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防治对策研究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

地质灾害的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目前,全国各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一方面,国家加大了地质灾害预防技术研究和装备设施建设的投入。

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在灾害发生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了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

地质灾害的频发和破坏程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是:一是防治工作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二是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预警;三是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 提高地质灾害预警和监测技术水平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加强对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成熟、稳定、可靠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发布系统,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指导人民群众做好防范准备工作。

2.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技术研究投入,不断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技术水平。

加强山体工程、地质灾害区绿化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维护,提高地质灾害治理的技术水平和效果。

3.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政策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和自然力量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

在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一、地质灾害的现状问题:1.频发性: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

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这些灾害的频发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防治不力:尽管中国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力度,但由于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地质构造活跃等因素影响,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题。

3.影响巨大:地震、洪涝、滑坡等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对策探讨: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最大程度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强化科学研究:加大对地质灾害成因和规律的研究力度,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准确性,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包括提高居民的地质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救援队伍建设等,使整个社会都能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

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人员和财产集中在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5.加强国际合作:地质灾害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带来的挑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切实的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影响。

希望未来能够在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地质灾害防治做法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从成效、存在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地质灾害防治的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估:一是提升了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

现代技术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等的应用,能够提前发现和预测地质灾害,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是完善了灾害监测体系。

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获取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便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三是增强了抗灾能力。

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完善,提升了灾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然而,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投入不足。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支持,但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与其他领域的竞争,地质灾害防治的投入仍然不足。

其次是意识和责任缺失。

地质灾害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责任担当,但是很多地方和单位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第三是技术和经验不足。

地质灾害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尚不成熟,缺乏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才支持,导致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不够科学和有效。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是加大投入力度。

政府应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在高风险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后重建,完善灾害防治的设施和力量。

二是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开展地质灾害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是加强科技支持。

加大对地质灾害预测和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养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地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类开采行为也日渐频繁,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所带来的地质灾害也更加严重。

大规模、高频率的开采行为,会导致地面崩溃、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近些年,国家地质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越发重视,结合现阶段存在于地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积极完善和制定新的防治对策显得更加紧迫。

关键词:地质防治;问题;对策引言地灾防治工作与人民利益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随着我国地灾爆发频率的增多,强化地灾防治力度,客观分析现阶段存在于地灾防治工作中的问题,是完善防治策略,提高防治实效的关键。

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重视对地灾防治工作的研究,积极引入高新科技以及优秀人才,真正将我国地灾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1.1地质条件导致灾害频发、工作量大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经度跨度大、纬度范围广,因此地质条件复杂、常见山区丘陵,因此地质条件不稳定性强,更有部分区域位于地震带,近年来地震发生频繁。

在经济科技的影响下,部分山区居民受地质灾害影响加剧,全球变暖的影响更使得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历史记载。

多种原因影响导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加重、充满挑战、工作量加大,与此同时,交通不便性也大大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

1.2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不强我国地质灾发生率害明显增加,因此提升居民的抗灾能力,成为保证居民正常生活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实际生活中,缺乏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力度,导致部分群众缺乏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防灾能力较弱,缺乏基础知识、缺乏科学方法。

同时偏远地区居民的防治工作更落后,封建理念残余影响,导致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缺乏针对性。

大部分煤矿开发、厂房修建、隧道修筑多位于山区、偏远地区,此时不良行为、劈山开路、拦水造坝等行为大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率。

1.3 防范工作某些环节薄弱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性、城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经济技术存在低于差异性,部分不发达区域常常忽略对地质灾害的方法,技术指导、人员配置、资源支持等方面都难以达到防治标准。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石大灾害及防治对策讲义02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

第二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其产生的后果就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称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一、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的分类十分复杂,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标准。

(D地质灾害就其成因而论,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因岩土工程处置不当而发生事故所形成的灾害是人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

(2)地质灾害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可分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缓发性地质灾害两大类。

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后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可分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二、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地质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及危害是很严重的。

我国有2/3地区属于山地,地质灾害十分严重。

据统计,在20世纪的后50年,每年中国因地质灾害而导致伤亡的人数在万人左右,造成经济损失总数达上百亿元。

国际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受到地质灾害的危害,因而1999年的世界地球日(4月22日)的主题确定为“防治地质灾害”。

本章内容涉及一些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这里着重介绍地震、滑坡、泥石流、引起的灾害及其防治。

