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诊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注:该《指南》系初稿,正式的版本将有望近期在权威杂志刊登。
以杂志刊登的指南为准。
一、临床诊断慢性鼻—鼻窦炎是指鼻与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二、临床分类1 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2 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注:鼻息肉发生机制至今不清,研究显示,鼻息肉有其相对独立特征。
因此,本指南的分类并不意味着慢性鼻—鼻窦炎与鼻息肉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三、诊断(一)症状1 主要症状:鼻塞,黏脓性鼻涕。
2 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鼻塞和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1 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 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道黏膜病变。
(三)病情严重度判定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见附件1。
四、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1 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2)大环内酯类(14元环)2 抗菌药物3 减充血剂4 抗组胺药5 黏液促排剂6 中药7 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2%~3%)五、手术治疗1 手术适应症:慢性鼻—鼻窦炎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手术治疗:(1)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2)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3)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
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头痛
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头痛,多为钝 痛或隐痛,有时也可表现为搏动性 疼痛。
嗅觉障碍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嗅觉障碍,表 现为嗅觉减退或消失。
次要症状
01
02
03
咳嗽
耳鸣
视力障碍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咳嗽,多为黏液性或 黏脓性痰。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耳鸣,多为低音调耳 鸣。
慢性鼻窦炎可能引起视力障碍,如视力模 糊、视力下降等。
并发症表现
01
02
03
急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可能急性发作 ,出现高热、头痛、流脓 涕等症状。
鼻息肉
慢性鼻窦炎可能导致鼻息 肉,表现为鼻腔内出现荔 枝肉样起鼻窦 囊肿,表现为鼻腔内出现 球形囊肿。
03
检查和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MRI检查
X线鼻窦拍片可以显示鼻窦腔内有无 积液、息肉等病变,为慢性鼻窦炎的 诊断提供参考。
免疫治疗
01
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转移因子、 胸腺肽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降低鼻窦炎的复发率。
对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可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
,控制过敏症状。
02
免疫抑制剂
05
慢性鼻窦炎的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总结词
锻炼身体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从而预防慢性鼻窦炎的发生。
详细描述
鼻内窥镜检查
通过插入鼻腔的细长镜子,可以 观察鼻腔深部的黏膜、鼻道、鼻 窦口等部位,发现病变并进行活 组织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慢性鼻窦炎患者可能会出 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 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表 现。
血清学检查
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 抗体,可以辅助诊断慢性 鼻窦炎的病因,如细菌、 真菌等感染。
鼻窦炎诊疗指南

定义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
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
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
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
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
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
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
鼻窦炎诊疗指南

鼻窦炎诊治指南疾病简介: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sinusitis),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
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
疾病分类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
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堵、脓涕、头痛等。
慢性鼻窦炎的病程>12周。
按照严重度的视觉模拟刻度(VAS)评分(10cm),将这种疾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 VAS 0-4cm中/重度= VAS 5-10cm急性鼻窦炎(Acute sinusitis)疾病简介急性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
致病原因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
常见细菌菌群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后者常见于儿童。
