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合集下载

(完整版)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完整版)地震灾害及防震减灾对策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 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 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 米/秒,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 破坏性较强。
M lg A
能量与震级的关系: lg E 11.8 1.5M
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一个万吨级的原子弹所释放的能量。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地震烈度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可以理解 为地震场的强度,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 和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 级而地震烈度值可以有多个。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
类型 超微震 弱震和微震 有感地震 中强地震
震级 震级<1 1≤震级<3 3≤震级<4.5 4.5≤震级<6
类型 强烈地震
大地震 巨大地震
震级 6≤震级<7
震级≥7 震级≥8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中国地震活动 (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
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华北地区: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和
渤海湾
东北长白山地区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福建、广东、台 湾及其附近地区
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中南大学防灾科学与安全技术研究所

防震减灾法全文

防震减灾法全文

防震减灾法全文摘要:一、防震减灾法的背景与意义二、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1.总则2.地震监测预报3.地震灾害预防4.地震应急准备与救援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6.法律责任7.附则三、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与成效正文:防震减灾法是我国为规范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律。

全文分为七个部分,包括总则、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准备与救援、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法律责任和附则。

一、防震减灾法的背景与意义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防震减灾法。

该法明确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和任务,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1.总则:明确了防震减灾法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法律原则和责任主体。

2.地震监测预报:规定了地震监测预报的管理体制、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管理、地震预报的发布和法律责任等。

3.地震灾害预防:包括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小区划、工程抗震设防、城乡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规定。

4.地震应急准备与救援:明确了地震应急响应、救援队伍组织、物资储备、应急预案、震后早期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包括地震灾后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政策措施、资金保障等方面的规定。

6.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防震减灾法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

7.附则:明确了防震减灾法的施行日期和相关规定的解释权。

三、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与成效防震减灾法自实施以来,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地震监测预报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台网,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在地震灾害预防方面,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城乡规划得到了加强,提高了抗震设防水平。

在地震应急准备与救援方面,应急预案、救援队伍和物资储备等应急体系建设得到了加强。

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方面,重建规划、政策措施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得到了规范和加强。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天, 湖水堵体 溃决 , 造成 下游
水 灾。 洪水纵横 泛滥 长达千余
5 财 4 经界 M nyC i oe hn a
维普资讯
.I . 本刊特稿 I 1 _
的产生还 需要海底 有明显 的上 下错动 、 足够的水深 ( 一般大于 1 0 米 ) 0 0 、开阔 且逐渐变浅的海岸等条件 。 , 全球 地震灾害严重 的国家,主要有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 中 国地 震 局 局 长 陈建 民
我主要谈三个方面 的问题 : 是全 一
地震 集 中分布 的地 带 ,被称 之为地 震 带 。其 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 中了全球 地震 的 8 %,欧亚地震 带集 中了 1 %。 0 5
地震 灾害的分布 ,也不是随机 的 ,
日本 、 朗 、 伊 土耳其 、 印尼 、 俄罗斯 、 亚 美尼亚、美 国、智利 、墨西哥 、意大利 、
பைடு நூலகம்
西班 牙 、希腊 、阿尔及利亚等 ,我国更 是世 界上 饱受 地震 灾 难最为 深 重 的国
家。
我国地震活动 十分频繁 , 是全球大 陆地 震活 动水 平 最高 的地 区 ,这 是 我 国地 质构 造环 境决 定 的 。我 国处于几 个板 块 的夹持 中 ,也 位于全 球 两大地
里, 淹没人员 2 万多 ,冲毁 良田 5 万亩 。 20 年 1 月 2 04 0 3日,日本新 渴 发生 7 级
球地震 活动和 我国地震 灾害特点 ; 二是 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 三是简单地介绍
防震减灾工作 的一些构想 。
地震 ,引发滑坡 灾害 。 地震 除引起火灾 、水灾外 ,还经常 造成生命线工程严重破坏 。 9 5 阪神 19 年 72 . 级地震造成高架桥墩折 断、大桥倾 倒、 公路交通 中断 、 铁路扭 曲变形 19 99 年土耳其伊 兹米特地 震 , 交桥桥面整 立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原创版】目录1.防震减灾法的概述2.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3.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与效果4.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挑战5.总结与展望正文一、防震减灾法的概述《防震减灾法》是我国为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律。

