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
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的建议

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球上面对的自然灾害越来越多,地质灾害也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加强地质灾害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一、加强科学研究,提高预警能力1.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地质监测仪器,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机理研究,完善预测预警模型,提高地质灾害发生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加强防灾宣传教育,提高人民防灾意识1.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2.加强学校地震防灾教育,推动防灾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1.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在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建设。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监管和整治,加大对危险地质灾害点的治理力度,切实减少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四、加强应急救援,提高灾害应对能力1.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灾害应对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紧急处置能力。
2.加强救援队伍和装备建设,提高抢险救援的效率和水平,保障灾害发生后的救援工作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质灾害1.加强与邻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合作,共同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科研合作,共同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
2.加强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地质灾害挑战,为全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以上建议仅为探讨,希望能够为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地灾治理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的防治水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六、投资建设地质灾害应对设施,提高抗灾能力1. 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应急救援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建设,提高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中国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来说,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一、地震灾害形势与挑战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处,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众多,且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地震灾害防治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地震灾害防治策略。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局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网络,以及一种高效的地震预警系统。
通过对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地震,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供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推进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中国地震部门加大了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在地震原因、动力学、预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加强了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了地震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再次,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中国地震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健全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加强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
通过不断加大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并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地震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制定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中国还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来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地震部门通过持续投入资金,不断提升地震监测设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这使得中国能够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变化情况,提供可靠的地震预警信息。
其次,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的投入,建立了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并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

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意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地震活动监测技术的提升,对地震趋势的预测能力也逐渐提高。
然而,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自然现象,其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预测地震趋势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将根据当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而板块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虽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情况来推测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但并不能确定具体的发生时间和地点。
因此,对于地震的预测应该是一种概率性的判断。
一、全国地震活动的总体趋势全国地震活动总体上呈现着一定的规律性,地震分布在特定的地壳运动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印度洋地震带等。
根据历史地震数据的分析,中国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
二、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预测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分析,对2024年全国地震趋势的预测如下:1.西南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强西南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其中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经常发生较强的地震。
近年来,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有所减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应力会逐渐积累,未来几年内可能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导致地震活动增强。
因此,对于西南地区的地震防御和减灾工作应该高度关注。
2.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增加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是我国地震活动的另一重要区域,包括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地区经历了一系列较强的地震活动。
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板块运动的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剧烈,地震活动也相对频繁。