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链球菌类、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由牙病引发者多属厌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
真菌及过敏也有可能是致病因素。
急性鼻窦炎的感染常来自于:窦源性感染、鼻腔源性感染、临近组织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创伤源性感染,还有全身因素和中毒因素致使的。
发病机制鼻窦乃颅骨中充满气体的空腔,这些空腔被覆粘膜。
鼻窦炎乃指空腔中粘膜肿胀及发炎。
最多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
另外,变态反映、机械性阻塞及气压改变等均易诱发鼻窦炎,牙的感染可引发齿源性上颌窦炎。
鼻窦炎的罹患因素包括患者的体质、环境因素、病菌的毒力,还与患者遗传特质和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样有关,变应性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各类鼻窦炎中,上颌窦炎最多见,其后依次是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炎症。
上颌窦因窦腔较大,窦底较低,而窦口较高,易于积脓,且居于各鼻窦之下方,易被他处炎症所感染,故上颌窦炎的发病率最高。
鼻窦炎诊疗指导

鼻窦炎诊治指南疾病简介: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sinusitis),累及的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这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
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
慢性鼻窦炎较急性者多见,常为多个鼻窦同时受累。
疾病分类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慢性鼻窦炎2种。
急性鼻窦炎病程<12周,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较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鼻堵、脓涕、头痛等。
慢性鼻窦炎的病程>12周。
根据严重度的视觉模拟刻度(VAS)评分(10cm),将这种疾病分为轻度和中/重度:轻度 = VAS 0-4cm中/重度 = VAS 5-10cm急性鼻窦炎(Acute sinusitis)疾病简介急性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
致病原因急性鼻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细菌与病毒感染可同时并发。
常见细菌菌群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多种化脓性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属,后者常见于儿童。
其他的致病菌还有链球菌类、厌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由牙病引起者多属厌氧菌感染,脓液常带恶臭。
真菌及过敏也有可能是致病因素。
急性鼻窦炎的感染常来自于:窦源性感染、鼻腔源性感染、邻近组织源性感染、血源性感染、创伤源性感染,还有全身因素和中毒因素导致的。
发病机制鼻窦乃颅骨中充满气体的空腔,这些空腔被覆粘膜。
鼻窦炎乃指空腔中粘膜肿胀及发炎。
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为鼻腔感染后继发鼻窦化脓性炎症。
此外,变态反应、机械性阻塞及气压改变等均易诱发鼻窦炎,牙的感染可引起齿源性上颌窦炎。
鼻窦炎的罹患因素包括患者的体质、环境因素、病菌的毒力,还与患者遗传特质和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异常有关,变应性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各种鼻窦炎中,上颌窦炎最多见,其后依次是筛窦、额窦和蝶窦的炎症。
上颌窦因窦腔较大,窦底较低,而窦口较高,易于积脓,且居于各鼻窦之下方,易被他处炎症所感染,故上颌窦炎的发病率最高。
中国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CPOS-2008)全国巡讲--许庚

中国慢性鼻窦炎临床诊疗指南(CPOS-2008)全国巡讲常见问题解答许庚董震周兵程雷1.急性鼻窦炎(ARS)和慢性鼻窦炎(CR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有何区别?(董震)急性鼻窦炎一般先由病毒感染,产生以鼻塞、流涕为主的急性鼻炎等临床症状。
大量含有病毒及炎性因子的分泌物通过患者擤鼻进入鼻窦,引起鼻窦粘膜急性感染性炎症,肿胀的黏膜阻塞窦口,使得鼻窦引流和通气受阻,使窦内黏膜炎症进一步加重。
一般均有自限性,约有60%~70%患者在7-10天炎症可自行消退。
病毒性鼻窦炎一般有0.5% ~ 2% 发生急性细菌继发性感染。
若“感冒”后10-14天病程若超过10天,鼻部症状加重,产生多量脓涕,伴有发热、头疼等症状,此即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其主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嗜血流感杆菌(Hemophilus influenza),和莫拉卡他菌(Moraxella catarrhalis.)此时则需要抗菌素进一步治疗。
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复杂。
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变应原(过敏原)、先天性或获得性黏液纤毛功能异常、先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功能异常、鼻内解剖异常等因素可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引起鼻窦黏膜超过12周以上的炎症反应。
通常不伴有细菌在鼻部的直接感染和繁殖。
综上所述,尽管CRS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作为慢性炎症其病理大致分三个阶段:①致病原的攻击;②以促炎细胞激活、细胞因子、炎性介质释放为主的应答反应;③终末器官的炎症反应(细胞浸润、腺体分泌、血管新生、组织水肿等)。
由上看出,CRS病理实质是黏膜的慢性炎症,由鼻窦黏膜上皮细胞和T 细胞介导,通过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炎性介质对促炎细胞的激活,引起炎细胞浸润、腺体增生和黏蛋白分泌的异常、组织重塑等病理改变。
因此,这些过程就构成了CRS的治疗基础。
2.细菌生物膜在CRS发病中起什么作用?(董震)细菌生物膜是指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如营养物质缺乏,特别是铁离子等金属离子缺乏)通过产生胞外多糖被膜多聚物,使其相互粘连形成的细菌群落。
儿童鼻窦炎诊治指南

儿童鼻窦炎诊治指南诊断:1.儿童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
典型症状包括:持续性鼻塞、黏膜性分泌物、面痛或头痛等;体征包括:鼻腔或鼻窦触痛、黏膜水肿等。
2.如果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则可能为慢性鼻窦炎,需要进一步检查(如鼻内窥镜、X线或CT检查)来明确诊断。
治疗:1.对于急性鼻窦炎,一般采取保守治疗为主。
包括鼻洗、脱敏、鼻腔清理等措施,可以缓解鼻塞和改善炎症。
