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灾害

合集下载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灾情发展趋势
我国地震死亡 人口总体下降
经济损失迅 速上升 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 上升的原因? 科技进步,我国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度 提高、人们防震意识的加强,因地震死亡的人口下降。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 呈上升趋势。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 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 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 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 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灾情却是东重西轻。虽然 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 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 口、城市密度大,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课堂小结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自然因素:
1.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上,此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2.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 1.与人口密度有关,百万人口大城市 2.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3.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1.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灾区下列灾害的发 生与这次地震无关的是( C) A.山体滑坡 B.唐家山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2.为了将营救出的重伤员及时运送到成都等大城市救 治,应选择的最佳交通工具是( D) A.火车 B.汽车 C.轮船 D.直升机 3.要为评估灾情、抗震救灾、防控次生灾害等提供及 时、可靠的决策信息(影像资料),优先选用的现 代技术手段是( C) A.数字地球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 D.全球定位系统
第二节 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图)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 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地区。

中国的地震和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震和自然灾害

中国的地震和自然灾害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而中国处于地震带上,也经常发生地震事件。

本文将从中国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影响以及应对地震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地震和自然灾害。

中国地震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这个地区受到了两大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地质应力。

当地壳中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地震。

此外,中国也有一些著名的断裂带,如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断裂带的存在也增加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地震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震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带来巨大的悲剧。

同时,地震还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崩塌等财产损失,给受灾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地震的措施。

首先是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使得民众可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其次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中国成立了专门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先进的救援设备和工具,可以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行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中国还加强了地震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和应急意识。

总之,中国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由于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繁发生。

地震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地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救援能力的提升,相信中国在未来会更好地应对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

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回顾与分析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起重大地震事件,这些地震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地震事件进行回顾与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地震的特点、原因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唐山大地震(1976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中国北方的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了一次里氏7.8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造成了超过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无数家庭破碎,经济损失巨大。

唐山大地震的爆发导致了地表的严重抬升和断裂,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严重受损。

这次地震震中位于唐山市,最强震感范围覆盖了北京、天津等地,破坏程度之大令人震惊。

唐山大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地震波能量传播距离较近,导致灾害损失更加惨重。

二、汶川地震(2008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一次里氏8.0级的大地震,这是中国自唐山大地震以来伤亡最严重的地震事件。

汶川地震造成了超过8.7万人死亡、37.6万人受伤,近5000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在地震中遇难。

汶川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震中距离省会成都约90公里。

这次地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等。

特别是汶川县城的抗震设防程度较低,加上县城人口密集,导致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唐山大地震与汶川地震的比较分析尽管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但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伤亡最为严重的地震事件。

在受灾人数和经济损失方面,唐山大地震略胜一筹,但汶川地震的死亡人数更多。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共同点是都是浅源地震、破坏性巨大,震中地区抗震设防不足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而在救援和灾后重建方面,国家和社会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

四、中国历史上其他重大地震事件除了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地震,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其他多起重大地震事件,如嘉定地震、张家口地震、泰兴地震等。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与灾害地理特点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预测和控制的自然力量所导致的灾害事件。

由于中国位于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包括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多样、地形变化剧烈等因素,导致了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地理特点。

一、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中国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由于长江、黄河等河流的泛滥、雨水过多以及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情况所引起。

长江、黄河和淮河流经多个省份,其中尤以四川、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更为频繁。

洪涝灾害不仅对农业造成重大影响,还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损失巨大。

二、地震灾害地震灾害是中国的另一个常见自然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活动频繁。

中国的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北地区和台湾等地。

其中最严重的地震有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地震不仅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还会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

三、台风灾害台风灾害主要影响中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台风带来的狂风和豪雨对当地的农作物、建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福建、广东、浙江等省份是台风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台风的频率和强度在近年来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影响也愈发严重。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

干旱导致土地水分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阻,牲畜缺水,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中国西北地区的地势高、气候干燥,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干旱灾害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由于中国地势复杂,包括高山、丘陵、河流等地形,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时有发生。

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土地下滑导致房屋和道路的破坏,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的山区,雨水冲刷土壤形成泥石流,造成山洪、堰塞湖溃坝、村庄毁灭等后果。

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是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地区。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

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于中国这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来说,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与措施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一、地震灾害形势与挑战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汇处,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每年发生的地震数量众多,且有不少规模较大的地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因此,地震灾害防治成为了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地震灾害防治策略。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与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局建立了一套覆盖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网络,以及一种高效的地震预警系统。