未来几年内,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增加,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灾害应对能力。
3.北方地区地震活动可能相对较弱相对于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震活动较为稳定,相对较弱。
然而,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预知或排除。
北方地区虽然地震活动强度较低,但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地震监测和减灾工作,保持对地震灾害的高度警惕。
我国防灾减灾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

土的抗剪强度,相当于增加了一个黏聚力 c,且称 c 为准黏
聚力。这个理论为“准粘聚力理论”。
24
3 加筋土挡墙设计与计算
3.1 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1)经典朗肯方法。 假定土体主应力方向为竖直和水平方向,最大垂直应
力等于上覆土重,织物承担上下两个半间距的水平土压力。 潜在破裂面为与墙底水平面成45°+ ψ/2的斜面。 (2)半经验的0.3H法。
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 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 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 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 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
10
4.基础设施及土木工程 抵御灾害能力弱
基础设施及土木工程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灾害发生时, 土木工程往往又是对人民生命和财产构成最大危害的地方。土木工程 抵御灾害能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 发展。
11
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大部分人员伤 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据不完全统计, 70%以上的损失是由于房屋倒塌、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损 坏造成的。
15
5.灾害法律体系不完备
16
17
18
19
20
21
22
无筋和加筋沙土强度分析
23
许多学者的试验研究证明:筋材在试验中不被拉断和滑 动,仅其中的砂土被破坏,加筋砂上的破坏包线的内摩擦角 与未加筋砂土的破坏包线的内摩擦角近似相等,且加筋砂土
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防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地震、气象、洪水、海啸等多种预警系统,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以便在灾害发生前提前预警,为公众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和防护机会。
2.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消防、医疗、抢险救援等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和装备配备工作,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组织救援,减轻灾害损失。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等灾害隐患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隧道、堤坝、排水系统等,提高其防灾减灾能力和稳定性,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4.推进征地安置和基础设施转移:对居住在灾害隐患区的居民进行征地安置,对重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迁移,以减少灾害的损失。
5.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加强灾害防护科普宣传,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安全素养,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6.加强资源整合和协调:整合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协力合作,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共同应对灾害。
7.加强灾后重建:加强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引导和规划,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
8.推进科技创新和应用:借助科技手段,开展自然灾害预测、监测、预警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的技术水平,为灾害防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考虑灾害风险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将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在灾害高发区。
2.做好灾害监测和预防工作:及时掌握灾害隐患的变化情况,做好灾害预警和预防工作。
3.优化应急预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防灾减灾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防震减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专家学者、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参与。
只有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等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中国作为一个地处东亚的大国,也常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减灾措施展开。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然后分析其成因以及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损失,并介绍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采取的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影响中国地域广袤,地理条件复杂多样,因此常常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
下面我们将以地震、洪灾和台风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例进行描述,并简要介绍其对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1. 地震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地震活动频繁。
近年来,如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地震事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所造成的房屋倒塌、交通中断、能源供应中断等问题,给中国经济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洪灾中国是四大洪水频发国之一,洪涝灾害经常发生。
特别是长江、黄河等流域地区,因为地势低洼和气候湿润,洪灾给当地居民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洪灾所导致的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失踪,使许多家庭一夜之间陷入绝望;农田被淹、房屋损毁等,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经济发展受阻。
3. 台风中国东南沿海经常受到台风的侵扰,尤其是福建、广东、台湾等地区。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经常造成城市建设设施和农田的破坏。
此外,渔船翻沉和人员伤亡也时有发生。
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灾害防控和减灾工作。
二、中国的防灾减灾措施为了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中国政府和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目前推行的几个重要措施:1.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中国政府在地震、洪灾和台风等自然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通过建立遥感监测、地质勘探和气象观测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为基础的早期预警系统,通过提前预警可以为政府和民众提供宝贵的时间用于疏散人群、防护设备准备和物资调配等工作,从而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

中国的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措施自然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以及干旱等灾害已经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应对这些灾害,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并介绍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地震是中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可以破坏建筑物,造成伤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应对地震,中国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
