺尤甚,舌苔薄滑。查见双鼻甲息肉样变,中鼻道有白色粘稠分泌物。照片示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粘膜增厚,密度普遍增高,诊为双侧慢性化脓性鼻窦炎,证属脾肾阳虚。治以补中益气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苍耳子、辛夷、党参、白术、陈皮、炮附片、诃子肉各10g,生黄芪30g,炙甘草、升麻各8g,薏苡仁30g,肉桂8g,合欢皮15g。服药15剂后诸症好转,而鼻塞、失臭如故,涕尚多,头昏健忘,鼻腔无明显改善。上方去党参、升麻、甘草、加人参8g,细辛4g,菖蒲10g,连服25剂而愈。(华良才,《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6:21-23)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从脾肾阳虚,邪滞鼻窍认识。方中党参、白术、陈皮、生黄芪、炙甘草、升麻、薏苡仁益气健脾,利湿化浊;炮附片、肉桂湿补肾阳;苍耳子、辛夷、合欢皮解郁安神;诃子肉敛肺除涕。复诊方中,人参益气扶正;细辛辛温通窍;菖蒲芳香化浊通窍。全方合用,共奏益气温阳,

化浊通窍之功。

10、肾阳不足,寒凝鼻窍(叶益丰验案)

(1)病历摘要:孟某,女,32岁。患鼻渊9年,近来益甚,终日头昏晕痛,涕清稀,眼干涩,屡治无效。某医予辛夷散3剂,服后反见涕清不止,头痛眩晕益剧,竟卧床不起。刻下面色不华,腰背酸楚,足膝寒冷,腹中气攻,纳差,夜寐不宁。舌淡胖,六脉沉细。此乃肾亏阳衰。治以右归丸加减:熟地黄、菟丝子各30g,淮山药20g,枸杞子、山茱萸各10g,杜仲20g,鹿角片、辛夷各10g,附片、肉桂、炙甘草各5g。上方5剂后诸症好转,原方加当归,再进10剂而愈。(叶益丰,《中医杂志》1985;11:29-30)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病机从肾亏阳衰,邪滞鼻窍认识。方中熟地黄、菟丝子、淮山药、枸杞子、山茱萸、杜仲、炙甘草补肾益气;鹿角片、附片、肉桂温阳补肾;辛夷通利鼻窍。全方合用,共奏温阳益气,补肾通窍之功。

11、阴血不足,邪滞鼻窍(李斯炽验案)

(1)病历摘要:胡某,男,58岁。鼻渊病史9年,先后手术3次未愈,其中几个月前一次手术出血较多。现鼻不通,脓涕夹血,头昏目眩,自感上重下轻,走路不稳,口中微渴,咳嗽痰稠,舌质干红,苔腻微黄,脉浮大微数。证属风湿热邪化燥伤阴,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苍耳子、浙贝母、知母、黄芩、桑白皮各9g,辛夷、白芷、桔梗、薄荷各6g,金银花、百合各12g。4剂。二诊:鼻塞浊涕情况大有好转,余症亦改善。上方加蝉蜕6g,地骨皮12g,天花粉12g,共服约20余剂收功。(《李斯炽验案》第二辑,第51-52页)

(2)妙法解析:本例患者病机当属阴血不足,清窍失养,热邪滞鼻。治以祛风清热,排脓养阴、方中辛夷、白芷、薄荷祛风散邪;黄芩、浙贝母、知母、桑白皮、金银花清热祛邪;桔梗升提排脓,助苍耳子解毒除涕;百合养阴。二诊方中,蝉蜕祛风;地骨皮、天花粉清热生津。

12、气血瘀滞,邪阻鼻窍(王灼灼验案)

(1)病历摘要:梁某,女,23岁。鼻塞流脓涕头痛反复发作年余,每遇外感鼻塞加重,头痛甚,夜不能安卧。查见鼻粘膜暗红,鼻甲肿大,鼻道脓涕滞留,照片示双侧上颌窦炎,舌暗红,苔薄白略干。从血瘀痰凝论治。处方:桃仁、赤芍药、地龙、茯苓各10g,川芎8g,薏苡仁12g,蒲公英10g,辛夷8g,石菖蒲10g,甘草6g。连服上方12剂而愈。(王灼灼,《广西中医药》1989;5:26-27)

(2)妙法解析:此例患者医者从血瘀痰凝鼻窍认识。方中桃仁、赤芍药、地龙、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茯苓、薏苡仁利湿化浊以排脓止涕;蒲公英解毒祛邪;辛夷通窍;石菖蒲化浊通窍;甘草调与诸药。

三、按语

本病属中医鼻渊范畴,亦称脑漏、脑崩、脑渗、脑泻,古代相关文献资料极为丰富。鼻渊病名及其定义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气厥论》说:“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懊热内作、、、、、、甚则入肺,咳而鼻渊。”指出了胆、肺之热可致鼻渊。至宋、金、元时期仍多从胆热主论辨治,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较丰富得经验。如《严氏济生方·鼻门》所制苍耳子散,被历代医家认为就是治鼻渊要药,一直沿用至今。元·戴原礼《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鼻》卷10说:“鼻塞流涕不止,有冷热不同。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宜细辛、乌、附、干姜之属。浊涕者,乃《素问》所谓胆移热于脑,故辛頞鼻渊就是也,宜防风、甘菊之属,须以清浊别冷热。”明代对本病得病因病理论述观点颇多,治疗方法亦多。如虞抟《医学正传》卷5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流清汁,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寒束内热之证也。《原病式》曰肺热则出涕就是也。”提出了“外寒束内热”得观点。李时珍《本草纲目》卷4说:“鼻流浊涕,就是脑受风热。脑崩臭秽,就是下虚。”提出了“脑受风热”、“下虚”得观点。《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脑漏》卷3说:“《经》云:胆移热于脑为鼻渊。夫髓者至精之物,为水之属,脑者至阳之物,清气所居。今为浊气邪热所干,遂下臭浊之汁,就是火能消物,脑有所伤也。治法先宜清肃上焦气道,继以镇坠心火,补养水源,此其大略耳。”对鼻渊得治法提出了独特得瞧法。陈实功《外科正宗》卷4说:“脑漏者,又名鼻渊,总因风寒凝入脑户与太阳湿热交蒸乃成。其患鼻流浊涕,或流黄水,点点滴滴,长湿无干,久则头眩虚晕不已。治以藿香汤主之,天麻饼子调之,亦可渐愈。如日久虚眩不已,内服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相间服,以滋化源始愈。”指出了风寒、风热、湿热、虚损得原因与补虚得具体方法。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7谓:“鼻渊证,总由太阳、督脉之火甚者,上连于脑,而津津不已,故又名为脑漏。此证多因酒醴肥甘,或久用热物,或火由寒郁,以致湿热上熏,津汁溶液而下,离经腐败,有作臭者,有大臭不堪闻者……常以清化饮加白蒺藜五钱或一两,苍耳子二至三钱。若火之甚者,再以清凉等剂加减用之,每获痊愈,或用宣明防风汤之意亦可。但此证一见即宜节戒早治,久则甚难为力也。凡鼻渊脑漏虽为热证,然流渗既久者,即火邪已去,流亦不止,以液道不能扃固也。故新病者多由于热,久病者未必尽为热证。此当审察治之。若执用寒凉,未免别生她病。其有漏泄既多,伤其髓海,则气虚于上,多见头脑隐痛及眩运不宁等证。此非补阳不可,宜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之类主之。”从而对本病得病因病理、治疗方法等均作了比较全面得论述。清代对鼻渊得论述亦很多。如张璐《张氏医通·鼻》卷8说:“鼻渊,鼻出浊涕,即今之脑漏就是也。《经》云: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传为衄蔑瞑目。要皆阳明伏火所致。宜风药散之,辛夷散加苍耳、薄荷,夏月加黄芩、石膏。不应,非火也,膈上有浊痰,湿热也,双解散加辛夷。”提出了“阳明伏火”得病因病理及其治法。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卷6说:“鼻流浊涕不止者,名曰鼻渊,乃风热灼脑而液下渗,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此肾虚之症也。《经》曰:脑渗为涕。又曰:胆移热于脑。《原病式》曰:如以火灼金,热极则反化为水。”又说:“久患鼻脓涕极臭者,即名脑漏。气虚者补中益气汤,阴虚者麦味地黄汤。”提出了肾虚、气虚、阴虚得证治。庆云阁《医学摘粹·杂证要法·鼻病》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若肺逆不降,则宗气壅阻,而鼻塞流涕之病作矣。……如中气不运,肺金壅满,即不感风寒,而浊涕时下者,此即鼻渊之谓也。而究其本源,总由土湿胃逆,浊气填塞于上,肺就是以无降路矣。”认为鼻渊病机与脾胃、肺得失调有关。费伯雄《医醇賸义》卷2说:“脑漏者,鼻如涌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风也,火也,寒也。鼻为肺窍,司呼吸以通阳,贼风侵入,随吸入之气上彻于脑,以致鼻窍不通,时流清涕,此伤风之脑漏也。阳邪外烁,