通过对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的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地震,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供人们采取应对措施。

其次,推进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中国地震部门加大了对地震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在地震原因、动力学、预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同时,加强了地震防灾减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了地震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再次,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中国地震部门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了健全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在地震发生后,能够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加强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

通过不断加大地震科普和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众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危害,并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三、地震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制定地震灾害防治策略,中国还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来加强地震灾害的防治工作。

首先,加强地震监测能力。

中国地震部门通过持续投入资金,不断提升地震监测设备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

这使得中国能够及时掌握地震活动的变化情况,提供可靠的地震预警信息。

其次,加强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力量的投入,建立了专业的地震救援队伍,并加强了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合作。

中国历史大地震记录

中国历史大地震记录

中国历史大地震记录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大地震,以下是其中一些记录:
1. 陕西岐山地震:发生于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这是中国史书记载比较可靠的最早一次大地震。

2. 甘肃金城、陇西地震:发生于东汉永和三年二月乙亥(公元138年2月28日),地震时,“二郡山岸崩,地陷”、“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坏,压杀人”。

3. 山西洪洞、赵城地震:发生于元大德七年八月六日(1303年9月17日),这是中国历史上详细记述大地震最早的一次。

4. 陕西华县地震:发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这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死亡人数估计在83万至89万人之间。

5. 宁夏海原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左右,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余震甚至持续了3年!强烈的地震把大山都震得滑坡侧移,有的大山被推动了几公里之远!约24万人在地震中丧生。

除了以上几次大地震外,中国历史上还发生过很多其他大地震,其中比较著名的还有:甘肃武都地震、四川松潘地
震、河北三河地震、云南嵩明地震、辽宁海城地震、云南丽江地震等等。

这些大地震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促进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措施的完善。

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中国地震灾害应急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提高我国地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地震应急管理条例》(3)国家及地方地震应急预案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

二、组织体系1. 组织机构(1)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省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3)市(县)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2. 职责分工(1)国家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国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地震灾害应急工作。

(2)省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地震灾害应急工作。

(3)市(县)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震灾害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开展地震灾害应急工作。

三、应急响应1. 预警(1)地震预警信息发布:各级地震部门应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

(2)启动应急响应:地震发生时,各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立即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 初期处置(1)紧急疏散:地震发生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救援力量调配:地震发生后,各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应迅速调配救援力量,开展现场救援工作。

3. 恢复重建(1)基础设施修复: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尽快修复受损基础设施,保障灾区正常生活秩序。

(2)受灾群众安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四、保障措施1. 通信保障:各级地震灾害应急指挥部应确保应急通信畅通,确保信息及时传递。

2. 物资保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灾区需求。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事件。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本文将对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

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断裂时释放的能量造成的。

中国位于地震带上,地震频发。

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和甘肃等省份,地震活动非常活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过多、雪融过快或者河流湖泊溢出等原因导致水位上升,超过堤坝和河道容纳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包括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流域面积广阔。

每年的梅雨季节和台风来临时,中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可能受到洪水的威胁。

洪水常常导致城镇乃至整个村庄被淹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扰。

三、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的低降雨量或者无雨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缺水,影响农田灌溉和作物生长。

中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地区都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

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份,干旱问题非常严重。

干旱导致农田失收,饮水困难,甚至导致人类和动物的死亡。

为了应对干旱,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和节水措施。

四、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发展起来的旋转风暴,给沿海地区带来猛烈的风雨。

中国沿海省份经常受到台风的袭击,特别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

台风一般伴有暴雨和强风,可以引发山洪、风灾和海上事故等。

为了减少台风的危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灾减灾措施,包括加强预报预警和做好紧急疏散工作等。