2.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对于复发性鼻窦炎或慢性鼻窦炎,需要综合各种治疗手段进行干预。
如免疫调节治疗、手术等。
预防:1.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免疫力,可以减少感染机会。
2.定期清洁室内空气,保持室内湿度适宜。
3.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过敏反应引发的鼻窦炎。
4.鼻窦炎症状较重者,应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除了诊治指南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鼻窦炎治疗措施:药物治疗:1.抗生素: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窦炎。
常用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鼻用激素:有助于减少鼻腔黏膜水肿,改善炎症。
如氟替卡松鼻喷雾等。
3.鼻用抗组胺药:适用于过敏性鼻窦炎患者,有助于减少鼻腔症状。
如氯雷他定鼻喷雾等。
4.鼻用盐水冲洗:通过鼻腔洗涤,可以清除鼻腔分泌物,减少炎症。
手术治疗:1.鼻窦穿刺引流术:适用于鼻窦脓液积聚严重、经药物治疗无效患者。
2.鼻窦切除术:适用于严重慢性鼻窦炎,鼻窦多发息肉或化脓性鼻窦炎的患者。
通过手术切除鼻窦异常组织,清除炎症。
对于儿童鼻窦炎的治疗,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其副作用和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
对于复发性和慢性鼻窦炎患者,应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家长也需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更换床单、避免接触病毒和细菌等,以减少感染机会。
总之,儿童鼻窦炎的诊治指南主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主要采取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疗指南注:该《指南》系初稿,正式的版本将有望近期在权威杂志刊登。
以杂志刊登的指南为准。
一、临床诊断慢性鼻—鼻窦炎是指鼻与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鼻部症状持续12周,症状未完全缓解甚至加重。
二、临床分类1 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2 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注:鼻息肉发生机制至今不清,研究显示,鼻息肉有其相对独立特征。
因此,本指南的分类并不意味着慢性鼻—鼻窦炎与鼻息肉在发展阶段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三、诊断(一)症状1 主要症状:鼻塞,黏脓性鼻涕。
2 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中主要症状中鼻塞和黏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二)检查1 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2 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道黏膜病变。
(三)病情严重度判定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
见附件1。
四、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1 抗炎药物(1)糖皮质激素(2)大环内酯类(14元环)2 抗菌药物3 减充血剂4 抗组胺药5 黏液促排剂6 中药7 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2%~3%)五、手术治疗1 手术适应症:慢性鼻—鼻窦炎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手术治疗:(1)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明显解剖学异常;(2)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或各鼻窦引流的鼻息肉;(3)经药物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指南
一个或多个鼻旁窦发生炎症称为鼻窦炎,其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自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于1998年首次发布鼻窦炎诊疗指南以来,相关临床诊疗技术又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AAAAI于2005年12月发布了指南的更新版本[JAllergy Clin Immunol 2005, 116(6 Suppl): S13]。
1 定义及分类
鼻窦炎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鼻窦炎4种。
急性鼻窦炎病程<4周,主要表现为持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亚急性鼻窦炎的病程为4~8周,表现为持续存在的轻至中度鼻窦炎症状。
慢性鼻窦炎的病程>8周,此外,在排除急性发作后,仍有影像学证据表明鼻窦炎症持续>4周,也可考虑为慢性鼻窦炎。
复发性鼻窦炎是指每年鼻窦炎急性发作≥3次。
近来有人怀疑依靠症状诊断慢性鼻窦炎的可靠程度。
研究发现,在有明确慢性鼻窦炎病史的患者中,>50%患者的CT扫描结果正常。
因此很有必要重新评估慢性鼻窦炎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感染性和增生性,慢性感染性鼻窦炎可能因厌氧菌感染所致,增生性鼻窦炎则常与鼻息肉、哮喘和阿司匹林不耐受相关。
2 鼻窦炎病因
确定鼻窦感染致病菌的最佳方法(金标准)为上颌窦吸引及引流物的分离、培养,但仍需对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进行深入验证。
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慢性鼻窦炎致病菌则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
感染在慢性鼻窦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为培养结果可能仅反应了细菌的定居,而非感染。
小儿慢性鼻窦炎的致病菌主要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与社区获得性鼻窦炎不同,院内感染性鼻窦炎的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肠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奇异变型杆菌、拟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
3 诊断
在做出鼻窦炎诊断前,医师应首先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当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持续10~14天时,应考虑为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成年患者的突出表现为鼻充血、脓性鼻溢液、颜面部和牙痛、鼻后溢液、头痛和咳嗽。