肝火内燔,鼻窍半通,时流黄水,此火伤之脑漏也。冬日祁寒,感冒重阴,寒气侵脑,鼻窍不通,时流浊涕,此寒伤之脑漏也。致病不同,施治各异,宜随症辨之。风伤脑,桑菊愈风汤主之。火伤脑,清肝透顶汤主之。寒伤脑,通阳圣化汤主之。”费氏所论,基本上概括了前人对鼻渊病因得认识。可见,古人对鼻渊(包括急性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其病机多从虚、实、寒、热认识。其属实、属热者,如胆移热于脑,或脑受风热,或湿热、火热上蒸、外寒束内热等;其病属虚、属寒者,主要就是脑寒、肾虚、阳虚、气虚等。

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属鼻常见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短不同,病情轻重不一,因而证候很多。但其基本证候主要有气虚邪滞鼻窍、阳虚寒凝鼻窍、郁热熏蒸鼻窍三类。其兼证亦复不少,主要就是兼表寒、里寒、兼里热、兼湿浊或湿热、兼气血瘀滞等证(如病程较久者)。

本病得辨证论治规律主要有:

1、气虚不足,邪滞鼻窍证:可分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与肺脾气虚,浊上干证。本类证候得特点就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鼻塞,流脓涕,或有头痛等)得基础上,表现为气虚不足得证候,如遇风寒则症状加重,舌质淡或偏淡,苔白,脉细或弱。因鼻属肺,如无脾虚证候,宜辨证为肺气亏虚,邪滞鼻窍证,治宜益气固表,祛邪通窍,常用方如玉屏风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减;如见有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脉濡等脾虚或脾虚湿郁得某些症候,当从脾气虚亏虚,湿浊上干(邪滞鼻窍)证认识,治宜益气健脾,化浊通窍,常用方主要就是参苓白术散加减。从所录病案瞧,本类证以肺脾气虚,浊阴上干证居多。

2、阳气亏虚,寒凝鼻窍证:可分为肾阳亏虚、脾肾阳虚,以及肺肾阳虚,寒凝鼻窍证等证候。本类证候得特点就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得基础上,出现阳气亏虚得某些证候,如脾阳虚者,手足不温,肢凉畏寒,舌质淡或淡胖,脉沉细弱;以肾阳虚为主者,或兼有小便清长,腰膝酸软,阳萎等症;兼脾阳不足者,或有大便溏泻、纳差、肢困等症;兼肺阳不足、寒凝鼻窍者,往往鼻塞、头痛或局部胀痛明显,或有沉重感,遇风冷而重,得热则减清,涕粘白量少。肾阳虚为主者,常用方如附桂八味汤加减;脾肾阳虚证,常用方如补中益气汤加附、桂、干姜之类;肺肾阳虚证,常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或真武汤加味。

3、腑脏郁热,熏蒸鼻窍证:可分为肺胃郁热、肝胆郁热、脾胃湿热,熏蒸鼻窍证。本类证候得特点就是在慢性化脓性鼻炎基本特点得基础上,出现脏腑郁热得某些证候。如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偏红,苔黄或微黄,脉实或稍数。由于鼻属肺窍,与阳明经关系密切,如整体证候无肝胆病症,多从肺胃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泻白散、凉膈散、升麻解毒汤(见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加减。若出现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脉弦稍数,或见眉棱骨处疼痛,当从肝胆郁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龙胆泻肝汤。如出现肢困,纳差腹胀,舌质偏红,苔黄见腻,脉濡等症,宜从脾胃湿热辨证认识,常用方如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木通、川贝母、射干、连翘、?白蔻仁、藿香、薄荷)。

4、气虚不足,郁热熏鼻证:本证属虚实夹杂证,其气虚为整体辨证,郁热熏鼻主要就是指局部辨证,即整体辨证具有肺气亏虚或肺脾气虚得一些特点,如易出汗,易感冒,身疲乏力,胸膈痞闷,短气纳呆等,同时兼有涕黄浊、鼻粘膜偏红;亦或在气虚证表现得同时,具有某些脏腑(肺胃、肝胆)郁热症候,如舌质红,苔微黄,脉小数等。治宜益气清热,祛邪通窍。当随证拈方。

5、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证: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中,本证多属兼证。当患者具有头痛明显,涕难出,鼻甲暗滞,舌质暗或有瘀点,月经有血块等某些血瘀得证候特点时,可以考虑从气血瘀滞,邪阻鼻窍认识。常用方如补阳还五汤,常用药物如皂角刺、穿山甲、当归尾、地龙、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之类。