地震监测站点遍布全国各地,实时监测地壳运动。
当地震预警系统发现地震迹象时,会迅速向受影响地区的人们发布警报。
这使得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躲在安全的避难所中。
洪水也是中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中国位于西太平洋台风路径附近,台风经常导致强降雨,引发洪灾。
中国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抗洪系统,包括堤坝、水库和水闸等。
这些措施可以控制洪水的流动,并保护居民和农田免受洪水破坏。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生态恢复,保护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以减少洪水的发生。
台风是中国沿海地区经常面临的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破坏,中国在沿海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方面,中国建立了强大的台风监测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及时发布台风路径和强度信息。
这使得人们能够采取密切的防护措施,比如撤离受影响的地区。
另一方面,中国还加强了建设技术要求,确保沿海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
此外,中国还建造了海堤,以减少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冲击。
干旱是中国北方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缓解干旱的影响。
首先,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南方输送到干旱的北方。
其次,中国还积极推广节水技术,鼓励农民和工业用水单位采取节水措施。
此外,中国还建设了一系列水库和蓄水池,以储存雨水,并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中国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但通过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地震监测预警、抗洪系统、台风监测和建筑抗台风能力的提升,以及节水和水资源调配等措施,使得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
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

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提升防震减灾工作质量的意见建议:1. 加强地震预警系统建设,提升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增加地震监测点的覆盖范围,提高地震预警的响应速度和准确度。
2. 增加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地震科普讲座、制作宣传资料、举办模拟演练等活动,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 加强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
对于重要的公共设施和建筑物,应进行抗震设计和加固工程,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运行,减少灾害损失。
4. 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加强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的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地展开救援工作。
5.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域规划。
通过科学评估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影响范围,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和建设标准,避免在地震易发区建设重点项目或居民区。
6. 提升社区的防震减灾能力。
加强社区的组织建设,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建立社区防灾志愿者队伍,提高社区的自救能力和抗震减灾能力。
7. 加强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
增加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强地震监测技术和预警技术的研发,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8. 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交流。
与国际上的地震科研机构和救援组织加强合作,共享地震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防震减灾能力。
9.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制定相关的地震防灾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促进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有序进行。
10. 加强对地震灾害的监测和评估。
建立完善的地震灾害数据库,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地震灾情数据,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防震减灾工作的质量,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国家的抗震减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震灾害概况和减灾对策建议摘要: 中国地处濒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部,活动构造十分发育,有史以来就是世界上地震频发和受地震灾害威胁最大的国家之一。
本文从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角度,简要地回顾中国的地震灾害以及为减轻灾害所进行的地震预报、抗震防灾和地震救灾工作,并对未来作一展望。
关键词; 地震灾害;减灾对策;建筑震害;地震破坏。
Abstract: China, hostorically one of countries with great threat of earthquake disaster where earthquakes take place most frequently ,is situated on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Circum-Pacific and Eurasian seismic zone with very actively developed structures.In view of the Countermearsure for mitig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authors in this paper briefly looked back and forward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istance ,Prevention and relief in China。
Key word: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measures; earthquake damage of buildings ; earthquake damage.1中国的地震灾害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区地震最多最密布的国家之一。
本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200余次,其中的1/10发生在中国。
近相年以来,在中国平均每年发生6次6级以上地震;因地震造成的死亡达27.6万余人,伤约76.3万人;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仅对1949年以来的11次7级以上地震的统计,房屋倒塌600多万间,合1亿平方米,价值逾百亿元。
其它工农业生产设施及各种财产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亿元左右。
下面例出了近代其中几次灾害严重的地震损失和伤亡情况。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震级8.5级的地震。
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死亡24万人,毁城4座,数十座县城遭受破坏。
这次地震的破坏程度,比当时确认的8.5级还要强烈,因为破坏最严重的海原干盐池一带的宏观烈度竟达到12度,并且,余震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近百年来最可怕的地震!●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发生震级8级的地震。
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公里,死亡4万余人。
●1931年 8月11日,新疆富蕴发生地震。
地震震级为8级,震中烈度Ⅺ度。
震中区形成170公里长的断裂带,最大错动幅度达20米。
这是中国大地震中已知错动幅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1932年12月25日,甘肃省昌马堡发生7.6级地震,死7万余人。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镇发生震级7.5级的地震,震中烈度10度,叠溪镇被摧毁。
震时地吐黄雾,城郭无存,岷江断流,壅坝成湖。
距地震一个半月后“地震湖”溃决。
前后共死亡2万余人。
●1935年 4月21日,台湾苗栗发生地震。
震级为7.1级,是台湾有史以来破坏最重的一次地震。
地面造成长约37公里的断层。