尽管上述症状均无特异性,但持续存在的脓性鼻溢液和颜面疼痛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儿童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症状与上述表现相似。
其余少见症状包括发热、恶心、抑郁、疲劳、口臭和咽喉疼痛。
慢性鼻窦炎的症状与急性鼻窦炎类似,但表现可能更不典型。
当病史提示鼻窦炎时,应从详细的面部检查开始对患者实施体检。
急性鼻窦炎可表现为受累部位的肿胀、触痛,当眼眶受累时,偶可出现复视和眼球突出。
因部分牙根位于上颌窦的基底部,鼻窦炎偶尔也可表现为牙痛。
应对鼻黏膜及其分泌物的性质进行检查,感染性鼻炎和鼻窦炎时鼻黏膜红肿,而过敏性鼻炎时鼻甲苍白。
中鼻道存在脓性分泌物强烈提示细菌性鼻窦炎,但如不用血管收缩药解除鼻黏膜充血是很难看到分泌物的,因此,不能以脓性分泌物的缺失排除鼻窦感染的可能。
鼻窦黏膜的迁延性炎性改变可引发鼻息肉,重症持续性哮喘和非激素抗炎药不耐受往往也与鼻息肉相关。
超声检查可安全、快速地对上颌窦和额窦进行无创评估,但有研究发现,与鼻窦炎诊断金标准——放射学检查相比,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差,因此,仅适用于孕妇等不宜接受放射检查的患者。
鼻窦炎诊疗指南
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
继续医学教育 第21卷第20期33
临床指南
由于X线片有较高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因此,并非诊断急性鼻窦炎所必须。
X光片上可见的轻至中度黏膜增厚为鼻窦炎的非特异性表现,但如出现上颌窦黏膜厚度>6 mm(儿童>4 mm),上颌窦气腔容积减少>33%或任何鼻窦出现液气平面等表现时,均应考虑鼻窦炎的可能。
总之,X光检查在诊断慢性鼻窦炎方面的意义有限。
MRI可清楚地显示软组织图像,但对骨骼的解剖结构显示不佳,且无法区分水肿黏膜和炎症病变组织,因此在鼻窦炎诊断方面的作用有限。
急、慢性和复发性鼻窦炎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细胞学分析、鼻窦黏膜活检和对免疫功能的检查等。
4 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急性细菌性鼻窦炎的主要治疗方法。
因临床上很少行上颌窦穿刺细菌培养,故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多依靠临床病史。
在过去几年中,鼻窦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耐药率不断增加,目前有25%~50%的菌株相对或高度耐药。
对于普通儿童和成年鼻窦炎患者,阿莫西林是首选抗生素之一。
虽然阿莫西林对产内酰胺酶的菌株疗效不佳,但可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来克服。
头孢菌素也常被用于治疗急、慢性鼻窦炎: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羟氨苄和头孢氨苄等因对流感嗜血杆菌无效而已较少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和头孢丙烯等对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疗效;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泊肟和头孢地尼亦为较理想的用药选择。
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等也均可在特定情况下用于鼻窦炎治疗。
当发生反复迁延或重症鼻窦炎时,应考虑致病菌可能为厌氧菌,此时可联用克林霉素、甲硝唑和其他广谱抗生素治疗。
通过吸入途径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鼻窦炎也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可通过该途径使用的抗生素包括妥布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
抗生素治疗鼻窦炎的疗程尚未完全明确。
对大多数急性鼻窦炎患者来说,14天足矣;另有人建议,将抗生素用至症状消失后7天。
儿童患者如抗生素治疗3天后疗效仍不佳,则应考虑更换抗生素。
对抗生素在慢性鼻窦炎治疗中的作用尚存争议,但对慢性鼻窦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为较理想选择。
尚未见对复发性鼻窦炎患者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的研究报告,但对存在免疫缺陷的复发性鼻窦炎患者,可考虑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多项已发表的鼻窦炎诊疗指南均建议对抗生素的使用持慎重态度,但当患者存在严重鼻窦炎症状和体征时,无论病程长短,均可考虑应用抗生素。
这些症状、体征包括:起病3~5天后症状加重、体温>39℃、出现上颌齿或颜面疼痛、单侧鼻窦触痛和眼眶周围肿胀。
目前尚无资料支持给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患者服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除非考虑患者的鼻窦炎为过敏性鼻炎诱发。
抗充血药在理论上可降低鼻腔气流阻力,并增加窦口开放幅度,因此,可局部应用或口服抗充血药治疗急、慢性鼻窦炎。
尚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鼻窦炎的双盲对照研究。
最近的一些研究显示,作为抗生素治疗的辅助疗法,鼻内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急、慢性和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有一定疗效。
尽管鼻内应用的糖皮质激素不太可能到达鼻窦内部,但其有相对安全、确切的抗炎和缓解鼻充血的疗效,因此已成为鼻窦炎辅助治疗的合理方法。
仍需进行更多设计严格的试验,明确鼻内激素治疗是否对鼻窦炎有效。
有确切证据表明,鼻内和全身激素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发的鼻息肉有效。
黏液溶解剂和祛痰剂等辅助治疗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鼻窦炎患者,部分患者可能从中获益,但并无直接证据证实其疗效。
对有免疫缺陷的急、慢性鼻窦炎患者,可适当输注免疫球蛋白预防颅内脓肿、脑膜炎、败血症及死亡等多种并发症,用药期间应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如经3~6个月的治疗后仍无效,则应适时停药。
鼻内镜和CT检查的常规应用,促进了鼻窦手术治疗的发展。
鼻内镜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医师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了解程度,而既往的前鼻镜检查和常规X线片均不能很好地显示该结构。
对慢性感染性鼻窦炎,特别是有证据显示窦口-鼻窦复合体存在机械性阻塞时,应将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作为标准治疗方法。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21.No.20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