6、辨识本病得局部症状与体征对指导治疗用药亦有很重要得参考价值。慢性化脓鼻窦炎得局部症状与体征主要有头痛、鼻塞、多涕,以及鼻甲色泽改变。

(1)头痛、头昏:一般说来,在气、阳亏虚证中多属风寒凝滞鼻窍,宜酌情配伍温经散寒之品,如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川芎之类,以祛风止痛;在郁热证中,多属气血瘀滞,宜酌情配伍凉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如地龙、丝瓜络、穿山甲、皂角刺,但在临床上,亦有不少医家在大队清热药中,配伍辛散祛风止痛之品,如防风、独活、细辛、川芎、白芷、羌活、蔓荆子、藁本之类,往往亦可取到宣散活血之效而止痛。

(2)鼻塞、鼻甲色泽改变:在气、阳亏虚证,或伴鼻甲色淡或偏淡时,多属寒湿凝滞鼻窍;在郁热证中,或伴鼻甲偏红或暗红时,多属气血郁滞;鼻甲色泽得改变,不一定与主证一致。常用药物参见“慢性鼻炎”。

(3)多涕:涕属湿浊之邪,其表现与主证不一致时,作为兼证对待。涕粘白属寒湿,涕黄浊属湿热郁滞,治疗中,一般宜注意选用芳香化浊与排脓除涕之品。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各证均可选用芳香化浊药物,如白芷、石菖蒲、藿香之类;升提排脓之品如桔梗、升麻,在气虚证中多用;活血排脓之品如穿山甲、皂角刺,在鼻塞重而涕难出时多用;除湿排脓之品如苍耳子、冬瓜皮、薏苡仁,在脓涕量多时宜用;解毒排脓之品如鱼腥草、瓜蒌、天葵子,在涕黄浊量多时宜用。

慢性鼻炎的偏方

慢性鼻炎的偏方 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人们最好的灭火剂 2、除了药物和手术外,民间有不少治鼻炎的小偏方,这些偏方如果对症,还是能够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治疗鼻炎的偏方。 A食疗将蒜削除根皮装入酒坛中,再灌满醋至浸没蒜瓣为止,然后密封。一个月后启封,边食蒜、边用小口瓶装上蒜醋,每晚对准鼻孔熏半小时,能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不妨试试。点评:大蒜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及高血压,起作用的是独特辛辣味的大蒜素。吃蒜熏醋这招可以试试,反正蒜也好,醋也好,都是健康食品,不会有副作用。 B熏洗辛夷15克,双花15克,公英10克,地丁10克,防风10克,虫退5克,黄芩10克,丹皮8克,菊花8克,白藓皮10克,白附子8克,桂枝8克。将以上药物水煎取500毫升药液,趁热用药液蒸气熏鼻,熏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气进入鼻腔内。待药液变温后,即可用药液冲洗鼻腔。每日熏洗3次,连用3~5日即愈。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注意平日少食辛辣及腥物,多食蔬菜水果,躲避异味,冷天应注意保暖,平时多锻炼,尽量用冷水洗脸。点评:上面的方法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偏方,用过此方法的人认为效果比较满意。 C按摩“搓揉穴位治疗鼻炎”的步骤是: 1、用双食指的外侧来回地搓鼻梁两侧的上下,共搓200下,搓揉到鼻梁有发热的感觉。 2、用双食指尖揉动鼻孔两侧的“迎香”穴位,共揉动200下。“迎香”穴位于鼻翼根部正侧方的小凹陷处。 3、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右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再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上下揉动左手的“合谷”穴位200下。“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分叉的凹陷处。点评:当鼻炎犯了时,鼻子出不上气,做完上面的按摩,鼻子顿时感觉轻松了许多。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一定要坚持不懈地长期做,一旦鼻炎被治愈,还要坚持做下去。这样不仅可防止鼻炎的复发,而且还可以预防伤风感冒。搓揉的手法要较重,以能忍受为宜。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年,昆明)解读

·继续教育园地·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2年,昆明)解读 * 金加欣1 殷敏1 程雷1 *基金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2005);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2010-2013);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医学重点人才(RC2011071) 1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10029)通讯作者:程雷,教授.Email:jspent@https://www.360docs.net/doc/6d244285.html, doi:10.3969/j.issn.1007-4856.2013.05.021 慢性鼻-鼻窦炎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引起颅内、眶内和肺部并发症。为了提高我国CRS的诊疗水平,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在制(修)订临床诊疗指南方面 做出了很大努力,从1995年“FESS -95广州标准” [1]到1997年“海口标准”[2];从2008年“南昌指南”[3] 再到2012年“昆明指南” [4],我国鼻科学者不断深入科学研究,积累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外最新进展,以期使指南更能符合国内临床需要。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书籍及临床诊疗规范参考的是2008年版“南昌指南”,对2012年新版“昆明指南”还缺乏全面的介绍。现将这2个版本的CRS诊疗指南作一分析和解读,供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参考。1 疾病诊断方面1.1 诊断依据 “昆明指南”与“南昌指南”一样,将CRS分为2种临床类型:不伴鼻息肉和伴有鼻息肉。在诊断依据方面,新、旧版指南也基本一致,要求2个或2个以上相关症状,强调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次要症状包括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根据临床症状,结合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可作出诊断。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单一诊断标准,因为在健康人群中,鼻窦影像学也可能存在异常。而且“昆明指南”特别指出,对儿童CRS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目的是减少临床滥用影像学检查,避免过多的放射线暴露给儿童生长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在同年制订的“儿 童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建议 (2012年,昆明)”[5] 中则明确指出,如无特殊情况,不建议进行鼻部CT检查。 1.2 病情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指南”提出CRS病情评估的概念,包括主观和客观评估,目的是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关于主观病情评估,仍延用“南昌指南”中介绍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根据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 >7~10。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 (sino -nasal outcome test -20, SNOT -20)量表。在此基础上,“昆明指南”提出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着重强调了5个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解剖变异、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伴发疾病、病变 范围(Lund -Mackay评分) 及鼻内镜检查(Lund -Kennedy评分)。鼻部解剖变异会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和引流功能,目前认为是CRS的致病因素之一。纠 正这些异常结构,可促进CRS整体症状缓解[6]。 通常采用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对鼻腔鼻窦解剖进行准确评估。细菌培养可确定是否存在感染,但临床上可通过鼻腔分泌物的性状作出初步判断。一般来说,脓性或黏脓性分泌物常与细菌感染有关。研究表明 变态反应因素与部分CRS发生发展相关[7]。 若CRS 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血清特异性IgE阳性,则提示存在变态反应因素。CRS伴发疾病主要是指纤毛不动综合征、囊性纤维化、免疫功能低下、气道高反应性、阿司匹林不耐受、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 气管哮喘等[8]。 这些伴发疾病增加了CRS治疗难度,而积极治疗这些伴发疾病有助于CRS症状缓解和疾病控制。 “昆明指南”推荐主要根据鼻窦C T 扫描 (Lund -Mackay评分) 来评定病变范围,同时认为“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分型分期也可继续使用,这是在“南昌指南”中没有提及的。但Lund -Mackay评分法有其局限性,忽略了对骨炎进行评估。鼻窦骨质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评价骨炎程度的金标准,但因术前无法取得骨质活检标本,目前临床