该法于 1997 年 12 月 29 日通过,自 1998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这是我国首次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防震减灾法的主要内容《防震减灾法》共九章五十六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地震监测预报: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对地震活动的监测、分析和预报。

2.地震灾害预防:规定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符合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加强抗震设防。

3.地震应急救援:规定国家建立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制定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地震应急救援。

4.震后救灾与重建:规定国家制定震后救灾政策,组织实施震后救灾,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5.地震科学研究:规定国家加强地震科学研究,提高地震灾害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6.法律责任:规定违反防震减灾法规定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三、防震减灾法的实施与效果《防震减灾法》实施以来,我国在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震后救灾与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地震灾害损失明显降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现状与挑战虽然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如地震监测预报能力有待提高、城市抗震设防存在薄弱环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需加强等。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防震减灾法》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

浅谈对地震的认识及防灾减灾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其中能感觉到的有5万多次,能造成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而7级以上有可能造成巨大灾害的地震约几十次。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一、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地震波指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下岩层断裂和错动的地方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

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

防震减灾法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下面是防震减灾法的详细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等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建设、民政、卫生、公安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本行政区域的抗震救灾工作。

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承担本级政府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

第七条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国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地震群测群防活动,对地震进行监测和预防。

国家鼓励、引导志愿者参加防震减灾活动。

第九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和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执行抗震救灾任务,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十条从事防震减灾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是中国国家立法机关于2007年通过的一部法律,旨在加强地震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法》的实施对于我国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区划划定地震危险区。

各级政府要按照地震活动特征、地质地震条件和救灾能力等因素,科学地划定地震危险区。

这一规定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划定地震风险较高的区域,提高地震预测和预警的准确性,为地震预防和灾害应对提供依据。

其次,该法规定了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的职责。

各级政府、地震监测预测机构、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机构等具有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职能的单位,必须及时发布准确的地震信息和预警信息,指导人民群众做好防震减灾准备。

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的效果,确保地震灾害的及时预防和减轻。

另外,根据《防震减灾法》的法定救灾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组织指导地震灾害救援与恢复重建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这一规定确保了地震灾害发生时救援与灾后重建的迅速有序进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地震科普教育与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防震减灾法》,各级政府要加强地震科普教育与培训,提高人民群众的地震防范意识和抗震自救能力。

这一规定对于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增强抗震自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根据《防震减灾法》的规定,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要加强地震减灾科研和技术支撑,提高地震防灾减灾科技水平。

这一规定有利于推动地震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在地震灾害防范与减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包括地震危险区划定、地震灾害监测与预警、救灾责任、科普教育与培训以及科研与技术支撑等。

这些规定的出台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地震灾害的防范与减轻能力,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的地震与灾害防范

中国的地震与灾害防范

中国的地震与灾害防范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在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和自然灾害。

为了减少地震和灾害带来的破坏,中国政府和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地震和灾害的防范工作。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震和灾害防范工作的现状和措施。

一、地震的原因和影响地震是地球表面的地壳断裂和移动所引起的现象。

它的原因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活动。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地震活跃区域。

地震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引发土地沉陷、山体滑坡、洪水等次生灾害。

因此,地震防范工作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

二、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中国地震局建立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以提前发现地震,并尽可能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

该系统包括地震监测网络、地震预警系统和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等。

地震监测网络由地震台站、地震观测设备和数据传输系统组成,能够及时监测地震活动并提供准确的震情信息。

地震预警系统则可以根据地震初期波传播速度的不同,提前数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信号,以促使人们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三、地震建筑抗震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地震建筑抗震标准,并在城市和农村地区进行了相应的抗震设施建设。