第二节地震灾害2.2.1地震概述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烈度在6度及6度以上的地震区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和自治区。

近几十年来的十多次大的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巨大创伤。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那么,你知道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吗?下面让店铺给大家介绍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一是学。

通过学习,了解各种自然灾害是怎样发生的,以及避险救助知识;二是听。

平时要养成通过各种渠道,经常收听收看气象部门发布的灾情信息,而不听信社会上的谣传;三是备。

针对当地当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做好物资准备和精神准备,并参加人身和财产保险,做到有备无患;四是察。

平时要有防灾意识,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现象出现,要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请相关部门提供防灾抗灾对策;五是抗。

灾害一旦发生,要利用已经掌握的避险救助知识,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大家自救和互救,避险救灾;六是“断”。

在救灾过程中首先要转移危险物品,切断可能导致次生灾害发生的电源、煤气、水等灾源。

现在,我们就和同学们谈谈某些自然灾害的成因和怎样应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意外伤害、特别是怎样防治与天气、气候直接有关的疾病和意外事故。

洪水突来如何应对——冷静观察迅速转移(1)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2)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等。

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3)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防冰雹如何避险——防雹勿忘防雷电(1)关好门窗,妥善安置好室外物品。

(2)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3)如在户外,不要在高楼屋檐下,烟囱、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4)在防冰雹的同时,也要做好防雷电的准备。

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台风来了怎么避——尽量避免河边走(1)不要在建筑物旁避风躲雨,强风有可能吹倒建筑物、高空设施易造成人员伤亡。

(2)尽量避免在河边和桥上行走,行人在路上、桥上、水边容易被吹倒或吹落水中,摔死摔伤或溺水。

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4·20”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形势预测与防治对策

“4·20”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形势预测与防治对策

右, 全 省暴 发 了大 规模 的泥 石 流 , 死 伤 上百 人 , 直
接 经济 损失 约 3 亿 元 。泥 石流 灾 害不仅 造成 巨大 的经济 损失 以及 人 员 伤 亡 , 更 是 制 约 了这 一 地 区
旱 以及岩 性对 泥 石流 的影 响 , 利 用 GI S对 四川 I 省
地质 灾 害进行 快 速定 性 的易 发 性 预测 , 为震 后 灾
为 国家 和地方 政府 规划 决策 提供科 学依 据 。
1 地 震 与 极 端 干 湿 循环 气 候 对 重 大 地 质 灾 害 的控 制
四川 I 省 山 区面 积 0 . 4 2 8 ×1 0 k m , 发育 着 武
都 一马边 ( 龙 门 山地 震 带 ) 、 康 定 一甘 孜 和 安 宁河
研 究“ 一三五” 项 目
[ 作 者 简 介 ]陈 宁 生 ( 1 9 6 5 一) , 男, 博士 , 研 究 员, 博 士生 导师 , 研 究方 向 : 山 地 灾 害 与 工 程 研 究 ,E — ma i l : c h e n n s h @i md e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成都 理工 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过研 究历 史上 四川 省 重大 地 质 灾 害 的发 育 规 律 ,
有 点多 、 面广 、 规模大、 成灾快、 暴 发 频率 高 、 延 续
时 间长 的特 点[ 1 ] 。受 2 0 0 8年“ 5・ 1 2 ” 汶 川地 震 的 影响, 震 后 四J I I 省 暴 发 了许 多 大规模 泥 石流 灾害 ,
发, 大量 的崩塌 滑坡 活 动 为泥 石 流 形 成 提供 了 丰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

防震减灾的10条小知识2019年10月13日是第30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强韧性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防治水平”。

当我们遇到地震、火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该如何正确躲避?懂得正确的防灾常识,才能让我们在紧急情况下逃过一劫。

地震是地球内部部分物质运动的结果。

地震依据成因可分为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陷落地震、人工地震等种类,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6级)震级以上的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震中区从感到地动到房屋倒塌之间的时间一般为10~20秒。

1、地震一旦发生,首先怎么做?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就地避险,千万不能在慌乱中跳楼。

其次,及时正确地采取避震措施:住在平房里的人及时跑出室外或迅速躲在桌下、床下、紧挨墙根下;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等捂住鼻子;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

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

2、震后自救: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

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人在地震中被埋在瓦砾堆中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保证有空气和水。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和火灾等并发灾害。

3、震后互救:震后,外界救灾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使更多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获得宝贵的生命,灾区群众积极投入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也体现了救人于危难之中的崇高美德。

