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地震灾害及其防治资料

;
:
要地 有震
引 起 的 次 生 灾 害 主
张衡与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 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 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有点像一个酒坛,四 围刻铸着八条龙,龙头向八个方向伸着。每条龙的嘴里含了 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了一个铜制的蛤蟆,对准龙嘴张 着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 张开来,把铜球吐出。铜球掉在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 音,就给人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 张衡的地动仪正对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来,吐出了铜球。按 照张衡的设计,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过了几天,, 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连山都有 崩塌下来的。张衡在我国科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地震实况
地震的产生原因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 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 其 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动的原因 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 落地震。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 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变化而产生的地震, 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
防治
• 地光是地震的一种前兆现象,地光耀眼 夺目,五彩缤纷,它对动物可能是有刺 激的。美国地球学家埃弗恩丹认为,一 是某些动物对地磁场的微小变化很敏感, 所以发生震前异常行为;另一是很多动 物的听力比人强得多,它们能听到频率 极高或级低的声音,因而震前发生反常 行为。
地震时,既使在室外,也一定要切记,避 开高建筑物。
面 裂 缝 、
开房 裂屋 、倒 铁塌 轨、
变桥 形梁 等断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赵星涵学号:201222030207 商学院财务管理1202班浅谈地震灾害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和类型和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
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关键字:地震环境灾害危害预防正文:一、引言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2013年4月22日20时30分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5800余人受伤,累计造成152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2036次。
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
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二、地震的介绍2.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开采行为也日渐频繁,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也更加严重。
大规模、高频率的开采行为,会导致地面崩溃、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近些年,国家地质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发重视,结合现阶段存在于地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完善和制定新的防治对策显得更加紧迫。
关键词:地质防治;问题;对策引言地灾防治工作与人民利益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随着我国地灾爆发频率的增多,强化地灾防治力度,客观分析现阶段存在于地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是完善防治策略,提高防治实效的关键。
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地灾防治工作的研究,积极引入高新科技以及优秀人才,真正将我国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1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经度跨度大、纬度范围广,因此地质条件复杂、常见山区丘陵,因此地质条件不稳定性强,更有部分区域位于地震带,近年来地震发生频繁。
在经济科技的影响下,部分山区居民受地质灾害影响加剧,全球变暖的影响更使得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历史记载。
多种原因影响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加重、充满挑战、工作量加大,与此同时,交通不便性也大大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
1.2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我国地质灾发生率害明显增加,因此提升居民的抗灾能力,成为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实际生活中,缺乏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力度,导致部分群众缺乏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防灾能力较弱,缺乏基础知识、缺乏科学方法。
同时偏远地区居民的防治工作更落后,封建理念残余影响,导致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缺乏针对性。
大部分煤矿开发、厂房修建、隧道修筑多位于山区、偏远地区,此时不良行为、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行为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1.3 防范工作某些环节薄弱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城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技术存在低于差异性,部分不发达区域常常忽略对地质灾害的方法,技术指导、人员配置、资源支持等方面都难以达到防治标准。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那么,你知道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吗?下面让店铺给大家介绍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一是学。
通过学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是怎样发生的,以及避险救助知识;二是听。
平时要养成通过各种渠道,经常收听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灾情信息,而不听信社会上的谣传;三是备。