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桥梁和地铁等重要基础设施都要按照抗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

农村地区也推广了抗震房屋的建设,以保障农民的生命安全。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物的抗震保护工作,努力保留历史文化遗产。

四、灾害应急救援地震和灾害发生后,及时的救援行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此,中国建立了一支专业的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并多次进行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能力。

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灾害发生时的职责和任务。

此外,中国还参与了国际救援合作,通过向其他受灾国家提供援助来展示国际大国的责任担当。

五、公众教育和宣传地震和灾害防范的宣传和教育对于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重要。

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学校和社区等途径,向公众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中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对策。

中国现代地震工作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

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

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全球地震活动和中国地震灾害特点大家知道,地球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

珠穆朗玛峰在30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7大洲在2亿4千万年前是一个完整的大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

当然,这些地震中,99%以上震级都很小,有的只有零点几级。

这些地震是人感觉不到的,是仪器才能探测得到的。

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只有不到1万次,其中造成灾害的仅有100次左右。

这些地震的分布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绝大多数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地中海至喜玛拉雅山一带。

这些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被称之为地震带。

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全球地震的80%,欧亚地震带集中了15%。

地震灾害的分布,也不是随机的,也是有规律的。

全球地震85%发生在海洋,15%发生在大陆,而地震灾害绝大多数是由大陆地震造成的。

强烈的地震不仅导致建筑物破坏,甚至毁坏,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经常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8.2级地震,死亡14万人,其中90%是被烧死的。

1995年日本阪神7.2级地震,因电气短路和煤气泄漏,引起200多起火灾,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失。

1933年我国四川叠溪7.5级地震,导致山体崩塌堵塞岷江,形成四个堰塞湖,震后45天,湖水堵体溃决,造成下游水灾。

洪水纵横泛滥长达千余里,淹没人员2万多,冲毁良田5万亩。

2004年10月23日,日本新发生7级地震,引发滑坡灾害。

地震除引起火灾、水灾外,还经常造成生命线工程严重破坏。

1995年阪神7.2级地震造成高架桥墩折断、大桥倾倒、公路交通中断、铁路扭曲变形。

1999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立交桥桥面整体坍塌。

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电力设中国地震局局长 陈建民施损坏,造成大面积停电,大量企业停产停业。

以上主要是大陆地震造成的灾害,海洋地震也可能造成巨大灾害,主要是由地震引发海啸造成的。

例如前几年发生的印度洋地震海啸,袭击了印度洋周边许多国家,造成了有史以来罕见的大灾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海洋地震都会引发海啸,只有具备了一定条件,才会引发海啸。

首先是震级必须足够大。

一般来说,7级以上的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灾害。

这次印度洋地震是8.7级,它释放的能量大致相当于30个1976年唐山地震。

因为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1945年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相当于5.5级地震的能量,唐山地震则相当于2800颗这样的原子弹爆炸。

但是,地震释放的能量只是造成海啸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充分条件,海啸的产生还需要海底有明显的上下错动、足够的水深(一般大于1000米)、开阔且逐渐变浅的海岸等条件。

全球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主要有日本、伊朗、土耳其、印尼、俄罗斯、亚美尼亚、美国、智利、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希腊、阿尔及利亚等,我国更是世界上饱受地震灾难最为深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是全球大陆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这是我国地质构造环境决定的。

我国处于几个板块的夹持中,也位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所以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是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

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1/3,但我国的陆地面积仅为全球陆地面积的1/14。

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5~5.9级地震1600余次,平均每年16次;6~6.9级地震395次,平均每年将近4次;7~7.9级地震70次,平均每3年2次;8级以上地震8次。

这些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是不均匀的,西多东少;在时间上也是不均匀的,存在活跃和平静交替的现象。

这些地震除在台湾、喜马拉雅等地区有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公里)、东北黑龙江和吉林一带有深源地震(深度超过300公里)外,其余地区都是浅源地震,一般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