4、震后救人时间要快,震后救人,力求时间要快、目标准确、方法恰当,互救队伍不断壮大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介质的弹性模量;
μ——介质的泊松比;
2020/8/5
ρ——介质的密度。
14
横波(S〕:介质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剪 切波,周期较长,波速较慢,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 的运动。地震发生时达到的时间将比纵波慢,因此横波也称 为次波、S波、剪切波、畸变波和等体积波。
vs
E
2(1 u)
2020/8/5
23

人的感觉
一般房屋
其它现象
度 大多数房屋 平均震
震害程度
害指数
I
无感
II 室内个别静止中的人感觉
III 室内少数静止中的人感觉
IV
室内多数人感觉,少数人 梦中惊醒
V 室内普遍感觉,室外多数 人感觉,多数人梦中惊醒
VI 惊慌失措,仓惶逃出
VII 大数多人仓惶逃出
VIII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加速度/ (CM/S2) (水平向)
速度/ (CM/S2) (水平向)
31
(22~44)
63
(45~89)
125
(90~177)
250
(178~353)
500
(354~707)
1000
(708~1414)
3
(2~4)
6
(5~9)
13
(10~18)
25
(19~35)
25
(19~35)
100
(72~141)
16
(2)面波
在地球表面传播的波
瑞雷波 (R):介质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
组成的平面内做椭圆运动 。
2020/8/5
17
乐夫波 (R):介质质点在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 动。
2020/8/5
18
面波是经过地层界面的多次反射、折射形成的次生波。 面波的周期长,振幅大,衰减慢,所以在地震发生时, 面波往往最后达到,而且面波传播的距离远。面波对 建筑物的影响最大。利用纵波、横波和面波传播速度 的不同,可以大致确定震源的距离。
筑物破坏程度由完好到全部倒塌之间分成若干等级,每级用
震害指数表示。
例如:某类(如第j类)房屋震害程度,用震害指数表示为
m
I
j
k 1
(n
i
i) k
Nj
,
N
j
m
k 1
(ni)k
式中 ni——被统计的第j类房屋i级破坏的栋数; i——震害等级;
Nj——被统计的第j类房屋的总栋数;
2020/8/5
k,m——不同震害等级序号和数量。
(2)场地烈度(I场):同一I基区,场地条件不同而进一步划 分,对I基修正。
(3)设防烈度(设计烈度)(I设) :是抗震设计所采用的 烈度。依建筑物重要性、抗震性、经济性、对I基调整。原则 上一般建筑用I基,重要建筑适当提高。设计部门很少用I场。V 度区不设防。
2020/8/5
27
平均震害指数
它是解决评定建筑物破坏情况量化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将建
G
G——介质的剪切弹性模量; μ——介质的泊松比; ρ——介质的密度。
2020/8/5
15
vs 1 2u v p 2 2u
由于介质的泊松比μ=0~0.5,因此 总是小于1,
横波的波速总是小于纵波的波速,所以当地震发生 时,地震中心区域的人们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然 后左右摇晃。
2020/8/5
2020/8/5
30
二、地震的直接灾害
(一)地表破坏
1.地裂缝强烈的地震发生时,地面断层将达到地表,从 而改变地形和地貌; 2.喷砂冒水 ; 3.地表下沉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地面往往发生下沉 ; 4.河岸、陡坡滑坡在河岸、陡坡等地方,强烈的地震使 得土体失稳,造成塌方。
2020/8/5
31
(二)结构物和设施的破坏
眉之自,防震包所装物日数量不能太多,以方便携带。
一般必须存放的物日应该有( ABD ) A.食品 B.水 C.日常生活用品 D.自救药物
8.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如何避震( ABD )
A.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
B.避开高大建筑物
C.迅速返回室内
D.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E.抱住电线杆
2020/8/5
5
9.识别地震谣言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地震预报不是政府发布的 B.可向当地人民政府核实 C.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说的十分准确 D.可向当地地震部门核实
IX 坐立不稳,行动的人可能 摔跤
X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
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 起感
XI 2020/8/5
XII
门、窗轻微作
门窗作响
门窗、屋顶、屋架颤 动作响,灰土掉落, 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损坏——个别砖瓦 掉落、墙体微细裂 缝
轻度破坏——局部破 坏、开裂,但不防碍 使用
0~0.10 0.11~0.30