针对当地当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做好物资准备和精神准备,并参加人身和财产保险,做到有备无患;四是察。
平时要有防灾意识,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出现,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相关部门提供防灾抗灾对策;五是抗。
灾害一旦发生,要利用已经掌握的避险救助知识,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大家自救和互救,避险救灾;六是“断”。
在救灾过程中首先要转移危险物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发生的电源、煤气、水等灾源。
现在,我们就和同学们谈谈某些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怎样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特别是怎样防治与天气、气候直接有关的疾病和意外事故。
洪水突来如何应对——冷静观察迅速转移(1)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2)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等。
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3)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防冰雹如何避险——防雹勿忘防雷电(1)关好门窗,妥善安置好室外物品。
(2)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3)如在户外,不要在高楼屋檐下,烟囱、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4)在防冰雹的同时,也要做好防雷电的准备。
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台风来了怎么避——尽量避免河边走(1)不要在建筑物旁避风躲雨,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易造成人员伤亡。
(2)尽量避免在河边和桥上行走,行人在路上、桥上、水边容易被吹倒或吹落水中,摔死摔伤或溺水。
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当我们遇到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该如何正确躲避?懂得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
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
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

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模板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要怎么编制呢?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在自己预料之中的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势态,通常会被要求事先编制应急预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预防自然灾害应急处理预案精选篇1(1)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气象信息的收集:暴风和暴雨季节,项目部均应设专人收集气象信息,做好记录,并张榜公布。
2)生产生活设施检查:如刮暴风,项目部要对生产生活临设进行加固处理,同时清理场内外排水沟道,保持畅通;对塔吊等大型设备的附着、迴转、吊钩等进行加固和处理,对场内机械设备防雷接地装置做好检查。
3)暴雨期间尽可能不安排混凝土连续浇注作业,如果施工必须,则应做好防雨措施(如随浇注随复盖)和施工缝设置预案。
4)应急程序(一)用电管理:暴风和暴雨期间,要加强用电管理。
期间除了必须的生活用电外,工地实施用电管制,任何人未经批准不得启动电源。
(二)人员疏散:特大暴风、暴雨期间,工地停工,人员有组织的疏散到安全住地。
5)机械设备事故处理:如果发生重大机械设备事故,则按“重大机械设备事故应急”处置。
6)恢复生产暴风和暴雨灾害后,分公司应急小组配合项目部立即做好灾害损失统计,编制清单,提取物证,报顾客、监理、地方政府。
经顾客、监理认同后,项目部应立即清理现场,恢复生产。
(2)疫情防治措施为了保证现场应急措施,有组织、步骤,对有可能出现的病人,特设紧急救护组织,便于发生意外情况时能迅速采取隔离,做好应急准备,保证有效的快速妥善处理紧急事务。
1)一旦现场发生情况要及时向项目经理汇报,根据情况的轻重迅速组织与病情相关的救护工作。
2)平时项目班车用做预防急救准备,发生情况,班车随时听从调遣,如果应急不来时,及时求助外线给予帮助。
如:打急救电话“120”,由后勤负责人联系,并指派班车配合送往北京市指定医院。
并详细调查与病人接触过的任何人等,进行隔离,由医生逐一进行检查,对出现“肺结核”“禽流感”病人使用过的用具、衣物、床铺、房间进行全面消毒处理。
抗震救灾措施

抗震救灾措施
抗震救灾措施是指为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减灾、应急和恢复措施。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巨大,因此抗震救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救灾措施: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地震力,采取适当的结构措施,如设立抗震支撑、减震器、剪力墙等,以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二、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震信息,提前预警,为人们采取防护措施提供时间。
三、灾害风险评估:对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易受灾区域和重点防护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减灾工作。
四、加强基础设施抗震工程: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如桥梁、隧道、水库等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不易受损。
五、灾后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灾后应急预案,包括紧急疏散、救援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措施,以迅速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
六、社会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自救互救能力,推动地震科普宣传。
七、建设避难场所:在易受灾区域建设符合抗震标准的避难场所,以提供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场所。
八、国际合作与援助: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地震信息和抗震技术,同时在发生地震灾害时,互相提供援助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8/15
1
A
1.地震造成的人自伤亡的最主耍原因是(
)。
A.各娄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C.地开裂 D.火灾
2.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
A
A.先保护头
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2020/8/15
2
C
3.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室自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
E(1 u)
(1 u)(1 2u)
E——介质的弹性模量; μ——介质的泊松比; ρ——介质的密度。