我国大陆每个省都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其中,29个省(浙江、贵州除外)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20个省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

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省份主要是西藏、新疆、云南、四川、甘肃等。

全国超过四成的国土和2/3左右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

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十二个等级,Ⅵ度时建筑物开始出现破坏,唐山地震最高烈度达Ⅺ度。

烈度与震级的关系,打个比方,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而言,距离震中越近,破坏越大,烈度越高;距离震中越远,破坏越小,烈度越低。

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的总人数近160万人,我国就有近60万。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55万,而地震造成死亡28万,超过一半。

人类历史记载中,死亡20万人以上的地震共有6次,中国就有4次,分别是1303年山西洪洞8级地震,死亡20万人;1556年陕西华县8级地震,死亡83万人;1920年宁夏海原8.6级地震,死亡23.4万人;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国外两次分别是:856年伊朗8.0级地震,死亡20万人;去年印度洋地震海啸,死亡30万人)。

而20世纪两次死亡人数超过20万的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1920海原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

地震灾害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一个客观现实,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我国人民一直在探索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对策。

早在公元132年的东汉时期,张衡就创制了地动仪,这比国外地震仪大约早1700多年。

它灵敏度高,能测定地震发生的方位。

据记载,公元138年,地动仪测到陇西发生的地震,千里之外洛阳城并无感觉,许多人都不相信。

几天之后,驿马送来消息,证实地震的发生,于是朝廷内外尽皆信服。

可惜的是,公元四世纪初,这台仪器失传了。

我国现代地震工作始于1966年邢台地震。

经过40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和总体思路。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

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

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

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

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通过近4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地震前兆资料,加深了对前兆异常表现特点的认知,摸索出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的思路和程序,继海城成功预报后,我们还对我国大陆28次地震作出了一定程度或比较成功的预报,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

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

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台网监测仪器大都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其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宽频带数字化地震仪的研制和生产,获得了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仪器目前已出口到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亚、东盟、南美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印度洋地震海啸后,我们向印尼援助了地震监测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

这次巴基斯坦地震后,应巴方请求,我们将向其提供地震监测技术援助。

地震监测台网除服务于地震预报外,还有其他广泛的应用。

一是监视地下核爆炸事件。

核爆炸产生的地下震动同地震波一样,都能被地震台网监测到,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监视地下核爆炸试验,准确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量。

这在国防安全和整体外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于爆炸监测。

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沉入巴伦支海,原因不明,俄罗斯当局将这一事件归罪于一艘不明身份的外国潜艇的碰撞。

但挪威波罗的海地震台站的记录说明,这场悲剧是艇上鱼雷的系列爆炸引起的。

再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货机在上海坠毁爆炸,上海地震台网确定飞机是在坠毁后发生的爆炸,这在后来对飞机黑匣子和一些目击者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再如,对“911”事件,离它34公里的美国拉蒙特地震台清晰记录到了两次撞击事件和两次坍塌事件。

同时,地震台网还可以对矿山坍塌、煤矿瓦斯爆炸等进行监测,以便事件发生后快速判定事件性质和作出反应。

三是监视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

比如三峡地震台网,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后,库区发生158次小地震,频度增高近10倍。

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蓄水后,库盆荷载增大,引起区域应力场变化;二是水压增大后,水渗入库区构造裂隙中,孔隙压发生变化。

此外,地震监测台网的重力、地磁和GPS观测数据,还可应用于导弹精确制导等等。

虽然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已经具有一定的监测能力,但是对地壳深部的探测,依然处于“入地无门”的状态,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和地震发生规律的认知还十分有限。

至今为止,人类花费巨资挖掘的几口超深钻井深度不过十几公里,这与地球6400公里的半径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则这些钻井连蛋壳都还没有穿透。

受此限制,地震预报水平还将长期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阶段。

我们目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短期和临震预报。

但是,大多数地震还不能预报出来,地震预报仍然是国际性的科学难题。

(二)做好震灾预防工作搞好震灾预防,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