●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8.5级的强烈地震。
震中烈度12度,死亡近4000人。
全世界的地震学家都目瞪口呆,所有的地震仪都被强大的地震波激过了最高限而失灵。
这场特大地震发生在毗邻印度阿萨姆邦的中国西藏墨脱,地震的震级高达里氏8.6级。
●1962年 3月19日,广东河源发生地震。
震级为6.1级,是中国第一个水库诱发地震。
死85人。
水库诱发地震已经成为当代人类之大敌。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
由两次大地震组成:3月8日,邢台隆尧县发生震级6.8级的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发生震级7.2级的大地震。
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000人。
此次地震使我国政府下定决心,地震预报在废墟上上马,成为我国地震科学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县发生震级7.7级的大地震。
震中烈度为10度,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死亡15621人,伤残32431人。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地震。
地震震级为7.3级,震中烈度为Ⅸ度强。
这是我国首次预报成功的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仅死亡1328人。
●1976年年8月16日,8月23日四川松藩、平武发生7.2地震,由于国家地震局发出中期预报,重兵设防,措施得力,仅造成41人死亡。
●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点2秒,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震级为7.8级的大地震。
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一座重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为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大的地震。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分布发生7.6级、7.2级地震。
死亡743人,经济损失25亿余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汶川地震,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遇难:69229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
中国的地震活动,在大陆地区中,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地震基本烈度7度以上地区占全部国土面积的32%,其中有136个城市分布在上述地区,约占全国城市的45%。
2地震灾害分类地震灾害是地震作用于人类社会形成的灾难事件。
地震成灾的程度既取决于地震本身的大小,还与震区场地、各类工程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等条件有很大关系。
发生在无人区的大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而发生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一次中等地震却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灾害。
一般可将地震灾害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和诱发灾害。
2.1原生灾害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产生的地表破坏、各类工程结构类的破坏,及由此而引发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称为原生灾害。
2.2次生灾害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随之造成的诸如地震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称为地震次生灾害。
2.3诱发灾害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社会性灾害,如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的心理创伤等,称为诱发灾害。
3建筑震害成因地震发生时,建(构)筑物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造成建(构)筑物倒塌有许多原因(以下简称“成灾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3.1没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破坏性地震并不是经常发生的,根据我国目前工程结构抗震设防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每个地区的工程结构都按照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
不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工程结构在地震荷载(力)作用下将遭到破坏。
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地震,使整个城市顷刻间化为一片废墟,就是由于当时唐山是未设防的城市。
3.2建在活断层上构造地震的发生,一般是由于活断层错动造成的。
建在活断层上的建筑物自然会遭到严重破坏或倒毁。
摩洛哥艾加迪尔建在活断层上的旅馆,在5.8级地震的袭击下成为一堆瓦砾。
3.3位于软弱地基上软弱地基(如:海边、河湖边等)上建造的建筑物,由于地基在地震时会发生液化、塌陷等现象,而造成地基失效,位于这种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将会遭到严重破坏。
如:日本新潟地震(1964)中,不少房屋整体倾覆。
3.4抗震设计不合理新建工程结构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规范来进行抗震设计,否则,地震时就会遭到破坏。
如有的建筑物在设计时底层隔墙过少、空间过大;有的多层砖房没按要求加圈梁、构造柱;有的没按限定高度设计等,都有可能在地震时遭到破坏。
3.5不按标准施工经抗震设计的工程结构,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施工。
近些年国内外破坏性地震的震例中,不按标准施工、偷工减料、局部构件抗震能力不足而被摧毁的房屋建筑和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
4减轻震害的措施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地震破坏。
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的工程性措施是减灾的重要手段。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地区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动参数和基础资料。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烈度复核、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曲线)、地震小区划、场区及周围地震地质稳定性评价、场区地震灾害预测等。
经审定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确定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指大型的水电站、核电站、通信、交通及供水供电等,这些设施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4.1减轻震害的非工程性措施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是我国人民几十年来防震减灾的基本经验的结晶,也是党中央关于防震减灾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法律化、制度化,它的实施,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其一系列的配套法规的制定,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
1998年3月1日起施行几个相关法律:《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1998年);《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1994年);《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及其使用规定;《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
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我国约有80%的国土处于基本烈度Ⅵ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提高我国城镇和企业的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非常重要。
各级人民政府应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成为其中提高我国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防震减灾规划一般可包括:规划纲要、地震小区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震前综合防御规划、震前应急准备和震后早期抢险救灾对策、震后恢复重建规划及规划实施细则等几个部分。
防震减灾规划在编制前一般都需要开展一系列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小区化、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等,这些工作使防震减灾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和工业企业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是一项提高企业、乡镇、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