收集的几种治鼻炎的方子

收集的几种治鼻炎的方子 1。鹅不食草白芷治鼻炎 处方组成--鹅不食草30克,白芷2克,羌活15克,菊花12克,冰片5克。用法用量;研粗末,倒人洗净的空葡萄糖瓶内,加开水,待瓶内放出蒸汽时将患者鼻孔对准瓶口吸人蒸汽。每日2次,连用3~5天。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鼻炎69例,其中治愈51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7%。 关于鹅不食草的得名,还有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个农家的孩子,自幼患鼻炎,长年鼻塞流黄脓鼻涕,臭哄哄的。孩子家里养有一群鹅。一天,他赶着鹅群到一个山边的地方吃草。饿坏了的鹅群见草就吃,惟独有一种又鲜又嫩的青草,鹅群却一口都不吃。小孩用竹竿把鹅群赶到草旁,鹅群只低头闻闻,又跑开了。小孩心里好奇,拔一株草用鼻子闻了一会,忽然打了几个喷嚏,鼻子顿时也开通了。后来,他再不流浓臭鼻涕了。同村还有几个患鼻炎的孩子,也用这种青草塞鼻,都很快治愈了。从此,这种草的药用功效逐渐流传开。因为鹅不肯吃这种草,人们就给它取名“鹅不食草”。 治疗鼻炎 包括急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肥厚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等。大多数病例用药后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或减轻。用法:将鹅不食草研成细粉

吸入鼻孔,每日数次;或用棉花浸湿拧干后,包药粉少许,卷成细条塞鼻,20~30分钟后取出,每日1次;或制成油膏纱条,放置鼻腔内,1小时后取出。用药后除初起有喷嚏、流泪与流鼻涕外,余无不良反应。 2,巧用葱白治鼻炎 鼻炎虽不是什么大病,但常常鼻塞、流鼻涕,也会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长期吃药不但对身体有害而且疗效不甚理想。我也曾是个鼻炎患者,数年来饱受其苦,一直在进行治疗,吃了很多药,疗效并不好,为此一直很苦恼。 几年前我偶得一民间土方,方便易行且无副作用,用这个方子终于治好了我的鼻炎。现在我将它提供给广大鼻炎患者,大家不妨一试。 治疗的药材十分常见,就是我们平时做菜用的葱。具体制作方法是:新鲜生葱,洗净,取葱白,捣烂,放几小团指甲盖大小的药棉浸葱汁备用。治疗时先用棉签沾淡盐水清洁鼻孔,然后将浸了葱汁的小棉花团塞入鼻孔内,保持数分钟,一开始感到刺鼻,渐渐会失去刺激性,当效力消失后再换新棉团。 每次如此塞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一天两三次,为方便可多备些葱汁,用保鲜膜密封,有空就做,治疗同时可做其它事,一点儿也不影响正常的生活,方便得很。 就我自己的实践来说,这个土方对急性鼻炎疗效最好。我患急性鼻炎近半年,用这个土方只治了一个星期就有明显好转。之后,每逢感冒就用这个

鼻窦炎诊疗指南

定义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 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 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所以目前的共识是将鼻息肉看作慢性鼻窦炎的一个亚型。但是,为什么鼻息肉只在一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发生且为何具有如此高的复发率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与鼻窦炎一样,鼻息肉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根据(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区分。根据鼻内窥镜检查结果,鼻息肉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0,没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1,鼻息肉仅出现在中鼻道内;2,鼻息肉已经延伸到中鼻道以外,但仅局限于下鼻甲上方的鼻腔内;3,鼻息肉已经延伸到鼻道底部。 3鼻窦炎诊断和治疗要点 3.1急性鼻窦炎 3.1.1诊断急性鼻窦炎可通过病史分析,尤其是主要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急性鼻窦炎通常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感染)之后,其鉴别诊断的重点在于区别其他类似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或牙源性疾病以及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等。此外,对急性鼻窦炎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如眶周水肿/脓肿和视觉障碍等应予以重视。 急性鼻窦炎的症状:指由鼻和鼻窦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至少以下两个临床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前或后鼻孔),前额和(或)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其中鼻塞或流鼻涕是必不可少的症状之一。 急性鼻窦炎的体征:包括①鼻腔检查:是否出现鼻黏膜充血、水肿和脓性分泌物等;②口腔检查:是否出现后鼻孔脓涕;③注意排除牙源性感染。 急性鼻窦炎的常见并发症及体征:包括眶周水肿/充血,眼球移位,复视或视力下降,眼肌

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的综合治疗

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的综合治疗 发表时间:2017-12-06T14:05:25.0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作者:邓波 [导读] 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接受综合治疗时,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观察综合治疗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57例,均给予综合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随访结果显示,57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53例,有效率93.0%。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8.8%。结论: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接受综合治疗时,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关键词】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综合治疗;疗效 慢性鼻-鼻窦炎为耳鼻喉科临床常见病,随着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水平的提升,加之深入开展围手术期规范化治疗,大幅度的提升了该疾病的治愈率,可达到90%,但上述治疗超过3个月后,仍不能有效控制其中10%~15%患者的病情,症状表现依然存在,病情迁延不愈,发展成为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临床中一直重视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方案的研究,学者指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难治性患者时,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本院治疗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时,即实施综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26~71岁,平均(46.2±2.8)岁;病程1~12年,平均(6.3±1.4)年;就诊前手术史:<3次13例,≥3次44例。纳入标准:(1)符合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标准;(2)CT扫描结果显示均存在多种鼻部病变;(3)症状典型;(4)无药物不耐受或过敏患者;(5)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6)排除真菌性鼻窦炎、免疫缺陷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肝功能严重不全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方法如下:(1)药物治疗:①抗生素:采集患者鼻分泌物,给予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据此选择敏感抗生素,使用1~2周,若无细菌,则不使用抗生素;②黏液促排剂:先利用此药物治疗1~2周,之后以鼻腔、鼻窦分泌物量为依据,并根据使用1~2周后患者主观感觉、鼻腔检查结果,确定药物是否继续应用及具体应用时间;③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药物先应用2周,之后以患者主观感受、鼻腔与鼻窦黏膜水肿程度、鼻腔检查结果,确定药物是否继续应用及具体应用时间;④抗变态反应药物:患者如伴有变应鼻炎,抗变态反应药物或脱敏治疗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⑤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药物:谷维素片20mg,每天3次,维生素B1片10mg,每天3次,连续服用8~12周。(2)中药治疗:邀请中医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辨证论治方案,确定中药方剂中使用药物及具体用量,中药方剂先连续服用5剂,复诊后,再服用5剂,之后评估治疗效果,据此对中药方剂做出调整,依据患者情况,服用8~12周。(3)鼻腔检查:以术腔恢复情况为依据,每次复诊处理间隔时间2~4周,持续3~6个月。(4)鼻腔冲洗:冲洗鼻腔时采用专用鼻腔冲洗器,利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作为冲洗液,或将中药加入其中,冲洗液温度保证在35~38℃,患者如具有较多鼻腔分泌物,每天冲洗1~2次,如不多或无分泌物,冲洗可暂停,或间隔3~5d冲洗1次。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效果,记录随访期间慢性鼻-鼻窦炎复发情况。 1.4疗效判定 治愈:消除鼻塞、流涕等症状,鼻内镜检查显示窦口良好开放,术腔黏膜上皮化,脓性分泌物不存在,充血水肿未出现在鼻及鼻窦黏膜;好转: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状,鼻内镜检查显示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存在于部分术腔黏膜区域,脓性分泌物存在少许,明显减轻鼻及鼻窦黏膜水肿;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或患者病情进展。 2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57例患者中,治愈37例,占64.9%;好转16例,占28.1%;无效4例,占7.0%;治疗总有效53例,有效率93.0%。随访期间,有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8.8%(5/57)。 3讨论 慢性鼻-鼻窦炎属于临床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经治疗无效进展为难治性疾病后,不仅会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幅度降低,而且可不良影响耳鼻咽喉、呼吸系统、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加之该疾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患者承受较大的痛苦程度[1]。以往,临床治疗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时,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包含局部用药、全身用药等,能够使黏膜水肿充血程度一定程度上减轻,缓解局部炎症反应与变态反应,促进通气状况、临床症状改善,但因不可逆损伤明显存在鼻及鼻窦黏膜,而且解剖位置异常,病因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提高了治疗后的复发率[2]。近年来,多位学者经研究发现,综合治疗方法可促进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综合疗法中,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将对因治疗与个体治疗相结合,并适当的应用中医治疗,获得原有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使病因从根本上消除,进一步的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治愈后的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2]。本研究所有患者经综合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达到93.0%,而复发率为8.8%,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难治性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应用综合治疗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明显的提升治疗效果,从根本上消除病因,并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治愈后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中。【参考文献】 [1]杨驱云,赵侃,沈毅,等.难治性鼻-鼻窦炎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30(02):111-114. [2]史先萍,周本忠,王胜国,等.慢性鼻-鼻窦炎的药物治疗与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药物综合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05):335-339. [3]韩想利,张文,刘晖,等.难治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治疗对手术效果的影响[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07):816-817.