14
横波(S〕:介质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剪 切波,周期较长,波速较慢,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 的运动。地震发生时达到的时间将比纵波慢,因此横波也称 为次波、S波、剪切波、畸变波和等体积波。
7
第一节 概述 一、地震分类
构造地地震
3%
按成因分类
诱发地震
2020/8/15
8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0<70 km大陆地震多属此类,占73%,30km以 内更多
中源地震:70~300 km占23%
深源地震:>300 km 占4%,最深达720km
2020/8/15
9
按震级大小分
vs
E
2(1 u)
G
G——介质的剪切弹性模量; μ——介质的泊松比; ρ——介质的密度。
2020/8/15
15
vs 1 2u v p 2 2u
由于介质的泊松比μ=0~0.5,因此 总是小于1,横波的波速总是小于纵波的波 速,所以当地震发生时,地震中心区域的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 晃。
累积应变能有限,目前最大M为9.0级。
2020/8/15
21
8.烈度:一次地震于某地地面震动强烈程度。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 条件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M,但有不同 I 。震中烈度用I0表示。 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表岩土越软弱,地震烈度越大。 浅源地震(据152次大震统计)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若以地震烈度 6 度为轻微以上破坏性标准,我国 约 575万平方公里属于轻微以上破坏区,其中,宁夏、 兰州、海口、北京、太原、大同、西安、昆明、天津、 呼市、汕头位于 8 度区。
2020/8/15
12
二、基本概念
1、震源:地震发源地(能量E、深度H) 2、震中 3、震中距 4、震源深度 5、震中区、极震区 6、地震波
2020/8/15
10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地 震,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左右,7级以上 强烈破坏性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 ,少则三、五次。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一南亚两个地 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活动的国家。
2020/8/15
11
在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录地震近万次, 其中上世纪以来破坏性地震达 6000多次;据1200~ 1989年资料统计,7级地震 147 次,8级及其以上巨 大地震共 19 次。建国以来发生≥7级的地震 12 次。 我国地震分布以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和台湾 省区破坏性地震最多。其中台湾尤甚,大震多,频度 高;新疆和西藏次之。
2020/8/15
16
(2)面波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
瑞雷波 (R):介质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椭圆运动 。
2020/8/15
17
乐夫波 (R):介质质点在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 动。
2020/8/15
18
面波是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面波的周期长,振幅大,衰 减慢,所以在地震发生时,面波往往最后达到,而且面波传播的距离远。面波对建 筑物的影响最大。利用纵波、横波和面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大致确定震源的距 离。
A.尽快拯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拯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D.尽快拯出来,尽快输氧
4.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D径
2020/8/15
3
BCD 5.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不可冒然外逃,可选择安全的
C.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说的十分准确
D.可向当地地震部门核实
ABCD
2020/8/15
6
×
×
1.地震后抢救受伤人自应当先救远,后救近。( )
2.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
3.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抗震性能鉴定,
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
√
2020/8/15
地方避险,有( )
A.阳台
B.桌子底下
C.开间小的卫生目 D.墙角
6.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耍做的是( )。
A.切断水源 B.切断燃气源 BC
C.切断电源 D.关好门窗
2020/8/15
4
7.地震的突发性很强,往往使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因此,家庭在平时要准备一
个防震包,以解震后的燃眉之自,防震包所装物日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一
M=0.68I0+0.98
2020/8/15
22
烈度是估算灾情,进行区划,抗震设计的直接依据。 震害大小取决于地震破坏力和地物本身抗震性两方面,烈度 划分以两方面作为标准。目前全世界均是以一次地震造成一 个地区的宏观震害(如房屋倒塌程度等),同时引入地震加 速度等物理指标作为参考,划分烈度。 国际上有数十种划分标准,我国是国家地震局制定的标准, 根据一个地区某一地震及代表性地质条件(一般二类土层) 建筑破坏情况划分烈度。根据:人的感觉,房屋及器物地物 震害程度,加速度和速度(参考)。
2020/8/15
13
(1)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根据其介质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不同分类
纵波(P):介质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相同,压 缩波,周期较短,波速较快,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 颠簸运动。地震发生时往往最先达到,因此也称为初波、P 波、压缩波或拉压波。
2020/8/15
vp
2020/8/15
19
2020/8/15
20
7.地震震级
面波震级 体波震级 理氏震级
M=lgA(△)-lgA0(△)
A——特定震级的地震记录的最大振幅; A0——标准地震在同一震中距上的最大振幅
能量E(J)与震级(M)关系 :
lgE=11.8+1.5M
E.单位为焦耳
理论上M无上限,实际上,因地壳岩石强度有限,即
ABD
般必须存放的物日应该有(
)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自救药物
8.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
)
ABD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B.避开高大建筑物
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E.抱住电线杆
2020/8/15
5
9.识别地震谣言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预报不是政府发布的
B.可向当地人民政府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