M=0.68I0+0.98
2020/8/5
22
烈度是估算灾情,进行区划,抗震设计的直接依据。 震害大小取决于地震破坏力和地物本身抗震性两方面,烈度 划分以两方面作为标准。目前全世界均是以一次地震造成一 个地区的宏观震害(如房屋倒塌程度等),同时引入地震加 速度等物理指标作为参考,划分烈度。 国际上有数十种划分标准,我国是国家地震局制定的标准, 根据一个地区某一地震及代表性地质条件(一般二类土层) 建筑破坏情况划分烈度。根据:人的感觉,房屋及器物地物 震害程度,加速度和速度(参考)。
24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使用说用 (1)烈度>VI度,判定地震烈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 觉仅供参考;>X度应结合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并根据 地表现象来确定;XI、XII度的评定,需要专门研究。 (2)“一般房屋”在《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中指 土构架和土、石砖墙构造的旧式房屋和单层或多层未经抗震设 计的新式砖房。由于我国城市目前一般都已设防,有的乡村也 开始设防,烈度表中的“一般房屋”一般已不普遍,调查中应 区别设防与不设防的房屋破坏程度对烈度的反映,给出合理的 烈度值。对于质量特别差或特别好的房屋,可根据具体情况, 对表列各烈度的震害程度和震害指数予以提高或降低。
2020/8/5
8
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0<70 km大陆地震多属此类,占73%,
30km以内更多
中源地震:70~300 km占23%
深源地震:>300 km 占4%,最深达720km
2020/8/5
9
按震级大小分
2020/8/5
10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几百万次地 震,人们能感觉到的仅占1%左右,7级以上 强烈破坏性的灾害性地震每年多则二十几次 ,少则三、五次。
28
为了确定某地区房屋的平均震害情况,可求出该地 区各类房屋(有代表性的结构)的平均震害指数
I
m
I
N
j
式中Im——平均震害指数; I j ——各类房屋震害指数之和; N——灾害
一、地震灾害的特点
1.发生突然,来势凶猛; 2.成因的特殊使得地震预报工作还不成熟; 3.不仅直接毁坏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还不可避免 地诱发多种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地严重程度大大 超出了地震灾害本身造成地损失; 4.在地震灾害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
2020/8/5
13
(1)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根据其介质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不同分类
纵波(P):介质质点振动的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相同,压 缩波,周期较短,波速较快,振幅较小,在地面上引起上下 颠簸运动。地震发生时往往最先达到,因此也称为初波、P 波、压缩波或拉压波。
vp
E(1 u)
(1 u)(1 2u)
1.建筑物的破坏; 2.公路、铁路和桥梁的破坏; 3.构筑物的破坏; 4.地下结构破坏; 5.码头及河岸堤防破坏
2020/8/5
32
三、地震的次生灾害
(一)地震海啸
海啸影响区域示意图
2020/8/5
海浪冲上了海滩
海啸发生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時58分;
地震发生位置:北纬7.26°N,东经95.82°E;
正确的护理方法是( C )。
A.尽快拯出来,尽快见光亮
B.尽快拯出来,尽快进食
C.蒙上眼睛救出来,慢慢呼吸进食
D.尽快拯出来,尽快输氧
4.震后被埋压时求生的对策是( D )。
A.不停地呼救
B.不顾一切的行动
C.精神崩溃,惊慌失措 D.保存体力,寻找脱险捷径
2020/8/5
3
5.地震发生时,要保持情醒,头脑冷静,就地避险,
第二章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对策
2020/8/5
1
1.地震造成的人自伤亡的最主耍原因是( A )。 A.各娄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所致
B.大地震动 C.地开裂 D.火灾
2.人们在避震自救瞬间的首先选择的是( A )。
A.先保护头
B.先保护胸部
C.先保护双手 D.先保护双脚
2020/8/5
2
3.震后救人时对处于黑暗室自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
若以地震烈度 6 度为轻微以上破坏性标准,我国 约 575万平方公里属于轻微以上破坏区,其中,宁夏、 兰州、海口、北京、太原、大同、西安、昆明、天津、 呼市、汕头位于 8 度区。
2020/8/5
12
二、基本概念
1、震源:地震发源地(能量E、深度H)
2、震中
3、震中距
4、震源深度
5、震中区、极震区
6、地震波
2020/8/5
6
1.地震后抢救受伤人自应当先救远,后救近。( × )
×
2.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