慢性鼻炎偏方

莀1、盐水洗鼻 肀 羆配方:配制盐水(100毫升瓶内放食盐两匙,开水稀释),用牙签卷上棉球蘸盐水洗鼻孔,然后把药棉暂留鼻孔内,此时或头上仰或身平躺,用食指和拇指按鼻两侧,并用力吸吮,使棉球上饱蘸的盐水流入鼻腔内,再流入咽喉部。开始时感到鼻内辛辣难忍,几次即适应,也可先用淡些的盐水洗逐渐加浓,使鼻腔慢慢适应。我坚持早晚各洗鼻一次,一个多月后,鼻腔畅通,嗅觉灵敏,多年的鼻炎治好了。 肄 螀2、槐花蜜可治萎缩性鼻炎 蒈 螅病例:一同事被诊断为萎缩性鼻炎,她自创一法治疗效果显著。每天早晚洗脸时,用小手指蘸流动的自来水在鼻孔内清洗,清除鼻腔内的结痂和分泌物,充分暴露鼻粘膜后,用棉签或手指蘸市售的槐花蜜均匀地涂在鼻腔患处。她坚持自己治疗两个多月,鼻腔已不痛痒,无结疝样分泌物,嗅觉也基本恢复正常。 膄 膁3、大蒜治鼻炎 膀 薄病例:我患鼻炎,经多年医治,无明显效果。时好时患。经中医大夫介绍一方治愈,后介绍给多人用此方都有明显效果。将大蒜一瓣捣烂,用干净的豆包布包好,挤压出蒜汁滴入每个鼻子孔内两滴(当时刺激的很痛)再用手压几下鼻扇使其鼻孔内都能粘敷到蒜汁,轻者一次,重者二次即愈(编者注:大蒜刺激性强,请从微量试起;大蒜过敏者禁用)。 芄 薂4、丝瓜藤治副鼻窦炎 蚈 薇病例:我是位副鼻窦炎患者,曾采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不佳。后偶得一方,取得较好疗效。方法是:找老丝瓜藤数米,晒于,切成细段,再放在瓦上焙至半焦(千万别糊了),然后在面板上,研成碎面,装入瓶中备用。使用时,把鼻腔中的鼻涕清干净,用干净棉球擦一遍鼻腔,再用细塑料管(如喝酸奶用的小管就行),让家人帮助把丝瓜藤粉吹入鼻腔,再用干棉球塞住鼻孔。此法最好在晚上临睡前应用。连续数日可治愈。

鼻窦炎诊疗指南

临床指南 一个或多个鼻旁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其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自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于1998年首次发布鼻窦炎诊疗指南以来,相关临床诊疗技术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AAAAI于2005年12月发布了指南的更新版本[JAllergy Clin Immunol 2005, 116(6 Suppl): S13]。 1 定义及分类 鼻窦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鼻窦炎4种。急性鼻窦炎病程<4周,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亚急性鼻窦炎的病程为4~8周,表现为持续存在的轻至中度鼻窦炎症状。慢性鼻窦炎的病程>8周,此外,在排除急性发作后,仍有影像学证据表明鼻窦炎症持续>4周,也可考虑为慢性鼻窦炎。复发性鼻窦炎是指每年鼻窦炎急性发作≥3次。 近来有人怀疑依靠症状诊断慢性鼻窦炎的可靠程度。研究发现,在有明确慢性鼻窦炎病史的患者中,>50%患者的CT扫描结果正常。因此很有必要重新评估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感染性和增生性,慢性感染性鼻窦炎可能因厌氧菌感染所致,增生性鼻窦炎则常与鼻息肉、哮喘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相关。 2 鼻窦炎病因 确定鼻窦感染致病菌的最佳方法(金标准)为上颌窦吸引及引流物的分离、培养,但仍需对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进行深入验证。 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则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感染在慢性鼻窦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为培养结果可能仅反应了细菌的定居,而非感染。小儿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与社区获得性鼻窦炎不同,院内感染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肠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奇异变型杆菌、拟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 3 诊断 在做出鼻窦炎诊断前,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当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0~14天时,应考虑为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成年患者的突出表现为鼻充血、脓性鼻溢液、颜面部和牙痛、鼻后溢液、头痛和咳嗽。尽管上述症状均无特异性,但持续存在的脓性鼻溢液和颜面疼痛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症状与上述表现相似。其余少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心、抑郁、疲劳、口臭和咽喉疼痛。慢性鼻窦炎的症状与急性鼻窦炎类似,但表现可能更不典型。 当病史提示鼻窦炎时,应从详细的面部检查开始对患者实施体检。急性鼻窦炎可表现为受累部位的肿胀、触痛,当眼眶受累时,偶可出现复视和眼球突出。因部分牙根位于上颌窦的基底部,鼻窦炎偶尔也可表现为牙痛。应对鼻黏膜及其分泌物的性质进行检查,感染性鼻炎和鼻窦炎时鼻黏膜红肿,而过敏性鼻炎时鼻甲苍白。中鼻道存在脓性分泌物强烈提示细菌性鼻窦炎,但如不用血管收缩药解除鼻黏膜充血是很难看到分泌物的,因此,不能以脓性分泌物的缺失排除鼻窦感染的可能。鼻窦黏膜的迁延性炎性改变可引发鼻息肉,重症持续性哮喘和非激素抗炎药不耐受往往也与鼻息肉相关。 超声检查可安全、快速地对上颌窦和额窦进行无创评估,但有研究发现,与鼻窦炎诊断金标准——放射学检查相比,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因此,仅适用于孕妇等不宜接受放射检查的患者。 鼻窦炎诊疗指南 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 继续医学教育 第21卷第20期33