五、雪灾雪灾主要发生在寒冷气候的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寒冷的冬季,大雪可以导致交通中断,农田生产受阻,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地区也经常出现罕见的雪灾,导致城市陷入瘫痪,给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困扰。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地震、洪水、干旱、台风和雪灾等是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自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包括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 偏帮、鼓底、高温、突水、瓦斯 爆炸 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山 东等省则是矿山采空塌陷的严重 发育区。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 20个省、区内,共发生矿山采空 塌陷180处以上,塌陷坑1595个, 塌陷面积达1000多km2.
瓦斯爆炸
5.城市地质灾害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土地盐碱化
12.水源枯竭灾害
包括河水漏失、泉水干枯、地下含水层疏干
(地下水位超常下降) 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和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 (包括油气资源),导致地下水资源平衡条件破 坏和岩土构造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诱发并加 剧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土地盐 渍、沼泽化、崩、滑、流、矿山灾害等地质 灾害的发育和危害。在西部地区,由于超量 开发土地、草原、森林和水资源,加速了水 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灾害的发展,崩塌、滑
地震
火山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 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 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 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 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 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 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 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 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 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的地质灾 害有 12类48种,它们是:
1。地壳灾害活动
• 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 • 1949年以来,我国因地震死亡近35万人,
伤残近130万人。其中1976年的唐山地震, 造成了242769人死亡,16.4万人伤残,唐 山市变成一片废墟。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统计)共遇难 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环境地质
中国地质灾害
目录
ⅰ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ⅱ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发育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 灾害损失大和危害严重的特点。 据调查,我国约5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崩塌、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1.中国地质灾害的发育概况
分布规律
• 中国疆域辽阔,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自然 地质条件复杂多样,人为工程开发活动的 性质及强度因地而异.因此,不同地区地质灾 害类型、发育程度、主要危害对象、破坏 损失程度是不同的。从总体上看,中国大 陆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可划分为四个大区: • 东部平原沉降区、中部山地崩滑区、西部 高原冻土区和北部草原沙漠区。

包括建筑地基与基坑变 形、垃圾堆积
6.河· 水库灾害 湖·

包括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
7.海岸带灾害
包括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 海港淤积、风暴潮 中国东部沿海海平面呈缓慢上升趋势,塘 沽观测站平均上升速率1.9mm/a,因此加剧 了风暴潮灾害。大连、秦皇岛、烟台、青 岛等发生较严重的海水入侵活动,地下水 资源遭到破坏,局部地区海岩侵蚀比较严
滑坡
泥石流
3.地面变形灾害


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 (地裂缝)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 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 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 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 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 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 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
1.东部平原沉降区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 武陵山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
• 工农、矿业开发, 城市、交通建设、 城市地下水开采都 极为活跃。地质灾 害以地面沉降、塌 陷、土地退化、河 湖淤积及矿山井巷 灾害为主.
2.中部山地崩滑区包括从晋、陕、 陇东的黄土高原经四川盆地直到云 贵高原这一狭长地带.

冻土
10.土地退化灾害


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 化、沼泽化 全部过水土流失面积约为283万km2,比解放初 时扩大了37万km2,沙漠化土地约32万km2,盐 碱化土地27万km2。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土壤 50亿t,肥力损失相当于4000亿t化肥,每年损失 粮食2亿kg,牧食35亿kg.据统计,以上三者的致 灾损失每年达200亿元.
区内地质灾害以自然及人为动力成因的崩 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最为突出。 局部岩溶塌陷发育。沿其西缘的中国南北 向构造活动带和汾渭地堑常有强烈的地震 发生.
3.西北高原冻土区包括西藏、青海和 川西部分地区.
4.北部草原沙漠区包括新疆、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陕北、宁夏北部和甘肃 西部。

海平面上升
8.海洋地质灾害

包括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
9.特殊岩土灾害

包括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 淤泥触变 冻融是冻胀融沉的简称。是指在冻土分布区,地表 岩土因湿度变化而反复发生冻结与融化的 过程或现象。 冻融作用可以形成多种地质现象,如冻胀、热融滑塌、 热融沉陷等。这些现象 经常破坏铁路、公路、桥梁、 房屋等工程设施,导致路基鼓胀、沉陷、房屋开裂变 形,威胁 工程建筑和交通运输安全。


中国是崩滑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卫星照片 资料,全国有灾害点100万处以上,经调查 证实的 大型、特大型灾害7800多处。新中国成立以来,共 发生破坏较大的灾害5000多次,造 成重大损失的 严重灾害事件有1000多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 分广泛。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 个别省(市、自治区) 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 特别是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 鄂、川、滇 、贵地区,由于地处中国西部高原山地 向东部平原、丘陵过渡地带,地形起伏切割特别剧 烈 ,同时许多地区暴雨强烈,加上人为破坏植被和 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动广泛而又严重, 所以崩 滑流特别发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动特别频 繁,是我国崩滑流灾害严重的地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