鼻炎中药处方(范文)精选

推荐: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如果您的鼻炎在治疗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反复发作,试过很多治疗方法都不奏效,那么您可以尝试使用以下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 许多患者认为鼻炎是小毛病,对鼻炎不够重视。实际上鼻炎的危害是很大的,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引起鼻窦炎、鼻息肉、嗅觉障碍、听力障碍等问题,过敏性鼻炎的患者还非常容易并发哮喘。如何治鼻炎? 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有哪些是广大患者关心的问题,提醒各位患者的是治鼻炎不可乱用药物否则会引起药物性鼻炎。还有不少病人认为鼻窦炎、鼻炎既然是一种感染,可以随便服用抗生素类药物。 鼻炎有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是最常见的鼻部疾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治疗,应分清实证和虚证,然后辨证选药。 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如下: 虚证:特点为鼻涕白黏或黄稠,鼻塞,嗅觉减退,鼻腔黏膜淡红,头昏头胀,形寒肢冷,自汗乏力,食少腹胀,舌淡苔白等,可选用下列非处方中成药服用。 通窍鼻炎片由苍耳子、防风、黄芪、白芷、辛夷、白术、薄荷组成。功能益气、祛风通窍,用于反复感冒,体虚自汗,鼻塞,流涕。口服每次5~7片(每片含生药1.1克),每日3次。 补中益气丸合玉屏风散口服液两药分别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防风、炙甘草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祛风之功效,适用于体虚自汗、易于外感、鼻塞流涕及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口服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玉屏风散口服液1支(10毫升),均每日3次。 我大家都知道鼻炎有很多种类型,鼻炎怎么治要根据病情进行,切不可自行用药加重病情。以上治疗鼻炎的中药处方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给您一些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的问题,可咨询我们的专业医师。 慢性鼻炎中药治疗 表现:鼻甲肿胀色暗,鼻塞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顿,咳嗽多痰,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中成药: ①可参考上证。 ②鼻窒严重,下鼻甲肥大者,可行手术治疗。 食疗: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学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者的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局部症状: 1.鼻阻塞: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多因慢性炎症引起的粘膜肥厚,鼻甲肥大,鼻内分泌物过多和或伴有息肉形成阻塞通气所致。(配图) 2.流涕:注意流涕的性质和量的多少,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粘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配图) 3.嗅觉减退或缺失,嗅区粘膜炎性变,或形成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等为常见诱因,注意嗅觉减退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完全的的嗅觉丧失多为如嗅区粘膜长期炎性变引起。 4.头面部疼痛:慢性鼻窦炎者头痛多不明显,仅有局部钝痛及闷胀感,疼痛时间及部位多较固定; 其中主要症状是指鼻阻塞和流涕,次要症状是指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阻塞和流涕必具其一,以及鼻内镜检查可见鼻息肉和/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和/或以中鼻道为主的水肿/黏膜阻塞; 和/或CT改变: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内的黏膜改变。 (一)典型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如鼻塞性质,流涕多少、颜色如何、有无异味,头痛部位、疼痛时间、嗅觉减退的程度和规律。 (二)检查 常规使用前鼻镜和鼻内镜检查,可见到以下病变: 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粘膜充血水肿,同时应注意观察鼻甲肿胀或肥厚的程度,有无局部解剖变异。 (三)影像学检查 CT检查是诊断鼻窦炎最直接和准确的方法,可以显示病变鼻窦的位置、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程度。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控制感染和变态反应因素导致的鼻腔鼻窦粘膜炎症。 2.改善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 3.病变轻者、非慢性鼻窦炎者及不伴有解剖畸形者,采用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药物治疗)即可取得较好疗

中国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CPOS-2008)全国巡讲--许庚

中国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CPOS-2008)全国巡讲 常见问题解答 许庚董震周兵程雷 1.急性鼻窦炎(ARS)和慢性鼻窦炎(CR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有何区别?(董震) 急性鼻窦炎一般先由病毒感染,产生以鼻塞、流涕为主的急性鼻炎等临床症状。大量含有病毒及炎性因子的分泌物通过患者擤鼻进入鼻窦,引起鼻窦粘膜急性感染性炎症,肿胀的黏膜阻塞窦口,使得鼻窦引流和通气受阻,使窦内黏膜炎症进一步加重。一般均有自限性,约有60%~70%患者在7-10天炎症可自行消退。病毒性鼻窦炎一般有0.5% ~ 2% 发生急性细菌继发性感染。若“感冒”后10-14天病程若超过10天,鼻部症状加重,产生多量脓涕,伴有发热、头疼等症状,此即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其主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嗜血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和莫拉卡他菌(Moraxella catarrhalis.)此时则需要抗菌素进一步治疗。 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复杂。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变应原(过敏原)、先天性或获得性黏液纤毛功能异常、先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鼻内解剖异常等因素可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引起鼻窦黏膜超过12周以上的炎症反应。通常不伴有细菌在鼻部的直接感染和繁殖。 综上所述,尽管CR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作为慢性炎症其病理大致分三个阶段:①致病原的攻击; ②以促炎细胞激活、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释放为主的应答反应;③终末器官的炎症反应(细胞浸润、腺体分泌、血管新生、组织水肿等)。由上看出,CRS病理实质是黏膜的慢性炎症,由鼻窦黏膜上皮细胞和T 细胞介导,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炎性介质对促炎细胞的激活,引起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和黏蛋白分泌的异常、组织重塑等病理改变。因此,这些过程就构成了CRS的治疗基础。 2.细菌生物膜在CRS发病中起什么作用?(董震) 细菌生物膜是指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如营养物质缺乏,特别是铁离子等金属离子缺乏)通过产生胞外多糖被膜多聚物,使其相互粘连形成的细菌群落。生物膜相关感染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①感染呈慢性病程;②对宿主防御系统和抗生素治疗的天然抵抗性。抗生素治疗可明显消除生物膜释放的浮游细菌引起的症状,但无法杀死生物膜。当治疗停止时,生物膜可以作为病灶引起感染复发;除非经手术切除细菌定植表面,否则生物膜感染通常会持续存在。有证据显示,细菌从生物膜中释放是一个生物膜内细菌群体调控的自然程序性脱离模式。如果宿主防御机制和抗微生物制剂不能消除慢性生物膜感染,那么它就成为体内急性感染发病的“细菌孵化所(niduses)”。 Costerton(1999)等人提出,生物膜是慢性待续性感染的常见原因。这对CRS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①抗生素治疗主要是针对CRS急性期由生物膜释放的浮游细菌有效,故CRS应用抗生素治疗是非常必要的;②在CRS,生物膜的持续存在使之成为体内“细菌孵化所”,其内细菌产生的超抗原(superantigens, SAgs)可刺激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和促炎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导致黏膜局部的炎症反应;另外,通过对生物膜形成过程的研究发现,在细菌初始定植(colonization)时,就有黏膜纤毛上皮损伤,此后浮游细菌不断释放并定植其他部位,导致黏膜上皮的反复损伤及损伤范围不断扩大,而且随着疾病的慢性化,出现杯状细胞、腺体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以及基质胶原沉积等组织重塑(tissue remodelling)。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和抑制重塑发生、进展的作用,故CRS 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合理的。③慢性鼻窦炎应用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合理的,因为发现该类药物有抑制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3.为什么说细菌生物膜是CRS难治性的主要因素?(许庚) 以往治疗CRS多数采用1999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二代进行治疗,并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和护理

慢性鼻窦炎得诊断与护理 【临床表现】 (一)全身症状:慢性鼻窦炎者得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或较轻,可有头昏、易倦、精神抑郁、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二)局部症状: 1.鼻阻塞:慢性鼻窦炎者亦常见鼻阻塞,多因慢性炎症引起得粘膜肥厚,鼻甲肥大,鼻内分泌物过多与或伴有息肉形成阻塞通气所致、(配图) 2。流涕:注意流涕得性质与量得多少,慢性鼻窦炎时分泌物较粘稠,色黄或灰白色,可呈团块状,亦常有腥臭味。牙源性上颌窦炎时,脓涕多带腐臭味、(配图) 3。嗅觉减退或缺失,嗅区粘膜炎性变,或形成息肉,或脓性分泌物积蓄于嗅裂等为常见诱因,注意嗅觉减退得时间与严重程度,完全得得嗅觉丧失多为如嗅区粘膜长期炎性变引起。 4.头面部疼痛:慢性鼻窦炎者头痛多不明显,仅有局部钝痛及闷胀感,疼痛时间及部位多较固定; 其中主要症状就是指鼻阻塞与流涕,次要症状就是指头

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 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得鼻阻塞与流涕必具其一,以及鼻内镜检查可见鼻息肉与/或中鼻道脓性分泌物与/或以中鼻道为主得水肿/黏膜阻塞; 与/或CT改变: 窦口鼻道复合体/鼻窦内得黏膜改变。 (一)典型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如鼻塞性质,流涕多少、颜色如何、有无异味,头痛部位、疼痛时间、嗅觉减退得程度与规律、 (二)检查 常规使用前鼻镜与鼻内镜检查,可见到以下病变: 来源于中鼻道、嗅裂得粘脓性分泌物,中鼻道粘膜充血水肿,同时应注意观察鼻甲肿胀或肥厚得程度,有无局部解剖变异。 (三)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就是诊断鼻窦炎最直接与准确得方法,可以显示病变鼻窦得位置、范围、解剖学致病因素、鼻腔鼻窦粘膜病变程度。 【治疗】

鼻窦炎临床路径

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鼻-鼻窦炎 行鼻内镜手术 (二)诊断依据。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 1.症状:鼻塞,黏性或脓性鼻涕;可伴有头痛、面部胀痛等。 2.体征:鼻腔、中鼻道黏液或脓性分泌物,鼻腔、中鼻道黏膜充血、肿胀或伴有鼻息肉。 3.影像学检查(CT):提示鼻腔、鼻窦黏膜慢性炎性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 鼻内镜手术: 1.鼻中隔矫正术;

2.中鼻甲、下鼻甲骨折移位固定术; 3.前或后筛窦开放术; 4.上颌窦开放术; 5.额窦开放术; 6.蝶窦开放术; 7.眶尖部手术; 8.鼻息肉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32慢性鼻-鼻窦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4)心电图; (5)鼻腔鼻窦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糖皮质激素:鼻内局部喷雾,酌情口服或静脉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2天内。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术中用药:全身止血药物,局部减充血剂。 3.手术:见治疗方案的选择。 4.鼻腔填塞止血,保持引流通气。 5.标本送病理检查。 (九)术后住院治疗≤4天。 1.根据病情可选择复查部分检查项目。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瑞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是鼻窦及鼻腔的慢性炎性疾病。其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具有挑战性。为提 高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1995年,我国鼻科学者制订了“广州标准”u]。尽管当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远不及今天,但应该说,“广州标准”(1995)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海口标准”(1997)怛J,对起步不久的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随着对慢性鼻一鼻窦炎病理本质认识的加深,在过去10年里,国外已发表多种版本的诊疗指南(guideline)、共识文件(consensus document)或意见书(position paper)。本刊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的专家根据国内临床实践的需要,并结合国外近年的发展趋势,于2008年制订了“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3 J,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在此期间,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本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多次进行讨论,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认为有必要对2008年版诊疗指南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临床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临床定义 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窦与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 临床分类 慢性鼻一鼻窦炎临床可以分为两型:(1)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 诊断 一、症状 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 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 1.鼻内镜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性或黏脓性分泌物,鼻黏膜充血、水肿或有息肉。 2.影像学检查:鼻窦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和(或)鼻窦黏膜炎性病变。诊断时依据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和(或)鼻窦CT扫描结果进行。对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诊断时应严格掌握CT扫描的指征。 三、病情评估 对患者病情作整体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找病因和诱发因素、判断病变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并据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对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这类评估方法比较多,有些也比较复杂,临床上可结合评估目的和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方法。 1.主观病情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 scale,VAS)。按照VAS评分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若VAS>5,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影响。也可采用鼻腔鼻窦结局测试-20(sino —nasal outcome test-20,SNOT_20)量表。 2.客观病情评估:常用方法有:(1)对鼻腔和鼻窦解剖学变异的评价。(2)对感染和变应性因素的评价。(3)对伴发疾病与慢性鼻.鼻窦炎相互关联的评价。(4)对病变范围的评价:是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根据鼻窦CT扫描来评定,推荐使用Lund-Mackay评分法。“海口标准”(1997)中的CRSsNP(I型)和CRSwNP(II型和Ⅲ型)也可以作为对慢性鼻一鼻窦炎分型和病变范围评定的一种方法‘2l。(5)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采用Lund—Kennedy评分法 药物治疗

(完整word版)鼻窦炎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学组 由于慢性鼻-鼻窦炎(也称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结论尚不十分清晰,在诊断定义、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案等方面尚存有争议。近年来,以欧美为主的学者们相继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鼻-鼻窦炎诊疗方面的指导性文件[1-3]。这些指导性文件的出台,反映了各国学者们对慢性鼻-鼻窦炎诊疗研究的重视。1997 年制定的海口标准[4]对我国开展鼻内镜外科手术、评价手术后疗效、进行学术交流等均起到了有益的促进作用。为尽可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制定、修改并不断完善适合国情的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现有指南性文件,并基于我国国情特点,遵循了“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同时兼顾了我国现行医疗制度及具有临床可操作性的实际情况。为了使本指南更科学、合理和具有实用性,编辑部还组织了专家在全国部分城市巡讲,充分征求了各地同道们的意见,使之趋于完善。本指南适用于成人慢性鼻-鼻窦炎。 临床定义 慢性鼻-鼻窦炎是指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超过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临床分类 1、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 2、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 注:鼻息肉发生机制至今不清,研究显示,鼻息肉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因此,本指南的分类并不意味着慢性鼻-鼻窦炎与鼻息肉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诊断 一、症状 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2、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 1、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道黏膜病变。 三、病情严重度判定 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scale, V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 ﹥7~10。见图1。

儿童鼻窦炎诊疗指南

儿童鼻窦炎诊疗指南 儿童鼻窦炎是儿童的常见疾病,表现形式在许多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因此临床诊断和治疗程序有其特殊性。 【临床定义】 是指由非单一因素引起的儿童鼻腔和鼻窦粘膜的炎症 状态。 【分类】 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急性:症状持续时间<12周。如果属于疾病复发,在间周以上。歇期症状完全消失。慢性:症状持续存在12【诊断】 1 ?临床症状: 1.1急性鼻窦炎:早期症状与急性鼻炎或感冒相似,但全身症状明显。除鼻塞、流脓涕,还可有发热、脱水、精神萎靡等表现,常同时伴有咽痛、咳嗽等症状。 12慢性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常伴有鼻岀血,此外,慢性鼻窦炎常伴有慢性咳嗽、睡眠障碍及耳部症状。 2.体征 鼻腔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及嗅裂区可见不同粘度的脓性分泌物;鼻前庭常有结痂,上唇及鼻翼附着处可有皮肤. 脱皮或皴裂。可酌情行鼻内镜检查。

3.影像学检查 CT扫描为影像学首选,不推荐X线平片检查(敏感性低,对诊断和手术导航的作用有限,且与CT扫描的一致性很差)。但有资料显示以往(2周前)鼻窦CT不透光并不能说明现在鼻窦炎的存在,且无症状儿童CT异常的发生率很高。因此对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不宜仅凭CT扫描来判定,而要根据症状和体征作综合分析。同时鼻窦CT不透光也不能成为手术适应证的唯一依据。在儿童鼻■鼻窦炎的诊断中,鼻窦CT不作为必须检查项目。 必须强调,儿童鼻窦炎常常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当发现3 个重要临床表现时,应高度怀疑鼻■鼻窦炎可能: 1?感冒的症状和体征持续超过10天 2.感冒较平时严重(高热,大量鼻腔脓性分泌物,眶周水肿和疼痛) 3.感冒改善几天后再次加重 【治疗】 1保守治疗 1.1抗生素:参照美国儿科学会的临床指引,应选择抗B ■内酰胺酶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第二及三代头砲)。大环内脂类耐药性很强,其主要作用不是抗菌而是抗炎,临床采用较少;唾诺酮类则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同时不推. 荐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使用时间:①急性鼻窦炎2周,或者在脓性引流消退后继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题目: 谈慢性鼻窦炎的诊治 姓名: 王依帆 学院: 动物医学院 专业: 动物医学 班级: 动医113 学号: 17111304 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 2012 年6月1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探讨鼻窦炎的有效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慢性鼻窦炎提供依据。鼻窦炎,主要临床表现为流脓涕量多,常伴有鼻塞,嗅觉减退及头痛[1]。易演变为慢性,慢性鼻窦炎治疗困难,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欠佳,且复发率较高[2]。 【关键词】鼻腔疾病慢性鼻窦炎鼻部解剖CT扫描 引言: 在鼻腔疾病及鼻窦疾病的发生中,鼻部解剖基础、生理基础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1]。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基于结构的异常。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本文从人体解剖学基础论述慢性鼻窦炎的病因及具体致病机制进行如下论述。 一、了解鼻旁窦的位置、结构 鼻旁窦是位于鼻腔周围的颅骨内且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能调节吸入空气的湿、温度,对发音起共鸣作用。鼻旁窦包括上额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四对。 1.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方,左右各一,底向下,尖向上呈三棱锥形, 额窦口位于窦底部,开口于中鼻道。眶的内上角为额窦底部,骨质最薄,急性额窦炎时此处有压痛。 2.筛窦:位于鼻腔外侧壁上方与两眶之间,由筛骨迷路的小气房组成,可 分为三组,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左右各一,各通过其前壁的孔开口于蝶筛隐窝。 4.上额窦: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个,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因 开口于其内侧壁最高处,远高于窦底,故引流不畅,同时窦腔大,窦底 邻接上颌磨牙牙根,此处骨质最薄,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仅以黏膜与 窦相隔,故牙与上颌窦炎症均可互相累及,由于这些解剖学关系,鼻旁 窦的炎症中以上颌窦炎为多见[5]。 二、慢性鼻窦炎的定义 鼻窦炎是指鼻窦粘膜的化脓性炎症。其发病率占鼻科总发病率1/4~1/5。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炎症持续12周以上,具有鼻塞、鼻分泌物、头部慢性钝痛、嗅觉减退等症状的疾病[1]。 从解剖特点看与鼻窦炎发生关系 ?上颌窦: 发育早,窦腔大,底低,自然开口高,处于额筛引流通道下方,发病率最高。 ?筛窦:发育早,吸入气流的首先冲击部(前筛),发病率次于上额窦。 ?额窦:位于筛窦之上,感染来源于额隐窝,发病率位于第三。 ?蝶窦:位置最深,常规检查不易,发病率最低[5]。 从病理生理角度看鼻窦炎 1.急性鼻窦炎:可经药物治愈不留明显窦粘膜损伤。 2.复发性鼻窦炎:反复发作的急性鼻窦炎,炎症可治愈不留窦粘膜损伤。 3.慢性鼻窦炎:单纯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的持续性鼻窦疾患[3]。 慢性鼻窦炎(分期角度)包括(1)复发性鼻窦炎(2)慢性鼻窦炎 三、慢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鼻窦炎的诊断主要诊断有三个方面: 1)累及鼻窦粘膜的炎症反应,具备鼻阻塞、流涕(前或后鼻漏)、面颊疼痛或肿胀感、嗅觉减退或丧失4个症状中的2个或2个以上,其中鼻阻塞、流涕(前或后鼻漏)2者必备其一; 2)内镜可见鼻息肉,源于中鼻道的黏脓性分泌物,源于中鼻道的粘膜水肿阻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